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子方個人簡介是什麼
林枅(ji),字子方,生於建炎庚戌年(公元1130年),卒於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少年時即勤勉好學,性情豪爽而胸懷壯志,慨然以大丈夫自期。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登進士第,授福州閩縣主簿,後轉福清縣丞。因奏陳朝政切中時弊,宋孝宗嘉勉其「盡忠實」,除秘書省正字,參與編修《中興會要》,遷校書郎。。,。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是一首至今萬口傳頌的詠西湖荷花七絕詩,詩題為《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的作者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歷任太常博士、寶謨閣直學士等職,南宋傑出詩人,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被後人推為「南宋四大家」。楊萬里在詩歌創作上自成一家,創造了新奇幽默的「誠齋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詩風。
這首詩寫詩人清晨步出凈慈寺,送別友人林子方到福建去做轉運判官,看見西湖的十里荷花,觸景生情,通過對西湖美景的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楊萬里這首西湖詠荷詩,華美中見壯闊,明快中見豪放,至今膾炙人口,長期以來被作為古詩名篇選入小學語文課本。
楊萬里在詩題中提到的這位友人林子方究竟何許人也?歷來注家語焉不詳,筆者也一直不求甚解。最近見莆田闕下林氏族裔重修甘露林陵園倡議書,方知林子方即南宋名臣莆田人林枅(音jī,莆仙方言讀如「街」)。經查莆田縣舊志及闕下林氏族譜,可知林枅系莆田烏石山(即東岩山)下義門(今拱辰儀門)「孝子公」林攢之九世孫。枅之父林孝澤,宋宣和間進士,歷知南康軍,提舉廣東市舶,除轉運判官,知漳州,除直秘閣。林孝澤是宋代著名廉吏,夜裡私室讀書,竟囑咐家人不用官燭,其清介特甚。年八十餘卒,詩人楊萬里為其撰寫墓誌銘。
2. 怎樣讓小學語文課堂呈現別樣精彩
教師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講台上誇誇其談地講,學生卻在台下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是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門學科,新課改積極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因此,新形勢下,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方式,用各種方式給語文課堂「添油加醋」,讓學生充分感受小學語文課堂的別樣精彩。下面我就針對怎樣讓小學語文課堂呈現別樣精彩談談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轉變教師角色,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師生關系
新課改積極強調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因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能夠給學生創造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能夠讓教師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當我們降臨這個世界,不論地位高低,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不但是師生,更是學習上的合作夥伴,教師應該徹底摒棄「師道尊嚴」,拋棄所謂的權威與「金口玉言」,蹲下來與學生平等交流。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我採取了這樣的措施:1.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如果教師能夠把學生當做知心朋友,那麼,學生就會尊重你、信任你,就會喜歡和你交流,就會愛上你所教的科目。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總是找機會與學生交談,有什麼事情總是和他們商量,從不獨斷專行,而是虛心聽取孩子們的意見,久而久之,就與學生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2.寬容每一位學生。小學生年齡小,天真無知,有時他們犯的錯誤在我們眼裡不可理解、不可想像,這就要求教師給予足夠的理解與寬容,從孩子們的立場出發,想想孩子們的無知,想想孩子們的幼稚。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我總是把「寬容學生」作為座右銘,孩子們犯錯誤時,我從不動怒,而是告誡自己,「要寬容!」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在老師的「寬容「下創造了奇跡,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讓教育改革是日新月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已成為新課改積極倡導的理念,當今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教師就應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大膽實踐和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強化能力。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採取了這樣的措施:1.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師應該利用一切手段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我常常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2.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根據個人體驗,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開放、自由探究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充滿泥濘,也可能充滿荊棘,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對教材中的重難點,我從不大講特講,而是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自由的環境中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開展探究活動。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因為多媒體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豐富了語文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我採取了這樣的措施:1.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統課堂教學手段單一,授課方式單一,學生沒有興趣,往往出現精神不集中現象,甚至產生疲勞感。可是,運用多媒體能夠發揮形、聲、色等多元素功能,枯燥、抽象的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本內容轉化為聲情並茂的畫面,這不但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還讓他們的視覺、聽覺得到刺激。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時,我常常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運用多媒體,突破教材重難點。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圍繞教材重難點進行教學,多媒體的運用給我們提供了便利條件,因為多媒體能夠將概括抽象的文字元號轉化成具體形象的東西,讓重難點分化,逐步解決疑難問題。因此,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時,我常常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突破教材重難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現在一些老師仍然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嚴重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甚至使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在今後教學中,我將用實際行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用新穎的教學理念演繹精彩的小學語文課堂,讓小學語文課堂呈現別樣精彩。
3. 作文:別樣的語文課 急!!
一堂有趣的語文課
智力競賽馬上就要來臨,大家的心都怦怦直跳,而袁老師的一堂課卻喚醒了同學們學習的激情。
「叮鈴鈴……叮鈴鈴……」上課鈴響了,同學們紛紛坐到座位上,袁老師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了教室,教室里立刻安靜下來,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老師身上。
袁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條直線,然後又在直線上畫了一個半圓。同學們都不明白老師葫蘆里賣的什麼葯,有的抓耳撓腮,有的趴在桌子上思考,有的直撓頭……老師見我們這副百思不解的模樣,便開了口:「大家看一看,這個圖形象個什麼東西?」有了目標,大家便左思右想起來。
楊曉斐眼疾手快,剛想到個答案,就舉起了小手:「我看,沒什麼稀奇,那不過是一條直線和一個半圓。」我見狀馬上舉手反駁:「什麼半圓直線,明明是一個早晨的太陽。」同學們顯然有些不服,都展開了奇思妙想,有的說是落山的太陽,有的說是平靜水面上架了座橋,而有的則說是大山下的公路……大家議論紛紛,老師欣然一笑:「其實有些事情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在我們生活學習中有很多類似的問題,它就要求我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到達目標。在智力競賽中你們也要這樣,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去解答每一道題。」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好!」
我們再也不對智力競賽充滿恐懼了,而是信心十足,是老師喚醒了我們學習的興趣,推開了想像的大門。
多麼有趣的一堂課啊!
4. 魯迅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
近些年的魯迅研究似乎不太熱。錢理群退休了,汪暉抄襲了,王曉明搞文化研究去了,王富仁做新國學了。
孫郁在《凝視生存隱秘》中對此有很深的體悟:「除了批判理念、智性之光外,魯迅一生對事物判斷的那種詩意的表達,後人一直沒能很好地繼承下來。現代漢語越來越粗鄙,單意性代替了繁復性,文藝腔置換了詩意。其中的問題是喪失了漢語表達的維度,把語言僅當成工具,而非精神攀援的載體,不僅古意寥寥,連銜接域外藝術的沖動也失去了。」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叫囂著恢復傳統的其實已經喪失了對現代的清醒認知,而完全歐化的翻譯腔同樣脫離我們的現實語境。孫郁認為,我們的語言中缺少的是一種「個人的意志」,「那意志不僅含有智慧,還有人性的暖意」。那種語言既是當下的,又是超脫的,既是屬於時代的,又能具有一種純粹靜觀的偉岸。總而言之,是屬於一種具有自己獨特視角,又對生命有著深刻體悟的語言書寫。
去閱讀魯迅吧,撇開這篇文字,撇開研究魯迅的各種著作,直接去感受和親近魯迅的文字,與他對話。你會發現他的美,他靈魂的高揚,他處世的悲憫,他的人間情懷,他針砭時弊的背後,是一個偉大作家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隱痛。
5. 《再見閏土》的文章(魯迅原創)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
個人作品:
小說集:
《吶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
《故事新編》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雜文集:
魯迅生前所創作的未結集出版的雜文作品死後由蔡元培、許廣平等整理出版納入第一版魯迅全集中,然而時間倉促,難免遺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這些文章後以不同分類方式納入各種版本的魯迅全集之中,在這些全集中對這些文章總集所取名目頗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所取名為准。
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急!
一、創作背景:
魯迅於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爭先瞻仰遺容,數萬群眾主動為他送葬。作者寫了此文章贊揚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優秀品質,同時又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敬愛之情。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回憶伯父的文章,寫於魯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國後一直選入小學語文課本。周建人在晚年口述,周曄執筆,出版了《魯迅故家的敗落》一書。周曄還獨立撰寫過《伯父的最後歲月——魯迅在上海》一書,是她研究魯迅的姊妹篇。
二、作品簡介:
課文通過回憶周曄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為別人做的幾件事以及他給「我」的教益,從「四周黑洞洞的」表現了舊社會的黑暗,反映了他憎惡舊社會,同情和關懷勞動人民的性格特徵,贊揚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優秀品質,同時又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敬愛之情。
三、作者簡介:
周曄(yè), 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紹興人。魯迅兄弟三人,老大周樹人(魯迅原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周曄是周建人和王蘊如的大女兒,所以她稱魯迅為伯父。
周曄生於上海,魯迅逝世時,她才11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回憶伯父的文章,寫於魯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國後一直選入小學語文課本。周建人在晚年口述,周曄執筆,出版了《魯迅故家的敗落》一書。周曄還獨立撰寫過《伯父的最後歲月——魯迅在上海》一書,是她研究魯迅的姊妹篇。
7. 別樣的語文課 作文550字 含有描寫和敘述
別樣的語文課 :
一堂有趣的語文課
智力競賽馬上就要來臨,大家的心都怦怦直跳,而袁老師的一堂課卻喚醒了同學們學習的激情。
「叮鈴鈴……叮鈴鈴……」上課鈴響了,同學們紛紛坐到座位上,袁老師邁著輕快的步伐走進了教室,教室里立刻安靜下來,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老師身上。
袁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條直線,然後又在直線上畫了一個半圓。同學們都不明白老師葫蘆里賣的什麼葯,有的抓耳撓腮,有的趴在桌子上思考,有的直撓頭……老師見我們這副百思不解的模樣,便開了口:「大家看一看,這個圖形象個什麼東西?」有了目標,大家便左思右想起來。
楊曉斐眼疾手快,剛想到個答案,就舉起了小手:「我看,沒什麼稀奇,那不過是一條直線和一個半圓。」我見狀馬上舉手反駁:「什麼半圓直線,明明是一個早晨的太陽。」同學們顯然有些不服,都展開了奇思妙想,有的說是落山的太陽,有的說是平靜水面上架了座橋,而有的則說是大山下的公路……大家議論紛紛,老師欣然一笑:「其實有些事情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在我們生活學習中有很多類似的問題,它就要求我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到達目標。在智力競賽中你們也要這樣,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去解答每一道題。」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好!」
我們再也不對智力競賽充滿恐懼了,而是信心十足,是老師喚醒了我們學習的興趣,推開了想像的大門。
多麼有趣的一堂課啊!
註:看著改改吧
8. 語文問題
1.錢學森(1911~今)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
1934年畢業於中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
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
193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火箭研究。
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海軍高級將領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絕不能讓他離開美國。」因此錢學森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
1955年10月沖破種種阻力回國後,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職。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
【生平】
1。早年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於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師大附中和交通大學讀書。1934年暑假,他從交大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
1935年8月的一天,錢學森從上海乘坐美國郵船公司的船隻離開祖國。黃浦江濁浪翻滾,望著漸漸模糊的上海城,錢學森在心中默默地說:「再見了,祖國。你現在豺狼當道,混亂不堪,我要到美國去學習技術,他日歸來為你的復興效勞。」
錢學森到美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學工程要到工廠去實踐,可當時美國航空工廠歧視中國人,所以一年後他開始轉向航空工程理論,即應用力學的學習。1936年10月他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
錢學森是慕名而來的。因為,坐落在洛杉磯市郊帕薩迪納的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是匈牙利人。
20世紀30年代初,航空科學還處於襁褓之中。馮·卡門當時是這一領域的頂尖人物,後來被譽為「超音速飛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隕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馮·卡門抬頭仔細打量著這位儀表莊重、個子不高的年輕人,他提出幾個問題讓錢學森回答,錢學森稍加思索便異常准確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問。馮·卡門暗自贊許:這個中國人的思維敏捷而又富於智慧。他高興地收下了這位學生。1945年初,錢學森成為以馮·卡門為團長的空軍科學咨詢團的成員。德國投降後,他隨該團的考察小組到歐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術。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在受監控期間,除教學外他仍未放棄學術研究,1953年發表了《從地球衛星軌道上起飛》,為低推力飛行力學奠定了基礎,並於1954年出版了《工程式控制制論》一書。1955年回國前他向馮·卡門告別時,馮·卡門激動地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超過了我!」
錢學森成為卡門領導的古根罕姆航空實驗室的一名研究生。這個實驗室後來成為美國火箭技術的搖籃,錢學森就是在這里進行火箭技術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員之一。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47年與蔣英結婚。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學森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在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許多理論領域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
著有《工程式控制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學習和研究工作是非常緊張的,錢學森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半天時間看書,半天時間討論,晚上繼續苦戰。3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成為馮·卡門的得力助手。這期間,他不僅掌握了空氣動力學的根本知識,而且已經站到了這門科學的最前沿。1939年,他研究航空結構,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到加州理工學院的第二年,錢學森認識了研究火箭技術的同學F·J·馬林納。經馬林納介紹,錢學森參加了當時加州理工學院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得識該小組的書記、化學物理助理研究員威因鮑姆。在小組里,錢學森同大家一起學習過恩格斯的《反杜林論》;每星期例會經常討論時事。1938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個小組解散。
鑒於錢學森研究工作的出色成績和美國戰時軍事科學研究的需要,他得以參加機密性工作。1944年,美國軍方委託馮·卡門教授為首,馬林納為副,大力研究遠程火箭。錢學森負責理論組,把林家翹、錢偉長也請了來,進行彈道分析、燃燒室熱傳導、燃燒理論研究等工作。與此同時,錢學森還擔任了航空噴氣公司的技術顧問。1945年初,他還被美國空軍聘為科學咨詢團團員。這一時期,他取得了在近代力學和噴氣推進的科學研究方面的寶貴經驗,成為當時有名望的優秀科學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空軍高度贊揚錢學森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專欄作家密爾頓·維奧斯特認為,錢學森已是「制定使美國空軍從螺旋槳式向噴氣式飛機過渡,並最後向遨遊太空無人航天器過渡的長遠規劃的關鍵人物」,「是幫助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流軍事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一顆明亮的星」。
1946年暑期,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學院,再到麻省理工學院任副教授,專教空氣動力學專業的研究生。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同年夏季,錢學森請假回國探親,9月中和蔣英(現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結婚。蔣英是中國早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的三女兒,是在維也納和柏林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的女高音聲樂家。
從1935年到1955年,錢學森在美國整整居住了20年。這期間,他在學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豐厚的待遇,工作上擁有便利的條件。然而,他始終眷戀著生他養他的祖國。他在寫給父親的信中,不止一次地發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時」的感嘆。
2。回國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於回來了!」這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和火箭專家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踏上回國航程,於1955年10月1日到達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達廣州時,對接待他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說的一句萬分感慨的話。同他一起回國的還有他的夫人和兩位幼兒。
錢學森於1935年8月,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的。回國前,曾擔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
2.(1)以我走前和我走後做對比,非常鮮明
6.亞伯拉罕•林肯(1809-1865 ),美國第 16 任總統。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縣一個清貧的農民家庭,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童年是「一部貧窮的簡明編年史」。小時候,他幫助家裡搬柴、提水、做農活等。 父母是英國移民的後裔,他們以種田和打獵為生。1816年,林肯全家遷至印第安納州西南部,開荒種地為生。9歲的時候,林肯的母親去世了。
南北戰爭被稱為繼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國第二次革命。林肯成黑人解放的象徵。但奴隸主卻對他萬分仇恨。1865年4月14日晚上,林肯在華盛頓的福特劇院里看戲時,被南方奴隸主收買的一個暴徒刺殺。林肯的不幸逝世引起了國內外的巨大震動,美國人民深切哀悼他,有700多萬人停立在道路兩旁向出殯的行列致哀,有150萬人瞻仰了林肯的遺容。林肯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為推動美國社會向前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美國人民的崇敬,在美國人的心目中,他的威望甚至超過了華盛頓。
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他的一生充滿了艱辛和坎坷。他出生貧寒,9歲時母親去世,15歲才開始讀書;24歲時他與人合夥做生意,卻經營不善而倒閉,並因此負了15年的債;25歲時他的初戀安妮因病去世,這使他悲痛萬分,此後經常出現情緒抑鬱;32歲時他與瑪麗.托德小姐結婚,婚後時因妻子脾氣暴躁而經常有家不歸;35他時開始競選公職,幾乎輸掉了每次的重大競選;52歲時他當選美國總統,結果南北戰爭很快爆發,北軍在人員、軍備上都優於南軍,卻在戰場中一再失手,本來計劃打兩年的內戰整整打了四年,令林肯飽受煎熬;56歲時南北戰爭終於結束,林肯也再次當選總統,可他卻在福特劇院看戲時被人刺殺……
林肯的一生是在接踵不斷的磨難中度過的。挫折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抑鬱是他個人的大敵。但林肯還是挺了過來,直到最後一刻!
不光如此,林肯喜歡笑,因為笑是他緩解壓力的葯方,笑可使他從無盡的煩惱中獲得片刻的休息。更重要的是,笑可以升華林肯的情緒,使他及周圍的人從「苦惱人的笑」中獲取智慧的提示。
「我非常感謝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都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做得那麼好。」
參議院陷入一陣沉默里,林肯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就我所知,我的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過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技術。」然後,他又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對參議院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盡可能幫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我無法像他那麼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說到這里,林肯留下了眼淚,所有的嘲笑都化成了真誠的掌聲。後來,林肯如願以償的當上了美國總統。
一天,林肯與國務卿威廉姆.西華德、秘書約翰.海前往新任聯邦軍波托馬克軍團司令的麥克累倫將軍的寓所拜訪(他是美國內戰爆發後林肯任命的第一位軍團司令)。僕人告訴林肯,將軍外出參加婚禮未歸,大約等了一個小時,麥克累倫將軍回來,卻不睬林肯等人徑直上了樓。又等了約半小時,僕人再次前去稟報,得到的卻是一句冷冰冰的回話:「將軍已經上床睡覺了」。
在回家的路上,西華德和海都對麥克累倫的傲慢行為感到憤慨無不,林肯卻不以為然。他反而勸慰倆人不要計較細節,末了還一臉認真地說:「只要麥克累倫能為我們贏得勝利, 我情願為他牽馬。」
麥克累倫後來被證明是一個膽小如鼠的將領,林肯不得不撤換他。倒霉的是,林肯後來換上的幾個將領也都不足勝任,直到最後換上了格蘭特將軍,才在前線捷報頻傳。可沒多久,有人向林肯投訴格蘭特將軍在前線時常喝酒,對此林肯笑笑說:「我真想知道格蘭特喝的哪一種酒,這樣我就可以給前線的每一個將領送一瓶去。」
林肯喜歡講笑話,每當他講笑話時,他的臉會放光,他的眼睛會發亮,他的聲音會顫抖,有時他還會手舞足蹈地先大笑起來。可笑過之後,林肯的情緒時常會立刻低落下來,一臉憂傷地望著眾人。這,就是林肯的性格。
生下來就一貧如洗的林肯,終其一生都在面對挫敗,八次競選八次落敗,兩次經商失敗,甚至還精神崩潰過一次。
好多次,他本可以放棄,但他並沒有如此,也正因為他沒有放棄,才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此路艱辛而泥濘。我一隻腳滑了一下,另一隻腳也因而站不穩;但我緩口氣,告訴自己,『這不過是滑一腳,並不是死去而爬不起來』。」——林肯在競選參議員落敗後如是說。
[編輯本段]"廢除奴隸制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1860年,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林肯同情黑人的悲慘處境,反對並希望逐漸廢除野蠻的奴隸制度.這也是他能夠當選都總統的重要原因.林肯一生中經歷過無數次改變其命運的失敗和挫折,但是他最後改變了美國的歷史.
林肯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參加勞動,做過僱工,鄉村郵遞員等工作,此後步入政壇.林肯學習刻苦,品德高尚,為人善良,做事謹慎而又堅定,得到人們的贊揚.有一次,林肯作為稅收隨船到達南方奴隸貿易中心-新奧爾良城.在拍賣市場上,林肯看到有的奴隸販子用火紅的鐵烙在奴隸身上,冒出一縷縷青煙.林肯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動.他對同伴說:"等到那麼一天我有機會打擊奴隸制的時候,我一定把它徹底打垮,廢除奴隸制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
[編輯本段]葛底斯堡演說詞(中文)
鏈接:葛底斯堡演說詞
亞伯拉罕·林肯
(這是林肯1861年2月11日在葛底斯堡陣亡將士公墓落成儀式上發表的演說,是公認的英語演講的最高典範。)
八十七年前,我們的先輩在這個大陸上建立起一個嶄新的國家。這個國家以自由為理想,奉行所有人生來平等的原則。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偉大的國內戰爭。我們的國家或任何一個有著同樣理想與目標的國家能否長久存在,這次戰爭是一場考驗。現在我們——在這場戰爭的一個偉大戰場上——聚會在一起,將這戰場上的一小塊土地奉獻給那些為國家生存而英勇捐軀的人們,作為他們最後的安息之地。我們這樣做是完全適當的、應該的。
然而,從深一層的意義上說來,我們沒有能力奉獻這塊土地,沒有能力使這塊土地變得更為神聖。因為在這里進行過斗爭的、活著的和已經死去的勇士們,已經使這塊土地變得這樣聖潔,我們的微力已不足以對它有所揚抑。我今天在這里說的話,也許世人不會注意也不會記住,但是這些英雄的業績,人們會永世不忘。
我們後來者應該做的,是獻身於英雄們曾在此為之奮斗、努力推進但尚未完成的工作。我們應該獻身於他們遺留給我們的偉大任務。我們的先烈已將自己的全部精誠賦予我們的事業,我們應從他們的榜樣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決心使他們的鮮血不至白流。在上帝的護佑下,我們的國家將獲得自由的新生。我們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將永存於世上。
[編輯本段]葛底斯堡演說詞(英文)
(By Abraham Lincoln)
-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 we can not consecrate, we can not hallow 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t remaining before us -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翻譯:(記者亞伯拉罕林肯)
- Fourscore年和7年前,我們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大陸,一個新的國家,在自由的設想,並致力於主張人人生而平等。
,現在我們正在從事一個偉大的內戰,測試是否這個國家,或者任何一個國家這樣做的設想和專用,可以長期持續下去。我們舉行了一個偉大戰場的戰爭。我們已經投入了一部分這方面的作為最後的安息之地的人誰在這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該國可能生活。這是完全恰當和正確的,我們應該這樣做。
,但是,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我們不能奉獻,我們不能奉獻,我們不能空心這個理由。勇敢的男人,生活和死亡,誰在這里苦苦掙扎,它有神聖的,遠遠超出我們的窮人權力,增加或減損。世界將沒有注意到,也不記得什麼只要我們在這里說,但它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做了什麼這里。
,這是對我們的生活,而是致力於在這里的未完成的工作,他們在這里打誰迄今如此先進的高尚。而這是我們到這里來,致力於偉大的口味其餘擺在我們面前的-即從這些榮幸死我們採取增加投入-這引起了他們的最後一個完整的衡量奉獻-我們在這里高度的決心-這些死不得死於徒勞的-這民族,上帝之下,須有一個新誕生的自由-這人民的政府,人民,為了人民,不得亡從地球。
林肯生平(1809-1865)
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第 16 任總統,領導了拯救聯邦和結束奴隸制度的偉大斗爭。盡管他僅在邊疆受過一點兒初級教育,擔任公職的經驗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義意識,使他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林肯 1809 年 2 月 12 日黎明出生在肯塔基州哈定縣霍爾以南 3 英里的小木屋裡。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童年是「一部貧窮的簡明編年史」。小時候,他幫助家裡搬柴、提水、做農活等。 9 歲的時候,母親去世,這對林肯來說是一個殘酷的打擊。幸而繼母對他很好,常常督促他讀書、學習,他和繼母的關系很融洽。後來,長大的林肯開始獨立謀生,他當過農場僱工、石匠、船夫等。
1830 年,林肯一家遷居伊利諾斯州,在那裡他第一次發表了政治演說。由於抨擊黑奴制,提出一些有利於公眾事業的建議,林肯在公眾中有了影響,加上他具有傑出的人品, 1834 年他被選為州議員。兩年後,林肯通過自學成為一名律師,不久又成為州議會輝格黨領袖。 1846 年,他當選為美國眾議員。
1854 年,北方各州主張廢奴和限制奴隸制的資產階級人士成立了共和黨,林肯很快成為這個新黨的領導者。 1858 年,他發表了著名演說《家庭糾紛》,要求限制黑人奴隸的發展,實現祖國統一。演說表達了北方資產階級的願望,也反映了全國人民的意願,因而為林肯贏得了巨大聲望。 1860 年,林肯作為共和黨候選人,當選為美國第 16 任總統。
林肯上任後不久,南部奴隸主挑起了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林肯肩上的擔子之沉重,是以往絕大多數美國總統無法比擬的。但是,他憑借著自己的非凡毅力和決心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即使在遭到詆毀時,也從未動搖他的方向:恢復聯邦、廢除奴隸制。 1862 年 9 月,林肯發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廢除奴隸制,解放黑奴。 1864 年 6 月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而告結束,它標志著奴隸制的徹底崩潰。
由於林肯的卓越功績, 1864 年 11 月 8 日他再次當選為美國總統。然而,還沒等林肯把他的戰後政策付諸實施,悲劇發生了。 1865 年 4 月 14 日晚 10 時 15 分,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遇刺。兇手是一個同情南方的精神錯亂的演員。 1865 年 4 月 15 日,亞伯拉罕·林肯去世,時年 56 歲。林肯去世後,他的遺體在 14 個城市供群眾憑吊了兩個多星期,後被安葬在普林斯菲爾德。
-----------------------------------------------------------------------------------
貨到南方,親眼目睹了奴隸主的野蠻殘暴和黑奴遭到的殘酷折磨。他當了議員之後,經常發
表演講,抨擊蓄奴制,在群眾中很有影響。1854年美國的共和黨成立,因為這個黨主張
廢除奴隸制,林肯就參加了,兩年後他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他
在競選演說中說:「我們為爭取自由和廢除奴隸制度而斗爭,直到我國的憲法保證議論自
由,直到整個遼闊的國土在陽光和雨露下勞動的只是自由的工人。」
1858年,林肯在參加伊利諾斯州參議員競選時,發表了一篇題為《裂開了的房子》
的演說,他把南北兩種制度並存的局面比喻為「一幢裂開了的房子。」他說:「一幢裂開了
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林肯的演說語
言生動、深入淺出,表達了北方資產階級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國人民群眾的願望,因而為他
贏得了很大的聲譽。
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
林肯的當選,對南方種植園主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他們當然不願意一個主張廢除奴隸
制的人當總統。為了重新奪回他們長期控制的國家領導權,他們在林肯就職之前就發動了叛
亂。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羅來納州首先宣布脫離聯邦而獨立,接著密西西比、佛
羅里達等蓄奴州也相繼脫離聯邦。1861年2月,他們宣布成立一個「美利堅邦聯」,推
舉大種植園主傑弗遜·戴維斯為總統,還制定了「憲法」,宣布黑人奴隸制是南方聯盟的立
國基礎:「黑人不能和白人平等,黑人奴隸勞動是自然的、正常的狀態。」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聯盟不宣而戰,迅速攻佔了聯邦政府軍駐守的薩姆特要
塞。林肯不得不宣布對南方作戰。林肯本人並不主張用過激的方式廢除奴隸制,他認為可以
用和平的方式,先限制奴隸制,然後逐步加以廢除,而關鍵是維護聯邦的統一。在這種思想
的支配下,北方政府根本沒有進行戰爭的准備,只是倉促應戰,而南方則是蓄謀已久,有優
良的裝備和訓練有素的軍隊,所以,盡管北方在多方面都佔有優勢,還是被南方打得節節敗
退,連首都華盛頓也險些被叛軍攻破。
北方在戰場上的失利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許多城市爆發了示威遊行,要求政府
採取措施扭轉戰局。這時林肯才意識到,要想打贏這場戰爭,就必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廢
除農奴制、解放黑奴。
幾次攻打這個要塞,但都沒成功。1863年4月,格蘭特實行了新的進攻計劃,先摧毀了
要塞周圍的各個據點,然後包圍了維克斯堡。海軍也來助戰,從陸地和水上同時進攻,猛烈
炮擊要塞,震耳欲聾的炮聲一直響了47天之久。7月4日,困守要塞的叛軍彈盡糧絕,被
迫投降,北軍這一次俘虜叛軍2.9萬人。
緊接著,北方軍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猛追擊叛軍,1863年4月3日攻佔了叛軍
首都里士滿。4月9日,叛軍總司令羅伯特·李率殘部2.8萬人在阿波馬托克斯小村向格
蘭特投降。歷時四年的南北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
南北戰爭被稱為繼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國第二次革命。林肯成為黑人解放的象徵。但奴隸
主卻對他萬分仇恨。1865年4月14日晚上,林肯在華盛頓的福特劇院里看戲時,被南
方奴隸主收買的一個暴徒刺殺。林肯的不幸逝世引起了國內外的巨大震動,美國人民深切哀
悼他,有700多萬人停立在道路兩旁向出殯的行列致哀,有150萬人瞻仰了林肯的遺
容。林肯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為推動美國社會向前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美國人民的
崇敬,在美國人的心目中,他的威望甚至超過了華盛頓。
8.(1)紅杏
(2)荷花
(3)桃花
(4)春風
(5)春蠶
(6)春來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就這些會的!
謝謝
9.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堂作業本第22課答案
一、馨 牘 於 蔓 褻 濯
二、有名氣 這 大 立 應當 多
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版簾青
淤泥權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四、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五、(1)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2)對於牡丹花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六、愛蓮 菊花 牡丹 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
七、用菊的隱逸和牡丹的富貴突出蓮的美德,表達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美好的情感
八、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九、(1)聽說 (2)回頭看
十、(1)空了就傾斜著,灌了一半就端正了,灌滿後就翻到了
(2)哪有滿了而不翻倒的呢
十一、驗證宥坐之器進而啟發弟子
十二我們不應該驕傲 應該虛心求進
最後的那道題目我就不寫了,這最後一道題是考驗你的想像能力是否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