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小学社会六年级分析题题浙江版

小学社会六年级分析题题浙江版

发布时间:2021-01-03 17:36:55

⑴ 急求 !!!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期末复习题或试题!!!

一. 填空题

1.▁▁▁▁国摄影师▁▁▁▁,在188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电影放映机。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农业的发展插上了▁▁▁▁▁▁。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工具不断▁▁▁▁,生产方式不断▁▁▁▁▁,传统的工业、农业正在走向▁▁▁▁▁▁。

3.法国作家法朗士曾经说过:好奇心造就▁▁▁▁和▁▁▁▁▁。

4.有幻想,做白日梦,是▁▁▁▁的开始。

5.创造是▁▁▁▁赋予人类的本能。

6.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包括▁▁▁▁,▁▁▁▁,▁▁▁▁,▁▁▁▁。

7.现代化水产养殖被称为▁▁▁▁,大大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

8.▁▁▁▁是我国古代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9.▁▁▁▁是常用的通讯方法之一,其特点是▁▁▁▁,▁▁▁▁,▁▁▁▁。

10..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

11.世界遗产分为三类:▁▁▁▁,▁▁▁▁,▁▁▁▁。

12.地球上一共有七个大洲,即

和 。地球上广阔连续的水面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四个大洋: 。其中 的面积最大。

13.▁▁▁▁▁▁▁是世界上身材最小的民族。

14.通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的▁▁▁▁。今天,凭借现代▁▁▁▁,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与世界▁▁▁▁▁。

15.古老的▁▁▁▁▁是人类早期辉煌和文明的见证。

16.伟大的文学家▁▁▁说,音乐是开启▁▁▁▁▁▁宝贵的一把钥匙。

17.▁▁▁▁▁被称为旅游王国。

18.请列举法国巴黎的三处代表性建筑:▁▁▁▁▁,▁▁▁▁▁,▁▁▁▁▁。

19."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句话是▁▁▁▁▁说的。

20.爱迪生是世界上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有近▁▁▁▁▁项。

21.农作物会遇到▁▁▁▁▁,▁▁▁▁▁,▁▁▁▁▁等自然灾害。

22.▁▁▁▁▁的进步为工农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3.古时候,人们靠▁▁▁▁▁,▁▁▁▁▁等方式传递信息。

24.寄信是要使用▁▁▁▁▁的信封,并按▁▁▁▁▁书写。

25.最古老的邮政是在▁▁▁▁▁国出现。

26.邮件的种类分为▁▁▁▁▁,▁▁▁▁▁,▁▁▁▁▁,▁▁▁▁▁,▁▁▁▁▁,▁▁▁▁▁。

27.特快专递有▁▁▁▁▁,▁▁▁▁▁等特点。

28.▁▁▁▁▁,▁▁▁▁▁,▁▁▁▁▁,▁▁▁▁▁,▁▁▁▁▁等各种传媒是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29.▁▁▁▁▁是古埃及人民的杰作。

30.古巴比伦创造出▁▁▁▁▁文字。

31.18世纪中叶,英国机械师▁▁▁▁▁发明的蒸汽机把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32.斯蒂芬逊发明的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的到来。

33.在人类文明的土壤中,盛开着许多用智慧和情感浇灌的“花朵”,不仅有科学技术,还有▁▁▁▁▁,▁▁▁▁▁,▁▁▁▁▁,▁▁▁▁▁等。

34.《▁▁▁▁▁》为后来欧洲寓言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

35.我们居住的地球,约▁▁▁▁▁的面积被海洋覆盖。

36.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37.世界上最宽的瀑布是▁▁▁▁▁。

38.▁▁▁▁▁被称为“太平洋上的珍珠”。

39.▁▁▁▁▁是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其中有三件被列为国宝的是:▁▁▁▁▁,▁▁▁▁▁,▁▁▁▁▁。

40.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的在括号中打“╳”)

1.想象力是每个创造的人成功的重要条件。( )

2.郁金香是英国的国花。( )

3.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火车。( )

4.寄信时可以不使用国家统一监制的信封。( )

5.在网络世界里,别人根本不认识你,你可以不遵守规则。( )

6.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鲁班发明了地动仪。( )

7.《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潭》。( )

8.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

9.《蒙娜丽莎》是15世纪法国莫奈的作品。( )

10.卢浮宫是世界最大的美术博物馆。( )

11.玩电脑游戏时,玩家易处于“游戏脑”状态,记忆力减退,易混淆虚拟与现实,易出现极端行为。 ( )

12.世界上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是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 )

13.在网络世界里,别人根本不认识你,你可以不遵守规则。( )

三,选择题

1.上网时,要注意( )

A不是所有的网站都是适合们 B网友询问我的地址,电话时,我不告诉他

C我不会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 D不浏览不良信息

2.使用通讯工具时,应该做到( )

A接到电话使用礼貌用语 B偷看别人的信件

C爱护公用电话 D关闭网络不良信息

3.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是( )

A 袁隆平 B 邓小平 C黄大年

4.每年的12月25日是( )

A 感恩节 B月圆节 C 圣诞节

5.斗牛是( )国的一种娱乐活动。

A西班牙 B美国 C荷兰 D巴西

四.请用连线作答:连一连 你最棒

(1) 哥白尼 地动仪

张衡 日心说

+

牛顿 X 射线

伦琴 有引力定律

莱特兄弟 飞机

祖冲之 圆周率

居里夫人 镭

(2) 维纳斯 法国

《二泉映月》 奥地利

《蓝色多瑙河》 中国

捕鱼节 美国

狂欢节 巴西

感恩节 尼日利亚

五.简答题

1.什么叫农业生产?

2.我们生活在信息世界中,怎样才能避免掉进“网络陷阱”?

3.说一说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对你和家人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4.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这个道理。

5.你怎样理解“没有一千次的失败,就没有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这句话?

6.写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六.论述题1.你知道在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哪些吗?为什么要保护文明遗产?

2.晚上八点多了,小亮还有一大堆作业没有完成,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开始了,他忍不住拿起了遥控器......。你认为这样的行为对吗?请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3、网络在社会上确实有许多负面影响,一个人如果迷恋上网络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请你用简便的语言论述。

⑵ 小学六年级教材解析答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抄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共八个专题,依次是:亲近大自然,我心中的祖国,心灵之歌,珍爱家园,走进鲁迅,轻叩诗歌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6篇
小学,教材\六年级,解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共八个专题,依次是:亲近大自然,我心中的祖国,心灵之歌,珍爱家园,走进鲁迅,轻叩诗歌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6篇

⑶ 30道小学六年级应用题。题目最好简短点,如有答案附分

例1、 红花衬衫厂要制做一批衬衫,原计划每天生产400件,6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每天生产件数的1.5倍。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
分析与解 要求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必须知道这批衬衫的总数和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已知原计划每天生产400件,60天完成,就可以求出这批衬衫的总数量;又知道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生产件数的1.5倍,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
完成这批衬衫的制做任务,实际用的天数是:
400×60÷(400×1.5)
=24000÷600
=40(天)
也可以这样想:要生产的衬衫的总数量是一定的,所以,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所需要的天数与每天生产衬衫的件数成反比例关系。由此可得,实际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的天数的1.5倍,正好是60天,于是得出制做这批衬衫实际需要的天数是:
60÷1.5=40(天)
答:完成这批衬衫制做任务,实际用了40天。
例2、 东风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240个零件,18天完成。实际比原计划提前3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多少个零件?
分析与解 要求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多少个零件,得先求出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再减去计划每天生产的零件数:
240×18÷(18-3)-240
=4320÷15-240
=288-240
=48(个)
也可以这样想:实际与计划所完成的零件总数是相同的。根据反比例意义可知,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与完成生产这批零件所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由此可知,原计划完成任务的天数与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比18∶(18-3)即 6∶5,就是实际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与原计划每天生产零件个数的比。当然,实际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是原计划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的6/5。于是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零件的个数是:

=48(个)
还可以这样想:生产零件的总数是 240×18=4320(个);把这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再把分解的质因数适当地分组,分别表示出原计划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完成天数的乘积和实际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实际完成天数的乘积。
4320=25×33×5
=(24×3×5)×(2×32)……原计划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完成
天数的乘积
=(25×32)×(3×5)……实际每天生产的个数与完成天数的
乘积
进而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的个数是:
25×32-24×3×5
=288-240
=48(个)
答: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生产48个。
例3、 在春光小学“创造杯”展览会上,展品中有36件不是六年级的,有37件不是五年级的,又知道五、六两个年级的展品共有45件。那么,五、六年级的展品各有多少件?
分析与解 根据已知,有36件不是六年级的,就是说,1~4年级的展品加上五年级的展品共有36件。有37件不是五年级的,就是说,1~4年级的展品加上六年级的展品共有37件。
比较以上两个条件,可以得出,六年级比五年级的展品多37-36=1件。
又知道五、六两个年级的展品共有45件,于是求出五年级的展品有
(45-1)÷2=44÷2=22(件)
六年级的展品有
(45+1)÷2=46÷2=23(件)
答:五年级的展品有22件,六年级的展品有23件。
例4、机械厂零件加工组里有1位师傅和6位徒弟,共7人。徒弟每人每天能加工零件50个,师傅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比全组7个人每天平均加工的个数多24个。师傅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分析与解 师傅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比全组7个人平均每天加工的个数多24个。把这24个平均分给6位徒弟,再加上徒弟每天加工的50个,正好是7个人平均每天加工的个数。这个数再加上24就是师傅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
24÷6+50+24
=4+50+24
=54+24
=78(个)
答:师傅每天加工零件78个。
例5、 儿童服装厂生产红上衣和黄上衣。每件红上衣需要2个钮扣,每件黄上衣需要4个钮扣。做成的两种颜色的上衣,每30件装成一箱,每箱衣服共需要钮扣72个。每箱中有红上衣和黄上衣各多少件?
分析与解 已知每件黄上衣要用4个钮扣,每件红上衣要用2个钮扣。如果将黄上衣一分为二,黄上衣就成为“半件黄上衣”了。这时红上衣和“半件黄上衣”都需要2个钮扣。已知每箱中两种颜色的上衣共需要钮扣72个,于是可以求出红上衣和“半件黄上衣”共有72÷2=36(件)。实际每箱中两种颜色的上衣共30件,36件比30件多了6件,说明有6件黄上衣被一分为二了,所以每箱中有6件黄上衣。进而求出每箱中红上衣的件数是 30-6=24(件)
列式为:
72÷2-30=36-30=6(件)
30-6=24(件)
还可以这样思考:
把每箱中的30件上衣,每件都取下2个钮扣,这样红上衣就没有钮扣了,黄上衣每件上还剩下2个钮扣,共取下2×30=60个钮扣。这时箱内的上衣上还剩下72-60=12个钮扣。因为只有每件黄上衣上还剩下2个钮扣,所以12÷2=6(件)就是每箱中黄上衣的件数。那么,每箱中红上衣的件数就是 30-6=24(件)了。
列式为:
(72-2×30)÷(4-2)
=(72-60)÷2
=12÷2
=6(件)
30-6=24(件)
答:每箱中有红上衣24件,有黄上衣6件。
例6、 主人的篮子里放着苹果和桃。苹果的个数是桃的3倍。一群顽皮的小猴,趁主人不注意的时候,每只小猴子都拿了8个苹果和3个桃。主人发现时,桃子已被小猴拿光了,还剩下10个苹果。这群顽皮的小猴一共有多少只?
分析与解 篮子里的苹果的个数是桃的3倍,每只小猴子拿了3个桃子,而且拿光了,那么要是每只小猴子拿9个苹果,也可以把苹果拿光(因为苹果个数正好是桃个数的3倍)。可是,每只小猴子只拿了8个苹果,结果还剩下10个苹果,这正好说明这群小猴子共有10只。
答:这群顽皮的小猴一共有10只。
例7、 光明小学原计划192天烧煤91800千克。如果每天比原计划节约
分析与解 要求节约出来的煤还可以再烧几天,就必须知道一共节约出来多少煤和节约后每天的烧煤量。
一共节约出来多少千克的煤?

节约出来的煤还可以再烧多少天?
5400÷450=12(天)
还可以这样想:

17个单位,那么实际每天节约用煤为1个单位,实际每天用煤为16个单位。原计划烧煤192天,一共可以节约出192个单位的煤,这些煤还可以烧:
192÷16=12(天)
答:节约出来的煤还可以再烧12天。
例8、 有1993个人和1993斤面粉。第1个人拿走了全部面粉的1/2,第2个人拿走了余下面粉的1/3,第3个人拿走了再余下的1/4,……第1992
走了。那么第1993个人拿走了多少斤面粉?
分析与解 解答这道题不宜采用分步计算的方法。1993斤面粉被第1个人拿走1/2,剩下的当然是全部的1/2,这一算就出现了小数,再算第2个人拿走后剩下多少斤面粉就更复杂了。因此解答时应从整体去思考,列综合算式解答,就简便多了。依题意列式为

答:第1993个人拿走了1斤面粉。
例9、食堂买来一批面粉,第一天吃这些面粉总量的,第二天吃了余下面粉总量的的,以后7天,每天吃去当天面粉总量的,,……,。最后,第十天吃了4袋,正好吃完。这批面粉原来共有多少袋?

分析与解 根据题意,从第10天、第9天,……倒推回去,列式求出这批面粉原来共有

=40(袋)
也可以这样想:
这些面粉共吃了10天,把这堆面粉平均分成10堆。第1天吃了这批面
每天吃的都是平均分成10堆中的1堆,第10天吃的那一堆正好是4袋,因此,这批面粉共有
4×10=40(袋)
答:这批面粉原来共有40袋。
例10、 有两个容器,第一个容器中有1升水,第二个容器是空的。将第一个容器中的水的1/2倒入第二个容器中,然后将第二个容器里的水的1/3倒回第一个容器中,然后再将第一个容器里的水的1/4倒入第二个容器中,……如此进行下去,倒了1993次后,第一个容器里有多少水?
分析与解 根据题意,把倒的次数、两杯中水的数量列成下表。
从上表不难看出,凡是倒了1、3、5、……奇数后,第一个容器里的水都是1/2升。当然,倒了1993次后,第一个容器里的水也是1/2升。
也可以列式计算:

例11、 幼儿园小朋友过“六一”儿童节,阿姨给小朋友分苹果,开始每人分3个,结果有15个人只分到2个;后来又买来40个苹果,又分给小朋友,结果正好每个分到4个。幼儿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分析与解 题中告诉我们,开始每人分3个,结果有15个小朋友只分到2个,就是说,每人分3个缺少15个苹果。后来又买来40个苹果,又分给小朋友,结果正好每人分到4个。把这40个苹果先拿出15个,分给开始分时每人只分到2个苹果的那些小朋友,这时还剩下25个苹果,每人再分1个,正好是每人分到4个苹果。因此得出,幼儿园共有25个小朋友。
(40-15)÷(4-3)
=25÷1
= 25(人)
答:幼儿园一共有25个小朋友。
例12、 一个箱子里装满了实心球,连箱子共重12千克。从箱中取出实心球的1/4后,剩下的实心球连箱共重9.5千克。问箱子重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 一个箱子里装满了实心球,连箱子共重12千克;从箱中取实心球的1/4后,剩下实心球的3/4连箱子共重9.5千克。由此可以得出,实心球的1/4重(12-9.5)千克,那么实心球的总重是:

=10(千克)
箱子重量是:
12-10=2(千克)
答:箱子重2千克。
例13、用绳子测井深。把绳子折成三股来量,井外余1米;把绳子折成四股来量,井外余米。问井深多少米?

分析与解 把绳子的全长看作“1”,把绳子折成三股来量,就是用绳长的1/3来量;把绳子折成四股来量,就是用绳长的1/4来量。井外所余绳子长度之差就是绳长1/3与绳长1/4之差。于是得到绳子的全长是:

也可以这样想:

正好是绳子的长度。

正好是绳子的长度。
好是井的深度。

于是求出井的深度是:

例14、 同学们搞野营活动。一个同学到负责后勤工作的老师那里去领碗。老师问他领多少,他说领55个。又问“多少人吃饭?”他说:“一个人1个饭碗,两个人1个菜碗,三个人1个汤碗。”请算一算这个同学给参加野营活动的多少人领碗?
分析与解 先算出平均1人要用多少个碗,再算出多少人需要55个碗。列式是

还可以这样解答:
吃饭时每人1个饭碗,要用多少个饭碗,就表示有多少人参加野营活动。题中又说,两个人1个菜碗,三个人1个汤碗。我们知道,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6,就是说,当有6个人吃饭时,要用6个饭碗,3个菜碗,2个汤碗。于是得出有6个人吃饭时,共需要6+3+2=11个碗。
于是,我们把参加野营活动的人,分成每6个人一组,每组人吃饭时要用11个碗。
由55÷11=5可以知道,领55个碗说明吃饭的人正好分成了5组,于是求出这个同学要给6×5=30人领碗。
答:这个同学给参加野营活动的30人领碗。
例15、儿子的年龄是母亲年龄的,是父亲年龄的,父亲年龄比母亲大2岁。那么父亲几岁?母亲几岁?儿子几岁?
岁,这时父亲比母亲大1岁。
题中告诉我们,父亲年龄比母亲大2岁,因此可知,母亲为 40岁,父
答:父亲42岁,母亲40岁,儿子12岁。
例16、教室里有一些男生和一些女生。老师问他们人数。一个男生告诉老
分析与解 题中告诉我们,除去1个男生,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题中还告诉我们,除去1个女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5。
示女生人数,除去1个女生,正好是9个女生。分母部分的15恰好表示男生人数,除去1个男生,正好是14个男生。
由此得出,教室里有男生15人,女生10人。
答:教室里有男生15人,女生10人。
例17、 某书店原有书若干本,第一天售出全部的1/2,第二天又运进900本,第三天售出的书比现有的书的1/3还多40本,结果还剩下800本。书店里原有书多少本?
分析与解 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可以倒推回去,求出书店里原有书多少本。
假设第三天售出的书比现有的书的1/3不多40本(即少售了40本),

,于是可以求出第三天售书前书店里有书多少本。
假设第二天不运进900本,这时书店里的书恰好是第一天卖出原来的书
求出书店里原有书的本数。

=720(本)
答:书店里原有书720本。
例18、 有7袋米,它们的重量分别是 12千克、 15千克、17千克、20千克、22千克、24千克、26千克。甲先取走一袋,剩下的由乙、丙、丁取走。已知乙和丙取走的重量恰好一样多,而且都是丁取走重量的2倍。那么甲先取走的那一袋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 题中告诉我们,甲先取走一袋后,剩下的由乙、丙、丁取走。已知乙和丙取走的重量恰好一样多,而且都是丁取走的重量的2倍,因此乙、丙、丁三人取走的重量是了取走的重量的5倍。
而7袋米的总重量是
12+15+17+20+22+24+26=136(千克)
从136中减去5的倍数,剩下的就是甲取走的重量的千克数。或者说,从136千克中减去甲取走那袋米的重量,剩下的重量一定是5的倍数。要使136减去一个数后得数能被5除尽,这个数的个位数字一定是1或6。而题中列出的7袋米的重量的千克数只有26的个位数字为6,因此甲先取走的那一袋米的重量是26千克。
答:甲先取走的那一袋米的重量是26千克。
例19、 有若干堆围棋子,每堆围棋子的数目一样多,并且每堆中的白棋子占28%。明明从第一堆中拿走一半棋子,而且都是黑棋子。现在在所有的棋子中,白棋子占32%。那么原来共有几堆围棋子?
分析与解 根据题意,白棋子的个数在明明取走棋子的前后是没有变化的。由于取走了黑棋子,棋子总数有了变化,所以白棋子占棋子总数的百分数就发生变化,原来白棋子占总数的28%,而后来占总数的32%。由此可知,

答:原来共有4堆围棋子。
例20、 植树节那天,学校把一批树苗分给三~六年级部分学生去植。如果由三年级的部分学生单独去植,平均每人植6株;如果由四年级的部分学生单独去植,平均每人植12棵;如果由五年级的部分学生单独去植,平均每人植20棵;如果由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单独去植,平均每人植30棵。现在由三、四、五、六4个年级的部分学生都去植,平均每人植几棵?
分析与解 不管由几年级去植树,树苗的总数是一定的。设要植的树苗
生都去植树,平均每人植的棵数是

还可以这样想:根据题中给出的三~六年级单独去植树时平均每人植的棵数,可以推得,要植树的总棵数一定是6、12、20、30这四个数的公倍数。这四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60。假设要植60棵树,那么不难算出三~六年级的人数分别是10人、5人、3人、2人,于是求出三~六年级的部分学生都去植树时,平均每人植的棵数是:
答:三、四、五、六4个年级的学生都去植树时,平均每人植3棵树。
例21、 一件工程,如果甲先独做12天,然后乙再单独做9天,正好完成;如果乙先独做21天,然后甲再独做8天,也正好完成。如果这件工程由甲单独做,几天可以完成?
分析与解 题中所给的条件可用图49表示。
从图49不难看出,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图中双竖线中间部分),甲要用12-8=4(天),乙要用21-9=12(天),从而求出,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时,甲、乙所用时间的比为4∶2即1∶3。因此,甲单独完成这件工程要用

答:这件工程由甲单独做,15天可以完成。
例22、 某水池可以用甲、乙两个水管注水。单开甲管,要10小时把空池注满;单开乙管,要20小时把空池注满。现在要求用8小时把空池注满,并且甲、乙两管合开的时间要尽可能地少,那么甲、乙两管合开最少要几小时?
分析与解 因为甲管注水较快,所以甲管应一直开着,8小时可给空池注水
开乙管的时间是:

即甲、乙两管合开的最少的时间是4小时。
也可以这样想:因为甲管注水较快,所以甲管应该一直开着。由于单开甲管10小时才能把空池注满,所以单开甲管8小时,还差甲管再开2小时的水量才能把空池注满。已知注满水池单开甲管要10小时,单开乙管要20小时,因此,单开甲管2小时的水量,就是单开乙管4小时的水量,即乙管要开4小时、也就是甲、乙两管合开的最少时间是4小时。
答:甲、乙两管合开最少要4小时。
例23、 一件工程,甲独做20天可以完成;乙独做30天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合做,因为乙途中休息了几天,结果经过14天才完成任务。那么乙途中休息了几天?
分析与解 题中告诉我们,由于乙在甲、乙合做全工程中休息了几天,结果经过14天才完成任务。假设乙途中没有休息,那么甲、乙合做14天就会超过全部工程量,而超过的部分恰好是乙由于休息而没有干的,于是求出乙途中休息的天数是:

=5(天)
答:乙途中休息了5天。
例24、 一件工程,甲乙丙三队合做,要8天完成。已知甲队每天的工作效率等于乙、丙两队每天的工作效率之和,丙队每天的工作效率相当于甲、乙两队每天工作效率和的1/5,那么这件工程如果由乙队单独去做,要几天才能完成?
分析与解 题中告诉我们,甲队每天的工作效率等于乙、丙两队每天的工作效率之和,丙队每天的工作效率相当于甲、乙两队每天工作效率之和的
题中还告诉我们,甲乙丙三队合做这件工程,8天可以完成,甲队每天工作效率又等于乙丙两队每天工作效率之和,所以这件工程如果由甲队独做,
由此得出,乙单独完成这件工程要用的天数是:
16÷2×3=24(天)
答:这件工程若由乙队单独去做,要24天才能完成。
例25、 一项工程,如果由第一、二、三小队合干,需要12天才能完成;如果由第一、三、五小队合干,需要7天才能完成;如果由第二、四、五小队合干,需要8天才能完成;如果由第一、三、四小队合干,需要42天才能完成。现在由这五个小队一起干这项工程,几天才能完成?
分析与解 要求这五个小队一起干时完成这项工程需用的天数,先要求出这五个小队工作效率之和。设这五个小队的工作效率分别为A、B、C、D、E。根据已知可得

将上面四式相加,得

即3(A+B+C+D+E)=1/2
所以 A+B+C+D+E=1/6
因此,第一、二、三、四、五小队合干这项工程,要用
答:五个小队合干这项工程,6天可以完成。
例26、一个水池底部要用一个常开的排水管,上部要有若干个同样粗细的进水管。当打开4个进水管时,需要5小时才能注满一池水;当打开2个进水管时,需要15小时才能注满一池水。现要需要在2小时内注满一池水,那么至少需要打开几个进水管?
分析与解 假设每个进水管每小时进水量为1,那么打开 4个进水管, 5小时的进水量为 4×5=20。
打开2个进水管,15小时的进水量为2×15=30。
比较上面得出的结果,不难求出,排水管每小时的排量为
(30-20)÷(15-5)=1
进而求出满池的水量为
20-1×5=15或30-1×15=15
那么,要在2小时内注满水池,至少要打开的进水管为:
(15+1×2)÷2=8.5≈9(个)
答:至少要打开9个进水管。
例27、 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条路去B地,甲的速度始终不变,而乙在行走AB间的前1/5路程时的速度是甲速度的2倍,在行走后AB

时间少,因此甲先到达B地。
答:甲先到达B地。
例28、 从A城到B城,甲要行2小时,乙要行1小时40分钟。如果甲先行10分钟,那么乙出发后多少分钟,在何处追上甲?
分析与解 根据已知,从A城到B城,甲比乙要多用
60×2-(60+40)=20(分钟)
也就是说,如果甲比乙早出发20分钟,二人就可以同时到达B城。现在甲比乙早出发10分钟,即甲先行10分钟后乙再出发,那么二人就会同时到达A、B两城间的中点处。
到达两城间的中点处,乙要用50分钟,这就是说,乙出发50分钟,在A、B两城间的中点处追上甲。
答:乙出发后50分钟,在两城间中点处追上甲。
例29、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客车行了甲、乙两地间全程的3/5时,恰好和货车相遇。相遇后货车仍以原来每小时行40千米的速度向甲地驶去,又用了18小时到达甲地。求客车的速度。
分析与解 题中要求客车的速度,那么就要先求出客车行驶的路程和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题中已知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行了甲、乙两地间全程的3/5与货车相遇,这时货车行了甲、乙两地全程的2/5。货车仍以原速(每小时40千米)又行了18小时到达甲地,即用了18小时走了全程的3/5,这样可以求出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

=1200(千米)
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它行全程2/5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客车行全程3/5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即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至相遇时所用的时间。

=480÷40
=12(小时)

=720÷12
=60(千米)
也可以这样想:根据已知货车行了全程的3/5用了18小时,可以求出它行全程要用几小时。

所以客车的速度是:
40×1.5=60(千米)
还可以这样想:客车、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到相遇,它们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因此客车、货车行驶的路程比就是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所以客车的速度是:
答: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
例30、 一辆汽车运一批货从江城到海乡,又从海乡运一批货返回江城,往返共用了13.5小时。去时用的时间是回来时用的时间的1.25倍,去时的速度比返回时的速度每小时慢6千米。这辆汽车往返共行了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 已知这辆汽车往返共用13.5小时,去时用的时间是回来时用的时间的1.25倍,即往返时间比是1.25:1,即5∶4。显然去时用的时间是:

=7.5(小时)
因为往返的路程是相等的,往返时间比是5∶4,那么往返的速度比就是4∶5。已知去时比回来时每小时慢6千米,于是可以求出去时的速度是:
6÷(5-4)×4
=6÷1×4
=24(千米)
这样又能求出这辆汽车往返的路程。这辆汽车往返共行了
24×7.5×2= 360(千米)
答:这辆汽车往返共行了360千米

⑷ 找一些关于小学六年级的练习题,要答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l、一个数的亿位上是5、万级和个级的最高位上也是5,其余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2、0.375的小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3、6.596596……是( )循环小数,用简便方法记作( ),把它保留两位小数是( )。
4、 < < ,( )里可以填写的最大整数是( )。
5、在l——20的自然数中,(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6、甲数=2×3×5,乙数=2×3×3,甲数和乙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7、被减数、减数、差相加得1,差是减数的3倍,这个减法算式是( )。
8、已知4x+8=10,那么2x+8=( )。
9、在括号里填入>、<或=。
1小时30分( )1.3小时 1千米的 ( )7千米 。
10、一个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是( )。
11、一根长2米的直圆柱木料,横着截去2分米,和原来比,剩下的圆柱体木料的表面积减少12.56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木料的底面积是( )平方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12、在含盐率30%的盐水中,加入3克盐和7克水,这时盐水中盐和水的比是( )。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分数单位大的分数一定大于分数单位小的分数。( )
2、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公约数是1、2、3、4、6、12。( )
3、一个乒乓球的重量约是3千克。( )
4、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它们都相等。( )
5、比的前项乘以 ,比的后项除以2,比值缩小4倍。(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两个数相除,商50余3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所得的商和余数是( )。
(l)商5余3 (2)商50余3 (3)商5余30 (4)商50余30
2、4x+8错写成4(x+8),结果比原来( )。
(1)多4 (2)少4 (3)多24 (4)少24
3、在一幅地图上,用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1) (2) (3) (4)
4、一个长方体,长6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它的最小面的面积与表面积的比是( )。
(l)l:3 (2)1:6 (3)l:12 (4)l:24
5、甲数是840, ,乙数是多少?如果求乙数的算式是840÷(l+ ),那么横线上应补充的条件是( )。
(1)甲数比乙数多 (2)甲数比乙数少
(3)乙数比甲数多 (4)乙数比甲数少
四、计算题。(共35分)
1、直接写出得数。(5分)
529+198= 992= 305-199= 2.05×4=
8×12.5%= 0.28÷= + ×0= =
0.68+ +0.32= ÷ +0.75×8=
2、用简便方法计算。(6分)
25×1.25×32 (3.75+4.1+2.35)×9.8
3、计算。(l2分)
5400-2940÷28×27 (20.2×0.4+7.88)÷4.2
( )÷ + 10÷[ -( ÷ + )]
4、列式计算。(6分)
(l)0.6与2.25的积去除3.2与l.85的差,商是多少?
(2)一个数的 比30的25%多1.5,求这个数。
5、计算体积。(单位:米)(3分)
6、下图中每格都代表1平方厘米,请你尽量利用方格纸中的点和线,分别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并分别作出一条高。(3分)
五、应用题。(30分)
1、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7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
2、三新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5人3天共植树90棵,照这样计算,30人3天共植树多少棵?
3、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50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后没有相遇还相距20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王老师领取一笔1500元稿费,按规定扣除800元后要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王老师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应领取多少元?
5、小明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24页,占全书的 ,第二天读了全书的37.5%,还剩多少页没有读?
6、生产一批零件,甲每小时可做18个,乙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现在由甲乙二人合做,完成任务时,甲乙生产零件的数量之比是3:5,甲一共生产零件多少个?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550005000,55001万;2、0.001,375;3、纯,6. 9 ,6.60;4、3;5、2,9和15;6、6,90;7、略;8、9;9、>,=;10、55°;11、3.14,62.8;12、3:7;
二、判断题:1、×;2、√;3、×;4、√;5、×;
三、选择题:1、②;2、③;3、④;4、③;5、①;
四、计算题:
1、727,9801,106,8.2,1,0.04, , ;
2、1000,99.96;
3、2565,3.8,1 ,37.5;
4、(1)1;(2)12;
5、11.14立方米;
6、略;
五、应用题
1、78.5平方厘米;
2、540棵;
3、55千米;
4、1360元
5、51页;
6、135个。

祝学习进步,生活愉快,望采纳,谢谢

⑸ 小学小学生六年级考试题1

参考答案:

1.(2分)⑴示例:拉瓦利用夜色作掩护,偷偷爬上猴面包树,看新鲜事。

⑵示例:安德烈利用拉瓦搜集情报。(每小题1分,理解合理即可)

2.(4分)⑴甲句“也没吐出”表现了安德烈宁死不屈。乙句“才吐出”写出了安德烈此时感慨很多,心情复杂。(每处1分,意思符合即可)

⑵“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安德烈)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每处1分,答对两处即可)

3.(2分)示例:安德烈伤得这么重,他会死吗?打吊针真的能救活他吗?他被打成这样,都是我害的。我要一刻不离地守着他,陪着他。(根据揣摩的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4.(6分)分四个层级赋分:

第一层级:对问题没有形成理解,或表达逻辑混乱,得0分。示例: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

第二层级:只能联系单一事件,未经分析直接得出结论,得1~2分。示例:猴面包树让拉瓦和安德烈感受到生存下去的希望,所以作者要多处写到这棵树。

第三层级:能联系多个事件分析,但结论肤浅,得3~4分。示例:猴面包树是安德烈和拉瓦合作行动的场所;在集中营残酷的环境中,他们将渴望自由、向往未来的梦想寄托到这棵树上;猴面包树被炮火炸得奄奄一息,拉瓦试图用医生治疗安德烈的方法救活它。故事情节与猴面包树紧密相连。

第四层级:能联系多个事件分析,写出自己的发现,并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得5~6分。示例:猴面包树是小说的情节线索,安德烈和拉瓦的合作、被捕、受刑、得救,都围绕着这棵树展开,它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猴面包树是小说人物生死相依的见证,他们在集中营的生活与树已融为一体:拉瓦在树上瞭望,安德烈在一旁放风;在残酷的环境中,这棵树让他们满怀希望,共同坚守;人遭受酷刑,树也经受了战火,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一个不离不弃陪伴。猴面包树更是自由、希望与生命的象征,醒来的安德烈,受伤的树,拿着吊瓶救树的男孩,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引发人们对生命、人性与战争的严肃思考。

⑹ 小学六年级思考题 要有思考过程及答案

1.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2、3箱苹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速度快,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
4.李军和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张强0.6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 的两岸。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
6.学校组织两个课外兴趣小组去郊外活动。第一小组每小时走4.5千米,第二小组每小时行3.5千米。两组同时出发1小时后,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一个果园,用了1小时,再去追第二小组。多长时间能追上第二小组?
7.有甲乙两个仓库,每个仓库平均储存粮食32.5吨。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4倍少5吨,甲、乙两仓各储存粮食多少吨?
8.甲、乙两队共同修一条长400米的公路,甲队从东往西修4天,乙队从西往东修5天,正好修完,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米。甲、乙两队每天共修多少米?
9.学校买来6张桌子和5把椅子共付455元,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0元,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10.一列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75千米,慢车每小时行65千米,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了4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1.某玻璃厂托运玻璃250箱,合同规定每箱运费20元,如果损坏一箱,不但不付运费还要赔偿100元。运后结算时,共付运费4400元。托运中损坏了多少箱玻璃?
12.五年级一中队和二中队要到距学校20千米的地方去春游。第一中队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第二中队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第一中队先出发2小时后,第二中队再出发,第二中队出发后几小时才能追上一中队?
13.某厂运来一堆煤,如果每天烧1500千克,比计划提前一天烧完,如果每天烧1000千克,将比计划多烧一天。这堆煤有多少千克?
14.妈妈让小红去商店买5支铅笔和8个练习本,按价钱给小红3.8元钱。结果小红却买了8支铅笔和5本练习本,找回0.45元。求一支铅笔多少元?
15.学校组织外出参观,参加的师生一共360人。一辆大客车比一辆卡车多载10人,6辆大客车和8辆卡车载的人数相等。都乘卡车需要几辆?都乘大客车需要几辆?
16.某筑路队承担了修一条公路的任务。原计划每天修72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80米,这样实际修的差1200米就能提前3天完成。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17.某鞋厂生产1800双鞋,把这些鞋分别装入12个纸箱和4个木箱。如果3个纸箱加2个木箱装的鞋同样多。每个纸箱和每个木箱各装鞋多少双?
18.某工地运进一批沙子和水泥,运进沙子袋数是水泥的2倍。每天用去30袋水泥,40袋沙子,几天以后,水泥全部用完,而沙子还剩120袋,这批沙子和水泥各多少袋?
19.学校里买来了5个保温瓶和10个茶杯,共用了90元钱。每个保温瓶是每个茶杯价钱的4倍,每个保温瓶和每个茶杯各多少元?
20.两个数的和是572,其中一个加数个位上是0,去掉0后,就与第二个加数相同。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21.一桶油连桶重16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重9千克,桶重多少千米?
22.一桶油连桶重10千克,倒出一半后,连桶还重5.5千克,原来有油多少千克?
23.用一只水桶装水,把水加到原来的2倍,连桶重10千克,如果把水加到原来的5倍,连桶重22千克。桶里原有水多少千克?
24.小红和小华共有故事书36本。如果小红给小华5本,两人故事书的本数就相等,原来小红和小华各有多少本?
25.有5桶油重量相等,如果从每只桶里取出15千克,则5只桶里所剩下油的重量正好等于原来2桶油的重量。原来每桶油重多少千克?
26.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需要9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5段,需要多少分?
27.一个车间,女工比男工少35人,男、女工各调出17人后,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2倍。原有男工多少人?女工多少人?
28.李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12千米,5小时到达,从乙地返回甲地时因逆风多用1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9.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走5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如果甲带了一只狗与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向乙跑去,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跑去,遇到甲又回头向飞跑去,这样二人相遇时,狗跑了多少千米?
30.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球,红球和黄球一共有21个,黄球和白球一共有20个,红球和白球一共有19个。三种球各有多少个?
31.在一根粗钢管上接细钢管。如果接2根细钢管共长18米,如果接5根细钢管共长33米。一根粗钢管和一根细钢管各长多少米?
32.水泥厂原计划12天完成一项任务,由于每天多生产水泥4.8吨,结果10天就完成了任务,原计划每天生产水泥多少吨?
33.学校举办歌舞晚会,共有80人参加了表演。其中唱歌的有70人,跳舞的有30人,既唱歌又跳舞的有多少人?
34.学校举办语文、数学双科竞赛,三年级一班有59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36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38人,一科也没参加的有5人。双科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35.学校买了4张桌子和6把椅子,共用640元。2张桌子和5把椅子的价钱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36.父亲今年45岁,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今年儿子多少岁?
37.有两桶油,甲桶油重是乙桶油重的4倍,如果从甲桶倒入乙桶18千克,两桶油就一样重,原来每桶各有多少千克油?
38.光明小学举办数学知识竞赛,一共20题。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扣3分,不答得0分。小丽得了79分,她答对几道,答错几道,有几题没答?
39.甲列火车长240米,每秒行20米;乙列火车长264米,每秒行16米,两车相向而行,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尾相离需要几秒?
40.一列火车长600米,通过一条长1150米的隧道,已知火车的速度是每分700米,问火车通过隧道需要几分?
4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如果每分走50米,则正好到上课时间;如果每分走60米,则离上课时间还有2分。问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有多远?
42.有一周长600米的环形跑道,甲、乙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400米,经过几分钟二人第一次相遇?
43.有一个长方形纸板,如果只把长增加2厘米,面积就增加8平方米;如果只把宽增加2厘米,面积就增加12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纸板原来的面积是多少?
44.妈妈买苹果和梨各3千克,付出20元找回7.4元。每千克苹果2.4元,每千克梨多少元?
45.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35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46.盒子里有同样数目的黑球和白球。每次取出8个黑球和5个白球,取出几次以后,黑球没有了,白球还剩12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共有多少个球?
47.上午6时从汽车站同时发出1路和2路公共汽车,1路车每隔12分钟发一次,2路车每隔18分钟发一次,求下次同时发车时间。
48.父亲今年45岁,儿子今年15岁,多少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1倍?
49.王老师有一盒铅笔,如平均分给2名同学余1支,平均分给3名同学余2支,平均分给4名同学余3支,平均分给5名同学余4支。问这盒铅笔最少有多少支?
50.一块平行四边形地,如果只把底增加8米,或只把高增加5米,它的面积都增加40平方米。求这块平行四边形地原来的面积?
50道奥数题解答参考
1、想:由已知条件可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的288元,正好是一把椅子价钱的(10-1)倍,由此可求得一把椅子的价钱。再根据椅子的价钱,就可求得一张桌子的价钱。
解:一把椅子的价钱:
288÷(10-1)=32(元)
一张桌子的价钱:
32×10=320(元)
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2、想:可先求出3箱梨比3箱苹果多的重量,再加上3箱苹果的重量,就是3箱梨的重量。
解:45+5×3
=45+15
=60(千克)
答:3箱梨重60千克。
3、想:根据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和甲比乙速度快,可知甲比乙多走4×2千米,又知经过4小时相遇。即可求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解:4×2÷4
=8÷4
=2(千米)
答:甲每小时比乙快2千米。
4、想:根据两人付同样多的钱买同一种铅笔和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可知每人应该得(13+7)÷2支,而李军要了13支比应得的多了3支,因此又给张强0.6元钱,即可求每支铅笔的价钱。
解:0.6÷[13-(13+7)÷2]
=0.6÷[13-20÷2]
=0.6÷3
=0.2(元)
答:每支铅笔0.2元。
5、想:根据已知两车上午8时从两站出发,下午2点返回原车站,可求出两车所行驶的时间。根据两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可求两车行驶的总路程。
解:下午2点是14时。
往返用的时间:14-8=6(时)
两地间路程:(40+45)×6÷2
=85×6÷2
=255(千米)
答:两地相距255千米。
6、想: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果园时间,第二小组多行了[3.5-(4.5-3.5)] 千米,也就是第一组要追赶的路程。又知第一组每小时比第二组快( 4.5-3.5)千米,由此便可求出追赶的时间。
解:第一组追赶第二组的路程:
3.5-(4.5- 3.5)=3.5-1=2.5(千米)
第一组追赶第二组所用时间:
2.5÷(4.5-3.5)=2.5÷1=2.5(小时)
答:第一组2.5小时能追上第二小组。
7、想:根据甲仓的存粮吨数比乙仓的4倍少5吨,可知甲仓的存粮如果增加5吨,它的存粮吨数就是乙仓的4倍,那样总存粮数也要增加5吨。若把乙仓存粮吨数看作1倍,总存粮吨数就是(4+1)倍,由此便可求出甲、乙两仓存粮吨数。
解:乙仓存粮:
(32.5×2+5)÷(4+1)
=(65+5)÷5
=70÷5
=14(吨)
甲仓存粮:
14×4-5
=56-5
=51(吨)
答:甲仓存粮51吨,乙仓存粮14吨。
8、想:根据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10米,可以这样考虑:如果把甲队修的4天看作和乙队4天修的同样多,那么总长度就减少4个10米,这时的长度相当于乙(4+5)天修的。由此可求出乙队每天修的米数,进而再求两队每天共修的米数。
解:乙每天修的米数:
(400-10×4)÷(4+5)
=(400-40)÷9
=360÷9
=40(米)
甲乙两队每天共修的米数:
40×2+10=80+10=90(米)
答:两队每天修90米。
9、想: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0元,如果桌子的单价与椅子同样多,那么总价就应减少30×6元,这时的总价相当于(6+5)把椅子的价钱,由此可求每把椅子的单价,再求每张桌子的单价。
解:每把椅子的价钱:
(455-30×6)÷(6+5)
=(455- 180)÷11
=275÷11
=25(元)
每张桌子的价钱:
25+30=55(元)
答:每张桌子55元,每把椅子25元。
10、想:根据已知的两车的速度可求速度差,根据两车的速度差及快车比慢车多行的路程,可求出两车行驶的时间,进而求出甲乙两地的路程。
解:(7+65)×[40÷(75- 65)]
=140×[40÷10]
=140×4
=56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 560千米。
11、想:根据已知托运玻璃250箱,每箱运费20元,可求出应付运费总钱数。根据每损坏一箱,不但不付运费还要赔偿100元的条件可知,应付的钱数和实际付的钱数的差里有几个(100+20)元,就是损坏几箱。
解:(20×250-4400)÷(10+20)
=600÷120
=5(箱)
答:损坏了5箱。
12、想:因第一中队早出发2小时比第二中队先行4×2千米,而每小时第二中队比第一中队多行(12-4)千米,由此即可求第二中队追上第一中队的时间。
解:4×2÷(12-4)
=4×2÷8
=1(时)
答:第二中队1小时能追上第一中队。
13、想:由已知条件可知道,前后烧煤总数量相差(1500+1000)千克,是由每天相差(1500-1000)千克造成的,由此可求出原计划烧的天数,进而再求出这堆煤的数量。
解:原计划烧煤天数:
(1500+1000)÷(1500-1000)
=2500÷500
=5(天)
这堆煤的重量:
1500×(5-1)
=1500×4
=6000(千克)
答:这堆煤有6000千克。
14、想:小红打算买的铅笔和本子总数与实际买的铅笔和本子总数量是相等的,找回0.45 元,说明(8-5)支铅笔当作(8-5)本练习本计算,相差0.45元。由此可求练习本的单价比铅笔贵的钱数。从总钱数里去掉8个练习本比8支铅笔贵的钱 数,剩余的则是(5+8)支铅笔的钱数。进而可求出每支铅笔的价钱。
解:每本练习本比每支铅笔贵的钱数:
0.45÷(8-5)=0.45÷3=0.15(元)
8个练习本比8支铅笔贵的钱数:
0.15×8=1.2(元)
每支铅笔的价钱:
(3.8-1.2)÷(5+8)=2.6÷13=0.2(元)
也可以用方程解:
设一枝铅笔X元,则一本练习本为元。
8X+5×=3.8-0.45
64X+19-25X=30.4-3.6
39X=7.8
X=0.2
答:每支铅笔0.2元。
15、想:根据一辆客车比一辆卡车多载10人,可求6辆客车比6辆卡车多载的人数,即多用的(8-6)辆卡车所载的人数,进而可求每辆卡车载多少人和每辆大客车载多少人。
解:卡车的数量:
360÷[10×6÷(8-6)]
=360÷[10×6÷2]
=360÷30
=12(辆)
客车的数量:
360÷[10×6÷(8-6)+10]
=360÷[30+10]
=360÷40
=9(辆)
答:可用卡车12辆,客车9辆。
16、想:根据计划每天修720米,这样实际提前的长度是(720×3-1200)米。根据每天多修80米可求已修的天数,进而求公路的全长。
解:已修的天数:
(720×3-1200)÷80
=960÷80
=12(天)
公路全长:
(720+80)×12+1200
=800×12+1200
=9600+1200
=10800(米)
答:这条公路全长10800米。
17、想:根据已知条件,可求12个纸箱转化成木箱的个数,先求出每个木箱装多少双,再求每个纸箱装多少双。
解:12个纸箱相当木箱的个数:
2×(12÷3)=2×4=8(个)
一个木箱装鞋的双数:
1800÷(8+4)=18000÷12=150(双)
一个纸箱装鞋的双数:
150×2÷3=100(双)
答:每个纸箱可装鞋100双,每个木箱可装鞋
150双
18、想:由已知条件可知道,每天用去30袋水泥,同时用去30×2袋沙子,才能同时用完。但现在每天只用去40袋沙子,少用(30×2-40)袋,这样才累计出120袋沙子。因此看120袋里有多少个少用的沙子袋数,便可求出用的天数。进而可求出沙子和水泥的总袋数。
解:水泥用完的天数:
120÷(30×2-40)=120÷20=6(天)
水泥的总袋数:
30×6=180(袋)
沙子的总袋数:
180×2=360(袋)
答:运进水泥180袋,沙子360袋。
19、想:根据每个保温瓶的价钱是每个茶杯的4倍,可把5个保温瓶的价钱转化为20个茶杯的价钱。这样就可把5个保温瓶和10个茶杯共用的90元钱,看作30个茶杯共用的钱数。
解:每个茶杯的价钱:
90÷(4×5+10)=3(元)
每个保温瓶的价钱:
3×4=12(元)
答:每个保温瓶12元,每个茶杯3元。
20、想:已知一个加数个位上是0,去掉0,就与第二个加数相同,可知第一个加数是第二个加数的10倍,那么两个加数的和572,就是第二个加数的(10+1)倍。
解:第一个加数:
572÷(10+1)=52
第二个加数:
52×10=520
答:这两个加数分别是52和520。
21、想:由已知条件可知,16千克和9千克的差正好是半桶油的重量。9千克是半桶油和桶的重量,去掉半桶油的重量就是桶的重量。
解:9-(16-9)
=9-7
=2(千克)
答:桶重2千克。
22、想:由已知条件可知,10千克与5.5千克的差正好是半桶油的重量,再乘以2就是原来油的重量。
解:(10-5.5)×2=9(千克)
答:原来有油9千克。
23、想:由已知条件可知,桶里原有水的(5-2)倍正好是(22-10)千克,由此可求出桶里原有水的重量。
解:(22-10)÷(5-2)
=12÷3
=4(千克)
答:桶里原有水4千克。
24、想:从“小红给小华5本,两人故事书的本数就相等”这一条件,可知小红比小华多(5×2)本书,用共有的36本去掉小红比小华多的本数,剩下的本数正好是小华本数的2倍。
解:小华有书的本数:
(36-5×2)÷2=13(本)
小红有书的本数:
13+5×2=23(本)
答:原来小红有23本,小华有13本。
25、想:由已知条件知,5桶油共取出(15×5)千克。由于剩下油的重量正好等于原来2桶油的重量,可以推出(5-2)桶油的重量是(15×5)千克。
解:15×5÷(5-2)=25(千克)
答:原来每桶油重25千克。
26、想: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只锯出了(3-1)个锯口,这样就可以求出锯出每个锯口所需要的时间,进一步即可以求出锯成5段所需的时间。
解:9÷(3-1)×(5-1)=18(分)
答:锯成5段需要18分钟。
27、想:女工比男工少35人,男、女工各调出17人后,女工仍比男工少35人。这时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2倍,也就是说少的35人是女工人数的(2-1)倍。这样就可求出现在女工多少人,然后再分别求出男、女工原来各多少人。
解:35÷(2-1)=35(人)
女工原有:
35+17=52(人)
男工原有:
52+35=87(人)
答:原有男工87人,女工52人。
28、想:由每小时行12千米,5小时到达可求出两地的路程,即返回时所行的路程。由去时5小时到达和返回时多用1小时,可求出返回时所用时间。
解:12×5÷(5+1)=10(千米)
答: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10千米。
29、想:由题意知,狗跑的时间正好是二人的相遇时间,又知狗的速度,这样就可求出狗跑了多少千米。
解:18÷(5+4)=2(小时)
8×2=16(千米)
答:狗跑了16千米。
30、想:由条件知,(21+20+19)表示三种球总个数的2倍,由此可求出三种球的总个数,再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就可以求出三种球各多少个。
解:总个数:
(21+20+19)÷2=30(个)
白球:30-21=9(个)
红球:30-20=10(个)
黄球:30-19=11(个)
答:白球有9个,红球有10个,黄球有11个。
31、想:根据题意,33米比18米长的米数正好是3根细钢管的长度,由此可求出一根细钢管的长度,然后求一根粗钢管的长度。
解:(33-18)÷(5-2)=5(米)
18-5×2=8(米)
答:一根粗钢管长8米,一根细钢管长5米。
32、想:由题意知,实际10天比原计划10天多生产水泥(4.8×10)吨,而多生产的这些水泥按原计划还需用(12-10)天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原计划(12-10)天能生产水泥(4.8×10)吨。
解:4.8×10÷(12-10)=24(吨)
答:原计划每天生产水泥24吨。
33、想:由题意知唱歌的70人中也有跳舞的,同样跳舞的30人中也有唱歌的,把两者相加,这样既唱歌又跑舞的就统计了两次,再减去参加表演的80人,就是既唱歌又跳舞的人数。
解:70+30-80
=100-80
=20(人)
答:既唱歌又跳舞的有20人。
34、想:参加语文竞赛的36人中有参加数学竞赛的,同样参加数学竞赛的38人中也有参加语 文竞赛的,如果把两者加起来,那么既参加语文竞赛又参加数学竞赛的人数就统计了两次,所以将参加语文竞赛的人数加上参加数学竞赛的人数再加上一科也没参加 的人数减去全班人数就是双科都参加的人数。
解:36+38+5-59=20(人)
答:双科都参加的有20人。
35、想:由“2张桌子和5把椅子的价钱相等”这一条件,可以推出4张桌子就相当于10把椅子的价钱,买4张桌子和6把椅子共用640元,也就相当于买16把椅子共用640元。
解:5×(4÷2)+6=16(把)
640÷16=40(元)
40×5÷2=10O(元)
答: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分别是100元、40元。
36、想: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45-5)岁,儿子的年龄是(45-5)÷4岁,再加上5就是今年儿子的年龄。
解:(45-5)÷4+5
=10+5
=15(岁)
答:今年儿子15岁。
37、想:“如果从甲桶倒入乙桶18千克,两桶油就一样重”可推出:甲桶油的重量比乙桶多(18×2)千克,又知“甲桶油重是乙桶油重的4倍”,可知(18×2)千克正好是乙桶油重量的(4-1)倍。
解:18×2÷(4-1)=12(千克)
12×4=48(千克)
答:原来甲桶有油48千克,乙桶有油12千克。
38、想:根据题意,20题全部答对得100分,答错一题将失去(5+3)分,而不答仅失去5分。小丽共失去(100-79)分。再根据(100-79)÷8=2(题)……5(分),分析答对、答错和没答的题数。
解:(5×20-75)÷8=2(题)……5(分)
20-2-1=17(题)
答:答对17题,答错2题,有1题没答。
39、想:“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尾相离”,两车所行的路程是两车身长之和,即(240+264)米,速度之和为(20+16)米。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就可求得所需时间。
解:(240+264)÷(20+16)
=504÷30
=14(秒)
答: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尾相离,需要14秒。
40、想:火车通过隧道是指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行的路程正好是车身与隧道长度之和。
解:(600+1150)÷700
=1750÷700
=2.5(分)
答:火车通过隧道需2.5分。
41、想:在每分走50米的到校时间内按两种速度走,相差的路程是(60×2)米,又知每秒相差(60-50)米,这就可求出小明按每分50米的到校时间。
解:60×2÷(60-50)=12(分)
50×12=600(米)
答: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是600米。
42、想:由已知条件可知,二人第一次相遇时,乙比甲多跑一周,即600米,又知乙每分钟比甲多跑(400-300)米,即可求第一次相遇时经过的时间。
解:600÷(400-300)
=600÷100
=6(分)
答:经过6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
43、想:由“只把宽增加2厘米,面积就增加12平方厘米”,可求出原来的长是:(12÷2)厘米,同理原来的宽就是(8÷2)厘米,求出长和宽,就能求出原来的面积。
解:(12÷2)×(8÷2)=24(平方厘米)
答:这个长方形纸板原来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44、想:用去的钱数除以3就是1千克苹果和1千克梨的总钱数。从这个总钱数里去掉1千克苹果的钱数,就是每千克梨的钱数。
解:(20-7.4)÷3-2.4
=12.6÷3-2.4
=4.2-2.4
=1.8(元)
答:每千克梨1.8元。
45、想:由题意知,甲乙速度和是(135÷3)千米,这个速度和是乙的速度的(2+1)倍。
解:135÷3÷(2+1)=15(千米)
15×2=30(千米)
答:甲乙每小时分别行30千米、15千米。
46、想:两种球的数目相等,黑球取完时,白球还剩12个,说明黑球多取了12个,而每次多取(8-5)个,可求出一共取了几次。
解:12÷(8-5)=4(次)
8×4+5×4+12=64(个)
或8×4×2=64(个)
答:一共取了4次,盒子里共有64个球。
47、想:1路和2路下次同时发车时,所经过的时间必须既是12分的倍数,又是18分的倍数。也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解: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
6时+36分=6时36分
答:下次同时发车时间是上午6时36分。
48、想:父、子年龄的差是(45-15)岁,当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1倍时,这个差正好是儿子年龄的(11-1)倍,由此可求出儿子多少岁时,父亲是儿子年龄的11倍。又知今年儿子15岁,两个岁数的差就是所求的问题。
解:(45-15)÷(11-1)=3(岁)
15-3=12(年)
答:12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11倍。
49、想:根据题意,可以将题中的条件转化为:平均分给2名同学、3名同学、4名同学、5名同学都少一支,因此,求出2、3、4、5的最小公倍数再减去1就是要求的问题。
解:2、3、4、5的最小公倍数是60
60-1=59(支)
答:这盒铅笔最少有59支。
50、想:根据只把底增加8米,面积就增加40平方米, 可求出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只把高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40平方米,可求出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用原来的底乘以原来的高就是要求的面积。
解:(40÷5)×(40÷8)=40(平方米)
答:平行四边形地原来的面积是40平方米。

(不知道行不行,都是奥数题)

阅读全文

与小学社会六年级分析题题浙江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