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五单元第十九课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语文书19课课文是《一面》。
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老战士
作者简介: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阿累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现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人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人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客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文章主题:这篇文章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的主要内容
《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回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答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叁』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上第19课这一篇课文的读后感
1、
光阴似箭,一下子又迎来了新学期。老师下发了新的语文书,我迫不及待的细细看了一遍。
其中,我最喜欢第十九课——《一面》
课文主要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公司当卖票的。“我”在一个雨天到内山书店躲雨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体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德,抒发了“我”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多么难忘的一面!这一面,是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的一面,这一面,是鲁迅先生热爱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的表现。多么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面“这一面给人们的鼓励是永恒的,让我们永远记住:鲁迅先生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鲁迅先生关爱劳动人民,这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嫌贫爱富,爱富不一定错也不一定对,嫌贫毫无疑问是错的。世界上少了一个百万富翁有什么关系?少了一位劳动人民世界上就少了一份力,我们也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关心、爱护劳动人民,爱护他们就是爱护劳动人民。
向鲁迅先生学习,关心、爱护劳动人民。
2、
读了第五单元的课文,《一面》这篇课文使我最感触万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32年秋天,作者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的事情。
读了这篇课文,其中有一组镜头使我印象最深刻——鲁迅先生的瘦。学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想: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这么瘦?特别是当我读到“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的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当我学完这篇课文时,我才明白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瘦——原因:1、为国,为人民操心。2、夜以继日地写问斩。3、生病了,没钱医治。4、鲁迅先生所处的环境不好。就是因为这些原因,使鲁迅先生瘦得教人担心。
想想鲁迅先生也是个少爷,可他却放弃少爷身份,放弃所拥有的荣华富贵,到一个日本人开得书店里生活,写作。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这么做,他为得是什么,他这样做对他一点好处也没有?鲁迅先生为得是国家、人民,不希望劳动人民受到伤害。鲁迅先生一生用笔做武器,揭露黑社会的罪恶,那些反动派肯定会逼迫鲁迅先生,使他受到折磨,可鲁迅先生并不退缩,还号召更多人与他那样,帮助别人,就因为这样,涌现许多革命者,才换来了今天这样和谐的社会。想想现在的少先队员,个个都生活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像被人宠得小皇帝,小公主似的。想想现在的生活还都不是像鲁迅先生那样的革命者换来的。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啊!所以,我们要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做一个默默无闻为别人无私奉献的,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现在当务之急,我们小学生就要好好学习,练就一身好本领,长大了好为国家效力,而我的本领就是写作文,所以,我要多写、多改,像鲁迅先生那样出版好多作品……
希望可以帮到你!
『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预习
(1)初读。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从
整体上初专步把握文属章的内容。
(2)再读。按自然段别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文
章的写作目的。丛书后问题入手,在课文中找答案。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
落和优美词句仔细揣摩,进行批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
现形式和写作技巧。
(3)熟读。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多读。尤其对词句优美的段落达到熟能成诵,
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能恰如其分地套用或
者仿写。
『伍』 六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
这是抄六年级下册的课文,我刚刚上完这一课,还记忆犹新,帮你答一答::
1、说明了我们的祖先自古就有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愿望。
2、万户用47支火箭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上去,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
3、他的尝试失败了。但他的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使人们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因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4、古代的飞天梦想——万户试飞——人造卫星的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神舟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这是一条艰辛的路途,无数中国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5、神舟五号、六号的发射成功,前者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后者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有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6、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想,我的感想是:我们中国人太伟大了,我为国人骄傲,我为祖国骄傲!
『陆』 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里面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我们复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制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对比:原来,狂风大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 现在,绿意荡漾的青山
引用: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柒』 六年级上学期第19课钱学森课文原文
原文: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了15天了。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互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现在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漫长的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7)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9课扩展阅读:
《钱学森》一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9课。本文主要写了钱学森身在美国,心系祖国,最后通过努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学习本文,既要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又要让学生们受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熏陶。
课文的语言简洁、朴素。通过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找出钱学森说的两段话,一起品读感悟。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字词来体会钱学森赤诚的爱国精神。
“以人为本”坚持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课外资料,利用多媒体适时补充,适当进行课外拓展,架起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钱学森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歌以咏怀,言为心声。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同呼吸、共命运。教学中播放《我的中国心》则更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与情感的洗礼。引导让学生真切地理解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九课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玖』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课堂第19课答案
自学站
广阔无垠抄、劈波斩浪、水天一色、屈指一算、魂牵梦绕。
(1)自己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了。(2)这个终于写出了钱学森回国的来之不易,并下定了决心。
对话窗
A.省略B.在美国进行血迹、研究、工作.C.表达了钱学森无比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强调钱学森本人的重要性,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表达了他的决心非常坚定。
练功房
额头 富裕 诚恳 贡献
省略
(1)赴美 扑过(2)欲望 富裕(3)诚恳 开垦(4)贡献 供应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活字印刷之父——毕升 炸药之父——诺贝尔 飞机之父——莱特
实践园
一个庄园主的儿子为了证明斧头是否锋利,砍断了一颗樱桃树。事后,他想爸爸承认了错误,爸爸夸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诚实的孩子
(1)为别人着想,并非常善良。(2)在父亲心中,做人的城市,比任何物品都重要,都珍贵。。。
往后希望你自己做作业!!这都是一些很简单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