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ppt

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ppt

發布時間:2021-01-22 09:11:12

⑴ 八年級上冊語文29課《湖心亭看雪》課後練習題答案

一、背誦課文,完成下列練習。

1.說說本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麼特色。

2.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設題意圖:背誦課文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感,鞏固所學的文言詞。要當堂完成。第1題是讓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有所感知。第2題是為了使學生對白描這種寫作手法有比較透徹的理解,教師可以不局限於本文,適當地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明白白描手法不僅用於文言文,還可以用在現代文里,不僅可以寫景,還可以寫人。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讓學生當堂做白描的口頭訓練。

參考答案:

1.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

2.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設題意圖是培養學生初步的比較閱讀能力。這比《三峽》一課的比較閱讀要求更高了。《三峽》一課是求同比較,本課是求異比較。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三、課外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並互相交流。

設題意圖是通過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作品,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有關西湖的文化,提高學習興趣。同時,還為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怎樣搜集資料」積累一些經驗,教師可以對搜集資料的基本方法先做一些介紹。交流可以在完成教學內容以後進行,也可以放在課前進行,最好在課堂上完成。

⑵ 初二語文上冊湖心亭看亭的翻譯

崇禎五年十二月,來我自住在杭州西湖。下了好幾天的大雪,湖中沒有人的說話聲也沒有鳥叫聲。這一天初更以後,我劃著一隻小船,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冰花一片彌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一道痕跡,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點,我的船像一片飄在湖中的芥葉一樣,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米粒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面對面坐在那兒,一個小書童燒著火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的說:「想不到在湖中還能遇見你這樣(痴情賞雪的)的人。」便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痛飲了三大杯酒後告別。我問他們的姓名,(他們回答)說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到達自己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痴,還有像先生一樣痴的人!」

⑶ 初二語文作業本29課湖心亭看雪閱讀理解2的答案

初二語文29課湖心亭看雪解釋。急急急

⑷ (語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老師的教案,僅供參考)
〖學習目標〗
了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於變化的語言。
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導入新課〗
冬季最令人高興的莫過於下雪了,那飄揚著的雪花,凝聚著對大地的熱愛,從無垠的天幕灑落,在我們頭頂飛舞,撫摸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帶給我們的感受?--靜穆、純潔、純凈、闊大而遼遠--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線索〗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確: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題目是《看雪》,現在我們就共同來品味張岱眼中的雪世界。請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通過聽覺寫景,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聲,連空氣彷彿也凍結了。一個「絕」字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於「大」字。移步換景,變換角度,作者又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表現了隨著小舟的緩緩行進,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時它們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寫景所用手法為白描,你能否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舉出一兩個例子並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處。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下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栗」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
本段文字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脫俗的閑情雅緻。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學生再朗讀體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現作者此種情懷的詞或句子嗎?並分析。(獨、痴)
(二)難道真的無人擁有如此情趣嗎?看來不是,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還有誰有這樣的閑情雅緻。(湖心亭對座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驚喜、愉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雖發之於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但作者並不說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驚喜,反寫二客,此正所謂「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見作者用筆之巧。(強飲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而且連飲三大杯,由此我們可以想像「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悵。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著卻又是無奈的分別並且難有後約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悵惘!
本文敘事是線索,寫景是重點,抒情是靈魂。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寫景、敘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湖、山、人共同構成了極具藝術境界的畫面。
〖賞析〗 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後,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痴,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
〖分組完成下列問題〗
1、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找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2、 全文共兩段,請簡要介紹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總寫雪的環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寫亭中與人共飲。
3、 寒冬臘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獨游西湖,鍾情山水的獨特個性卻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讀此段,找出表現獨寂的夜遊者相逢的心境的詞。
見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驚喜,也是作者夜遊的獨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羈,放浪於山水之間的高雅情調得到了應和。
4、 高雅的情調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來形容作者,這個「痴」字還有什麼深意嗎?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鍾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5、 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
6、 從小品文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
〖達標訓練〗
一、課堂討論: 對「西湖」詩文的認識有哪些?
二、自測題。
1、下面句中加點字的意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C )。
A、惟長堤一痕 B、一童子燒酒
C、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點字與「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C )
A、顧之,客請與予對局 B、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C、以河為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 D、有兩人鋪氈對坐
3、湖上的長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筆下為什麼是「一痕」、「一點」、「一芥」?
因為湖上霧濃,所以長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點」、「一芥」,形容船小。

⑸ 八年級上語文 在《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在亭上與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景,與下面那兩句相似

B,因為他們在喝酒,又是知己 道道巴克上找的,看:作者在亭上與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景,與下列詩句中哪兩句相似( B )A.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⑹ 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書中有一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

拏、挐兩個字是異體字,即一個字的兩種不同寫法,這對異體字有一個義項是「撐船;劃船」,這里就是這個意思。有的人將這個字注釋為通假字,認為是通「橈」,「橈」字有一名詞義項「船槳」,可活用為動詞,作「劃船」講,也可講得通。
至於你們老師寫的和課本上的區別,可能是版本的不同,可是都視為正確的。
附錄: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釋】
1、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28-1644)。
2、俱:都。
3、絕: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開始。
5、余:第一人稱代詞,我 。
6、拏:通「橈」,撐(船)。
7、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8、霧凇沆碭:冰花一片彌漫。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雲氣。凇,從湖面蒸發的水汽。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曾鞏《冬夜即事詩》自註:「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這里指蘇堤。一,數詞。痕,痕跡。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像小草一樣微小)。
13、而已:罷了。
14、氈: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16、拉:邀請。
17、強(qiǎng)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一說,高興地,興奮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詞作動詞。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聲嘟噥。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
25、更:還。
26、痴似:痴於,痴過。痴,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鍾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痴迷的意思。
【譯文、
崇禎五年(1632)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雲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痴的人啊!」

⑺ 八年級上冊語文古文中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二) 詞類活用:

類型 例句 出處 解釋
意動用法 漁人甚異之 《桃花源記》 對……感到詫異
名詞作狀語 復前行、聽婦前致詞 《桃花源記》 往前、上前
形容詞作動詞 欲窮其林 《桃花源記》 窮盡,走到頭
名詞作動詞 有仙則名 《陋室銘》 有名氣
名詞作動詞 有龍則靈 《陋室銘》 有靈性
使動用法 無絲竹之亂耳 《陋室銘》 使……雜亂
使動用法 無案牘之勞形 《陋室銘》 使……勞累
名詞作動詞 不蔓不枝 《愛蓮說》 長枝蔓、長枝節
名詞作狀語 箬蓬覆之 《核舟記》 用箬蓬
名詞作狀語 石青糝之 《核舟記》 用石青
名詞作動詞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核舟記》 戴著高帽、長滿胡須
名詞作動詞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記》 梳著椎型發髻
名詞作形容詞 其色墨 《核舟記》 黑的
意動用法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為親人、
以……為子女
形容詞作名詞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詞作名詞 造化鍾神秀 《望岳》 神奇、秀麗的景色
意動用法 一覽眾山小 《望岳》 認為……小
使動用法 恨別鳥驚心 《春望》 使……受驚
形容詞作名詞 雖乘奔御風 《三峽》 飛奔的馬
形容詞作名詞 空谷傳響 《三峽》 回聲
形容詞作動詞 夕日欲頹 《答謝中書書》 墜落
名詞作動詞 相與步於中庭 《記承天寺夜遊》 散步
名詞作狀語 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 《觀潮》 用銀、用玉
形容詞作動詞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觀潮》 窮盡
名詞作動詞 皆披發文身 《觀潮》 畫著文彩
形容詞作動詞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變白
名詞作動詞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詞作狀語 拄杖無時夜叩門 《游山西村》 在夜裡

詞類活用的類型: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三) 一詞多義:

之 a. 漁人甚異之:代詞,指桃花林的美景 為 a. 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b.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給,替
b. 水陸草木之花:結構助詞,的 c. 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c. 無絲竹之亂耳:取消主謂獨立性的結構助詞,不譯 d. 為宮室:做。這里指雕刻。
e. 中軒敞者為窗:是
d. 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 f.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被
屬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焉 a. 不復出焉:兼詞,從這里。
b. 神情與蘇、黃不屬:類似 b.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句尾語氣助詞,不譯。
c. 屬引凄異:連接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裡,怎麼
舍 a. 便舍船:離開 志 a. 處處志之:動詞,做標記
b. 屋舍儼然:房屋 b.尋向所志:名詞,標記
尋 a. 尋向所志:尋找 奇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特
b. 尋病終:不久 b. 八分有奇:指零數
可 a. 高可二黍許:大約 雲 a.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說
b. 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b. 蓋大蘇泛赤壁雲:句尾語氣助詞,不譯。
行 a. 復前行:走 閉 a. 是故謀閉而不興:封閉,阻塞
b.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曾 a. 計其長曾不盈寸:竟然 雖 a. 老嫗力雖衰:雖然
b. 盪胸生曾雲:重疊 b. 雖乘奔御風:即使
自 a. 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絕 a. 沿泝阻絕:斷,中斷
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 絕崦多生怪柏:極
c. 自康樂以來:自從 c. 哀轉久絕:消失
與 a. 選賢與能:通「舉」,選拔 觀 a.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看
b.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欣賞 b. 天下之偉觀:景觀
c. 念無與為樂者:介詞,和 能 a.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能夠

b. 以此誇能:能力,本領
d. 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e. 天與雲與山與水:連詞,和
僅 a. 僅如銀線:幾乎,將近 勢 a. 勢極雄豪:來勢,氣勢
b.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b.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更 a. 是日更定: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一 a. 上下一白:副詞,全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 b. 惟長堤一痕:數詞,一
白 a. 上下一白:形容詞,白色的 者 a.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人
b.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名詞,酒杯 b.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定語後置的標志

(四) 古今異義

類型 例句 古義 今義 出處
詞義轉移 芳草鮮美 鮮艷美麗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 好象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阡陌交通 交錯相通 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沒有血緣關系的人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問所從來 從……來 從過去到現在 《桃花源記》
詞義縮小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和兒女 專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走投無路的境地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無論魏晉 不要說,更不必說 表條件關系的連詞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夠,不充足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詣太守,說如此 代詞,指桃花源的情況 這樣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散步很遠的香氣 《陋室銘》
詞義轉移 往來無白丁 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平民、百姓 《陋室銘》
詞義轉移 宜乎眾矣 應當 合適 《愛蓮說》
詞義轉移 罔不因勢象形 順著、就著 因為 《核舟記》
詞義轉移 罔不因勢象形 模仿 指一種動物 《核舟記》
詞義轉移 佛印居右 在 居住 《核舟記》
詞義轉移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長 修理、修建 《核舟記》
詞義轉移 男有分 職業、職守 過分 《大道之行也》
詞義轉移 女有歸 女子出嫁 返回 《大道之行也》
詞義轉移 盜竊亂賊而不作 造反 沒有秩序 《大道之行也》
詞義轉移 造化鍾神秀 聚集 指一種計時的器具 《望岳》
詞義轉移 良多趣味 確實,實在 好 《三峽》
詞義擴大 四時俱備 季節 時間 《答謝中書書》
詞義轉移 曉霧將歇 消散 休息 《答謝中書書》
詞義轉移 夕日欲頹 墜落 變壞 《答謝中書書》
詞義消失 相與步於中庭 院里 《記承天寺夜遊》
詞義轉移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 但是,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記承天寺夜遊》
詞義轉移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罷了 耳朵 《記承天寺夜遊》
詞義轉移 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肥沃 《觀潮》
詞義轉移 海涌銀為郭 外城 指一種姓氏 《觀潮》
詞義轉移 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 馬 騎馬 《觀潮》
詞義轉移 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 舉槍 指一種體育器材 《觀潮》
詞義縮小 人物略不相睹 人和物 文學和藝術作品中所描寫的人 《觀潮》
詞義轉移 江幹上下十餘里 岸,邊 乾燥 《湖心亭看雪》
詞義轉移 余拿一小船 撐,劃 用手或其他方式抓起 《湖心亭看雪》
詞義轉移 用毳衣爐火 火爐 爐子和火/爐子中的火 《湖心亭看雪》
詞義轉移 仍憐故鄉水 愛 可憐 《渡荊門送別》

古今異義的類型:詞義縮小、詞義擴大、詞義轉移、色彩變化、詞義消失。

⑻ 8上語文《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看到怎樣的情景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⑼ 8上語文《湖心亭看雪》中的作者的「痴」表現在哪裡

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在「更定」時分,劃一條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

⑽ 八年級課堂作業本:語文湖心亭看雪答案。速度。。。。

29 湖心亭看雪1.C 2.D 3.張岱 陶 庵 夢 憶 西 湖 夢 尋 4.示 例:幾 處 早 鶯 爭 暖 樹 誰 家 新燕啄內春泥/水光瀲容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5.(1) 這 (2)全,都 (3)酒杯 (4)客居 6.(1)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緻)的人呢! (2)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您一樣痴的人呢! 7.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 8.恰當。如此大雪天竟獨去湖心亭,足見他 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 水 之 樂,痴 迷 於 世 俗 之 外 的 雅 情 雅 致。 9.(1) ① ⑤ ⑦ (2) ② ⑥ (3)③ (4)④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