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一語文必修一屈原的《離騷》的課文分析
我長聲嘆息而淚流滿面啊,為老百姓多災多難而哀傷。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沒想到早上進諫晚上就被貶官。
貶黜我是因為我用香蕙作佩帶啊,給我加罪是因為我愛好花香。
這也是我心中嚮往的美德啊,縱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喪。
始終不能明了我心跡啊,我怨恨我那君王過分荒唐。
眾女子嫉妒我長得美貌啊,放出謠言說我行為放盪。
本來世俗就崇尚投機取巧啊,任意而為將規矩背向。
違背准蠅而追求彎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為榜樣。
憂悶失意啊我孤獨彷徨,忍受著此時的窮困我好不心傷。
寧願突然死去隨著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樣。
雄鷹和凡鳥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啊,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方枘圓鑿自然不能結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
忍受著委屈而壓抑著意志啊,忍受強加的罪過又將恥辱品嘗。
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啊,古聖先賢都認為應該是這樣。
真後悔選擇道路時沒有看清啊,我久久佇立徘徊傍徨。
轉過我的車子返回原路,好在我雖然迷途卻並沒有失去方向。
趕著馬車來到長滿蘭草的水邊啊,賓士後休息在長著椒樹的山崗。
為君分憂反受指責啊,我退隱山林整理我當初的衣裳。
裁剪荷葉做出我的上裝啊,連綴花瓣做出我的下裝。
不了解我的心意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確實善良。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將我長長的佩帶延長。
清香和污臭雜糅在一起啊,唯獨我明潔的品質沒有毀傷。
忽然回過頭來放眼遠眺啊,看到了遼闊大地的四面八方。
我佩戴上繽紛多彩的服飾啊,渾身上下散發著陣陣清香。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樂趣啊,我獨愛美啊而且習以為常。
肢解我的身體我也不會變心啊,難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為受挫而改變的么?
『貳』 有沒有人知道屈原的九歌國殤被誰譜曲唱過呀以前語文課老師給放過,但是我忘記了,搜不到。
帶長劍兮挾秦弓⒀,平原忽兮路超遠⑿。天時懟兮威靈怒⑼九歌·國殤⑴版操吳戈兮被犀甲⑵,權援玉枹兮擊鳴鼓⑻,終剛強兮不可凌⒃,車錯轂兮短兵接⑶,魂魄毅兮為鬼雄⒅。霾兩輪兮縶四馬⑺。旌蔽日兮敵若雲⑷,矢交墜兮士爭先。身既死兮神以靈⒄。凌余陣兮躐余行⑸。誠既勇兮又以武⒂,左驂殪兮右刃傷⑹,嚴殺盡兮棄原野⑽。出不入兮往不反⑾,首身離兮心不懲⒁
『叄』 新課改語文必修二離騷 文言知識點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屈原是一位愛美的詩人。他對各種藝術的美,都不以狹隘的功利觀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處處渲染音樂歌舞的熱烈場面和引發的感動。羌聲色之娛人,觀者憺兮忘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屈原是一位愛美的詩人。他對各種藝術的美,都不以狹隘的功利觀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處處渲染音樂歌舞的熱烈場面和引發的感動。「羌聲色之娛人,觀者憺兮忘歸」,在屈原筆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樣,他的詩篇,也喜歡大量鋪陳華美的、色澤艷麗的辭藻。他還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賦予草木、魚蟲、鳥獸、雲霓等種種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託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詩歌的美質。大體上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注意華美的流派,最終都可以溯源於屈原。
在詩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詩經》那種以整齊的四言句為主、簡短樸素的體制,創造出句式可長可短、篇幅宏大、內涵豐富復雜的「騷體詩」,這也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1、文學常識
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戰國時期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分別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
2、詞語讀音
修姱 嫉妒 謇 忳鬱悒 侘傺
溘死 鷙鳥 方圜 攘詬 謠諑
延佇 芰荷 偭 蘭皋 椒丘
岌岌 雜糅 昭質 可懲
『肆』 大家好成人高考四個月時間夠復習嗎
英語篇必備單詞
a good deal(接不可數名詞)許多,大量
a little(表示肯定)一些,一點點
a lot of大量的,許多
a number of若干,許多
a series of一系列,一連串
above all首先,首要,尤其是
according to根據
account for說明(原因等)
after all畢竟,終究
ahead of在……前面,先於
all but幾乎,差一點;除了……都
all of a sudden忽然
all over到處,遍及;全部結束
all right令人滿意的;(健康)良好的;好,行,可以
all the same仍然,照樣地
all the time一直,始終
allow for考慮到,顧及
and so on等等
anything but根本不
apart from除……之外(別無);除……之外(尚有)
as……as…像,如同,與……一樣
as a matter of fact事實上,其實
as a rule通常,照例
as far as遠到;就……而言,至於
as follows如下
as for/to至於,關於
as/if though好像,彷彿
as long as只要,如果;既然,由於
as soon as一……就,剛……便
as usual照例,像平常一樣
as well也,又
想要變優秀,順其自然是不可能的,你需要做很多,花很多時間,忍耐並且堅持。
『伍』 高二語文必修五課文屈原的《離騷》人教版
您好 我確實從昨晚就在幫您找,但我很困惑。我覺得您的表述,我難以理解。請說完整好版嗎?
你是在其他的課本上需權要和人教版相互參照還是需要什麼?您說 我幫您去找。
離騷共有373句,是中國文學史上最長的政治抒情詩。
『陸』 高中作文國學進課堂與發展科技
語文教學的崇高使命是引導我們的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傳承祖國的文化,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化瑰寶之一。它能引導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有益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
把國學經典有效的滲透、巧妙的融入到語文課堂,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與國學經典零距離對話,既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語文教學的魅力。
那麼,如何讓國學經典同語文教學相結合呢?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課前三分鍾,背誦經典。
我們課本中學到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國學經典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豐厚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去涉獵,去搜集、整理、積累。背誦最有價值的中華經典,讓他們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形成自己的品質,在中華經典中成長。
「學以致用」,讀書不是為了讀而讀,應把外部的獲得通過學生主體的消化吸收,成為內部的知識積累,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教師應鋪設平台,利用課前三分鍾,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小小的三分鍾,它的作用不可忽視。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學生明白了謙虛使人進步,應該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會了學生讀思結合的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使學生懂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告訴學生要有責任感,要用堅強的意志來完成自己背負的使命。在展示的過程中,有學生的積累成果,有教師的簡單解說,有同學們知識的相互補充,更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情感做人的教育也無形中有了滲透和熏陶。
課前三分鍾的有效利用,引領學生走進經典,領略經典的魅力,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創造能力。
二、解讀文本,滲透經典。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注重意境,強調詩畫同源,通過所寫的文字來展現出意境的畫面,使讀者對其思想產生共鳴。《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中的《蒹葭》,文字簡單,畫面唯美,意境朦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它有效的融入語文教學中,通過意境轉化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把握意境的能力,提高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在賞析詩歌方面能給學生很好的借鑒。
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不再用問題貫穿一節課的始終,不再以老師的問與學生的答作為課堂的主題。我採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國學經典《蒹葭》,通過意境轉化法的訓練,使學生有效的學會這種賞析詩歌的方法,舉一反三來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第一:學習《蒹葭》。
1、教師用形象性的語言進行解說:深秋的早晨,秋風蕭瑟,露水成霜,白蒼蒼的蘆花,漫長、崎嶇的道路,小洲上的伊人,在水邊追逐的他,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2、教師描述《蒹葭》的畫面。
教師提示:在描述畫面時,一要抓住景物,二要抓住景物的特徵,三還可加入符合詩歌的想像。
白露秋霜時節,蒙蒙的霧,柔軟的蘆葦,清淺的水,細細的沙,水中的綠洲,一位痴情的少年追求他心中的伊人.神思恍惚,感覺伊人就在身邊,就在眼前,就在不遠處的小洲上,追尋的道路曲折又漫長,但他始終不放棄,不絕望,始終充滿希望,但又始終與伊人隔水相望。
3、教師點撥,學生總結。
詩歌以「蒹葭」托物起興,蒼蒼、凄凄、采採的蒹葭和白露,永遠隔水相望的伊人,共同創造出一種秋水情思,可望而不可即的朦朧的境界,將讀者帶入略顯凄涼的意境之中。、
教師提示詩歌的情感及主旨:
《蒹葭》:每個人都應該有夢想,只有不辭勞苦的去追尋,才可能一步一步的接近理想。
第二、學以致用,用形象性的語言描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畫面,通過畫面的描述把握情感和主旨。
(小組合作,描述畫面)
學生作品:
八月深秋,凄風怒號。衣衫單薄、步履蹣跚的老年杜甫,眼睜睜地看著屋上的茅草被風一點點刮跑卻束手無策。他想撿起刮掉的亂茅以待風停後修繕,可狂風把茅草颳得到處都是,有的掛上了樹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還有的飄過了江郊……
杜甫無奈地把眼前的一些茅草收拾著,突然從南村跑來一群孩子,他們從老人手中搶過茅草就跑,絲毫不理睬主人的呵斥,轉眼就消失在竹林里了。杜甫倚著拐杖只能嘆息著安慰自己:唉!都是可憐人,就算我送給你們取暖吧……
風停了,黑雲四起,灰濛蒙的天空越來越昏暗,接著下起了雨。這整整一天,他一家人幾乎連飯也沒得吃,只是孩子喝了一點玉米粥,說是玉米粥,只不過是一碗水加了一點玉米面罷了。杜甫躺在床上,想到流亡時,一路上受凍挨餓,再想想其他的老百姓,流離失所連個安身的草房也沒有,他的心更涼了。這時,小兒子被凍醒了,杜甫伸手一摸兒子的被窩,竟像鐵一樣冰冷,仔細一看,還有好多裂縫,可全家人僅有這一件棉被禦寒,怎麼辦呢?雨仍下個不停,屋頂四處漏水,屋裡沒有干處。杜甫佝僂著身子,望著眼前的一切,一股酸澀湧上心頭,不由地祈禱,雨啊,停止吧!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
安史之亂開始後,杜甫憂心忡忡,經常失眠。他暗地裡呼喚國君:你為什麼偏愛美人而不要江山?你為什麼沉迷香夢還不蘇醒?你為什麼貪圖享樂而忘記了黎民百姓?
今夜有淚如雨!誰又能安然入睡?
恍惚中,杜甫眼前突然出身了千萬間寬闊的房屋,無數的貧苦人正歡天喜地地換新居……杜甫笑醒了,才發現是在做夢。杜甫在暗夜中許願:如若夢想真的能實現,那麼我的屋被刮破、人被凍死也心甘情願!可是,回答他的,只有呼嘯的凄風,陰綿的苦雨……
通過畫面的描述,詩歌所展現的所有內容一目瞭然:杜甫的貧困生活,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屋漏偏逢連陰雨」的深思,「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不用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全在學生的描述和感悟之中,詩人的濟世情懷和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與博大情懷也悄然走進學生的內心。
經典既融入了語文課堂,又豐富了語文課堂。
三、拓展延伸,重溫經典。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字成詞,積詞成句,積句成篇,積篇成章——積累尤其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沒有積累,就談不上語文學習。拓展延伸的環節,就是學生進行大量積累的好時機。
八年級的《雷電頌》是作者描寫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一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隨著這篇文章的學習,大家認識了一個愛國詩人屈原,也感受到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要想使這個人、這份情深入人心,還要更全面的了解屈原才行。這時就可以通過《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了解屈原的人生經歷,誦讀屈原的名言,走進屈原的作品,在全面把握屈原形象的同時,用誦讀的方法進行大量的積累,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屈原的人生經歷: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離騷)
了解經典中屈原作品的主要內容: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奇麗的幻想,使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宏瑰麗的特徵。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後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
《離騷》在藝術上取得的高度成就,與它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絕唱,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曾贊之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漢文學史綱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範。
《國殤》,詩歌名,是中國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這首詩歌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歌頌了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屈原的人生經歷,為我們揭開了自沉汨羅江的原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看到了屈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離騷》又給我們解讀了一位偉大的詩人。這些都能給學生獨特的感悟,使屈原這個人物形象徹底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重溫經典,多了一份積累,更多了一份感動。
四、單元寫作,品味經典。
八年級第一單元都是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戰爭的殘酷,和平幸福生活的不易,對於現在生活在優越條件下的孩子來說,感觸其實並不深。在這種情況下,就決定通過單元寫作來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任何一種教育,簡單的說教是最蒼白的,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朝歷代,許多志士仁人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人或是一件事,道理不言而喻,學生自會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對比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中,岳飛一生精忠報國,《滿江紅》表達了岳飛的衛國之情,他恨不得把敵軍個個都殲滅,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對祖國失去大好江山而感到惋惜。在誦讀中,學生的內心自然是激情澎湃的,也會深深的體會到:在國家利益和自身利益相違背時,我們應該像岳飛一樣,捨身救國,將中華民族之大意發揚光大。「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樣的詩句也隨時會給學生以警醒:我們作為祖國的新一代,做事應當從大角度來思考,努力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
《國殤》中壯士們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摯情,無不讓人動容。熱愛祖國的深情,貫串屈原的一生,熔鑄了他的人格,輝映著他的詩品。《國殤》中,詩人激情迸發,放聲歌頌,從外貌雕塑到內心刻畫,對烈士進行了熱誠的禮贊。他們背井離鄉,奔赴疆場,以身報國,義無反顧。他們頭顱雖斷,弓劍未丟,縱死不悔,鬥志猶生。他們忠勇剛強,堅不可摧,英勇永在,浩氣長存。這就是千古以來世代相傳炎黃子孫稟賦崇尚的愛國精神。
跟隨著英雄們的腳步,再一次的感受到他們與祖國同休戚、共命運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激情。在這樣的氣氛之中,定能給學生很好的愛國教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情感的教育到位後,再通過寫作把這種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名中學生,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建設祖國的重任,牢記愛祖國。
回味經典,有了一份責任,多了一種幸福。
如果在語文課堂中,有機的將課堂和傳統經典相結合,那些蘊含著豐富哲理的,啟發人深思的,催人勤奮的等有靈性的國學經典,都會植根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影響孩子們的言行,熏陶孩子們的情感。由此可見,充滿深厚國學經典文化底蘊的課堂,是鮮活生動的課堂,是富有強大生命力的課堂。那就讓經典傳統文化在我們語文課堂上熠熠生輝吧!
『柒』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句話在初中語文哪課引用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
原文,漁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盪。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么,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臟,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捌』 語文必修2第5課《離騷》屈原~~翻譯。加全篇注音
我常常嘆息掩面流淚呀長嘆,哀傷人民生活的多災多難。我雖然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可是)早上進諫而晚上即遭貶黜。既因我佩戴蕙草而貶黜我啊,又因我採集白芷而給我加上罪名。這是我心中追求的美好的東西,(我)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後悔。怨就怨楚王這樣糊塗啊,他始終不體察別人心情。那些女人嫉妒我秀美的俄須,造謠誣蔑說我妖艷好淫。世俗小人本來善於投機取巧,背棄規矩而又任意改變措施。違背准繩而隨意歪曲啊,爭著將苟合取悅君王作為法則。憂愁煩悶失意啊,我孤獨地忍受著現在的不得志啊,我寧願馬上四去隨流水而逝,媚俗取巧啊我堅決不幹!雄鷹不與那些燕雀同群,原來自古以來就是這般。哪有圓鑿和方枘能夠相合的啊?志向不同怎麼能彼此相安?受著委屈而壓抑著意志啊,忍受著強加的罪名而蒙受恥辱。保持清白節操死於直道,這本為古代聖賢所重視的。後悔選擇道路時不曾看清,我久久佇立而想返回。調轉我的車走回原路啊,趁著迷途未遠。我趕著馬車在蘭草水邊行走,路上長滿椒樹的山崗暫且停留。不被(君王)接納,又遭受指責啊就退隱了。我要把荷葉剪成上衣,綴縫荷花瓣做下裝。沒有人了解我也就罷了,只要我本心確實是美好。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戴增得長長的。我身上芳香的香氣和玉佩的光澤雜糅在一起,只有光明純潔的品質沒有虧損。我突然回頭啊縱目遠望,將去看看四方廣大的土地。佩著五彩繽紛的華麗裝飾,菲菲花香更加顯著。人生各有各的樂趣啊,我獨愛美並且習以為常。即使被肢解我還是不會改變,難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變的嗎?
『玖』 人教版初四語文課文《山鬼》的翻譯,作者是屈原!!先謝謝各位朋友解囊相助了~~~!!!!
http://www.fainfo.com/puton/lang/lang11/lang1149.asp
『拾』 聽說張秀紅老師上語文課沒有語文作業,這樣孩子真的能學好嗎
確實是沒有作業的,我的孩子當時就是張老師教的,但是語文真的學內得很好。老師會融合腦容智科學,教孩子思維簡圖、影像思維法、定樁系統等高效記憶法,讓孩子的記憶能力突飛猛進。我記得之前端午節時,孩子說張老師還帶著她們吟誦《橘頌》《離騷》,然後板書以一個粽子為中心,發散出愛國詩人屈原、香草美人……這種高效的記憶工具,不僅讓孩子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還能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把割裂的東西單元化,學好語文就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