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苏教版高中语文重点句翻译

苏教版高中语文重点句翻译

发布时间:2021-01-06 21:27:19

『壹』 高中语文重点词语,苏教版从必修一到必修五的。。。苏教版。。。

文言实词吗?必修一——必修五文言实词
《劝学》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由于,因为)
《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
是故弟子不比不如师(不一定)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六国论》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全)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与赢万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洎牧以谗诛(及,等到)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成例)
《指南录后序》
会使辙交弛(适逢)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解除)
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意料,料想)
直前诟虏帅失信(责骂,辱骂)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重金收买)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差不多)
扬州城下,进退不同,殆例送死(几乎)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危险)
《五人墓碑记》
既而以呈民之罪请于朝,按诛五人(追究,查办)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假托帝命)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
《烛之武退秦师》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
越国以鄙远(把…作为边境)
既动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谏太宗十思疏》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简能而任之(选拔)
《廉颇蔺相如列传》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交换)
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假如)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秦贪,负其强(依仗)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相如持壁却立(退,倒退)
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相如引车避匿(调转)
不如因而厚遇之(招待,对待)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鸿门宴》
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辞,找借口)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辅佐)
《寡人之于国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
《陈情表》
舅夺母志(改变)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慰问)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顾惜)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许)
《项脊轩志》
迨诸父异(等到)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大概)
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
《报任安书》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查者)
《逍遥游》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去,往)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勉励,劝勉)
《兰亭集序》
足以极视听之误,信可乐也(实在)

『贰』 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1~4的重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谢谢

你要把句子写上来啊
不然我们怎么帮你解答

『叁』 苏武传重点句子翻译

《苏武传》重点句子翻译:
1、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且鞮侯刚刚立为单于,唯恐汉朝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单于更加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结果。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赞许他的正义行为,于是派遣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趁机送厚礼给单于,以答谢他的好意。
4、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缑王)和卫律所率领的投降之人,暗中一起策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
5、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虞常他们。
6、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侮辱后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7、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假如要谋杀单于,还有什么比处死更重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8、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送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节操壮烈,早晚派人探望、问侯(苏武)。
9、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的伤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告知苏武,一起审判虞常,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10、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背叛皇上抛弃亲友,在蛮夷之地做投降的奴隶,(我)凭什么要见你!
11、天雨雪,武卧啮雪。
天下大雪,苏武躺着(在地窖里)嚼雪。
12、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放他回去。隔离他的下属官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在)别的地方。
13、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鱼网、纺织缴丝,矫正弓弩,於靬王很喜欢(欣赏)他,供给他衣服、食品。
14、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苏武迁移到北海之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15.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单于听说我和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你,愿谦诚地对待你。
16.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白白地(在)没有人烟的地方让自己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么能有所表现呢?
1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被皇帝提拔的,职位居于将军,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为朝廷牺牲一切。
18.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单于一定要逼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19.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20.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是人世间最大的耻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
21.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单于召集会合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劝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大,但听的人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伍』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句子

《劝学》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心志专一啊。

《师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道理本来比我早。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帮助他们断句的,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会默写翻译的句子

指南录后序 22个“死”那段 最好是背诵
五人墓碑记 5、6两段
离骚
谏太宗十思疏 选择有哲理的句子背诵 建议背诵第二段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最后一段

『柒』 语文,重点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过的知识,再常常地温习它,不也是很内愉快的吗容?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读书,在学习上就会陷入困境。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5、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捌』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全部翻译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⑼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⑿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⒀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2、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⑵彼童子之师。(的)

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⑹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

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⑾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⒁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⒂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⒅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⒆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四)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9、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10、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11、于是饮酒乐甚。(在)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13、渔樵于江渚之上。(在)

14、寄蜉蝣于天地。(在)

15、托遗响于悲风。(给)

(五)乎

1、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⑶相与枕藉乎舟中。(在)

2、语气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⑸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⑺而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

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⑵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⑶郁乎苍苍。

⑷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⑸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六)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七)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五、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是岁,元和四年也。

(二)省略句

1、鞣以(之)为轮。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从(之)而师之。

5、始指(之)异之。

(三)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相与枕藉乎舟中。

(四)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凌万顷之茫然。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为其然也?

3、而今安在哉

4、而又何羡乎?

(六)谓语前置。

1、渺渺兮予怀。

(七)被动句

1、不拘于时。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八)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而今安在哉?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而又何羡乎?

『玖』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重点句子和翻译

蜀道抄难 但见悲鸟号古袭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琵琶行 重点是二三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两句的翻译诗词除了柳永的不要背 其他都是重要的 特别是杜甫的

『拾』 高一语文必修一重点文言文的句子翻译

给我你的邮箱 我发给你

阅读全文

与苏教版高中语文重点句翻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