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課標「語文素養」理念在試題中如何體現
語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的研製專家,對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達成了一定共識,總結這些要求可以概括出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 1.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這不僅是掌握語言文字文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還要形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意識,具有較豐富的語言積累、良好的語感和思維品質。 2.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即養成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 3.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包括:恰當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的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能力。 4.形成開放的視野、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 5.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 6.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包括:具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底蘊、較高的文化品位;積極吸收人類先進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 7.科學素養的形成。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養成;具有基本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能力。 8.社會主義道德以及公民素質的培養。包括以下三方面:愛國主義精神、樂於合作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較強的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9.具有自信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九個方面所涵蓋的「語文素養」內涵,比較全面地表明了語文課程對學生素質發展的培養目標。前五條與傳統提法相同,屬於知識與能力目標,但是從其內涵來看已經豐富了許多。基礎知識不再只是字詞句篇的掌握,更重視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形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更不再死記硬背所能達到的,需要學生對知識深入領會並在日常運用中體會。後四個方面進一步完善了語文課程的培養目標、文化素養、科學素養、人生態度等,不僅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更是個體全面發展所必需的。歸根到底,高中語文課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是著眼於學生個體素質的全面、終身發展的。 「語文素養」理念在試題中如何體現 1. 加強對語言文化積累的考核 積累不等於死記硬背,積累也不等於八股訓練,不能把語言文化積累的考核簡單地理解成只考查語言文學常識,做一些識記性的填空題、選擇題等。看學生的語言文化的積累,關鍵的一點就是看他們在文學方面的修養和典籍方面的修養。 由於我們習慣於強調標准答案,加上語言文化方面修養又不像單項知識那樣易於檢測,導致語言文化方面修養的培養在實際的教學中長期不受重視。學生少讀經典,甚至不讀經典。這對語文教育來說,真是致命的一擊。 語文課程標准既然推薦了許多課外閱讀書目,規定了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50萬字。為什麼不運用它去促進一下學生的學習呢?它很可能對語文教育起到治本的作用。至於語言文化積累具體怎麼考,方法一定會多種多樣。如下面兩個例題: 例1: 學校里開展「閱讀《三國演義》(或其他名著)活動周 」,請你為其中的一個活動擬一份海報。 例2: 1.以《三國演義》中人物為例,說說古代中國的名和字。 2.「三國」的歷史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現象,請選擇一個角度,擬一份討論提綱.選題舉例如下: (1)從歷史到文學藝術(評話、詩歌、楹聯、小說、戲曲、電視劇等) (2)從人到神 (3)起源於「三國」的諺語、歇後語 (4)有關「三國」的習俗。2. 更重視主觀性試題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考試中主觀性試題的編制應該是主要的。以文學作品的閱讀測試來說,它的重點是作品的形象、意境和語言,以引起感情的共鳴。文學形象的多義性,決定了人們對文學形象及其社會意義理解的不確定性,因此不能簡單地用一個統一的固定答案評價學生,限制學生的思維。事物的正確答案往往不止一個,要鼓勵學生不滿足於一種結論,提倡多角度地探索事物的本質。 如果我們習慣於用一個標准答案衡量學生,或者採用編制選擇題的形式讓學生選擇,那他們永遠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在以往的語文學習中,為了與高考的試題模式和閱卷評分相適應,模擬試卷的答案追求標准、固定、惟一,閱卷評分盡量「客觀」、具有「操作性」,因此評價採用大量的「客觀題」,尤其是選擇題。學生只能在命題者提供的有限的幾種思想、看法中接受一種,而不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更談不上創造性閱讀。這樣的考試方式不僅違背了閱讀鑒賞的本義,也不可能全面、真實、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 主觀性試題的本質特點就是注重過程,注重語言應用,因此較之客觀性試題,它更容易檢測學生的語文實際水平。比如:通常我們的一些試題喜歡讓學生回答這里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其實,這樣的題目遠沒有讓學生用這一修辭方法造句,或者按照某一句式仿造一個句子來得好。這是因為懂得某種修辭方法只是名詞術語的考試,而造句、仿句則是語言的實際應用,是對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測試,它較之理解修辭方法的測試更能顯示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測試採用主觀式試題與客觀式試題相結合,更應重視主觀式試題,它更符合語文實踐性的本質。 以前,社科文閱讀均以客觀性試題出現,省必修模塊調研測試中出現了主觀性試題: 閱讀王則柯的《錢》),根據文段,參考下面補充材料,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錢」的看法。(要求有觀點,有理據,有分析。120字左右。) (1)做金錢的主人,關鍵是戒除對金錢的佔有欲,抱一種不佔有的態度。也就是真正把錢看作身外之物,不管是已到手的還是將到手的,都與之拉開距離,隨時可以放棄。只有這樣,才能在金錢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態,做一個自由人。凡是對錢抱佔有態度的人,他同時也就被錢佔有,成了錢的奴隸,如同古希臘哲學家彼翁在談到一個富有的守財奴時所說:「他並沒有得到財富,而是財富得到了他。」 (周國平《談錢》) (2)錢是水,它吸引一切,滲透一切,融通一切,無所不在。它自身沒有形狀,隨容器走,在公家保險櫃里就是公款,發到個人手上就姓了私人姓名;把握在老闆手裡叫資金,落到貪官手裡成罪證,賺了不該賺的銀兩就叫暴利,付了應得的付出就叫良心。(摘自《散文·海外版》)3. 注重語感,知識的考查結合語境 語感是語文教學中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它的培養和測試離不開語言環境。事實上,語境是言語活動賴以發生和進行的前提條件。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背景之中,為了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而進行的。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的交際,實際上就是作者和說話人不斷地適應語境,生成言語的過程。 結合語境考語文知識,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鮮活的。比如下面的選擇題,就設計得比較好: 我們的小草,在那纖細弱小的身軀里,竟然蘊藏著多麼強大的生命力啊!難怪古代詩人寫下的詠草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載之後,讀來仍然使人激動不已。 A.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B.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C.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D.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4. 試題增加選擇性 語文考試要面向全體學生而非少數尖子,那麼試題就應該增加選擇性。以寫作為例,可能既有必考題,也有選考題。必考題立足於基本要求,選考題則側重於讓不同的考生發揮各自的特長。這樣的選擇在理科的考試中是非常普遍的,語文考試為什麼不能一試? 再如,能否要求每個學生都帶字典、詞典進考場,這樣語文考試就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中測試學生檢索工具書的能力,而不必像以往考試那樣設計許多單項知識題讓他們進行回憶和再認。 還有,怎樣檢測學生在閱讀中有效篩選信息的能力等,這些都值得在考試改革中認真思考。 我們相信,只要根據學科特點,堅持用新課程思想指導改革實踐,語文考試一定能夠獲得重大突破。 將來高考不可能按教材命題,而是根據以新課標為基礎的考綱命題,基礎是共同的,會有基本的統一要求。高中有選修課,那麼,試卷中就會有選做的題,即共做一部分,選做一部分。5. 開放中張揚個性 閱讀是很個性化的,新課標的閱讀要求體現了全新的閱讀價值觀,注重個性化的閱讀,重在個人的閱讀感受,讀書要讀出自己的感受來。發展獨立的閱讀能力。文章的學習重在感覺、體驗、發現問題。文質兼美的精妙,只有學習主體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也要在個人獨立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試題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學生盡可以張揚其個性,如: 閱讀長篇小說《家》的兩個選段,完成題目: 當年巴金談及「鳴鳳」這一人物原型時,曾有這樣的一段話:「……我們家裡有一個叫翠風的丫頭。關於這個女孩子,我只記得一件事:我們有一個遠房親戚要討她去做姨太太,卻被她嚴辭拒絕。她在我們家裡只是一個「寄飯」的丫頭,她的教父蘇升是我家的老僕,所以她還有這樣的自由。她後來快樂地嫁了人。她嫁的自然是一個貧窮的丈夫。然而在我家裡的人都稱她有膽量。撇棄老爺而選取「下人」,在一個丫頭,這的確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巴金「家」里的「翠鳳」快樂地嫁人了,巴金《家》中的「鳴鳳」卻凄慘地投湖了。對作家這樣的藝術處理,有的人認為很好,有的人認為不好,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請結合小說《家》或《家》的'選文進行分析。 此題既考查了學生的文化積累,又給學生的閱讀鑒賞提供了廣闊的展示個人閱讀感受,張揚個性的平台。 現代文閱讀中也會注重學生閱讀主體的體驗、感受,如: (閱讀《那樹》一文)文章中大樹的形象,有人認為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徵,也有人認為是自然與人和諧相處的象徵,還有人認為是古老文明和傳統文化的象徵。閱讀全文後,大樹的形象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請把這種感受寫成一段賞析性文字。(100字左右)6. 關注學生的人文修養 錢理群先生說,語文教學必須以「立人」為中心,即是語文教學要讓學生由過去死記語文知識轉到通過語言的形式去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上來;由過去以傳授知識訓練學生為主,轉到以人的發展為主上來。在教學中,利用教材選文適時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既有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發展,又可以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這也正是新課程標准所大力提倡的。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過去對閱讀能力的培養往往偏於閱讀的技能技巧,忽視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新課標要求閱讀教學從三個維度的角度落實和思考,把閱讀能力的培養和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對個人與國家、社會、自然關系的思考與認識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讀書明做人之理。 如前面「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錢」的看法」就體現了這一方面。再如下題: 錢鍾書把「苦中作樂」理解為「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最大勝利」。聯系下面提供的材料,說說你對快樂的看法。 v 1.生活就是不斷提高生命質量,享受快樂的陽光。 v 2.快樂是人類集體追求的終極目標,是群體或個人成長與進步的原動力。 v 3.基因學家認為,尋求快樂是基因中為延續物種而設立的一種條件反射,其目的非關個人的利益。 v 4.宗教是通過教義、儀式讓信仰的人進入一種快樂狀態,以至於超脫了痛苦,或解除了世俗的慾念。 v 5.有錢不一定快樂,成功不代錶快樂,名人不都快樂,權力不必然帶來快樂。快樂往往是在傾聽智者的呼喚之中,在走出迷霧、大徹大悟之後,在勇敢接受殘酷的現實、縮短傷痛的時間之後。7. 語文考試會加強綜合性 單項性測試指的是圍繞某一知識點所進行的測試,一般不需要具體的語境,它的優點是知識點的分布比較廣,命題比較簡單,調節比較容易,答案比較客觀,評分誤差小。但由於缺少上下文等語境,掌握不好容易產生難題、偏題、怪題等。它缺乏應有的綜合程度,也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學生的語文素養是綜合的,語文考試也會力戒過去考試中常有的東拼西湊的傾向,進一步加強綜合性測試。一是語言材料應該具有綜合性,即通常意義上的篇章或語段;二是測試的內容應該具有綜合性,即使是測試知識和能力也不應是單一的,它應該包括多種知識之間的聯系,認讀、理解、應用、評價等多種層次的能力,聽說讀寫等多個側面,以及語言的實際應用和創新等多元的指標。眾所周知,「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無論是它的內容還是它的形式都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考試加強綜合性測試無疑更符合語文科的特點。如過去是語音、錯字分項考查,將來可以綜合設題,作文中出現錯別字也要算在內,若整個試卷不出現錯別字,那還不能說明些問題嗎? 例: 梅花是中國人非常喜愛的花,有國花之譽.下面幾段詩、詞、歌、曲、文都與梅花有關,仔細閱讀這幾段材料,進行比較,然後答題。 材料一: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 材料三: 紅岩上紅梅開,千里冰封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雲天外。喚醒白花齊開放,高歌歡慶新春來。——歌劇《江姐》主題歌《紅梅贊》 材料四: 薔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戶。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時辜負。——馬致遠《落梅風》(注釋:香庭戶:指女子閨房。) 材料五:梅樹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強質感;或以墨筆直接揮寫,以篆書筆法入畫。老乾多,用筆宜蒼老;新枝多挺直,用筆宜挺健。老乾黑色淡中見濃黑、焦黑;新枝則中鋒入畫,黑色宜濃宜焦,筆筆見書法功力。枝幹疏密聚散,穿插交錯,茂密繁雜,以「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美學原則,進行描繪,造成畫面上的動感和節奏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將至》 題1 材料二《卜運算元·詠梅》中,壓韻的是哪幾個字?請找出來。 題2 材料一《梅花》中的「獨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一個詞語有同樣的表達效果?請找出。 題3 材料三《紅梅贊》中寫道:「紅岩上紅梅開,千里冰封腳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個詩句所表現的意境與這個句子一樣。請寫出兩個詩句。 題4 《卜運算元·詠梅》和《紅梅贊》兩段材料都歌頌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請用包含深情的語言抒寫出這種品格和精神,表達對梅花的贊美之情。字數在30個左右。 題5 如果根據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圖,畫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熱烈、樂觀、無畏的;如果根據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圖,畫面中梅花會是怎樣的呢?請你也用三個詞語概括出來。 題6 上面五段材料都與梅花有關,但材料五與前四段材料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行文風格明顯不同。請你試做簡略分析。字數在30個左右。 題7 梅與蘭、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與松、竹並稱「歲寒三友」,它們的品格歷來為人們所贊美,留下了不少詩文名句。請你根據記憶或查閱資料,在蘭、竹、菊、松中任選其一,寫一個詩文名句。 題8 人們常說「梅雖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開放、暗香浮動的形象更鮮明。如果你是畫家,除了可以以雪為背景外,還可以選擇什麼了作為背景?為什麼?請簡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數在30個左右。 這道題,圍繞「梅」,既考到了詩詞名句、文化常識的積累,又考查了概括能力、詩歌鑒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等。這種綜合性試題能夠很好地檢測學生的語文素養。 8. 關注寫作基本功和綜合素養 新課程標准、新考綱都要求學生「要負責地寫作」、「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要有獨立的寫作思維」、「要有時代感和使命感」、「要關注寫作基本功和綜合素養的培養」等等。 根據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今後高考作文命題會呈現出以下兩個特點: ①回歸人本,注重體驗。作文說到底是「人」之文,寫如何做人之文。因此,關注社會人生,關注人的命運,關注人的生活與精神,應是今後作文命題的基本指向。 ②反映時代,關注現實,凸現地域性。作文應該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體現一定的價值取向。考生應該善於把關注小天地與放眼大時代統一起來。提倡時代感同樣應展示真的自我,防止走入說大話、空話、套話的誤區。 寫作基本功表現在審題、立意、結構、選材、語言表達、文體運用等方面,其中題意、中心、內容、語言等項尤為考查的重點。綜合素養體現在思想認識、知識積累與生活體驗、感情積累、審美素養、思維活動、創造才能等方面。在作文評價中,「基礎等級分」與「能力等級分」的主要要求分別指向「寫作基本功」與「綜合素養」。 因此,在平時復習備考中要注意以下策略: 一是要看準趨勢、精選精練。比如體現人文性和地域特色的題目。 二是要善於揚長避短,重點突破。注意平時訓練要寫自己最擅長的、熟悉的、確有感受體驗或真知灼見的東西。在選材、立意、選擇文體、運用語言與表達方法等方面,都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力求駕輕就熟,最佳發揮,不必「邯鄲學步」。 三是處理好求穩與創新的關系。很多同學看到報紙上刊登的「另類文章」得了高分,就盲目地把病歷本、合同書、電影劇本等都搬上了考卷,豈不知其中有些胡編亂造、離奇古怪的發揮,不僅無關於創造性,而且恰恰暴露了基礎能力的薄弱,往往會弄巧成拙。 因此,學生要對自己的寫作能力有個清醒認識,既要充分展示個性,又要避免刻意求新。 語文課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總體蘊含著兩層意思: 一是指全體學生提高而不是部分學生提高,二是指提高的是全面的語文素養而不是部分的語文素養。 如果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全面提高了,語文考試選擇的餘地不就更大了嗎!所以,語文新課程考試的改革也會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懂得,課程改革與高考並不對立。「語文素養」是一個多元、開放的體系,將繼續不斷地得到完善和發展。
② 2016新課標考點通高考語文綜合試卷
1.A
解析:
「《詩經》中的作品原來是普通的詩歌,並沒有深刻的含意」有誤。原文
中說:
「這些樂歌一方面用於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
賓主的節目。另一方面則用於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
具。
」可見,詩經中的詩歌是有深刻含義的。
2.C
解析: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詞令人擔心,請晉侯不要聽信。」有誤。原文
中說:「子晨卻借用來說,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別人看來總是為
了一個叛臣。」可見,不是叫晉侯不要相信,他的意思是你晉侯有理由,但是
大家不清楚,都就把他當做是叛臣了。
3.B
解析:
「不然則仍然是沒有曲調的「徒歌」。有誤。原文中說:「古代史傳中還
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的「徒歌」」「
這樣的歌,從性質上說和「獻詩陳志」
沒有什麼分別。不過士大夫獻詩,是特地做了樂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
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樂曲,
達到統治階段的耳中。
」
由此可見,徒歌並不是沒有進入詩三百的沒有曲調的詩歌。
二、古代詩文閱讀(
36
分)
(一)文言文閱讀(
19
分)
4.C
解析:本文的「斂」是「退卻」的意思。
5.D
解析:①說的是何灌的行動,而不是「有成」
。②說的是何灌箭法高超④說的是
何灌關於運輸改良的想法。
6.D
解析:
「何灌領命背城抗敵三日」有誤。原文中說:
「灌至,乞入見,不許,而
令控守西隅」意思是皇帝沒有給他命令,給他的命令是去守西邊,而不是守京
城。
7. (1).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帝親自賜酒犒勞他。
(2).
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帝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
(二)古代詩歌閱讀(
11
分)
8.
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經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
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
涼,於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
①觸景生情;②寓情於景;
③寫哀景抒哀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
6
分)
(
1
)必有我師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
2
)可以橫絕峨眉巔
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
3
)雲歸而岩穴暝
山間之朝暮也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25
分)
(
1
)
C
給
3
分,答
D
給
2
分,答
B
給
1
分;答
A
、
E
不給分。
(
2
)①表明乘涼會上的人們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說主題的解讀路徑;③照
應下文出現的各種方言。
(
3
)①有擔當,明大義:在老丈人危難時,以親情、和睦為重,不計前嫌,施
以援手,最終贏得信任;②執著隱忍;面對老丈人的排斥:不輕言放棄,不莽
撞行事,捍衛了自己的愛情;③幽默樂觀:說話風趣,與人為善,遇事能有良
好的心態。
(
4
)觀點一:
以「血型的故事」
為題不合適。
①「血」
這個詞可讓人聯想到「血
脈」、「血緣」、「血性」等多種含義,如果以「血型的故事」為題,題意就
顯得單一了;②外省人和台灣人血脈同源,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戀
愛故事,實質上折射了外省人與台灣人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問題,小說表達了中
華民族血濃於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
觀點二: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合適。①「血」有類型之別,而語言有「南腔
北調」之分,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彰顯作者的巧思;②小說的主要內容
是圍繞血型而展開的,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與內容更吻合;③可顯示「驗
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與中華民族血濃於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不相
沖突。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種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根據
觀點是否正確,論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給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
25
分)
(
1
)
C
給
3
分,答
D
給
2
分,答
B
給
1
分;答
A
、
E
不給分。
(
2
)①減少應酬雜務,生活清凈,便於深思內省和作畫;②對江湖水光天色的
寫生使他的畫風發生了突變;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夠悟出知白守黑的
道理,畫藝猛進。
(
3
):①從金石文字的點畫結構中,他受到繪畫筆法與章法布置方面的啟發;
②從金石拓本認識到書畫同源,悟出畫藝回歸造化的路徑。
(
4
)觀點一:恪守傳統,力求雅正,甘於清寂淡泊,追求藝術真諦。
①於平靜淡泊中求真務實的人生態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傳統學人本
色③避俗趨雅,不為流俗所動,尋求華溢渾厚的畫風。
觀點二:創新與模仿並重,理想與時尚兼顧。①創造與仿作兼顧②對金錢的開
通看法和瀟灑態度③注重民間時尚意趣
觀點三:既恪守傳統,又勇於創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過程中享受人生。①守
正出新,繼承與創新兼顧②懷抱藝術理想,追求名山事業③腳踏實地,享受人
生。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種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根據
觀點是否正確,論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給分。
五、語言文字運用(
20
分)
13.D
解析:指日:可以指出的日期。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多指事情、希
望等。
)
這句話說的是「碳排放過量給環境帶來的危害」人們不能盼望這
個。
14.A
解析:
B
項
「創造」
和
「人性化服務」
搭配不當。
C
項
「臨床試用」
前加
「進行」
。
D
項不能說「感到賓至如歸」應該說「賓至如歸的感覺」
15.C
16
.
巴黎之行讓我對法國作家和詩人維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
權保護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促成了法國文學創作者的著作權保護機構—
—法國文學家協會的建立,促成了保護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的國際公約——伯
爾尼公約的制定。
17.
略
作文略
文言文參考譯文:
何灌,字仲源,是開封祥符人
③ 新課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試卷
七年級(下)語文期中試卷答案
一、基礎積累與運用
1、鑒、熾、迸 2、B 3、()(2)(3)(4)(6)略 (5)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4、(1)略(2)①《水滸傳》舉例:吳用智取生辰鋼。 ②《三國演義》 舉例:楊修恃才放曠招來殺身禍。 ③《魯濱孫漂流記》 舉例:魯濱孫荒島孤身創業。 5、略 6、(意思對,語句通順即可)(1)你不能參加國際懸崖跳水比賽的采訪活動(要抓緊時間復習,迎接中考)。 (2)媽媽,參加國際懸崖跳水比賽的采訪活動能開拓我的視野,豐富我的閱歷,減輕我緊張的學習壓力,這也是為了更好的迎接大考啊!
二、現代文閱讀
(一)7、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8、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葯方。 9、比喻。突出了紙上的字寫得密,寫得下的功夫之深。 10、言之成理即可。 (二)11、指18世紀海盜的後裔:像花園一樣美好的地方 12、雖然這島是無人荒島,但我親手把他建成樂園,我驕傲自豪啊 13、,他深感慚愧,因而說不出話來。他雖然富裕,卻只是別人的僱傭,與老友親手創造美好生活的經歷相比,他當然自豪不起來 14、略
三、文言文閱讀
(一)15、略 16、那麼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17、如,一個人不管天生多麼聰明,不學習,也會退化;學習是使人變得聰明、增長才智的唯一途徑。(二)18、(1)誰(2)它們指犬馬(3)所以19、略20、說明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是最難的,非下苦功不可。(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