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没有初中语文人教版的 全是选择题的书!!急需!!!!
关键是要那有什么用啊 考试的情况是:选择题越来越少啊 亲
② 初中分班考试都考什么类型的题目
望努力!~~考出好成绩~放松心情~给你一点试题做~
一、 判断题(每道小题 1分 共 4分 )
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 )
2. 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
3.
4. 从A城到B城,甲用10小时,乙用8小时,甲乙的时间比是4∶5. ( )
二、 单选题(每道小题 2分 共 4分 )
1.
A. 9平方厘米 B. 8平方厘米 C. 10平方厘米 D. 5平方厘米
2. 对称轴最多的图形是 [ ]
A.圆形 B.长方形 C.正方形 D.等边三角形
三、 填空题(1-6每题 1分, 7-10每题 2分, 共 14分)
1. 六百二十五万六千八百写作( ).
2. 12和8的最大公约数是( ).
3.
4. 六年级二班有学生40人,缺席2人,缺勤率是( ).
5. 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比例.
6. 同时能被2、3、和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 ).
7.
8.
9.
10.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它们的高的比是1∶30,底面积的比是( ).
四、 简算题(每道小题 3分 共 6分 )
1. 5.72-1.84-1.16
2.
五、 计算题(1-3每题 3分, 4-6每题 5分, 共 24分)
1.
2. 8400-108×42
3. 6.5+3.5÷0.5×5.2
4.
5.
6.
六、 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 4分 共 8分 )
1. 一个数的25%等于3.75,这个数是多少?(用方程解)
2.
七、 应用题(每道小题 5分 共 40分 )
1.
2. 甲乙两队同挖一条渠,甲队每天挖20米,乙队每天挖40米,15天正好挖完,这条水渠有多长?
3. 一台拖拉机3小时耕地198公顷,照这样,耕330公顷,用多少小时耕完?
(用比例解)
4. 果品店运来14筐梨,每筐35千克,还运来16筐苹果,每筐30千克,运来的梨比苹果多多少千克 ?
5.
6. 一个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前4天每天修12.5千米,后5天每天修13.4千米,这个修路队平均每天修路多少千米?
7.
8.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厘米,下底是8厘米(如下图),图中三角形的高是4厘米,并把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甲、乙两部分,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③ 初中语文选择题~!
DAAACC?AACAB
④ 求初中语文病句选择题50题 要速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复之寒——制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吃一堑,长一智——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初生牛犊不怕虎——犊:小牛。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无所畏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了别人的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还人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到需要有所有的时候才悔恨只懂那一点点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去拣柴,柴多,火就旺。比喻人多力量大
⑤ 人教版初中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
三、命题原则
1.以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以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为依据,以本届初中所用语文教材为主要参考内容,以近三年我市语文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为基本标高,以水平测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查,力求使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2.命题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3.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关注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灵性和生气。
4.试题中要选用适当比例的课外语言材料,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5.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潜能。
6.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
四、考试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根据人教版统编教材内容,确定中考语文科考试范围。
五、内容目标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1、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②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③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⑦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文学常识
(1)识记 A
①识记教材中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
②识记教材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3、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个年级古代诗歌)。
(2)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①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意境。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现代文阅读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乙、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丙、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了解新闻、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5、写作
能写生动、具体、感人的记叙文。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⑥标点正确,书写工整3分,不写错别字3分(错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三分。书写工整、美观3分;书写清晰、工整2分;书写整齐,无涂改1分)。
(2)发展等级
①深刻
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六、考试时间与形式
1.闭卷、笔试。
2.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水平测试为辅。
3.考试时间120分钟,赋分120分。
七、试卷特点与难度
1.试卷基本特点
(1)试卷整体结构与2016年5月适应性考试卷型基本相同。默写填空和语言运用题将设选做题。
(2)试卷主体板块为第一卷选择题31分和第二卷主观题阅读与写作89分。
(3)客观题31分约占全卷分数的26%,其余为主观题。
(4)保留学科综合性,增加开放性试题。
2.试卷难度及比例
(1)整卷难度值预设为0.65。其中难度值大于0.7的试题约为20%,难度值在0.60-0.65之间的约为65%,小于0.60的约为15%。
(2)作文50分,不设审题障碍,内容开放
八、卷型结构
板块安排。2016年中考试卷仍按三大板块安排考查内容。第一板块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兼及运用。第二板块主要考学生阅读能力,试题多为理解运用方面的内容。第三板块作文。作文只考一篇大作文。原则是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完试卷,考出较好的成绩。
九、试卷部分知识点和考点要求提示
1.积累:主要考查学生背诵默写掌握情况,内容以课内古诗文为主,兼及常见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等。
2.见识:常见的社会热点问题、重要的宣传口号,特定的图画、标志,不能遗忘的重大事件。
3.拼音:熟悉拼音方案,了解普通话的基本常识,会依拼音写汉字和给汉字注拼音。
4.字词:会使用字、词典。了解汉字的部首结构和演变形态,能写一手美观工整的好字。掌握词语的基本构成形式,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能区分词语的词性特点,正确运用词语组词造句等。
5.句子:掌握句式变换的多种形式,如单复句变化,句式的语气变化,句子的长短整散变化等。
6.标点符号:常见常用的标点符号。重点掌握问号、破折号、引号、括号、冒号等。标点符号在作文中考查。
7.文章阅读:①以课本外当代的一些时文美文为考查内容,拟题时重点突出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②古文考查以教材内容为主,多考查对文章或语段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对常见实虚词的古汉语语法现象简要分析,了解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含义,品析美点,简要评价古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8.诗歌欣赏:题型与2016荆门5月中考适应性语文试题考卷中呈现的考查内容相类似,2016年选出课本中的45首诗词作为中考诗歌鉴赏篇目的考试范围。。
9.综合性学习题:形式与以往荆门中考卷中呈现的考查相类似。注重语言的正确、优美及合乎事实与情理。加强材料分析与信息提炼、图表观察与分析、口语交际与表达、各类突出热点的综合性学习。
10.作文:要求写人形象鲜明,写事内容具体,写景生动形象,评述有理有据。记叙文务求生动,议论文不讲空话大话,说明文条理清晰。作文侧重记叙文的写作,以命题和话题作文为主,鼓励思维创新。下列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评价标准,供写作时自我参考。
⑥ 初中语文选择题
一、字词积累题
1、下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嗜好(hào) 破绽(dìng) 迸流(bèng)随声附和(hé)
B.惬意(xiá) 澎湃(bài) 赫然(hè)泰然处之(chǔ)
C.绮丽(qǐ) 贮藏(zhù) 枢纽(qū)茅塞顿开(sāi)
D.肇事(zhào) 歹徒(dǎi) 荡涤(dí)鲜为人道(xiǎn)
2、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纠葛(gé) 债券(juàn) 亲昵(nì) 侃侃(kǎn)而谈
B.静谧(mì) 饶恕(shù) 蹉(cuō)跎 良莠(xiù)不齐
C.炽()热 栖(qi)息 摩挲(suō) 拈(zhān)轻怕重
D.匀称(chèn) 造诣(yì) 湮(yān)没 危言耸(sǒng)听
3、下列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心旷神怡(tái)
B.绽(dìng)出 打折(zhē)了腿 怪癖(pì)
C.嗟(jiē) 偃(yǎn)旗息鼓白驹(jū)过隙
D.阴晦(huí) 惘(wǎn)然 一蹶(jué)不振
4、下列词语读音有误的是( )
A. 阔绰(chuò) 倔强(jiàng)无边无垠(yín)
B. 挟(xié)持 提(tí)防 斤斤计较(jiǎo)
C. 塑(sù)造 胆怯(qiè) 不偏不倚(yǐ)
D. 寻觅(mì) 哽咽(yè) 骇(hài)人听闻
5、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差(chāi)使 寻觅(mì) 懦(nuò)弱随声附和(hè)
B.蹒(pán)跚不屑(xiè) 热忱(chén) 惟妙惟肖(xiào)
C.阔绰(zhuó) 魁(kuí)梧 粗犷(kuàng)相行见绌(chù)
D.酝酿(niàng) 狼藉(jí) 秀颀(qí)地大物博(bó)
6、下列词语中,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高亢(kàng) 迄(qì)今 趾(zhǐ)高气扬赫(hè)然在目
B恬(tián)淡 谬(miào)误 鳞次栉(jié)比绚(xuàn)丽多彩
C 横亘(gèn) 洗濯(zhuó) 不无裨(bì)益纵横捭(bǎi)阖
D蹒(pán)跚 徘徊(huái) 觥(gōng)筹交错不蔓(màn)不枝
7、下面各组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反省(xǐng) 校对(xiào) 相时而动(xiāng) B.啜泣(zhuì) 纤维(qiān) 拈轻怕重(niān)
C.伪劣(liè) 结束(sù) 无人问津(jīng) D.干涸(hé) 褴楼(lán) 不无裨益(bì)
8、下列词语中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抨击(pēng) 花卉(huì) 一暴十寒(pù) B.辍学(chuò) 惬意(qiè) 苦心孤诣(yì)
C.发酵(xiào) 绮丽(yī) 有恃无恐(shì) D.矫正(jiǎo) 悼念(dào) 言简意赅(gāi)
9、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惬意(qiè) 馈赠(guì) 茅塞顿开(sè) B熟谙(àn) 眼睑(liǎn) 恍如隔世(huǎng)
C毗邻(bǐ) 跻身(jī) 泰然处之(chù) D震慑(shè) 马圈(juàn) 戎马倥偬(zǒng)
10、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脑髓(suǐ)应和(hè) 不屑(xiè)
B.拮据(jù)阔绰(chuò) 殉职(xún)
C.冗杂(rǒng) 街衢(qú) 贮蓄(zhù)
D.庇护(bì)蹒跚(pán) 狼藉(jí)
11、加粗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门楣 倒霉 媒体春光明媚 B.咫尺 旗帜 滞留 无可置疑
C.滑稽 畸型 羁绊汲取经验 D.伫立 铸造 贮蓄 青春永驻
12、下列加粗宇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慰 馨香 薪水辛苦 B、娴熟 和弦 头衔 嫌疑
C、起哄 洪水 拱桥烘托 D、阴谋 殷切 音讯 原因
13、下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当它戛(ɡá)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如果希巴女皇住在气窗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会有一天把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只是为了使那位皇后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绌(chù)。
C.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niān)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D.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4、下列标题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台湾游,期待如花般绚(xuàn)烂(《新安晚报》)
B.中国银行向全球招聘(pìn)人才(《中国青年报》)
C. 美称朝试射导弹是恐吓(xià)策略(《参考消息》)
D.带头解放思想奋力促进崛(jué)起(《安徽日报》)
1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瑰宝 泰然处置 雄辨无精打采 B 繁植 流连忘返 范畴 奋不顾身
C 落款 形影不离 拔涉笑逐颜开 D 晶莹 笔耕不辍 恢弘 专心致志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和谐 别出新裁谈笑风生 B.风彩 扣人心弦 舍身取义
C.陶冶 脍炙人口出类拔萃 D.真谛 呕心沥血 一愁莫展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狡黠 清淅棉里藏针 B.暇想 证卷 按部就班
C.颓唐 编缉不屑置辨 D.粗犷 渲染 别出心裁
1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殉职 徇情枉法 经纶 语无伦次 B、骄艳 矫揉造作 纯粹 鞠躬尽瘁
C、雅致 哑雀无声 夜宵 九霄云外 D、勘测 疲惫不堪 譬喻 不言而语
19、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这里盛产优质雪花梨,可以就地取才办一个水果加工厂。
B. 当遇到重大问题需要他拿主意的时候,他反倒迟疑不绝了。
C. 今年春节期间,各地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多得令人目不暇接。
D. 北京办奥运,既展示传统文化又展现精神风貌,可谓两全齐美。
20、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错别字应改为:( )。
A、人声鼎沸B、家喻户晓C、锲而不舍D、不记其数
答案: 一、字词积累题 1、D 2、D 3、C 4、B 5、C 6、B 7、D 8、C 9、D 10、B 11、D 12、C 13、A 14、C 15、D 16、C 17、D 18、A 19、C 20、D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拱桥/哄骗 奖券/试卷 漫不经心/慢条斯理
B.伫立/贮藏 堤坝/提拔 惴惴不安/气喘吁吁
C.狼藉/国籍 辍学/啜泣 闻名遐迩/目不暇接
D.取缔/谛听 祈祷/筹集 相形见绌/茁壮成长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它已经和我的心进行了永远的 。
○2大致说来,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 而别具匠心。
○3她到底是文墨小康之家 ,虽没上过学,却也熏陶得一身书香,识文断字。
A.沟通 简陋 出生
B 勾通 简朴 出生
C.勾通 简陋 出身
D.沟通 简朴 出身
3.下面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1“水立方”采用的ETFE膜,只有一张牛皮纸厚,捧在手上轻若鸿毛。
○2此外,它的耐火性、耐热性也非常出色。
○3然而这种膜的耐压性非常强,正常状态下,一辆小汽车开过去膜都不会被压破。
○4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
○5ETFE膜的延展性也很好,它可以被拉伸到自身的三到四倍也不会断裂。
A.○1○4○5○3○2 B.○4○1○3○5○2
C.○1○5○4○2○3 D.○4○5○3○1○2
4.下面语段中标号码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啊!泰山竟是一座闪烁着希望之光的灵山哟!○1岭顶的满天繁星仿佛在树稍游移,好像是挂满枝头的晶亮的硕果。○2再往上攀登,那星星又好像已被山风吹落树根,我们竟可以把它拾进袋子里了。然而大地上却有比天上更美的奇观。○3低头,只见泰安城斑驳陆离的万家灯火,那色泽光彩真是太丰富了,太鲜艳了,太美妙了!
A.○1比喻 ○2夸张 ○3排比 B.○1夸张 ○2拟人 ○3比喻
C.○1比喻 ○2借代 ○3排比 D.○1夸张 ○2比喻 ○3夸张
5 .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憩qì 洗濯dí 厄运è 静谧nì
B.犬吠fèi 炽痛zhì 告罄qìng 砭骨biān
C.枯涸hé 恬静tián 澄澈chéng 阴霾mái
D.磐石pán 娴熟xián 庇荫pì 剽悍piāo
6. 下面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头晕目炫 苦心孤旨 不期而遇 锋芒毕露
B.猝然长逝 明眸善睐 讳莫如深 叱咤风云
C.锲而不舍 毛骨悚然 眼花潦乱 相得益彰
D.轻吟浅唱 锐不可挡 大庭广众 巧妙绝伦
7.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
B.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C. 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D. 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8.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
,但他的五尺之躯 。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1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2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3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4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5却容不了当权派 6却见容不了当权派
7无论是同党很大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8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2○3○5○8 B.○1○4○5○7
C.○2○4○5○7 D.○1○4○6○8
9. 下面诗句通过写景,痛切地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情感的一项是: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答案:
1.C 2.D 3.B 4.A 5.B 6.A 7.C 8.B 9.B
⑦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应用题有哪些命题方式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讲解鲁迅的《藤野先生》时,涉及到有关文体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对本文的文体理解更加透彻,下列不适合选入的是( )。
A.《父亲的病》 B.《狗·猫·鼠》
C.《坟》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教师要求学生挑选一篇文章,主题与“父爱”有关,下列适合的是( )。
A.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B.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C.史铁生《我与地坛》 D.朱自清《背影》
3.学完《威尼斯商人》,教师组织学生回顾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第十二夜》 B.《仲夏夜之梦》 C.《皆大欢喜》 D.《罗密欧与朱丽叶》
4.教学《出师表》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痛”“恨”的意义,下列适合的是( )。
A.痛:痛心,恨:憎恨。
B.痛:十分,恨:遗憾。
C.痛:痛心,恨:遗憾。
D.痛:十分,恨:憎恨。
单项选择题答案
1.【答案】C。解析:《藤野先生》属于散文。ABD项在文体上均为散文。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里共收录十篇散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坟》属于杂文集。故本题选C项。
2.【答案】D。解析:A项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这是他回忆其保姆的故事;B项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讲的是对母亲的回忆,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C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中主要描写的是自己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描写,并通过母亲对待自己的态度,也深深理解了母爱的伟大;D项朱自清的《背影》讲的是深沉的父爱,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场景是“望父买橘”,所以符合“父爱”主题。故本题选择D项。
3.【答案】D。解析: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包括《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属于正剧(悲喜剧)。故本题选择D项。
4.【答案】C。解析:例句中“痛”和“恨”都属于古今异义。“痛”古义为痛心,今义为十分;“恨”古义为遗憾,今义为憎恨。故本题选择C项。
二、教学设计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探究与练习】
一、朗读并背诵全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二、作者到底都在“乐”写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单元介绍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文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伤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19.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第二小题。(作者到底都在“乐”写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0.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1.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19-21题参考答案
19.【参考答案】
教学活动:学生自由朗读,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先组内分享,然后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一、教师引导语:文中共出现了十个“乐”字,有山林之乐,有宾客之乐,有游人之乐,而作者(醉翁)到底在“乐”些什么?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展开讨论,讨论过后,派代表班级内交流。
三、教师总结:一个简单的“乐”字贯穿全文,但其中却包含着较复杂的内容,体现在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原文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即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足以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个人生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感受作者作文时的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的情感。
确立依据:
(1)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义务教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完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2)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他们有一定的文言常用语法知识的积累,但是对于文言知识的把握不够准确,并且这篇文章字数相对来说较多,解读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能力。在分析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于文中蕴含的情感要进行解读,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情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文言知识的讲解上。因此,知识与能力目标设定为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设定为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感受作者作文时的心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定为理解作者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的情感。
21.【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感受作者作文时的心境。
【教学流程】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学生出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欧阳修的写作背景,小组内讨论并展示。
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与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2.寻踪探迹,感受心境
在原文中,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查看更多教师资格模拟题
网页链接
⑧ 初中语文各种阅读答题格式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6、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场规则和考场道德。。。。。。
⑨ 人教版初二语文考试阅读题主要有什么类型的题目
我是初三学生,所以不太清楚现在初二什么题型,不过应该差不多
我初二的时候,做阅读题看是什么文
散文和小说一般问主旨
某个字或者某句话的用处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我们老师说前面的题目一般很简单,想简单一点答案文中找,后面的就要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一般回答两方面,浅层次和深层次。然后就是碰运气,如果老师改的松分就多= =反之你懂的)
叙事文首先让你概括
其他和上面的差不多= =
说明文。。。。
(老师说答案全在文中找,就怕你找不全)
议论文
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证方法和其作用
这个字或词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我们老师说把那些论证方法和用处背下来就好,知道中心论点,那些字啊词的,肯定是不好,分析一下删去和未删去时就好= =)
其实对学生来说,题目做多了,都长一个样,拿回答公式去套就行了,再来就看人品,我人品爆发的时候阅读题一分没扣,其实有的答案没答全。反之,有一次答全了分全扣了。还要看老师出题目啊,有的老师出题BT没办法= =
我从问题看透了本质,教你怎样做初二语文阅读理解
(以下为度娘的网络,我的化学老师面对我们奇怪的问题就是一句,问度娘去= =)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
如果是小说
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
如果是议论文
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
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
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
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
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好吧我多此一举了,完全没回答对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