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训练方法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精品讲练――记叙文的有关考点和技巧
一、 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
2.问题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二、 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 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
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四、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
倒叙的作用:设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插叙的作用: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五、在词语上设题
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提供合理的依据。
六、在句子上设题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2.描写句理解(作用)
(1)人物描写句答题思路同 三、2。
(2)自然环境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3)社会环境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七、在段落上设题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完整,浑然一体。
八、在表现手法上设题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
(1)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九、在语言特色上设题。可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回答。
(1)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十、在表达方式上设题
记叙文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1)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一、在文章内容(中心)设题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十二、作批注或填写读书卡片。
1.自己去发现文章中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手法等。批注可以从语言、情感、写法、感受、联想等方面入手。批注更讲究语言文采,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排比等。
2.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三、在阅读收获或感受上设题
看是主观题,实则有倾向。任意挥洒也可,但更要关注作者的倾向和意图。与作者站在一边,作者的意思就是最保险、最稳妥的答案,只是让你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而已。
注意语言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晰,简洁有文采。(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排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一.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㈡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注重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是说话。要把话说得好,说得巧,话出人服,言到事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训练方法依法施教才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征服力。说话训练贯穿两条线索一是朗读二是说话。朗读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为说话的准确、生动、流畅、自然打下基础说话是朗读技巧在生活中的运用。朗读和说话要交错地螺旋式进行。
第一、训练学生朗读能力。首先朗读要从模仿入手。初中生年龄小但接受能力强。训练时就应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样而行。我们的做法是多让学生听磁带、看录像或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有意识地让他们进行模仿。在听的过程中多音字、停顿、重音、语速、升降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变化等用符号标出以便于模仿。譬如,朗读时,我先将精彩段落作示范朗读,同时将需要注意的地方作特别强调,学生再模仿朗读,悉心感受。其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或复述。课本上一些欣赏性的小短文便于理解学生先自行预习理解后,再请个别同学朗读,再在全班讨论,提出优缺点,最后由教师作示范性朗读。另外在理解基础上要求学生依样复述或对原著作缩写、改写式的讲述。这样的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再者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除开展朗读比赛外,还要把一些课文改编为故事、小品、对话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按照不同身份、不同角色具有不同语言特点的要求进行练习。学生的口语水平提高就会很快。另外还要保障朗读时间。晨读时间不可忽视,课堂前三分钟可采取集体朗读、听录音仿读、领读等方式能起到熟读课文和组织教学的双重作用。
第二、训练学生说话能力。说话和朗读不是截然分开的说话可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如前所讲复述训练也是说话训练。说话训练应在“趣”字上作文章。在说话训练的开始阶段多让学生讲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如“童年趣事”、“故乡过年的习俗”、“这人真怪”等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感觉有话可说从而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为了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逻辑性,可让学生复述课文或列口述提纲。复述课文或依照原文顺序复述,或打破原文顺序重新编故事组织材料这本身就是一种严密的思维训练。指导学生列口述提纲可使学生避免说话训练开始阶段容易出现的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毛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如普通话比赛、故事会、讨论会、辩论赛、小品、模拟对话、班级演讲会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说话训练。
二、注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形成起步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写作训练又有着口语表达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早在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这点明了写作的重要性,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巧妙命题激发兴趣。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累不吐不快。”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都愿意写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在题目的安排上应费一番心思。现在的命题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题目违反了写作必须由感而发的规律限制了学生情感的自由抒发。因此出题要切近学生生活实际“钻进学生心里去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中学生虽然年龄不大毕竟有了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对自然、人、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们拟定作文题目一要贴近学生生活二要新颖。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把作文题命在学生写作欲的喷发口上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才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只有学生感到新颖,学生才会感兴趣。
第二、教师亲自参与写作。教师参与写作是一种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素质的好方法。教师和学生同作一篇文章既体会了写作的甘苦,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时方能切中要害有话可说,才能更多地以欣赏的眼光来指导学生,促进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另外教师参与写作也能给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让学生更有信心写好作文。
第三、倡导学生写“课外笔记” 。“课外笔记”一种不同于日记、周记或单纯的读书笔记、课外练笔等,而是一种相当于“手抄报”的刊物式的“课外笔记”。课外笔记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良好途径。这种手抄报式的课外笔记都有一个刊名所设内容丰富多彩。加上精心绘制的彩色插图和规范的书写令人赏心悦目。在这块天地里同学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人生的体悟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四、上好作文评议课。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讲评指导很重要,上好作文评议课无疑是一种培养写作兴趣的好方法。作文评议课上,教师选出一两篇不同水平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复印发给全班同学,然后有三种方案可行由教师引导批改指出作文中的优缺点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也可由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可由写作者朗读并介绍自己的作文,同学或教师提问征求学生本人对自己作文的看法,在教师批改范文的基础上组织讨论或由教师集中讲评这次作文的优缺点,或由学生谈自己的作文和教师的书面评语或由学生提出在写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请教师解答。这种评议方法由点到面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既把教师从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腾出时间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又能使学生通过批改别人的作文增长知识反过来写好自己的作文这样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初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为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交际等带来积极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狠下一番功夫,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
㈢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注重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是说话。要把话说得好,说得巧,话出人服,言到事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训练方法依法施教才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征服力。说话训练贯穿两条线索一是朗读二是说话。朗读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为说话的准确、生动、流畅、自然打下基础说话是朗读技巧在生活中的运用。朗读和说话要交错地螺旋式进行。
第一、训练学生朗读能力。首先朗读要从模仿入手。初中生年龄小但接受能力强。训练时就应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样而行。我们的做法是多让学生听磁带、看录像或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有意识地让他们进行模仿。在听的过程中多音字、停顿、重音、语速、升降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变化等用符号标出以便于模仿。譬如,朗读时,我先将精彩段落作示范朗读,同时将需要注意的地方作特别强调,学生再模仿朗读,悉心感受。其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或复述。课本上一些欣赏性的小短文便于理解学生先自行预习理解后,再请个别同学朗读,再在全班讨论,提出优缺点,最后由教师作示范性朗读。另外在理解基础上要求学生依样复述或对原著作缩写、改写式的讲述。这样的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再者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除开展朗读比赛外,还要把一些课文改编为故事、小品、对话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按照不同身份、不同角色具有不同语言特点的要求进行练习。学生的口语水平提高就会很快。另外还要保障朗读时间。晨读时间不可忽视,课堂前三分钟可采取集体朗读、听录音仿读、领读等方式能起到熟读课文和组织教学的双重作用。
第二、训练学生说话能力。说话和朗读不是截然分开的说话可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如前所讲复述训练也是说话训练。说话训练应在“趣”字上作文章。在说话训练的开始阶段多让学生讲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如“童年趣事”、“故乡过年的习俗”、“这人真怪”等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感觉有话可说从而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为了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逻辑性,可让学生复述课文或列口述提纲。复述课文或依照原文顺序复述,或打破原文顺序重新编故事组织材料这本身就是一种严密的思维训练。指导学生列口述提纲可使学生避免说话训练开始阶段容易出现的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毛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如普通话比赛、故事会、讨论会、辩论赛、小品、模拟对话、班级演讲会等。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进行说话训练。
二、注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形成起步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写作训练又有着口语表达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早在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这点明了写作的重要性,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巧妙命题激发兴趣。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累不吐不快。”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都愿意写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在题目的安排上应费一番心思。现在的命题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题目违反了写作必须由感而发的规律限制了学生情感的自由抒发。因此出题要切近学生生活实际“钻进学生心里去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中学生虽然年龄不大毕竟有了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对自然、人、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们拟定作文题目一要贴近学生生活二要新颖。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把作文题命在学生写作欲的喷发口上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才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只有学生感到新颖,学生才会感兴趣。
第二、教师亲自参与写作。教师参与写作是一种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素质的好方法。教师和学生同作一篇文章既体会了写作的甘苦,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时方能切中要害有话可说,才能更多地以欣赏的眼光来指导学生,促进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另外教师参与写作也能给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让学生更有信心写好作文。
第三、倡导学生写“课外笔记” 。“课外笔记”一种不同于日记、周记或单纯的读书笔记、课外练笔等,而是一种相当于“手抄报”的刊物式的“课外笔记”。课外笔记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良好途径。这种手抄报式的课外笔记都有一个刊名所设内容丰富多彩。加上精心绘制的彩色插图和规范的书写令人赏心悦目。在这块天地里同学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人生的体悟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四、上好作文评议课。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讲评指导很重要,上好作文评议课无疑是一种培养写作兴趣的好方法。作文评议课上,教师选出一两篇不同水平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复印发给全班同学,然后有三种方案可行由教师引导批改指出作文中的优缺点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也可由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可由写作者朗读并介绍自己的作文,同学或教师提问征求学生本人对自己作文的看法,在教师批改范文的基础上组织讨论或由教师集中讲评这次作文的优缺点,或由学生谈自己的作文和教师的书面评语或由学生提出在写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请教师解答。这种评议方法由点到面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既把教师从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腾出时间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又能使学生通过批改别人的作文增长知识反过来写好自己的作文这样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初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为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交际等带来积极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狠下一番功夫,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