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适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高中语文适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1-01-15 06:40:23

Ⅰ 高中文言文实词更的意思

更 gēng

动词义:

1、形声字。从攴(pū)(“更”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丙声。 本义:改变。

更,改也。——《说文》

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更爵洗。——《仪礼·大射仪》

更皮币。——《礼记·月令》

更姓改物。——《国语·周语》

应国之称号亦更矣。——《管子·侈靡》

国更立法以典民则祥。——《管子·任法》

更葬也。——《史记·晋世家》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士何足宰哉!——《三国志·吕凯传》

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晋武公。——《史记·晋世家》

2、改;改正。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

既云常赦,不免皆赦除之,此非直赦其有罪,亦是与天下断,当许其更新(改过自新)。——《旧唐书·孙伏伽传》

3、更换;替代。

更,代也。——《方言三》

弗用则更。——《周礼·司弓矢》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经过;经历。

因欲通使(大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史记·大宛列传》

其佐李揖、刘秩等皆儒生,未尝更军旅。——《新唐书·房琯传》

5、连续;接续。

姓利相更。——《国语·晋语》。注:“续也。”

6、轮流。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外。——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7、偿还;抵偿。

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责。——《淮南子·诠言训》

8、报;报答。

不更厥贞,大命其倾。——《国语·晋语三》

9、通“梗”( gěng)。阻塞。

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奸,奸动则变更矣。——《管子·九守》

名词义:

1、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更鼓。

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宋· 苏轼《夜过舒尧文戏作》

2、量词。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更 gèng

副词义:

1、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资治通鉴》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清· 林觉民《与妻书》

3、表示在所说的范围之外,相当于“另外;也”。

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清·
周容《芋老人传》

4、表示跟上一层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之外,相当于“反而”“竟然”“还是”。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高中语文120个古文实词

高中个文言实词汇总(网络限字数,先发这些)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 旗鼓相当 万夫不当
十九、道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东道主 分道扬镳 安贫乐道 问道于盲 师道尊严 旁门左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筑室道谋 津津乐道 里经叛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文以载道 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十、得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得不偿失 得陇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应手 得天独厚 得鱼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难得糊涂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满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诛之 探骊得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一无所得 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二一、度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二二、非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三、复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二四、负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 皇天不负有心人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二五、盖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二六、故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 非亲非故 平白无故
二七、顾
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成语助记: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全大局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二八、固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九、归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之子于归 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三十、国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 共商国是
三一、过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过江之鲫 文过饰非 白驹过隙 雁过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 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秋风过耳 闭门思过
三二、何
推导提示:“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足挂齿 出何典记 相煎何急 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三三、恨
推导提示: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成语助记:相见恨晚 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四、胡
推导提示: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成语助记:胡服骑射 伊于胡底
三五、患
推导提示: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成语助记: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三六、或
推导提示: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成语助记:多言或中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三七、疾
推导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讳疾忌医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三八、及
推导提示:“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成语助记: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过犹不及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九、即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成语助记: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四○、既
推导提示:“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成语助记:既来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四一、假
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 虚情假意 假痴不颠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天假其年 弄虚作假

Ⅲ 求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及解释(要全,谢啦)

这里有高考大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内
http://wenku..com/view/f7397e1cfad6195f312ba6ca.html
http://tieba..com/f?kz=509307846
这个是120个实词的容
http://bbs.pep.com.cn/thread-24941-1-1.html

Ⅳ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总结。(只选出了例句,虽然比较粗糙,但全是时间凝成,涵盖1---6册除诗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编成练习,也可附上解释编成讲义) 第一部分:(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1、爱: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 2、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烛之武》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同上)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 4、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柳毅传》 5、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23),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24)《逍遥》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柳》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齐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报任安书》 6、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7、兵: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信陵君》 8、病: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勾践》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而江浙之梅皆病。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 9、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滕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 10、朝: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我世世为洴澼

Ⅳ 高中语文必修1——4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

这个太多,也用不着。多积累就可以了,文言文通常考查120实词:
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 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 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义)
道不同,不相与谋(志向)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道路)

Ⅵ 求北京高一语文文言文实词意义一词多译等!

案: 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 通“班”;“斑”; 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 “同曝” 晒。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暴: 同“曝”;晒。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杯: 同“杯”; 酒器。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 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 同“披”; 穿着。动词 “闻妻 言,如被冰雪。”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 同“睥睨”; 斜着眼看。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通"避”; 躲避,逃避。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通“避”; 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 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 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 通“敝”; 疲惫,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 同“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 不: 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 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 不: 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 材: 同“才”; 才能。名词。 仆材 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材: 同“才”; 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副词。 “城中 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 通“才”; 刚刚。副词。 “手裁 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 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 同“彩”; 颜色,彩色。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 同“苍”; 黑色。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 同“脏” 脏腑。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 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 通“倡”; 倡导。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 同“抄”; 抄写。动词。 “适 中手自钞录。” 雠: 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 同“锄”; 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 通“黜”; 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 二、活用现象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称名)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称名) 9、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动词) 1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1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13、火尚足以明也(明:形作动,照明)1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 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16、负而前驱(名-状) 1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 18、后世之谬其传而不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出,说明,识其本名) 19、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名-状) 20、函梁君臣之首(名-动)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 2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动,推究) 2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吹起)2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词使动用法,使…鸣) 2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名词作动词,命名) 2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 2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名词作状语,目:亲眼;耳:亲耳) 28、大石侧立千尺(名-状) 2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状)30、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名) ------------------------- 三、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被推翻,灭亡,今:翻倒) 4、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 ,今:能愿动词) ----------------------- 四、文学常识 自己看书(不要那么懒啦,这些事情应自己去做了)

Ⅶ 高中语文主要(必考)的文言文虚词,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整理

楼主推荐一篇文章给你,我们老师叫我们看的
叫《乌有先生历险记》
这里面囊括了很多实词、虚词、通假、古今.可以考虑一下.
文意也不难.

Ⅷ 文言文实词及意思

文言实词详解: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ī ,通'披',动词。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7、兵
(1)名词。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略战术。 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动词。①侵略。 无岁不受兵。(《十八史略》)
②以兵器杀人。 左右欲兵之。(《史记》)
(3)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对证。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8、病
(1)名词。①重病。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②弊病,缺点。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圣人非所以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动词。①生病。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订鬼》)
②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③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④受困。 在陈绝粮,从者病。(《论语》)
⑤损害。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史记·货殖列传》)
⑥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3)形容词。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②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9、伯
(1)名词。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辈间的伯(孟)、仲、叔、季来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诗经·周颂·载芟》)
②伯父。 汝泊何由发如漆。(杜甫《醉歌行》)
③女子对丈夫的尊称。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伯兮》)
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⑤古代管理一方的长官。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⑥bà 通'霸',春秋时诸侯国联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争国而杀兄,其利大也。(《韩非子·难四》)
(2)副词。表尊敬。 若为河伯娶妇。(《西门豹治邺》)
(3)bǎi 数词。通'佰',一百。 亡(没有)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论贵粟疏》)
(4)复合词。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后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10、曾
(1)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2)zēng ①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②动词。通'增',增加。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③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1、察
(1)动词。①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④明察,了解。 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3)叠词。察察:洁净的样子。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2、长cháng
(1)名词。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高度。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史记》)
③长处,专长。 兼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2)形容词。①长的。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②高的。 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③久。 天长地久有时尽。(《长恨歌》)
④远。 道阻且长。(《诗经》)
⑤大。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南史》)
⑥辽阔。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3)动词。擅长。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4)副词。常,经常。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zhǎng (1)动词。①生长。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采草药》)
②抚育。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祭十二郎文》)
③增进。 教学相长。(《学记三则》)
(2)形容词。①年龄大。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②排行第一的。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石钟山记》)
(3)名词。头领。 以三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13、朝
cháo (1)动词。①诸侯在春天拜见天子,或臣属在早晨拜见国君。引申为朝见。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左传》)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拜访。 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
③归。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
(2)名词。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③政事。 期年不听朝。(《吕氏春秋》)
(3)介词。对,向。 坐南朝北。
Zhāo (1)名词。早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2)量词。天,日。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14、乘
chéng (1)动词, ①驾,坐。 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欤秋冬之绪风。(《涉江》)
③趋,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④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⑤凭恃、依仗。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沈括《宋书》)
⑥交加,连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名词。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佛教。
shèng(1)名词。①一车四马的总称。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②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称史书为'史乘'。
(2)量词。辆。 超乘者三百乘。(《崤之战》)
(3)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崤之战》)
15、城
(1)名词。①城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城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2)动词。①修筑城墙。是月,城西宁。(《明史·太祖本纪》)
②守城。 (李)应庚发两路兵城南城。(《宋史·李庭芝传》)
16、诚
(1)名词。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定,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季讽齐王纳谏》)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7、池
(1)名词。水塘,湖。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燕荡。(《雁荡山》)
(2)名词。护城河。 山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除
(1)名词。 ①殿阶。 登自东除。(张衡《两京赋》)
②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③门屏之间。扶辇下除。(《汉书》)
(2)动词。①去掉,除去。 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②修治。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③拜官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9、传
chuán(1)动词。①传送,传递。 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传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③流传。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④传达。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有开议勤殿故事。(《谭嗣同》)
⑤传位。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⑥延续。人人自安,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2)名词。传闻,传说。 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世之传也。(《荀子·非柏》)
zhuàn名词。①客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驿车,传达命令的马车。横惧,乘传诣洛阳。(《汉书·高帝纪下》)
③传记。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注释或阐述经文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20、辞
(1)名词。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狱中杂记》)
②口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③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⑤命令。 近者奉辞罚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⑥名词。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2)动词。①说话。 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②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推辞,辞去。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3)复合词。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21、从
cóng 动词。①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依顺,听从。 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参与。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赶。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⑤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⑥采取某种原则。从宽、从严、从简、从缓
cóng,旧读zòng(1)名词。①随从的人。 其从如云。(《诗经》)
②副职。 魏从九品分正从。(《文献通考》)
③指堂房亲属。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形容词。从属的。 从犯。
Zòng通'纵'
(1)形容词。直的。 衡(横)纵其亩。(《诗经》)
(2)名词。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3)动词。放纵。 欲不可从。(《礼记》)
22、达
(1)动词。①通,透。 屋极有窗以达气。(《狱中杂记》)
②畅达。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③至、到。 自昏达曙。(《促织》)
④到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⑤通晓,明白。 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南史》)
⑥得志。 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得志扬名。)(《出师表》)
⑦表达,告知。 词不达意。
(2)形容词。①显贵的。 达官贵人。
②豁达。 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汉书》)
(3)复合词。达人:显达的人
23、怠
形容词。(1)懈怠,松懈。天大寒,砚水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2)轻慢,不恭敬。 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杨愿传》)
(3)疲倦。 怠而后游于清池。(《史记》)
24、殆
(1)形容词。①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通'怠',懒惰。 农者殆则土地荒。(《商君书·农战》)
(2)副词。①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录〉后序》)
25、当
dāng(1)动词。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②抵御,抵抗。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阻拦。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⑤承担。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⑥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⑦应当。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⑧判决,判罪。吏当广所失亡多。(《李将军列传》)
(2)介词。①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时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3)副词。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dàng(1)动词。①符合。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 安步当车。(《战国策》)
③以为。 我当是相公呢!
(2)形容词。适宜。 此殊未当。(《采草药》)
26、道
(1)名词。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途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已。(《师说》)
④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⑤思想,学说。 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⑥道理,规律。 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牛》)
⑦意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⑧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唐分全国为十五道,隶属于中央。清末和民国初分一省为数道。
(2)动词。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料想。 故园谁有书来。
⑤通'导',引导。道之以政。(《论语》)
⑥通'导',疏导。不如小决(决口),使道。(《左传》)
27、得
(1)名词。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2)动词。 ①取得,获得。 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②得意。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
③所愿。 于彼计则得。(《中山狼》)
28、度
1、尺寸,量长短的标准。(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3、规章制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4、越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度日如年)
5、ó ,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
6、ó ,揣度,估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7、ó ,考虑。(度义而后功)
29、短
1、 短,与“长”相对。
2、 不足;欠缺。(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
3、 缺点;短处。
4、 诋毁。(短屈原于顷襄王)
30、多
1、 数量大,与“寡”或“少”相对。
2、 称赞;赞美。(故传天下不足多也。《论积贮疏》)
3、 增加。(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荀子》)
4、 大都,大多
31、发
1、发射。(百发百中)
2、出,出发。(朝发夕至)
3、派遣。(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4、起,起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5、打开,掀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6、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7、发觉,泄露。(恐前语发)
8、拨动。(施关发机)
9、发动。(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10、发出,抒发。(发其志士之悲哉 发号施令)
11、花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2、方
1、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
2、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3、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1、 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2、 当……时候。(方此之时)
3、 正在。
4、 将要。
33、非
1、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非人不传 非亲非故)
2、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非同小可)
3、过错,不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责怪,反对。(是是非非)
5、没,无。(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34、复
1返回;回来。(昭王南征而不复)
2恢复(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再,又(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4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
5回答(王辞而不复)
6报复(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7免除赋税徭役(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8通'覆',遮盖,盖上(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9复算,追究(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5、负
1背东西,以背载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担负,使……承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依仗,凭借(秦贪,负其强,)
4对不起,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违背,背弃(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6失败(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7覆盖(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8亏欠,拖受,责通“债”( 通家尚负责。)
36、盖
1、白茅编成的覆盖物。
2、建筑房屋。(盖屋)
3、车盖,车蓬。(日初出大如车盖)
4、遮盖,掩盖。(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淮南子》)
5、崇尚。(盖威)
6、超过,胜过。(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世无双)
7、加上。(盖章)
8、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9、承接上文,表推测,“大概”。(盖其至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0、通“盍”,何,何不。(技盖至此哉)
37、鼓
1、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2、振动。(微风鼓浪《石》)
3、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
4、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
5、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38、故
1、事,事故。(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2、旧,与'新'相对。(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
4、仍然。(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5、老朋友,引申为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6、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
7、故意,特意。(故遣将守关者)
8、原来 ,本来。(此物故非西产)
9、所以,因此。(故臣复取璧)
10、故事:旧事,前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死亡。(病故,物故)
39、顾
1、回头看;回头。(赢得仓皇北顾)
2、看。(顾野有麦场)
3、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顾惜,顾念。(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5、考虑。(大行不顾细谨)
6、但是。(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仔细端详。(顾玩)
8、表轻微转折(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
9、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0、固
1、险固,坚固,坚牢。(秦孝公居崤函之固)
2、牢固。(君臣固守)
3、坚持,坚决。(乃辞谢,固请)
4、巩固,安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固执,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己见)
6、必,一定。(女能固纳公乎《孟子·梁惠王上》)
7、本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8、乃,岂,表反诘。(仁人固如是乎《孟子·万章上》)
9、通“姑”,姑且。(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老子》)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适文言文实词的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