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課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課

發布時間:2020-12-20 02:19:02

⑴ 初一語文上冊第十課 全文翻譯 !

孔子說:「復學習了知識,然後按制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孔子說:「在溫習就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現實『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酒後落葉的。」
子貢問到:「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⑵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上冊第十一課《記承天寺夜遊》中的「記」是什麼意思

「記」是記錄的意思。也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記一般用來記錄事件,多為游記。

⑶ 八年級上冊 語文 第四課到第十課的生字詞語解釋

D7fx7t,uh oh 8yv8tciy

⑷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1-10課的中心思想.

第一單元 【新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結構的三要素 中路軍:紛紛潰退 毫無鬥志
新聞的三個特點 西路軍:與中路軍一樣
記敘的六要素 東路軍:較為頑強 但一舉擊潰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 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 敵軍必敗
第四層:預言
怎樣閱讀敘事性作品
1、 了解梗概:搞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劃分層次,理出線索。
3、 概括段意,畫出重點語句。
4、 歸納中心:弄清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為什麼寫。
5、 分析寫法:可從語言特點、結構安排、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等方面去分析。
範例1 怎樣把握《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的主要內容?
分析:
1、這是一篇新聞稿。要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是看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從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戰役的壯闊。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冒著炮火,奮勇挺進,直取對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該是多麼激動振奮!
2、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導語。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渡江區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長達一千餘華里。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戰役的全局,敵陣業已沖破,戰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3、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主體部分。主體部分報道了三路大軍渡江的進展,列表如下:
時間 兵力 渡過兵力
中路軍
安慶—蕪湖 20日夜—21日夜 30 萬 30萬
西路軍
九江—安慶 21日17時—22日22時 35萬 三分之二
東路軍
南京—江陰 21日17時—22日22時 35萬 大部
主體部分還分析了中西兩路敵軍毫無鬥志的原因,我軍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被自己玩弄的和談陰謀瓦解了鬥志。
解答:
這篇新聞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戰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反動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的局面。
相關知識鏈接:什麼叫新聞?
1、新聞,又稱消息,通常分為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述評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2、新聞的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包括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3、新聞的特點: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映迅速,語言簡明准確。
4、新聞的寫法:以敘述為主,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範例2 如何整體把握《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一文的主要內容?
分析:
這一則新聞沒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劃分層次。
第一層,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背景材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這一層又 分三點具體報道取得的主要成績。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暗淡。
讀這一則新聞,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後,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經過一年多英勇奮戰,蔣介石全軍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解答:
這則新聞,重點報道了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情況,並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解題方法鏈接
1、 看標題:標題大都能揭示新聞的主要內容。
2、 看導語:導語是正文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
3、 看主體:這是導語之後對內容作進一步敘述說明的部分,也是表現主題、深化主題的決定性部分。
4、 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它有時隱含在主體之中。
5、 看結語:它一般是對新聞主體的總結,有時也隱含在主體之中。
2 蘆花盪
情節 傳奇色彩
蘆花盪——美
人物 立體美真實美
環境 詩情畫意
老頭子性格特點:老頭子是一個抗日英雄的形象,他愛憎分明、智勇雙全、自信自尊、老當益壯。他是千千萬萬普通而又偉大的中國人民的代表,這一形象表明: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3 蠟 燭
母親的眼淚 戴黑色的圍巾
老婦人 紅軍戰士
兒子的英勇 用結婚的喜燭
體現血肉情深
中心思想:通過寫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和蘇聯紅軍烈士的故事,贊美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年代用血肉凝結起來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4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世界奇跡「贊譽」
破爛
驚人傑作諷刺、譴責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視人類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國人民
中心思想:雨果以人類的良知嚴厲譴責本國強盜政府,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極大尊重和同情,表達了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珍視。

22、《短文兩篇》
《陋室銘》的作者劉禹錫,唐代文學家。文中的陋室是作者的室名,意為簡陋的房子。「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這是一篇散文,以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宋代哲學家,文章以花的形象象徵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象徵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品質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表示自己要在污濁的社會里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的節操。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本文不是一篇借物詠志風世的散文。
24、《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

⑸ 初一上冊語文第10課全文意思和主要道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並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編輯本段第二則:為人處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編輯本段第三則:學習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我以為合並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故:舊的知識。知:領悟。可:可以。以:憑。為:做。編輯本段第四則:學習方法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編輯本段第五則:學習方法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知識點:「女」通「汝」意思:你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聰明智慧。(其他知不變)誨的意思:教,傳授。乎的意思:語音助詞。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 編輯本段第六則:取長補短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編輯本段第七則:取長補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編輯本段第八則:怎樣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子罕》)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編輯本段第九則:怎樣做人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AI第二聲)樹是最後落葉的." 編輯本段第十則:怎樣做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編輯本段相關知識 編輯本段「樂」之解釋不亦樂乎的「樂」應該讀le去聲,不應該讀yue去聲。因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第一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釋是:說,同悅;樂,音洛。《論語雍也》中還有一句孔子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朱熹注釋也是:好,去聲;樂,音洛。按今天的讀音,「洛」字音luo,去聲。但在古代,作為快樂的「樂」和「洛」都屬於入聲「十一葯」韻部(見《平水韻》),可見「洛」、「樂」的韻母一樣,加上聲母都是L,當然完全是同音字了。這在南方人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樂」發音完全一樣,都讀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話讀,「不亦樂乎」中的「樂」也應該和「快樂」中的「樂」字一樣,都讀成le去聲。 「樂」是多音字,除了讀yue去聲(音樂)、le去聲(快樂)外,在《論語雍也》篇中還有一處也有很多人讀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朱熹的注釋是:知,去聲。樂,上二字並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國傳統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聲母(也叫「聲紐」,「五」字的聲母是「疑」,相當於今天的y),與下一字的韻母(即「教」的韻母iao)拼讀成yao。可見,在「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二句中,「樂」字作為「喜愛、喜歡」的意思時應該讀yao。歸納起來,「樂」在古書中的讀音主要有三種:(1)作名詞用的意思是「音樂、樂器、樂工」等,音yue,去聲。(2)作形容詞用的意思是「喜悅、快樂」,音le,去聲。(3)作動詞用的意思是「喜愛、喜歡」,音yao,去聲。編輯本段成語不亦樂乎死而後已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編輯本段通假字不亦說乎:「說」同「悅」,愉快;誨女知之乎:女同汝,你;是知也:「知」同「智」聰明。編輯本段活用現象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詞作狀語;溫故而知新:舊知識,形容詞做名詞;傳不習乎:傳授的知識,動詞作名詞。編輯本段古今異義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是知也:「是」:古義:這,今義:表判斷有朋自遠方來:「朋」古義:志同道合的人,今意:朋友編輯本段作者-孔子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家世】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侯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侯,「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侯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⑹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十課主要內容是什麼

本文生動的介紹了松鼠的外形,性格,行為和生活習性,表達了作者對松樹的喜愛之情,激發讀者熱愛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⑺ 初二上冊語文第一課主要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版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權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佔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於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⑻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課課後練習。詳細的

二.1、⑴句「前任」一詞簡練之至,大詞小用,又很風趣。

2、⑴句「強笑」一詞,不但准確,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見到老王病成那個樣子,還拿東西來謝「我們」,心裡有說不出的悲酸和感動。

3、⑴句說「鑲嵌在門框里」,誇張的手法,強調了老王步履維艱,身體僵直的形態。
三。最近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吃葯也不管用,我想我的日子快走到頭了.
這幾天,總是睡不著,腦子里像走馬燈似的,變換著一個個人影,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還在,有的早走了,好像一輩子就這么幾天里又重新過了一遍.最後,我想起了錢先生和他的太太.他們是好人,可這個世道......
......
我站在錢先生家門口,拎著用最後的錢換來的香油和雞蛋,反正我也用不著什麼錢了.身子的確是不行了,走了不遠的路就好像幹了一天的活似的,腿肚子直顫.我想敲敲門,沒想到整個人就撲在了門上,我掙扎著立好,站好.
門開了,開門的是錢太太,她先是愣了愣,然後眼裡分明地露出害怕.我不由有點害怕,她會不會認不出我了呢?會不會趕我走呢?這時她說話了: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么?"
我放心了,看來她還認得我,我一高興,就進了屋,隨即又有些後悔,明知道自己的樣子嚇人,干嗎還要進屋呢?我把手上的東西一遞:
"這些......給你的......你和錢先生......好人......"
不知怎麼的,嘴不聽使喚,話也說不清楚,幸好她接過去了.然後,她往屋裡看看,轉身走過去,我一下明白了.
"我不是要錢."
"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託人捎人."
我沉默了,看著她進去,拿了錢出來,我接過錢和包雞蛋的布,轉過身子,走出了門.

⑼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晏子使楚》翻譯,密一點,還有之子的意思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來。楚王聽自到這個消息,對左右的人(近侍)說:「晏嬰是齊國的熟悉言辭的人,現在將要來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左右的人回答說:「在他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們綁一個人從大王您面前走過。大王問,『這是做什麼的人?'(我們)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說,『他犯了什麼罪?』我們說,『犯了偷竊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給晏子酒,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問:「綁著的人是做什麼的人?」(近侍)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了,只是葉子的形狀相像,它們果實的味道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水土不同。現在老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到了楚國就偷竊,莫非楚國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於偷竊嗎?」楚王笑著說:「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十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