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倒装句

高中语文倒装句

发布时间:2021-01-07 13:35:39

㈠ 求高中语文的各种常识。如意动用法,介词短语后置等的详细概念,举例。100分重赏!好的可以再加!!

我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
你问的是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吧?
如果是整个高中的基础知识那建议你买一本《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要买最新版的 每年都改版 大概20元左右 否则字数太多了 涉及20多个大小考点 这里根本无法归纳
如果是只要文言文的 下面的可能有用
各省的教材不同 例子可能有出入 还有几个初中例子 但用法的本质相同 注意活学活用 还有你说的介词结构后置 就是下面说的状语后置 但二者略有不同
状语后置是以前的说法 为了严谨 现在统称介词结构后置 因为有时它在句中不做状语
如果需要什么其它的 可以联系我 1069537139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㈡ (30分悬赏)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劝学》和《师说》中的所有倒装句

劝学:
青取之抄于蓝袭,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师说:
生乎吾后 生乎吾前(均为状语后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状语后置)

㈢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三的所有倒装句

亲,语文学案里有

㈣ 高中语文现代文倒装句例句

你好。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专强感叹或疑问语气。如:甚矣,属汝之不惠。出自《愚公移山》(列子,即列御寇)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要前置。如:何陋之有。出自《陋室铭》(刘禹锡)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岳阳楼记》(范仲淹)
状语后置。
表示方式、状态、时间、地点等的词语会出现后置情况。如:屠惧,投以骨出自《狼》(蒲松龄)
望采纳,谢谢你。

㈤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二中词类活用及倒装句

你也是H4吧,。我也是。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一年级语文暑假作业答案
必修一、二语文词类活用复习训练参考答案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北”、“西”,用法相同,向北、向西。)廊腰缦回(名词“腰”“缦”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回”的状态: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矗”的状态:像蜂房,像水涡)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词“鼎”“玉”“金”“珠”分别作“铛”“石”“块”“砾”的状语:“把鼎”“把玉”“把金”“把珠”。“铛”“石”“块”“砾”作省略主语“秦人”的谓语,用作动词:“视为铛”“视为石”“视为块”“视为砾”)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二)名词作动词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放火)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以地事秦(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名词“龙”“虹”,受状语“何”修辞,用作动词,出现龙,出现虹)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词“族”带宾语“秦”, 名词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
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琴)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下(雪))
顺流而东也 (东,名作动词,向东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或师焉,或否焉(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
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渔、打柴)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名词用作动词,入梦、入睡)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地(坐))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朋友)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粪土)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用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好地存在)
用武而不终也(终,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最后)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

(二)形容词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
齐楚之精英(形容词“精英”用作名词,指金玉珍宝)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奈何取之尽锱铢(形容词“尽”带宾语“锱铢”,使动用法,使……尽,取尽)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满暖意)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作名词
盖失强援(援,动词作名词,援助)
秦以攻取之外(攻,动词作名词,攻的方法)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收藏的珍宝,聚敛的珍奇。形容词“精英”用作名词,指金玉珍宝)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亡,动词作名词,失去的土地)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哭泣)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四、其它词类的活用
蜀山兀,阿房出(兀,形象词用如动词,这里指树林被砍光了。)
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介词用作动词,与……交好,结交,亲附)

㈥ 初中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这个没有太多技巧。要说“技巧”,就是要熟悉文言文常用词的词义。一般来说,一个词都有一个以上的词义,有的甚至有很多义项。必须读懂原文,分清楚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词义,才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举一个例子:之
之,在文言文中有很多义项,如: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像这么多的义项,是不能够靠死记硬背的,掌握它的诀窍,在于认真弄懂它在文章中的意义。只有养成对课文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考试时就不会“老错”了。

㈦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二离骚倒装句

【倒装句】 1、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2、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3、不吾知其亦已矣,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㈧ 口技原文及翻译和重点词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屏风,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内,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副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巷子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口里含着乳头啼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唱哄小孩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地赞叹,都认为好极了! 不多久,丈夫的打鼾的声音响起,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渐渐停止了。隐隐地听到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着火啦!”丈夫起身大喊,妻子也起身大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各种声音,应有尽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jī) 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了。撤掉屏风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倒装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