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經典教育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專分。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屬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國學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先賢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其中蘊含的豐富哲理可以成為孩子受用一生的文化資產。在課程多樣化的今天,融國學經典於語文教學,借國學經典來提升能力,已經成為彰顯語文學科特點、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嘗試,也是讓語文教學實踐 「文」起來的一種策略。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教育,充分發揮其作用呢?
❷ 同學們在語文學習或課外的閱讀中你學到了哪些國學知識又從中懂得了什麼道理呢請你選擇感觸最深的寫一寫。
開展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中學學科教學常規》都明確規定:中學生要開展課外活動,每周課外閱讀量不少於10000字.事實,幫忙點個採納,萬分感謝
❸ 精銳教育有國學課程嗎,可以語文國學一起學嗎
國學不是很清楚呀,你可以打電話咨詢一下的。
❹ 高中作文國學進課堂與發展科技
語文教學的崇高使命是引導我們的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傳承祖國的文化,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化瑰寶之一。它能引導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有益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
把國學經典有效的滲透、巧妙的融入到語文課堂,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與國學經典零距離對話,既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語文教學的魅力。
那麼,如何讓國學經典同語文教學相結合呢?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課前三分鍾,背誦經典。
我們課本中學到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國學經典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豐厚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去涉獵,去搜集、整理、積累。背誦最有價值的中華經典,讓他們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形成自己的品質,在中華經典中成長。
「學以致用」,讀書不是為了讀而讀,應把外部的獲得通過學生主體的消化吸收,成為內部的知識積累,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教師應鋪設平台,利用課前三分鍾,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小小的三分鍾,它的作用不可忽視。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學生明白了謙虛使人進步,應該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會了學生讀思結合的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使學生懂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告訴學生要有責任感,要用堅強的意志來完成自己背負的使命。在展示的過程中,有學生的積累成果,有教師的簡單解說,有同學們知識的相互補充,更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情感做人的教育也無形中有了滲透和熏陶。
課前三分鍾的有效利用,引領學生走進經典,領略經典的魅力,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創造能力。
二、解讀文本,滲透經典。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注重意境,強調詩畫同源,通過所寫的文字來展現出意境的畫面,使讀者對其思想產生共鳴。《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中的《蒹葭》,文字簡單,畫面唯美,意境朦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它有效的融入語文教學中,通過意境轉化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把握意境的能力,提高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在賞析詩歌方面能給學生很好的借鑒。
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不再用問題貫穿一節課的始終,不再以老師的問與學生的答作為課堂的主題。我採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國學經典《蒹葭》,通過意境轉化法的訓練,使學生有效的學會這種賞析詩歌的方法,舉一反三來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第一:學習《蒹葭》。
1、教師用形象性的語言進行解說:深秋的早晨,秋風蕭瑟,露水成霜,白蒼蒼的蘆花,漫長、崎嶇的道路,小洲上的伊人,在水邊追逐的他,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2、教師描述《蒹葭》的畫面。
教師提示:在描述畫面時,一要抓住景物,二要抓住景物的特徵,三還可加入符合詩歌的想像。
白露秋霜時節,蒙蒙的霧,柔軟的蘆葦,清淺的水,細細的沙,水中的綠洲,一位痴情的少年追求他心中的伊人.神思恍惚,感覺伊人就在身邊,就在眼前,就在不遠處的小洲上,追尋的道路曲折又漫長,但他始終不放棄,不絕望,始終充滿希望,但又始終與伊人隔水相望。
3、教師點撥,學生總結。
詩歌以「蒹葭」托物起興,蒼蒼、凄凄、采採的蒹葭和白露,永遠隔水相望的伊人,共同創造出一種秋水情思,可望而不可即的朦朧的境界,將讀者帶入略顯凄涼的意境之中。、
教師提示詩歌的情感及主旨:
《蒹葭》:每個人都應該有夢想,只有不辭勞苦的去追尋,才可能一步一步的接近理想。
第二、學以致用,用形象性的語言描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畫面,通過畫面的描述把握情感和主旨。
(小組合作,描述畫面)
學生作品:
八月深秋,凄風怒號。衣衫單薄、步履蹣跚的老年杜甫,眼睜睜地看著屋上的茅草被風一點點刮跑卻束手無策。他想撿起刮掉的亂茅以待風停後修繕,可狂風把茅草颳得到處都是,有的掛上了樹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還有的飄過了江郊……
杜甫無奈地把眼前的一些茅草收拾著,突然從南村跑來一群孩子,他們從老人手中搶過茅草就跑,絲毫不理睬主人的呵斥,轉眼就消失在竹林里了。杜甫倚著拐杖只能嘆息著安慰自己:唉!都是可憐人,就算我送給你們取暖吧……
風停了,黑雲四起,灰濛蒙的天空越來越昏暗,接著下起了雨。這整整一天,他一家人幾乎連飯也沒得吃,只是孩子喝了一點玉米粥,說是玉米粥,只不過是一碗水加了一點玉米面罷了。杜甫躺在床上,想到流亡時,一路上受凍挨餓,再想想其他的老百姓,流離失所連個安身的草房也沒有,他的心更涼了。這時,小兒子被凍醒了,杜甫伸手一摸兒子的被窩,竟像鐵一樣冰冷,仔細一看,還有好多裂縫,可全家人僅有這一件棉被禦寒,怎麼辦呢?雨仍下個不停,屋頂四處漏水,屋裡沒有干處。杜甫佝僂著身子,望著眼前的一切,一股酸澀湧上心頭,不由地祈禱,雨啊,停止吧!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
安史之亂開始後,杜甫憂心忡忡,經常失眠。他暗地裡呼喚國君:你為什麼偏愛美人而不要江山?你為什麼沉迷香夢還不蘇醒?你為什麼貪圖享樂而忘記了黎民百姓?
今夜有淚如雨!誰又能安然入睡?
恍惚中,杜甫眼前突然出身了千萬間寬闊的房屋,無數的貧苦人正歡天喜地地換新居……杜甫笑醒了,才發現是在做夢。杜甫在暗夜中許願:如若夢想真的能實現,那麼我的屋被刮破、人被凍死也心甘情願!可是,回答他的,只有呼嘯的凄風,陰綿的苦雨……
通過畫面的描述,詩歌所展現的所有內容一目瞭然:杜甫的貧困生活,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屋漏偏逢連陰雨」的深思,「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不用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全在學生的描述和感悟之中,詩人的濟世情懷和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與博大情懷也悄然走進學生的內心。
經典既融入了語文課堂,又豐富了語文課堂。
三、拓展延伸,重溫經典。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字成詞,積詞成句,積句成篇,積篇成章——積累尤其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沒有積累,就談不上語文學習。拓展延伸的環節,就是學生進行大量積累的好時機。
八年級的《雷電頌》是作者描寫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一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隨著這篇文章的學習,大家認識了一個愛國詩人屈原,也感受到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要想使這個人、這份情深入人心,還要更全面的了解屈原才行。這時就可以通過《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了解屈原的人生經歷,誦讀屈原的名言,走進屈原的作品,在全面把握屈原形象的同時,用誦讀的方法進行大量的積累,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屈原的人生經歷: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離騷)
了解經典中屈原作品的主要內容: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奇麗的幻想,使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宏瑰麗的特徵。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後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
《離騷》在藝術上取得的高度成就,與它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絕唱,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曾贊之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漢文學史綱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範。
《國殤》,詩歌名,是中國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這首詩歌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歌頌了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屈原的人生經歷,為我們揭開了自沉汨羅江的原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看到了屈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離騷》又給我們解讀了一位偉大的詩人。這些都能給學生獨特的感悟,使屈原這個人物形象徹底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重溫經典,多了一份積累,更多了一份感動。
四、單元寫作,品味經典。
八年級第一單元都是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戰爭的殘酷,和平幸福生活的不易,對於現在生活在優越條件下的孩子來說,感觸其實並不深。在這種情況下,就決定通過單元寫作來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任何一種教育,簡單的說教是最蒼白的,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朝歷代,許多志士仁人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人或是一件事,道理不言而喻,學生自會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對比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中,岳飛一生精忠報國,《滿江紅》表達了岳飛的衛國之情,他恨不得把敵軍個個都殲滅,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對祖國失去大好江山而感到惋惜。在誦讀中,學生的內心自然是激情澎湃的,也會深深的體會到:在國家利益和自身利益相違背時,我們應該像岳飛一樣,捨身救國,將中華民族之大意發揚光大。「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樣的詩句也隨時會給學生以警醒:我們作為祖國的新一代,做事應當從大角度來思考,努力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
《國殤》中壯士們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摯情,無不讓人動容。熱愛祖國的深情,貫串屈原的一生,熔鑄了他的人格,輝映著他的詩品。《國殤》中,詩人激情迸發,放聲歌頌,從外貌雕塑到內心刻畫,對烈士進行了熱誠的禮贊。他們背井離鄉,奔赴疆場,以身報國,義無反顧。他們頭顱雖斷,弓劍未丟,縱死不悔,鬥志猶生。他們忠勇剛強,堅不可摧,英勇永在,浩氣長存。這就是千古以來世代相傳炎黃子孫稟賦崇尚的愛國精神。
跟隨著英雄們的腳步,再一次的感受到他們與祖國同休戚、共命運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激情。在這樣的氣氛之中,定能給學生很好的愛國教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情感的教育到位後,再通過寫作把這種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名中學生,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建設祖國的重任,牢記愛祖國。
回味經典,有了一份責任,多了一種幸福。
如果在語文課堂中,有機的將課堂和傳統經典相結合,那些蘊含著豐富哲理的,啟發人深思的,催人勤奮的等有靈性的國學經典,都會植根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影響孩子們的言行,熏陶孩子們的情感。由此可見,充滿深厚國學經典文化底蘊的課堂,是鮮活生動的課堂,是富有強大生命力的課堂。那就讓經典傳統文化在我們語文課堂上熠熠生輝吧!
❺ 為什麼曾經的國學課現在叫語文課
在新中國建國早期的語文教材編寫中,葉聖陶是關鍵的人物之一。也正是回他正式提出將此前小學的「國答語」和中學的「國文」統一定名為「語文」。他解釋說:「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
❻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國學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教育的途徑
面對國學教育的熱潮,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進行國學教育,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的課題。
1、要打好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
語言文字是國學的載體,是學習國學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國學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國學教育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
2、要誦讀國學經典文章
中國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記載的,國學誦讀,切不可忘記「經典」。 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一周誦讀至少三首古詩,每月上一節以古詩為主題的語文活動課。中國這個向世界貢獻過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李白、杜甫等無數傑出人士的國度,竟然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四書五經了,竟然只能從一些流行歌曲中才能感受到古典詩詞之美妙。出現如此尷尬的局面,實在是我們這個曾經以君子之風、任俠之氣為榮的國家的不幸!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職責擔負起國學教育的重任。
3、要理解國學經典的內涵
目前國學教育中,偏重於誦讀,忽略了理解國學的內涵。針對小學生這一群體,可以開展「詩歌朗誦會」活動。當學生所掌握的古詩詞達到一定的數量時,讓學生對詩句進行分類整理:哪些是描寫自然景觀的,哪些是描寫人文景觀的,哪些是抒發作者的愛國情懷的……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既可以復習記憶中的詩句,又為運用詩句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也就理解了詩句的內涵。同時針對國學中一些晦澀難懂的部分,語文教師可以側重宣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傳統美德的故事,如「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苦學」等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 使學生了解這些源遠流長的國學經典所蘊含的豐富內容。
❼ 和風對細雨是哪裡面的課文,是語文書本還是國學
語文課本
雲對霧,雪對霜。和風對細雨,朝霞對夕陽。
是出自小學一年級下冊課本中的識字3
❽ 為什麼現代國內大部分大學不開大學語文或者國學課
並不是這樣的,大學語文現在在大學裡面都是有的。是之前沒有,很早就恢復了。
同時,不應當忘記「大學語文」還是「語文」,有綜合性和工具性特點,上課應當扣著「語文」能力來講,做讀寫訓練。我不太贊成把「大學語文」上成一般的文學欣賞課,它是一門綜合課。——溫儒敏,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❾ 語文課前三分鍾演講 魯迅雜文
一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麼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於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並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難於呼吸視聽,那裡還能有什麼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而此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二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離三月十八日也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三 在四十餘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雲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做女子師范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後來,也許已經是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後了,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於宗帽胡同,賃屋授課之後,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於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准備陸續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此後似乎就不相見。總之,在我的記憶上,那一次就是永別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政府請願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於這些傳說,竟至於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於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屍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五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 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願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於是死掉了。 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屍骸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屍骸為證;只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還在醫院里呻吟。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六 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麼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後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至於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願。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陶潛說過,「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 七 我已經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於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嘆。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 四月一日
❿ 當下有學校提倡穿漢服讀詩經一些學校甚至把語文課改成國學課你怎麼看待
我覺得有有些課是國學課或者是讀一些古代的詩經什麼的,挺好的,對學生的文學素養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