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六年级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我会填空。
1.细菌,霉以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
2.在适宜的环境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3.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病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4.物体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5.(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6.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有(太阳暴晒)(低温保存)(放干燥剂)(真空保存)。
7.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球菌)(螺旋菌)(杆菌)。
二.我会判断。
1.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
2.只要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的治疗因病菌导致的疾病。(×)
3.植物,动物的细胞是完全相同的。(×)
三.我会选择。
1.下面不是水滴里的微生物是(C)。
A.鼓藻 B.草履虫 C.青霉菌
2.下列属于微生物的是(C)。
A.蜂鸟 B砂粒 C病毒
3.晚上刷牙的主要目的是(C)。
A牙齿变白 B容易睡觉 C清理微生物
4.对于微生物的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
A种类繁多 B生长繁殖慢 C分布广泛
5.“浓”就是死亡的(B)和病菌等尸体。
A红血球细胞 B白细胞 C神经细胞
6.生物体衰老,死亡是由(A)衰老,死亡引起的。
A细胞 B细菌 C病毒
7.下面的细菌对人类有益的是(A)。
A乳酸菌 B结核杆菌 B双球菌
四.我来连线。
列文虎克B A细胞
弗莱明 C B微生物
胡克A C青霉菌
❷ 六年级科学总复习题有吗
小学六年级科学总复习
六上第一单元
一、判断题
1.定滑轮和动滑轮都有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 √ )
2.锥子、擀面杖没有支点,所以不是杠杆类工具。………( √ )
3.两组滑轮组的组装方法不同,省力的情况也不同。……( √ )
4.齿数不相同的大小两个齿轮啮合后的转速和转向各不相同。( √ )
5.秤砣虽小,能压千斤,是说秤砣离提绳越远,称的重量越大。(√)
二、选择题
1.杠杆尺左边第1格挂4个勾码,杠杆尺在( C )情况下不会平衡。
A.第2格挂2 个勾码 B.第4格挂1个勾码 C.第3格挂2个勾码
2.用镊子夹取物品,下面的三种用法中,感到最费力的是(A ) 。
A. B. C.
3.既利用了斜面省力原理又利用了杠杆省力原理的一组工具是( B )。
A.斧头和手摇削笔刀 B.钳子和剪刀 C.锥子和切菜刀
4.使用2组滑轮组装置提升4牛的重物,可以节省( C )的拉力。
A.1牛 B.2牛 C.3牛
5.骑变速自行车上坡,为了省力,应该采取的方法是(B ) 。
A.用大齿轮带动后轮的小齿轮 B.用大齿轮带动后轮的大齿轮
判断题:
1、剪刀既运用了杠杆原理又运用了斜面原理,所以使用剪刀都非常省力。( 错 )
2、滑轮和轮轴都是变形的杠杆,可它们的支点并不是都在中心。( 对 )
3、当自行车上的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小齿轮越小,自行车速度越快,骑起来也越费力。( 对 )
4、电风扇运用了轮轴省力的原理。( 错 )
选择题:
1、阻力点在中间的杠杆 ( C )
A、一定费力 B、一定省力
C、可能费力,可能省力,也可能不省力不费力
2、下列物体没有运用轮轴原理的是( D )
A、辘轳 B、扳手 C、钥匙 D、动滑轮
3、在平衡尺左边第二格上挂一条100克的鱼,在右边第四格上挂25克的钩码,挂( B )个两端能够平衡。
A、1个 B、2个 C、4个
4、表面光滑程度相同的3块木板,长度分别是30、60、90厘米,搭在高都是15厘米的木块上,哪个用起来最省力( C )
A、长30厘米斜面 B、长60厘米斜面 C、长90厘米斜面
选择题:
1、 下面哪种杠杆用起来最省力。 ( C )
A、 B、 C
2、旗杆顶部、窗帘顶部安装的滑轮属于 ( A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3、使用杠杆能省力,( A )改变用力方向 。
A、能 B、不能
4、用一杆秤称物体,如果误用了一个较小的秤砣,所称出的质量与
实际质量比较,则( B )
A、偏大 B、偏小 C、相等
5、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拧起来就越( B )
A、费力 B、省力 C、既不费力也不省力
判断:
1、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只使用省力杠杆。 ( 错 )
2、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 ( 对 )
3、小杆枰也是一个杠杆类工具,制作小杆枰时,要固定好提绳的位置,不然,做出来的小杆枰就不能准确称出东西,提绳的位置实质就是杠杆支点的位置。 ( 对 )
4、在生活中,我主要运用了轮轴的省力作用,即用力点在轮上,阻
力点在轴上 ( 对 )
5、动滑轮、滑轮组都能省力。 ( 对 )6、用力点在支点和阻力点之间的杠杆工具必然费力。 ( 对 )
第二单元
一、判断:
1、改变材料的形状,不会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 )
2、麦秆是空心的,抗弯曲能力差。 ( )
3、拱形会产生外推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受很大的压力。 ( )
4、增加横梁的宽度比增加横梁的厚度抗弯曲能力强。 ( )
5、拱在桥的上方和下方都能增加桥梁的承重性。 ( )
二、选择:
1、在做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时,当纸梁宽度为2厘米时,可以承受2个垫圈的重量,纸梁宽度变为4厘米时,能承受( )个垫圈的重量。
A、 1个 B、4个 C 、8个 D 、12个
2、正方体框架在( )加斜杆结实。
A 上面 B 下面 C 侧面
3.瓦楞纸板抗压、抗弯曲能力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上下层纸较硬 B.中层纸是波浪形 C.把A、B两样黏合
4、制作瓜皮拱时,切口的方向最好( )。
A.互相平行 B.对准圆心 C、随便切
5.四个塑料饮料瓶“高塔”,其中最牢固的是( )。
答案:判断:1、错。2、错 3、对 4、错 5、对。
选择:1、B 2、C 3、C 4、B 5、A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题
一.判断题:
1、食物能给我们身体活动提供能量。 ( √ )
2、改变线圈绕向和电池的节数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 × )
3、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池节数等有关。 ( √ )
4、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场。 ( √ )
5、电磁铁和磁铁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电磁铁没有南北极。( × )
6、制作电磁铁的导线必须要有绝缘层。 ( √ )
7、电路短路电流很强 但电池不会发热。 ( × )
8、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 )
9、 声音和光不能使物体运动,所以不是能量的形式 。 ( × )
10、录音磁带、录像磁带,磁盘它们都与电磁铁没有关系。( × )
二、选择题:
1、下列三个实验装置中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时应选择( 甲 )和( 乙 )两个装置,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有关时应选择( 甲 )和( 丙 )两个装置,( 甲 )和( 乙 )电流相同,(甲 )和( 丙 )线圈相同。
2、在反复弯曲折铁丝过程中( A )
A.动能转化为热能 B.动能转化为化学能 C.热能转化为动能
3、激光可以像电钻和刀一样打孔或切割材料,说明激光( B )
A.很硬 B.具有能量 C.锋利
4、只改变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这时电磁铁( A )。
A、南北极改变 B、南北极不变 C、磁力强弱发生变化
5、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 C )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
A、茂密的森林 B、低等的植物 C、低等的生物
6、、电灯可以把电能转化为 ( B)
A、光能B、光能与热能C、热能
7、1820年,丹麦科学家(A)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电和磁的关系,
A 、奥斯特 B 、伽俐略 C、爱迪生
8、电冰箱把电能转化为( B )。
A、风能 B、热能 C、光能
9、改变电磁铁磁力大小正确的做法是( C )
A、改变线圈绕向。 B、改变电池正负极。
C、增加电池节数或增加线圈圈数。 D、改变线圈绕向,改变电池正负极。
10、下列方法不能给我们带来热能量的是( C )
A、吃热的食物 B、晒太阳 C、多穿衣服 六上第四单元
一、判断..:
1.随着季节的变化,校园生物的分布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 )
2.自然选择能改变生物的特征,人工选择也可以。( √ )
3.北极狐生活在寒冷的北极,消耗的热能较多,所以身体瘦小。(×)
4.可以从脚印、粪便、毛等的踪迹推知躲藏起来的动物。( √ )
5.无花果和蘑菇一样,都是不开花植物。( × )
二、选择
1.下面关于昆虫的表述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C )
A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B有三对足 C 都生活在陆地上
2.对于同一物种来说,生活在越热的环境中,它的个体就( B )
A越大 B越小 C没有什么不同
3.下列植物中,属于开花植物的是( C )
A蕨类 B苔藓 C凤仙花
4.鱼和鸽子的身体呈纺锤形是为了(B )
A美观 B减少阻力 C便于隐蔽
5.下列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C )
A蚂蚁 B蜗牛 C鸽子
六上第四单元 生物多样性
一、选择题
1、对于调查校园动植物的活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c)
A 、放大镜是为了看清记录单
B、小铲子主要是用来铲除杂草
C、分类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调查校园动植物时可以把动、植物分别记录
D、对不知名的小动物我们没有办法记录,所以可以不记录
2、对于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c)
不同颜色表示地上、地下、空中分布的生物种类
B、给生物编号,将号码记录在分布图上可以有空间记录更多的生物 。
C、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必须独立完成
D、分布图是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的好方法
3、人们一般以事物的主要特征作为分类标准,下面不适合作为植物分类标准的是(d)
A、有没有花 B、生活环境 C、是否落叶 D、是否干净
4、下面几种植物中哪一种和其它几种有较大不同(d)
A、杨树 B、白菜 C、凤鲜花 D、苔藓
5、下面哪种动物与我们人类最接近(a)
A、老虎 B、鸽子 C、金鱼 D、蝴蝶
6、如果将三种相貌特征组合,至少可以产生(b)种不同相貌。
A、 6 B、8 C、16 D 、24
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植物和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是和它们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B、我们可以通过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推断它们生活的环境。
C、生物多种多样和环境的多样性无关。
D、环境改变了,在这一地区生存的生物也会发生变化。
8、下面不属于自然选择的是(c)
A、青蛙的保护色 B长颈鹿的长脖子
C、金鱼多种多样的形态和色彩 D红狐和和灰狐外形不同
9对于生物多样性,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出于人类的爱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并不重要。
B、生物多样性对维护地球环境很重要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
D、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一员,应平等对待每一个种生物
10、生物学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种动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身体愈接近( a )形。
A、圆 B、方 C、三角
二、判断题:
1、分区域调查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对 )
2、生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对 )
3、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对 )
4、动物分类的标准是科学家们制定的,我们不能自己制定。( 错 )
5、有的相貌特征有多种性状。( 对 )
6、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同一种生物,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对 )
7、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 对 )
8、有的双胞胎很难区分,因为他们的相貌是一样的。( 错 )
9、生物生存是自然赋予的权利,不是人类赋予的权利。( 对 )
10、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共同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对 )
❸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它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都看到了,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原来是由许多小点组成,而看到的点状物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吸水纸纤维比较长、粗并且疏松。
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镜的功能。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放大倍数的计算:
5.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叫昆虫。
昆虫有许多特殊的构造和本领。像蜻蜓、苍蝇、蝴蝶的眼睛都有是复眼。
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动物之一。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见蚜虫的肢体。
6.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制造晶体的方法: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7.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是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距被测物体较近)。对着人眼的透镜焦距较大叫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00万倍,大肠杆菌和SARS病毒可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8.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制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很多细菌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菌落。
9.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宝石花耐旱的秘密是上面的气孔少。鱼缸里的水发绿是绿藻的作用。
10.在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类就是依靠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来探索和认识世界。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
微生物对人类不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们呢!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的健康有关。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是因为蒸馒头或烤面包之前,生面团中糅入了酵母,酵母菌使面团里的糖类分解,从而获得养料和能源,排出二氧化碳。人类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了,可以使制成的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动植物尸体和残体。
第二单元
1.垃圾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材料分可分为塑料、金属,纸、玻璃等、按危害状况分可分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
2.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叫家庭垃圾,是固体垃圾,固体垃圾还包括建筑垃圾、农业垃圾和工业垃圾。
3.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能会发出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还会破坏土壤,影响农业等。
4.目前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有填埋、直接焚烧和堆肥等。
5.用清洁填埋、自然堆肥等方式处理垃圾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可有效减少垃圾对地下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缺点:不能根除对环境的污染,还要占用土地。
6.做填埋模拟实验时:
原有的水相当于地下水;
石子和沙相当于土层;
浸过墨水的纸巾相当于填埋的垃圾;
喷水相当于下雨;
水变色了相当于地下水被渗漏出来的有害物质污染了。
垃圾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7.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重新使用是指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东西,它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8.当我们无法减少一些材料的使用时,我们可以回收垃圾中的这些原材料并重新加工利用它们,这样不但能减少固体垃圾的数量,而且能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
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应该包括:减少垃圾的数量、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
画出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
9.对固体垃圾,全世界普遍采取了减少、再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方法,这是目前对待垃圾最积极、最科学的手段。
10.要使垃圾真正地变成资源,必须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
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有毒有害垃圾)。
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橡胶、纺织物等。
家庭垃圾中有约1/3是碎菜叶、蛋壳等食物废料。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杂草等能够通过堆积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厨余垃圾)
11.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注射器、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如果掩埋到地下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焚烧会污染大气。人如果受到有毒有害垃圾的影响,会生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2.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除了垃圾问题外,当前人类还面临着水资源缺乏、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目前60%的大陆面积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
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人类消耗石化燃料,会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第三单元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公转,公转与自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1/4。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
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的。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上半月月相是由缺变圆,下半月是由圆变缺。
3.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这个名字是由伽利略取的。
环形山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4.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投向地球,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
日食有三种: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画出日食时三者的位置关系:
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月食只在满月的时候发生。
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
画出月食时三者的位置关系:
5.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客观存在转动的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
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排列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
自转周期最长的是金星,自转周期最短的是木星。
公转周期最长的是海王星,公转周期最短的是水星。
6.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它是颗不太亮的星星。我们可以借助大熊星座找到北极星。
大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狮子座头部的几颗星像一个反写的问号,尾部的三颗星构成一个大三角形,这就是狮子座的明显标志。
7.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到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距离的单位。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
中国是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2003年10月25日,“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登上太空。
2005年10 月12日,“神舟”6号载着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再次进入太空。
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已有14人献出了生命,美国的挑战号在升空的过程中爆炸,共有7名宇航员遇难。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一、填空题: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记忆)
3、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记忆)
4、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记忆)
5、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6、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0、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记忆)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记忆)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了解)
13、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记忆)
14、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15、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铁钉,可以发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新物质附着),同时蓝色的硫酸铜液体颜色会(变浅),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了解)
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17、哪些食物含有淀粉?(记忆)
类别
食物名称
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不含淀粉的食物
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18、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记忆)
答:(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