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致橡树高中语文

致橡树高中语文

发布时间:2021-01-05 08:07:52

⑴ 急求高中语文学过的所有现代诗的名字…!!!

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艾青的《黎明的通知》《致橡树》《雨巷》《赞美》《断章》目前就只记这么多了。《再别康桥》

⑵ 高中语文课本有哪些抒情散文啊

1、《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文学教育家孙绍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在鲁迅散文中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之一,文章针对现实的批判和赞颂,既有战斗性也有抒情性。

文章藏匿锋芒,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就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创造。《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就这样带上了杂文的特点。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2、《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3、《泪珠与珍珠》

《泪珠与珍珠》是现当代中国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名篇,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高品位的人生追求,旷达的生活情致,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人格情操。感情真挚细腻,文笔清秀柔婉。

4、《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这篇文章被选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必修四》等课本中。

5、《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⑶ 致橡树人教版的课前提示和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一只有舒婷的《双桅船》,没有《致橡树》的...

⑷ 高一语文三维设计 致橡树中的致是什么含义

  1. 表示尊敬,送给、赠送的意思;

  2. 如《致朋友的一封信》中,致就是送给的意思。

⑸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

《致像树》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 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二、 教学重点
1、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三、 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优秀的诗篇,领略到了伟人的万丈豪情和徐志摩伤感的悠悠别情,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另外一种人生最美丽的感情——爱情。今天呢,我们请到了一位嘉宾与我们共同讨论这种神秘感情,她就是中国非常优秀的女诗人——舒婷,看看今天我们会从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口里听到什么样的爱情宣言呢?
二、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出生,福建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现在为中国作协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桅船》诗集(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三、引出朦胧诗介绍: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可以说是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四、诗歌欣赏
1、 在学习诗歌之前,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爱情是什么?”
前人的爱情语录:
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前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
英国·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法·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
法·莫里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前苏联·留里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2、 全班朗读全文,初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爱情观。
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师生共同明确:
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三个字“绝不学”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指出爱情必须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关系。
3、 纵观全诗,可发现舒婷的这首《致像树》分为上下两节,请同学们划分出上下两层。
明确:一层: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
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结尾
划分原因:一层:是诗人宣告一篇战斗书,宣告自己不愿成为男性附庸。
从感情上看,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二层:诗人对自己的爱情观确立,这一层是诗人感情抒发平缓的,诗人以女性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了自己内心梦想,象小溪流水,如一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4、请男生朗读诗歌第一层,要求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在诗歌的第一层中,所要否定的爱情观。
归纳明确:作者否定了三种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小结:以上三种都是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
5、请女生朗读诗歌第二层,要求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在诗歌的第二层中,所向往和提倡的爱情观。
师生就“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 共同讨论,寻求并达成共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双方必须平等独立;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双方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
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不仅爱你伟岸挺拔的身躯,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
这就是作者向往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坚贞的爱情。
小结:
舒婷的《致橡树》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诗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课时
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舒婷的《致橡树》,在将这首诗分为两节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今天我们将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来理解这首诗。
(续上一课时)
6、由我们刚才对诗歌的讨论可以看出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具有极强的现代人文性,这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一点都不新鲜,但是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诗人是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
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同时本诗还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诗人在诗中呼吁了女性的自我完善,使人们认识到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思想意识的危害性,从而弘扬了一种民主的意识。
7、学习本诗的特点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1)象征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同时在诗中,诗人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的爱情观,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这些都象征了世俗的爱情观。
纵观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那么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到什么作用?
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运用象征和比喻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板书),意味生长。这些象征物和喻体在诗歌中又称为意象。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问题一: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同学们讨论后归纳明确: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问题二:理解诗中“土地”的意象。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请同学们讨论,“土地”在这里代表了什么?
归纳明确:“土地”是伟大的爱情的真正坚贞之处。诗人用“土地”来寄寓自己的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对土地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理解。它是不定的意象,绝不仅仅只是祖国和事业,当把它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才是伟大的爱情,爱你,不仅爱你伟岸挺拔的身躯,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可以有对祖国、故乡、母亲、事业的爱,更有对其人生追求的爱。由此,我们就理解了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爱情观,在这些意象特征美的解读中,我们也完整地解读了这首诗歌的情感内涵及主题。
(2)语言特点
对偶: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
本诗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运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1—3,4—6,7,8,9,10有严谨,有宽泛。
《致橡树》的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诗节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女诗人对几千年来男女不平等现象冷静思考,希望在爱情上能够独立、平等,这种情感被压抑了几千年,现在似火山爆发,喷薄而出,其情感激昂澎湃,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似钱塘之潮,一浪高过一浪,推向高潮,这是发自内心的宣告,也是反思后的呐喊,所以诗人最后喊出:不,这些都还不够!
8、初步认识朦胧诗
舒婷作为“朦胧诗”派的主将之一,她的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朦胧诗,体会其特点。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投影片)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舒婷的《致橡树》,理解了她的爱情观,并且也明白了,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也初步了解了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的一些特点,有助于以后同学们对诗歌的阅读欣赏。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完成一篇读后感《读〈致橡树〉》,字数不限。

\

⑹ 舒婷的《致橡树》适合中学生朗诵么

舒婷的《致橡树》就朗诵来说,字数比较合适。但由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比较浅,不能很专好地体会其属中的感情,《致橡树》表达了女性的一种爱情观——不依附于伴侣,而是要自立自强,独自撑起一片天地,与伴侣站在同一高度,共同守护爱情,面对磨难。而且这种爱情题材的诗歌不知对于中学生会不会有些敏感,如果是在大的比赛中,并不推荐;如果在班级范围内,而朗诵者有一定的功底,能够较好的表达出诗歌的情感,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假如我们在太阳中升起》也不错:假如我们在太阳中升起
与往事一同漫步
假如我们在爱情的水梦里摇荡
在繁星满天的秋夜赶路
假如我们独请你一人
残留在千日红最后的遗香
假如你挥响山野的风铃
阻止过一九九零年落山的太阳
就请船只,完好的把桨带回岸上
就请时间,为第一片夜色抹上黄金
假如错过日初,就准时守在日落
假如穷尽所爱,仍不过一吻
无数苍白的季节随风飘尽
雨雪打空的双眼,映入春色之心

⑺ 高一语文课本目录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长沙
采桑子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死水
赞美
3 *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
4 *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其他诗歌读背篇章 雨巷
预言

孤独的收割人
豹——在巴黎动物园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第二单元
5 荷塘月色
6 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7 我与地坛(节选)
8 花未眠
散文的艺术魅力

第三单元
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0 我有一个梦想
11 *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2 * 我的呼吁

第四单元
13 《呐喊》自序
14 胡同文化
15 *《宽容》序言
16 *《名人传》序
综合性学习 民居文化

第五单元
17 烛之武退秦师
18 * 勾践灭吴(节选)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 * 触龙说赵太后

第六单元
2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2 寡人之于国也
23 * 劝学
24 * 秋水(节选)
文言实词的特点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感受与思考
大胆开口——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一)
第二单元 想像与联想
文明得体——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二)
第三单元 再现与表现
第四单元 个性与创新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 简化字总表
我也要升高一老,,我弄到书老,我也襄樊的,,你要不相信就算了

⑻ 舒婷的《致橡树》谁知道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赏析: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 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 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⑼ 高中语文课有哪些课文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长沙
采桑子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死水
赞美
3 *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
4 *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其他诗歌读背篇章 雨巷
预言

孤独的收割人
豹——在巴黎动物园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第二单元
5 荷塘月色
6 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7 我与地坛(节选)
8 花未眠
散文的艺术魅力
第三单元
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0 我有一个梦想
11 *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2 * 我的呼吁
第四单元
13 《呐喊》自序
14 胡同文化
15 *《宽容》序言
16 *《名人传》序
综合性学习 民居文化
第五单元
17 烛之武退秦师
18 * 勾践灭吴(节选)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 * 触龙说赵太后
第六单元
2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2 寡人之于国也
23 * 劝学
24 * 秋水(节选)
文言实词的特点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感受与思考
大胆开口——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一)
第二单元 想像与联想
文明得体——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二)
第三单元 再现与表现
第四单元 个性与创新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 简化字总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
第一单元
1 祝福
2 边城(节选)
3 荷花淀
4 装在套子里的人
现当代小说鉴赏
综合性学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样理解
第二单元
5 拿来主义
6 我若为王
7 庄周买水
8 剃光头发微
第三单元
9 南州六月荔枝丹
10 《物种起源》导言
11 神奇的极光
12 这个世界的音乐
第四单元
13 咬文嚼字
14 读《伊索寓言》
15 说“木叶”
16 米洛斯的维纳斯
第五单元
17 过秦论
18 鸿门宴
19 兰亭集序
20 归去来兮辞
综合性学习:《兰亭序》与书法文化
第六单元
21 师说
22 阿房宫赋
23 谏太宗十思疏
24 种树郭橐驼传
怎样学习文言虚词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写出人物的个性
倾听
第二单元 写出事件的波澜
应答
第三单元 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第四单元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 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标点符号用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 第一单元
1 《诗经》三首
2 离骚(节选)
3 孔雀东南飞(并序)
4 汉魏晋诗三首
其他古诗读背篇章
第二单元
5 梦游天姥吟留别
6 琵琶行(并序)
7 近体诗六首
8 词七首
综合性学习 解意象,品诗歌
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
第三单元
9 记念刘和珍君
10 故都的秋
11 道士塔
12 泪珠和珍珠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13 灯下漫笔(节选)
14 漫话清高
15 巴尔扎克葬词
16 短文两篇
第五单元
17 六国论
18 游褒禅山记
19 伶官传序
20 石钟山记
词类活用
第六单元
21 项脊轩志
22 五人墓碑记
23 登泰山记
24 病梅馆记
综合性学习 山水与文化
文言常用句式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据
劝说
第二单元 议论要有条有理
讨论
第三单元 诗歌
第四单元 散文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 中国文学鉴赏
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
第一单元
1 药
2 项链
3 陈奂生上城
4 守财奴
第二单元
5 林黛玉进府
6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7 失街亭
8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古代小说鉴赏
综合性学习 感受小说的魅力
第三单元
9 雷雨(节选)
10 茶馆(节选)
11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12 三块钱国币
现当代戏剧鉴赏
第四单元
13 窦娥冤
14 长亭送别
15 闺塾
16 哀江南
古代戏曲鉴赏
综合性学习 编剧与演剧
第五单元
17 陈情表
18 祭十二郎文
19 愚溪诗序
20 赤壁赋
第六单元
21 逍遥游
22 滕王阁序
23 柳毅传(节选)
24 促织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作点辩证分析
辩论
第二单元 杞记·随笔
演讲
第三单元 小小说
第四单元 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 第一单元
1 人生的境界
2 人是什么
3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4 孔孟
第二单元
5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
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7 谈中国诗①
8 重新创造艺术天地
第三单元
9 阿Q正传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第四单元
10 变形记
11 墙上的斑点
12 等待戈多(节选)
13 百年孤独(节选)
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戏剧简介
第五单元
14 蜀道难
15 将进酒
16 兵车行
17 杜甫诗五首
唐诗简介
第六单元
18 齐桓晋文之事
19 庄暴见孟子
20 孟子见梁囊王
21 短文两篇
《孟子》简介
写作.第一单元综述
写作.第二单元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
写作.第三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
社会生活评论
自由写作实践
外国文学简介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
第一单元
1 数学与文化
2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3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4 宇宙的未来
第二单元
5 语言与文学
6 语言的演变
7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三单元
9 诉肺腑
10 宝玉挨打
11 香菱学诗
12 抄检大观园
红楼梦导读
第四单元
13 报任安书(节选)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15 屈原列传(节选)
16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司马迁与《史记》
写作
第一单元 立意与选材
第二单元 思路与结构
第三单元 文体与文风
第四单元 本色与文采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阅读全文

与致橡树高中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