Ⅰ 就自己嘗試過或觀摩過一次小學語文教學分析其利用教學資源及教學媒體的適宜性
就自己嘗試或觀摩過小學語文老師分析其利弊教學資源那挺好老師們可以是模擬市場
Ⅱ 觀摩課觀什麼
為了聽課,跋山涉水奔波數千里,這對中國的老師來說十分尋常,而且不以為苦;為了上好課,點燈熬油、四處請教、反復打磨,「為伊消得人憔悴」,也成了中國教師職業生涯中的一道獨特景觀。現在,完全可以這樣說,生活在當下的中國小學語文老師,無論是名家大腕還是普通草根,沒有誰能夠完全屏蔽或者拒絕觀摩課的影響。觀摩課已然成為中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變革靈敏的風向標,成為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有力推手,成為教學觀念傳播的最佳載體,成為一門獨立的可以觀賞品味的教學藝術。——對老師而言,觀摩一節精彩的公開課,那種享受真的不亞於看一部電影或者一場演出。
但是近來,觀摩課也遭遇著「窘」。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觀摩課上,教師作秀、作假;這樣的課只是一種表演,於實際教學沒有作用……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觀摩課上,老師說話拿腔作調、滿臉堆笑,舉手投足都似乎精心演練過;學生投其所好,發言的內容和節奏都把握得恰到好處,甚至連質疑都能夠直搗老師的「預設」……觀摩課,逐漸偏離了觀摩的初衷與正軌:「體驗」必有音畫渲染,「人文」必有材料補充,「資源」必有美輪美奐的多媒體展示,「感情」必有抓住深度的開掘……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觀摩課這樣的際遇呢?我們不妨思考:觀摩課與常規課相比,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很明顯,二者除了都有教師與學生外,觀摩課還加入了「第三者」——觀課的人。於是與日常教學相比,觀摩課具有了公開性,從而也便具有了雙重的主客體關系:教與學的關系,觀摩與被觀摩的關系。那麼,能否正確處理這兩對關系,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成為觀摩課是否偏離「正軌」,是否「變質」的關鍵。
以上問題的出現,就是執教者本末倒置,把觀摩與被觀摩的關系放在了教與學的關系之上。
因為眼裡只有觀摩,故而求華而不實。在花哨、華麗的外衣下,鮮見實在的內容與豐厚的文化底蘊。授課者眼裡、心裡因裝了太多的「觀摩者」,而極盡包裝、渲染、誇張、展示等手段,極力追求轟動、精彩、藝術的課堂效應,使課堂呈現類似流行歌曲演唱會的「盛況」,使課堂教學與時裝展覽無異。
因為心裡想著觀摩,故而求新且立異。不按傳統套路出牌:能開門見山的,反來個曲徑通幽;能戛然而止的,偏處理得「回味無窮」;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再來個合作探究……不知不覺,一味求新求異成了課堂的主導。
因為要被觀摩,故而求多還求全。執教者往往希望通過課堂呈現最完美的自己。既然要完美,勢必得全面。樣樣顧及,點點落實:教學環節不能落,三維目標不能少,教學手段求豐富,精彩亮點不能漏……一堂課,時間有限,容量也有限,這樣的一番顧此顧彼下來,試想:學生的課堂學習是「充實」了,但思考會是充分的嗎?還是因為要被觀摩,故而求動而失靜。觀摩課上,求熱鬧似乎成了理所當然。因為,不熱鬧就是「冷場」,「冷場」就沒有看點,沒有看點就無從展示功力,沒有功力就不成其為「觀摩」。於是,學生的學習時間被各種熱鬧的手段所擠占。學生沒了靜心與文本接觸的時間,沒了靜靜思考的時間,沒了提筆寫寫的時間。
如此,觀摩課還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嗎?如果觀摩課穿上了功利的外衣,觀摩課成為一種表演;如果課堂雖有教師的教與學,但教師不是真教,是「教」給觀摩者看,學生也不是真學,學習內容早已爛熟於心;如果教學最終淪為一種異化的師生活動,那麼,這樣的觀摩課就喪失了教學的本質,進而也就失去了觀摩的價值。
理性分析觀摩課的性質,回想舉辦教學觀摩活動的初衷,我們會發現,觀摩課的存在其實有它獨特的功能:它作為教學研究的有效載體,能加速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促進廣大教師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改變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探索教學模式,推廣教學經驗。有人這樣概括了觀摩課的三大作用,即為教師成長搭建平台;為校本教研提供載體;為教師學習提供樣板。
於永正老師就曾說:「我年輕的時候就喜歡上觀摩課,只要有機會。我深感每上一次觀摩課,都能得到一次很好的磨練。……可以這樣說,是無數的觀摩課成就了我。某種意義上,我對語文教育認識上的不斷深入,也得益於觀摩課。」更為難得的是,於永正老師記住的,不僅是觀摩課上自己成功的經驗,記得更深的,是觀摩課里的「敗走麥城」。因為,失誤這筆財富對他來說,更有分量,更讓他難以忘懷。
可見,當教者擺正心態、擺正位置,將自己真正放在一個教者而不是表演者的平台上,始終將眼光注目在學生的發展上時,觀摩課無疑會給一個老師的專業成長插上翩飛的翅膀。
前不久結束的全市小學習作教學研討活動上,有縣里老師在學校無法安排前往聽課的情況下,請假自費前往,想是也覺得通過觀摩課,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里最集中的學到諸多的教學經驗和方法,而這,是老師們在日常教學中最期待擁有的。
筆者還在與一位教學一線老師的交流中了解到,她因被派往外地觀摩到名師的課堂教學,而「開了教學的眼」,深深感嘆:原來一個知識,是可以這樣教的。帶著觀摩所得回到學校,這位教師對日常教學用起了心思,逐漸地,她的教學贏得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指導青年教師的課也有了質的突破。
可見,不是觀摩課本身無可觀,不需觀,不值觀,實在是組織觀摩課的、執教觀摩課的和觀摩觀摩課的人心中是否有正確的標尺與准繩。
古語雲:「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源頭清潔,流自美之。作為教學觀摩活動的組織者,起著對課堂定向定位的重要作用,影響著執教者的教學手段的取捨,影響著觀課老師對一堂課的正確認識。作用不可小覷。要有主題意識,設定好恰當、導向明確、清晰簡潔的評價標准,統一評委的認識,達成評課共識,使活動的每一個板塊都指向一個統一的目標。
作為觀摩課的執教者,亦要將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認定課堂不是T型台,不是舞台,教者不是模特,不是演員。很多時候,上觀摩課的老師往往有太多的「擔心」:擔心課上得不精彩,擔心自己姿態不優美,擔心指導評價語不準確……他們主觀地認為,自己做得完美無瑕,課自然也就上得精彩了。殊不知,對自己舉手投足的過分關注恰恰會阻礙觀摩課上出味道,上出精彩。因為,沒有人能在承擔這許多壓力的課堂上揮灑自如。一個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的教師不可能才思敏捷,機智地應對各種課堂上的問題。
所以,要上好觀摩課,執教者首先要解放自己,學會放下。在自己和學生心中淡化課堂的神聖與庄嚴——無論在哪裡上課,無論面對的是誰,課堂是你和孩子們共同的游戲場。「游戲」意味著一種心態,游戲心態,就是平和心態,以游戲的心態面對其實是在要求執教者舉重若輕。
作為一名觀課者,可以嘗試「三觀」。
觀學生,非觀教師。毋庸置疑,課堂是學生的,空間是孩子的。但我們常常忘了這樣的「毋庸置疑」,尤其在觀摩課一上。老師往往千叮嚀萬囑咐:「你不是代表你自己,你還代表某某班,代表某某校,代表某某市……我們要求孩子代表「若干」的時候,唯獨沒想到她最應該代表的是她自己,她只能代表她自己。「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學生則是鏡子里的老師。老師的一切活動和努力,都會集中反映在學生身上,所以,觀摩課上,要關注的應該是學生。
觀門道,非觀熱鬧;觀神髓,非觀表象。神髓是什麼?門道是什麼?就是這個學科的學科特點、學科性質,就是看教學的人是否通過合理有效的手段,促進了學生對這個學科的學習。內行看門道,外行才會去看熱鬧。諸如游戲、畫畫、表演、歌舞、模仿,時時歡聲雷動、一派喧騰的「熱鬧」不應讓我們「走錯門」,也不應讓我們「看花眼」。
寧展現不完善的真,不追求完美的假;寧當綠葉,不做紅花——這,才是我們面對觀摩課應有的姿態。讓我們共同呼喚真實的課堂、平實的教學,使觀摩課這種極好的教研活動恢復它應有的原生態,還觀摩課一個素樸、潔凈的容顏。
(作者單位:常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
Ⅲ 2014江蘇省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優質課觀摩評比結果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江蘇教師考試網為您解答2014年市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優課評回選獲獎名單答
(排名不分先後)
一等獎(6人)
丁瑩瑩宿遷市實驗小學
王利玲沭陽第二實驗小學
張雪平市實小黃河分校
黃艷瓊泗陽縣開發區小學
劉芳泗洪縣實驗小學
李娟宿豫張家港實驗小學
二等獎(8人)
梁翠芳沭陽縣南湖小學
孫志學沭陽第一實驗小學
楊曉輝市實小古楚分校
張曉菊宿豫區實驗小學
高蘭湖濱新區余娟實驗小學
許路軍泗洪青陽鎮大樓實驗學校
楊豐落泗陽雙語實驗學校
王迎華宿遷市實驗學校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Ⅳ 語文講課, 本人高中生。語文課代表。老師讓我講5分鍾的觀摩課。怎麼講阿 急求。。!!!
去一些課件網站上找找課件,然後問老師要教師用書。。。自己看看吧。。。應該沒問題,關鍵是放輕松。。。
要課件,具體是哪一節課?
Ⅳ 觀課很重要,在語文課堂中,老師們應注重從哪些角度來進行有效的觀課
觀課評教的角度,因各種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但語文教學觀課評教的習俗內角度,是教學方法容,著眼於教師,著眼於「怎麼教」,著眼於教師的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風采,講究的是上課如何精緻、如何精彩,這在公開課、觀摩課、評比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研究,也被鼓勵從教學方法上著力,講究教學過程,探求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怎樣的一堂課才算好課,許多教師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心中想的是「怎麼教」的方法問題,先怎麼教、再怎麼教、後怎麼教。隨著新課程的推進,觀課評教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學理念」,而理念的落實處,往往也被理解為教學方法,主張平等對話、體現探究學習等等,在許多教師和評課專家的心目中,似乎都僅僅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建構主義的引進,使我們觀課評教的立足點,從教師的「教」逐漸轉移到了學生的「學」,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在實踐探作中,所提出的「學生活動」「課堂氣氛」「教學效果」等等指標,很大程度上又被還原為教師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