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

发布时间:2021-01-14 05:37:02

Ⅰ 文言文特殊句式

曹操《短歌行》中的抄句子: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枉用相存,没有特殊句式。解释如下:
枉,枉驾,表示尊称;用,相当于“以”;相,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这里是指“我”;存,动词,有“看望”之意。全句意思为:有劳各位英雄来我这里。

Ⅱ 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来分为:
1、判断句---就是以名自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标准的是“者……也”表判断。也就是要翻译成“XX是XX”的现代汉语句式。
2、被动句----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要翻译成“XX被XX”的现代汉语句式。

Ⅲ 高中一年级文言文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有: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Ⅳ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些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无明显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也叫做意念被动句。例如:
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高中语文古文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内为:倒装句、被动句容、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Ⅵ 急求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
——陈胜,是阳城人。
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 ,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
——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Ⅶ 高一上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 人教版

你在网络里找可以找得到的,网版站是权http://ke..com/

Ⅷ 语文高一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怎么看

你找本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先分清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例如:蚓无爪牙之利 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蚯蚓就是主语 没有是谓语 锋利的是定语(修饰爪牙) 爪牙就是宾语了。本来的句式是 蚓无利之爪牙,文言文中将爪牙放到了了修饰它的“利”的前面 ,所以这个就是宾语前置句。下面我给你一点点地讲解:
介词结构后置
a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壮语,so,翻译时,就把他做了壮语,因此被称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for example 曹刿论战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的“于长勺”。
b介词结构“以“有事放在谓语后作补语。但不多见,我记得有
赤壁之战中的: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另外以字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像鸿门宴中:寿毕,请以剑舞。
宾语前置
a动词的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放在动词前。像:
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提前
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
b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在介词之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有些特殊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做宾语。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如:“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如:“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定语后置不等于介词结构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其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整句话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放在名词前修饰名词的就是定语,如“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就是定语,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定语“利”、“强”却在名词“爪牙”“筋骨”的后面,所以被称为“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句式情况也与定语后置类似,要分清楚,首先语法要过关,句子成分要分得清楚 【给你这个】 http://www.ruiwen.com/news/42372.htm高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Ⅸ 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1. 一天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稷。省略句,见之

  2. 就可以不再理会他了。回省略句,君亦可答以

  3. 他们的君王看不起其霸业,也就蔑视他的士人。定语后置,傲霸王的主

  4. 去了五次后才得以相见。 见之,省略

  5. 齐桓公能够九次召集诸侯会盟。这不是特殊句式。

  6. 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状语后置

  7. 轻视爵位、俸禄的士人,一定会轻视他们的君王。定语后置。同3

  8. 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定语后置。死了的有司。

  9.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宾语前置。莫死之

  10. 状语后置。乎相当“于”。凡是出现介词于,都是状语后置。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