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古文以及翻译

初中语文古文以及翻译

发布时间:2021-01-13 15:06:38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

中学文言文,小菜一碟啊,正好今天有时间心情,就写写吧,反正还很熟悉,不过不保证全对哈。就给你详细解释解释。

38 选D 都是言辞的意思。
A遗 分别指wei送给留下,yi丢失;
B许 分别指大约,许配许给;
C兵分别指兵器,用兵。

39 选B 间令,私下里命令。
间 是暗地里私下里,令是命令、要求的意思。选项里少解释了 令 字。别的都对。

40 选A 全对。
B 卑鄙,跟现代意思不同,原意指的是身份卑微。
C 或,指的是 有人、有些、有的。在这里意思就是 有的马。(韩愈说千里马那篇吧)
D 数,这里应该指的是 多次 的意思。而不是几次数次。

41 没加点的词啊,也没上下文背景,选C吧。
AB貌似都对,CD不记得出自哪里了,不妄言之。

42 选D 异,都是“与...不同”的意思,异常,其实就是 与平常不同。现代连起来用,不拆开说了。
A 倾,分别是倒下,倾尽的意思
B 忧,第一个是害怕,第二个是担心忧虑。这两个意思有些不同。
C 怀,很简单,第一个动词,怀念;第二个名词,指怀抱、情怀、感情。

43 选项不全,
A 信应该是诚信吧,真诚勉强也可以算对。
B 阙 我觉得是缺漏缺少的意思,不过这要看你们教材怎么解释了,题目这种东西,就靠官方解释给答案。其实理解意思就行了。

好了,这肯定比答案都详细。以上全部个人手打,看着可以就采纳吧。

②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

郄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壻。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内意选之。”门容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袒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文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希望能帮助到你

③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一下即可,谢谢

陈仲举(陈蕃)的来言行成为当自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

④ 初中语文文言文有关“间”的所有翻译

1.暗中。如:抄又间令吴广之次袭所旁丛祠中。2.夹杂。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指房屋。如:草屋八九间。4.中间。如:摄乎大国之间。5.期间。如:俯仰之间。6.间隙,空隙。如:彼节者有间 。7.隔阂。如:诸侯有间矣。8.差别。如:则美丑有间矣。9.一会儿,片刻。如:少间,帘内掷一纸出。10.参与。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1.离间。如:馋人间之,可谓穷也。12.经历。如:骨微伤间月。13.间谍。如: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利也。14.z侦查。如:内间主之情以告外。15.从小路。如:道芷阳间行。

⑤ 初中语文版课文所有文言文、字词解释、翻译

自己去买一本文言文全解,比较方便.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5、 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古汉语的今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准确地理解原文,是进行今译的基础。原文理解错了,译文当然就不能准确。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这句中的“生”是使动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译时肯定会出问题。
还有,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这句中的“或”是个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若译成“或者”就错了。
还有一点,古汉语的一些词,有常见意义,也有特指意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确理解“进、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
对古汉语有了正确理解之后,还要能用现代汉把它译出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翻译出来。这类句子如果在翻译时增加了不必要的词语,或变动了词序,就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但是古今汉语相比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词语有所不同,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结构有所不同,碰到这些不同的地方,今译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遇到古今汉语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适当的词和它对应。如,琢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这句说陈列的宝物很多,有的东西现代没有,如,瓯、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译时就不用译。
还有,古汉语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说法。象,《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称自己的死是“填沟壑”,称赵太后的死是“山陵崩”,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区分,在翻译时只能用大体相应的词语来对译,把“填沟壑”译成“死去”把“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还应注意的是不要随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词改成现代名称。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若随便改成“让他挂着刀巡逻警卫,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错了。太过于现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义。
再有词语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两句话并不难懂,但是翻译时却并不容易,就单个词来说,“芳”就译为“芳香”,“鲜”可以译为“新鲜”,“美”可以译为“美丽”,“缤纷”大致可以译为“繁多”。但是,问题在于,把这些词语翻译出来以后,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这种情况,翻译时就要灵活些,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语的搭配关系,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要注意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的特点。
一般来说,古汉语的表达要比现代汉语简略一些,因此,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进要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比较完整。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译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还有古汉语中有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欢喜悲哀。
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态副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词气词。例如“其”字,有时表示推测语气,有时表示祈使语气,在翻译时要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测语气。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是较高的要求,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翻译古文,可以记住这个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力求直译。” 古文翻译,直译,意译相结合即可。

--
[学以致用]
1.翻译下面这段文字,想想内容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游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题解]庄子家中贫困,去向河监侯借粮,但是结果是耐人寻味的。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不甚详。只是在《史记》中说他是宋国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作过蒙漆园吏,楚威王听说他有才能,想让他做相,他辞去不干。另外在《庄子》书中说人他家贫,也就是这篇文章中说的“庄周家贫”,他为人旷达,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书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组成。这些故事含义深刻,脍炙人口,取材广泛,设想奇持,意境开阔,描写生动传神。富有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知识]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故,所以。往,去。贷粟,借粮。监河侯,监河的官。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将,将要。金,这里是封地交纳的税金。金,金属货币,不是黄金。子,人称代词,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间。
来,子何为者邪;来,这是呼唤鲋鱼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为者邪,这是为什么呀?邪,同“耶”。
我,东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岂有,可有。斗升之水,一点点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动用法。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将要。吴越,这里指的是水乡。激,震荡,推拥。西江,大概指吴越之西的大水,即长江。可乎,可以吗?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失我常与,我失去了经常作伴的(指水)。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我无所处,我没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先到干鱼让去寻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实际的话没用。
[概括提要]
这则寓言用讲故事的形式反驳监河侯的不切实际,只说空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话说的非常轻松,但是理由却显得更加充分。讽刺了空话的无用而可笑。这则寓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庄子哲学宏伟阔大,他给我们无穷的遐思和启发,有兴趣同学请阅读《庄子-秋水》。
[题解] 教,指的是教学,学,指的是学习。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各据所闻而撰写,由西汉戴圣纂集。也叫《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礼仪制度的重要资料。
[与本文有关的语文常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即使。嘉,同“佳”,好的。肴,鱼肉类的荤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够之处。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已。
[原文参考对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详见《文科爱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⑥ 初中语文课本上所有古诗,文言文及其翻译

因为一次输不了那么多,所以分段弄的O(∩_∩)O~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21.《论语》六则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习),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了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了师了。”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子曰: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
其不善者而改之。”
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也有,则)加以改正。”
22. 《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陈太丘的儿子)陈方元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曰:
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
“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
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不讲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有回。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
“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
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
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
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
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
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
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的优劣
23.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岁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
书具, 忽啼求之。 父异焉, 借旁近
砚这些)书写工具,(他)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觉得很奇怪,从邻居家借了
与之,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他的这首诗的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
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
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丐之。
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邀他父亲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
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 还自扬州,
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
复到舅家, 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又到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24.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唧唧又唧唧,木兰地着大门纺织。听不见织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叹息的声音。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问木兰想什么,问木兰怀念什么。木兰也没有什么想的,木兰也没有什么怀念的。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
昨天下午见到军中的文告,可汗正大规模地征兵。好多好多卷的文告啊,上面都有父亲
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长兄。愿意无买鞍买马,从此替父出征。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去东市买骏马,去西市买鞍鞯。去南市买笼头,去北市买长鞭。早上辞别爹娘,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傍晚到了黄河边上,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在溅溅作响。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早上离开黄河边,傍晚到了黑山上,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只听见燕山下胡人的战马在啾啾嘶鸣。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
奔驰万里赶赴战场,飞越一个个关口、一座座山峰。从北方来的寒气中传来用刁斗报更
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很多很多的将士战死沙场,很多很多年后将士回到故乡。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回来后拜见天子,天子高坐在大殿上。记了许多许多次功勋,颁发了许多许多的奖赏。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要做官,只希望驰骏马,送我回到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迎出外城;姐姐听到妹妹回来了,对着大门整理妆饰;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弟弟听到姐姐回来了,霍霍磨刀宰杀猪羊。打开东屋的门,坐在西屋的床,脱掉战时的长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穿上过去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黑发,对着镜子贴上花黄。走出门看望战友,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战友们都惊慌:在一起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和雌兔都脚步跳跃,目光迷离;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哪能分辨出哪是雄哪是雌?
25.诗五首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见到我却不认识我,笑着问我这位“客”是从哪里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与你都充满离愁别绪,因为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远在太内涯也好像近在咫尺。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青年男女一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二十三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吟诵的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26.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因此以为了不起。他曾在自己家的菜园
家圃,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
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的技术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头儿说:
“无他, 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手浮熟练罢了。”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
卖油的老头儿说:“怎么敢呢,我是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说完,于是就拿出一个
葫芦置于地, 以钱覆其口, 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
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往葫芦里倒,油从钱孔中穿过
入, 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
去进入葫芦,但是钱没有打湿。卖油的老头儿接着说道:“我也没有什么别的,
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卖油的老头儿走了。
27.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日月的。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有时遇到皇帝
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
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
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里。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
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寂静的涧谷中,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所以,打鱼的人往往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的叫哦,不禁泪湿衣裳。”
28.古文二则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嶙,字勉旃,吴县人。 重诺责, 敦风义。 有友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
某以千金寄之, 不立券。 亡何,其人亡。 蔡召其
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
子至, 归之, 愕然不受, 曰:“嘻!
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
无此事也,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且父未尝语我也。”
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
蔡笑曰: “券在心, 不在纸。 而翁知我, 故不语郎君。”
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
卒辇而致之。
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 过目
戴震这一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他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
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
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先生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先
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
生“这里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曾子记述的?又凭什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曾子的弟子记
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 “朱文公何时人?” 曰:“宋朝人。”
录的?”先生说:“这是朱熹说的。”戴震接着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宋朝人。”戴震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
又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先生说:“周朝人。”戴震问:“周朝、宋朝相距多少
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
时间了?”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知悉凭什么知道是这样
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的?”先生没法回答,说:“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小孩。”
29.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秦氏的楼台。秦家有个美好的女孩,自家起名叫做罗敷。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罗敷善于种桑养蚕,常常采桑在城南角;篮子是系着青丝带,笼钩是用桂枝做成。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头上梳着云朵般髻,耳上佩着明珠宝饰。下身穿着缃绮的裙,上身穿着紫绮的袄。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帩头。
走路的人见到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须。年少的人见到罗敷,摘下帽子只戴纱巾。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耕田的忘记了把犁耕田,锄地的忘记了握锄锄地;来往的人相互埋怨,只是为了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 使君谴吏往, 问是谁家殊。
从南面来了一个太守,乘五马拉的车徘徊不前。太守命令手下去问,是谁家美丽的女子。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
(那人)说:“她是秦家的女孩,名字叫罗敷。”(太守问)“罗敷现年几岁了?”“不够二十岁,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十五已出头。”太守问罗敷:“(你)愿意与我同车共载吗?”
罗敷前致词: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
罗敷走上前对太守说:“你是多么的愚蠢!你有你的家室,我有我的丈夫。
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我丈夫在东方做官,跟随的人马多,他在最前列。怎样认识我丈夫,白马后跟着黑色的小马。
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
青丝系在马尾巴上,黄金点缀马头。腰上佩着鹿卢剑,高贵可值千千万万。
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
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时做了大夫。三十岁时做了侍中郎,四十岁时做了一城的长官。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丈夫长得皮肤洁白,胡须疏朗得体,从从容容踱着方步,落落大方有大官气派。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在座的众人,都说我的夫婿不一般。
30.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鹃蹄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江南,到处一派绿树红花莺啼燕舞的景象,无论是傍水的村落,还是依山的城镇,都酒旗飘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南朝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楼台,在烟雨蒙闷中时隐时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上面可听见天鸡破晓,看见太阳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不害怕漂浮的云把眼遮住,当然是因为我身处最高处。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苍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东岳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挥师向东到了碣石,正好在此观望沧海。海水多么荡漾,山岛多么高耸突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在一起,百草长得丰盛茂密。秋风萧瑟,一片凄凉;海中翻滚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其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幸运了,用诗歌来唱出自己的志向!

⑦ 初中语文文言文所有翻译

语文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背诵的50篇古诗文 及译文(一)
1、 关 雎(诗经 • 周南)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理解】雎鸠儿啾啾地对唱,在那河中的小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哥哥想和她配成双。长长短短鲜荇菜,这边那边来捞它。美丽善良的姑娘,睡梦里都追求她。追求她呀追不上,睡梦里都把她想。想她呀,想她呀,翻来复去不能忘。长长短短的荇菜,这边那边来采它。美丽善良的姑娘,弹着琴瑟来亲近她。长长短短的荇菜,这边那边来拣它。美丽善良的姑娘,敲着钟鼓来欢迎她。
2、 蒹葭(诗经 • 秦风)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原文】深秋的芦苇啊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变成霜。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隔水的另一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啊阻碍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水中央。深秋的芦苇一片片啊,清晨的白露啊没晒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隔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啊阻碍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沙洲间。深秋的芦苇啊花灿灿,清晨的白露啊没全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隔水的那一岸。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啊阻碍又绕弯;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小岛间。
3、 观沧海(曹操)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理解】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4、 饮酒(陶渊明)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理解】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理解】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6、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原文】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理解】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7、 使至塞上(王维)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遂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理解】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理解】暮春时节,杨花落尽,子规鸟正发出不如归去的啼声,才惊闻友人被降官渡过五溪,到龙标县去。关山阻隔,只有将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随着春天的东风吹到远在夜郎县附近的朋友,深情厚意,表露无遗。
9、 行路难 (李白)
【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理解】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古文以及翻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