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課情境法

語文課情境法

發布時間:2020-12-18 22:38:34

『壹』 語文課的導入方法都有哪些越多越好!

1、由精彩的描述導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閱讀興趣,引起聯想和想像,使學生自然進入文本。如:我們喜歡春天。喜歡春風輕吻臉頰的輕柔,春雨淅淅瀝瀝的清爽,……朱自清先生描繪的一幅幅春景圖更是美不勝收,讓我們來欣賞《春》,來體會春天的美好吧。

2、由軼聞趣事來導入

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軼聞趣事興趣濃厚。要投其所好,根據文本,選好與課文相關的軼聞趣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又引起了對文本的興趣。如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先講文章的來歷。

3、從欣賞歌曲導入

歌曲以其優美的歌詞、動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學過程中,根據文本需要選擇恰當的歌曲讓學生欣賞,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來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自然導入。如在講《小巷深處》時,讓學生欣賞歌曲《母親》。

4、由觀察插圖導入

語文教材有很多插圖,兼備能幫助我們感知、理解文本。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形象描繪、合理想像,這樣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學習《周庄水韻》時,先引導學生觀察文本中的彩圖,要求學生描繪畫面的景物。

5、由溫習相關詩詞導入

可以通過溫習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詩詞來導入,這樣,既鞏固了古詩詞,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導入內容。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時,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與鄉愁有關的名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課文導入的作用:安定學習情緒;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溝通師生情感;明確教學目的;確定全課基調。

『貳』 如何在語文課中更有效的實施情景教學法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優化語文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版的主體意識,必須權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創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現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應抱歡迎、鼓勵的態度給與肯定,並做出正確的解釋。

『叄』 情景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存在著哪些問題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抄作的核心,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預示著班級水平的高低和教師專業能力的高低。因此,提高教學質量是如今教學工作的重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普遍教學質量沒有很好提升,這是因為教師沒有找對正確的方法,要想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必須通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學習氛圍等才能實現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肆』 如何創設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針對學生思維特點和認識規律,以「形」為手段,以「趣」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以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保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求知、認知的樂趣,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和自我需求的活動。情境教學講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
情境教學通過教師調動學生,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在情景中擴大,幻化成課文中的各種意境。那麼怎樣才能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激活課堂呢?
一、在導課中巧創情境
導語是課堂教學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語文教師都會十分重視導語的設計。「導課」是一堂課中提供給學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創設情境法運用恰當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剛開始上課時,有些學生還沉浸在下課十分鍾的喧鬧中,心情激盪,具有這樣心態的學生突然集中到課堂上來,就好像奔騰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擋路的巨石,會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巧妙的藝術疏導,讓心情激盪的學生平靜下來,盡快地把他們的思緒引入到課堂上來。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課文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的手法,一開課就像吸石一樣將學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聲奪人,一石二鳥」的功效。因此,課堂導入應該具有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和簡潔性。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才會被吸引過來。
二、在朗讀中感受情境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語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表達出來。魏書生說過:「語文老師不應像食品廠的推銷員,以把食品賣出去就算完成任務,而應當象保育員,以考慮孩子的胃口,心靈的需要為己任。」初中學生感情勝於理智,又易冷漠。他們的心靈接受藝術感染的效率,遠遠超過接受一個音階的單調的說教。文學作品,大多是作者用筆蘸著心血、蘸著歡樂或辛酸的淚水寫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設置環境,就像舞台需要燈光與布景一樣。創造氣氛,讓學生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覺。
三、在提問中創造情境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好奇心特別大,如果能在課堂上故意激發疑問,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對有關內容的思索,形成濃烈的教學氣氛。提問又是一門藝術。提問如果過寬,不能觸及疑點,那麼,即使課堂氣氛熱烈,也無補於教學目的的實現;如果過深,超出學生的智力水平,那麼他們會因此而喪失「跳一跳」去「摘桃」的信心。巧妙的提問須在創設情境上下工夫,因此,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供誘因,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 精心設疑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驚奇開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設疑,以疑導思,可以誘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 。設疑要因學習對象而異,因教材而異,因課堂氛圍而異。要透徹理解大綱,深入鑽研教材,認真閱讀教參,搞清教材知識體系,弄通知識內部結構的有機聯系,做到得心應手地駕馭教材。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心理特徵、思維品質優選問點,問在知識關鍵處;選准時機,問在教學當問處;掌握分寸,問在難易適中處;查漏補缺,問在疏忽薄弱處。
2.以趣激疑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肯不肯參與、配合,取決於他們對教學活動的情緒狀態和對所授知識的興趣程度。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強烈的釋疑慾望是學生積極思維的內在動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給他們提供自己活動的空間,必要時向學生提出需要仔細探究的問題,以改變他們的研究思路,使他們朝著科學的方向探尋,從而體驗到既有趣又豐富的調查研究結果。
四、板書設計再繪情境
漂亮的板書設計不僅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結構、框架,也能在視覺上造成沖擊,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於日後對於信息的提取。語文教師在分析課文結構的時候,如果能夠參考理科建模的形式,將文字內容轉化為圖表、坐標的形式,必然也會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情節」是小說三要素之一。跌宕起伏的情節是小說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鑒賞小說的關鍵。在講《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不妨將遇舊——尋敵——打酒——復仇這些情節以曲線圖的形式通過板書呈現給學生,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結構「山雨欲來」卻「密雲不雨」的效果。
五、藝術作結品味情境
課堂教學的導語顯然重要,而課堂教學的結語也尤為關鍵,它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設計應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感到「言猶盡,意未了」,一直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一節課或一篇課文教學終了時,教師要用准確精練的語言,抓住教學重點和主要特點,進行高度概括,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起到強化和深化主題的作用;或者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擴展、使之成為聯系第二課堂的紐帶。凡此種種,不一一贅述。但是必須遵循兩個方面:第一是概括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總結規律,使學生對全課程的內容和知識點明確、清晰;第二是開拓學生視野,激發思維,引起聯想和思考,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常用的方法有:
1.回味式的結課
黃政樞說:「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回味式結課,即在一堂課結束時,注意增添濃郁的色彩、藝術的含蓄,使學生感受到「言已盡而意無窮」,課後引起咀嚼回味,展開豐富想像。如特級教師於漪教《茶花賦》一文,在結束課時,出示了一副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掛圖。文章贊美了千樹萬樹的茶花,為何僅展示這一朵呢?又為何在課將結束時方出示給學生看?其用意不僅在順著文章脈絡幫助學生理解有關語句,更在於把這鮮艷絢麗的童子麵茶花的形象印在他們心上,讓學生有一個回味課文的情境。用這美好的形象,引導學生具體體會作者對新生的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與由衷贊美,理解文章的精髓;用這樣美好的形象在學生心田撒播熱愛祖國的種子,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的深情。回味式結課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它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並提高其鑒賞能力和思維能力。
2.概括總結式
前蘇聯教育家葉尼洛夫·葉希波說過:「通過總結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主要事實和基本思想來結束一節課是很有好處的。」授完一篇課文,教師做一次簡要總結,使學生獲得一個較為完整的印象。總結可以從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兩個方面入手,決不是前面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而要變化角度,要增加深度。
3.朗讀再現式
進入結課階段,教師可設計一段朗讀。朗讀的內容可以是課文中的精彩片斷,也可以是課外精選的,還可以是教師自編的等多方面內容,但要以課文內容為主。這樣才能體現出大綱、課文精神。朗讀的方式可以是一個人的朗讀,也可以是一個人的領讀,還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讀。結課的朗讀意在加深對課文的感受,這對強化整體認知、培養語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義。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優化語文教學過程,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可以獲得比傳統教學更明顯的教學效果。

『伍』 如何讓語文課情境式導入語更精彩

如何讓語文課情境式導入語更精彩
情境式導入語是語文課導入語的常用形式,它通過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感意境,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形成一種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情感意境,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筆者認為,應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文采美
唯有文采,才能使客觀事物發出美學的光輝;唯有美學的光輝,才能產生美學的震憾。請聽某教師在講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的導入語:「公元1079年,在黃州,在赤壁,一代中國文化名人蘇東坡向我們走來。他是在突破了官場上四面受敵的重圍之後向我們走來的,也是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向我們走來的。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他一路狼狽,渾身疲倦……由此,黃州這個昔日的古戰場便註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次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和人生探討,文學便註定要記下這一段悲壯的吟唱。蘇東坡這位披枷帶鎖的文人,在苦難中,以其內心的高貫和屈辱的身體為我們注釋了『大江東去』式的雄奇奔放的生命意蘊。今天,讓我們共同來領略東坡居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段導入語,文辭優美,通過蘇軾寫「赤壁懷古」的歷史背景的一個橫斷面加以文學敘說,展示蘇東坡抵達黃州的遭遇與心境,讓學生從課堂教學的一開始便感受到了歷史的那種凝重與滄桑,為全課的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情感美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教學語言應當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作為語文教師,在導入語中應當具備強烈崇高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披文入情、以情動情。請聽某教師在講明代古文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時的導入語:「生活中,我們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家人歡聚,共享天倫,其樂融融。可是,當這些一旦離開,你會追憶那一份快樂、那一份熱鬧。常人如此,內心情感異常豐富的作家更是體會頗深。明代著名古文家歸有光在寂寞凄涼的時光里,回憶起家中許多往事,歷歷在目,揮之不去,然物是人非,觸之不及,情之所至,悲從中來,寫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的佳作《項脊軒志》。」這位教師講這課時正值深秋,枯葉在教室門口打轉,一束無力的斜陽懶懶地倚靠在講台上。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飽含感情的導入語結束後,教室里異常寂靜,導語的情與眼前的景誘發了學生的主觀情感,這種情感又滲透到文學作品的教學中,使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鳴升華。
三、畫面美
艾略特說:「表情達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組物象、一個情境、一連串事件。」語文教師在情境式導入語中應當通過描述一系列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心臨其境、情景交融。某教師在講授《十里長街送總理》時在黑板上掛出周總理的遺像後說:「1976年1月8日,為人民勞累了一生的周總理去世了。他靜靜地躺在鮮花翠柏中,紅旗覆蓋著他的身軀。1月11日,周總理的遺體送八寶山火化,披著黑紗的靈車,緩緩地開出來了。那年冬天特別冷,寒風猛烈地吹著,但是首都幾十萬人湧上了街頭,默默地站在人行道的兩旁,等待著,等待著,等待著靈車開來,向敬愛的周總理送別。人們心裡明白,從今以後,再也看不到周總理慈詳的面容,再也聽不到總理那親切的聲音了。十里長街到處是白花,就像鋪了一層厚厚的白雪,到處都能聽到人們在低低地哭泣。……同學們,你們沒有經歷那叫人悲痛、叫人心碎的日子,但是《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會叫我們知道當年的情景……」這段導入語緊扣課題,教師用富有濃郁感情色彩的描述,生動再現了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幾組鏡頭。
四、音樂美
教師導入語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聲韻、節奏、節調三個方面。「只有在音樂中,感情才被激動。」因此,語文教師的導入語中應表現「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雲振」的音樂美。請聽某教師在執教《長江三峽》時的導入語:「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長江,我們的母親河,她不僅創造了壯麗的景色,也孕育了中華燦爛的文明,而長江上景色最為瑰麗多彩、最讓我們魂牽夢繞的,還是三峽。千百年來,人們為三峽留下了無數的詩篇。杜甫寫道『眾水會萬涪,瞿塘爭一門』,寫盡了瞿塘峽水的赫赫聲勢;李端的『巫山十三峰,皆在碧崖中』,則概嘆了巫峽的縹緲朦朧。而同學們最為熟悉的,應該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如果說,歷代詩人們描寫了飛流直瀉的三峽、煙雨蒼茫的三峽,那麼,劉白羽先生筆下的三峽是怎樣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劉先生的筆觸走進三峽、暢游三峽吧。」這段導入語,通過「采、概、大海、峰、中」等韻腳,加上教師抑揚頓挫的吟誦,在整齊與參差、抑揚與定格、鏗鏘與宛轉中,形成了美的交響樂,使人浮想聯翩,由聲而入情,不知不覺進入了老師描述的藝術境界中。

『陸』 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實施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無疑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觀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橋梁。它解決的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我,也深深感受到情境教學法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能順應小學生的發展規律,點燃智慧的火花,滋潤情感的幼芽,讓他們顯示各自的聰明才智和潛在的力量,從中獲得認識的快樂,創造的快樂,道德向上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因此,在實踐中我做了一定的初探和嘗試,試圖通過在課堂中優化情境教學法,尋找到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與學的方式。一是創設情境導入課文,拉近閱讀主體與文本的審美距離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首先要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設計一個巧妙的導語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展示的境界,與作者的心靈相溝通,與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創設恰當的情境,把美的種子播進學生的心田。二是進入情境激發情感,進入情感體驗的境界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文質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觀烙印,凝聚著作者鮮明的愛憎,這就為情境教學的進行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文章中包含的情境無一不在學生心中激起長久的情感的回盪,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我們可以利用教材中蘊含的異彩紛呈的情感來誘發學生心中之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力引導學生走入作品的藝術境界,融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三是憑借情境進行思考,進入理性分析階段創設情境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學生在活潑、輕松的氛圍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識。當學生進入某一情境中去,達到情感體驗的境界,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在這一情境中進行理性思考,將感性的知識轉化為抽象的理性的知識,對作品有自己的理解與評價。教師還可以在情境中,鼓勵學生探究、合作、思考,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讓學生由情感的體驗而進入理性的思考,掌握知識與方法,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四是再創情境留問題,激發探究慾望一堂好的語文課,當下課鈴聲響起時,並不意味著內容也隨之結束,也許是已習得的知識的延續,也許是新的學習的開始。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再創情境,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慾望,繼續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從而將語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讓語文真正成為生活中的語文。

『柒』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有以下五種:

一、巧設導語、創設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節課跟很多因素有關,其中巧設導語是至關重要的。導語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

它像一座橋,架在理解課文內容與獲得知識的必經之路上,這座橋架穩了,架寬了,學生就可以輕松愉快的到達彼岸。導語的設計有多種,可以利用語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進行。

二、結合文本環境,創設生活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本環境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有著較大的差別。

教學點與興趣點往往不一致,文本與學生脫節,這時就需要教師創設優質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其求知的慾望。

三、結合文章旨意,創設沖突情境,讓學生有感而發。

認知沖突的產生,能夠迅速激活學生思維,進行積極思考。在教學中可以試著把對立的觀點意見提出來爭論,讓學生在沖突中產生積極的思維,並提供表達感受的機會,進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

四、創設障礙情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

從心理學上講,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就是成功動機。因此創設障礙情境,要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教學實踐中只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兩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很好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五、運用文本,創設角色情境,體味人物的形象美。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

(7)語文課情境法擴展閱讀

情境教學:

所謂「真情境」,是指它貼近學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教育家劉國正指出,生活是整個語文教學的源頭,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

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於生活的一種工具。創設生活化的「真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隨時學習語文,把課堂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這樣學生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

所謂「真情境」,是指它符合學生真真實實的心理和知識發展的規律。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捌』 如何創設語文課堂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把握,為學生創造的一種生動活潑如臨其境般的教學環境。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情境」實際上就是一種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語言生活實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的優化了的語文學習環境。它以「情」為經,將被淡化了的情感、態度重新確定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學生的興趣、愛好放在語文教學應有的位置上;它以「境」為緯,通過各種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的創設,拉近語言學習與學生現實的距離,使死板的語言變成活躍的生活。 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助於誘發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高思維品質。 一、 運用多媒體,帶學生走入情境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嶄新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實現了由靜態變動態、無聲變有聲、抽象變具體的可能,為學生架起通向理性認識的橋梁。合理使用多媒體,可以渲染與課文相應的氣氛,直接作用於學生心理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內心的情感體驗,迅速進入具體的情境,處於一種最佳的情緒狀態。同時還能讓學生充分享受文、圖、聲、像多樣光景的賞讀意趣。例如:我在教學《再別康橋》一課時,不是按通常的教法即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讀課文,而是先將有關的背景資料在屏幕上顯示,再放映康橋的美麗風光,然後聽課文配樂朗誦。優美凄惋的樂曲引發了學生內心的共鳴,學生們彷彿跨越空間,在康河美麗的晚景里體味到作者對康橋真切、深摯的愛。在一定程度上領略到作品的韻律美、畫面美。又如我在教學《台灣的蝴蝶谷》一課時,我先用多媒體播放各種各樣的蝴蝶飛入山谷中聚會的情景,學生被這美麗的畫面所吸引,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從而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 二、 運用圖畫,設置情境 優美的圖畫,情境的再現,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對於圖文並茂的課文,可以利用圖畫的展開創設出教材所描繪的情境,再現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客觀事物,使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中感受與理解,提高認識能力。例如:教學《小珊迪》一文時,體會小珊迪的誠實、善良的品質是教材的難點。教學時,我藉助掛圖突破難點,向學生展示了兩個具體形象的畫面。第一畫面是「小珊迪在街頭乞求『我』買火柴」的情景。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小珊迪破爛不堪的衣著,焦急無奈的神態,體會小珊迪乞求「我」買火柴的迫切心情。然後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我」與小珊迪的對話。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畫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了解小珊迪是一個飽受飢寒的小男孩,他正在飢餓、寒冷中掙扎,使學生對小珊迪產生了深深的同情。第二個畫面是「小珊迪被撞後躺在床上」的情景,出示掛圖時,我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敘述看到的情景。通過鮮明而生動的視覺表象,加上學生豐富的想像,學生的情景再次受到觸動:小珊迪的家境是那樣貧寒,但不屬於自己的錢他一分也不要:臨死前他牽掛弟弟無人照顧,唯獨沒有想到自己。他是多麼的誠實、善良啊!這樣的圖文結合,使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使他們「披文而入情」。我分明看到有的同學眼中噙著淚水。小珊迪那誠實、善良的美好品質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這樣的圖文結合,還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與想像力。 三、品詞朗讀,創設情境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語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表達出來。魏書生說過:「語文老師不應像食品廠的推銷員,以把食品賣出去就算完成任務,而應當像保育員,以考慮孩子的胃口,心靈的需要為己任。」如我在教學《丑小鴨》這篇課文時,在品詞想像,體驗「被欺」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自由讀第3自然段,邊讀邊用筆畫出描寫丑小鴨受欺負的詞語。一個學生說:「描寫丑小鴨受欺負的詞有咬、啄、討厭。」另一個學生說:「我來補充:孤單、鑽出、離開。」我接著說:「看來,同學們很會抓關鍵詞。現在就請同學們看看圖,看哥哥姐姐們是怎麼咬丑小鴨的,公雞是怎麼啄的,養鴨的小姑娘又是怎麼討厭丑小鴨的?」生分別說圖意。在創設情境,體驗被凍這一環節,我邊演示課件邊描述:「丑小鴨就這樣挨過了一個又一個苦難的日子。慢慢地,天氣轉涼了,秋天到了——(生齊讀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我又邊演示課件邊描述:「同學們,假如你就是這只可憐的丑小鴨,當你望見一群潔白美麗的天鵝在空中翩翩起舞時,你會想些什麼呢?一生說:「多美麗的天鵝!如果我也和他們一樣美麗,那該有多好啊!」另一生說:「我從沒見過這么美,這么高雅的天鵝!」我接下去說:「同學們,描寫這樣一種心情,課文用了兩個什麼詞?」生一齊回答:「又驚奇,又羨慕。」我板書詞語,說,「這樣的好詞語請你們把它畫下來,再讀一讀,並牢牢記在心裡。」這個環節的教學,我讓學生抓住 「又驚奇又羨慕」等詞語的感悟、朗讀,進一步撥動了學生內心的「琴弦」,使學生進一步走進角色的內心世界。 四、通過音樂,創設情境 音樂,富有優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動孩子幼小的心靈,將他們的情感帶入某種境界之中。利用音樂創設情境,可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課時,因為《王二小》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學生對此了解甚少。為了幫助低年級學生理解,為了再現意境,我採用了歌曲引路的方法。新課伊始,我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段,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曲,渲染了課堂氣氛,烘託了小英雄的形象,使學生對王二小油然而生敬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下文的學習作了鋪墊。在課文即將結束前,我又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二段,讓學生邊聽邊思考:「王二小是個怎樣的孩子?」在歌曲聲中,學生再次體會到王二小的機智、勇敢的品質。學生的情感再一次被激發,對小英雄王二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學習課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讀多練、讀中感悟。所以在教學《誰的本領大》時,我並沒有做過多講解,而是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就能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錘煉語言,描繪情境。又如:教《狼和小羊》中雖然只有兩個角色,但這篇課文情節生動,對話豐富。因此,我請三個同學為一組,一人演狼,一人演小羊,一人當作者,在反復練習的基礎上再到台上來表演。這樣的表演增添了課堂教學情趣,加深了學生對文本情境的體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情境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