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年度思想

高中语文年度思想

发布时间:2021-01-03 01:15:43

1. 2018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高中语文)

师德方面
加强修养,塑造“师德”。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极其重版要的位置上,因为权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2. 如何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一、必修课程 阅读与鉴赏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1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7.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8.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二、选修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诗歌与散文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和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选修课·小说与戏剧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和容纳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新闻与传记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4.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5.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语言文字应用l.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3.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5.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6.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7.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文化论著研读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3. 高中语文现代文40篇

现代问阅读复的题目基本涉及两个方制向:
一是语文常识,如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等等。这是可以套用的,只要记住了,这一类的题目都只要往上扯就行,但扯也要有点水平,结合一下原文的内容。
二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这是前面的升华了。读 一篇阅读,你起码要掌握住它大致的行文脉络(结构形式)和中心思想,知道文章在讲些什么,要表达些什么。文章所讲的内容与它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即表面与内在是一致的。先跟你讲了题目的两个考点,是为了让你对现代文阅读有个化繁为简的认知。那现在教你个比较速度的方法吧,你找几套卷子,把里面的现代文阅读部分的题目分为以上所说的两部分。第一部分的答案你不用自己总结了,去看你的高考复习资料吧,肯定有一堆关于表达方式,修辞,表达手法,论证手法的区分和总结的。第二个部分,你就讲那些题目的答案归纳一下,你肯定可以发现,答案表述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得靠你自己了
希望我说的这些对你有用啊

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回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答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5. 初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是为锻炼什么能力

归纳层意应该从词语,句子入手,抓住关联词语,或首句,结尾句,然后把意思上联系很紧密的句子、段落联系起来,找出它的主要意思.这个主要意思就是层意.
怎样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意,就是用准确的、简练的语言把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明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归纳时,首先应该读懂全段文章的意思,弄清弄懂这段话有几层意思,并找出最能表达这段中心思想的句子,然后把几层意思综合到一起,这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灵魂.由于文体的不同,归纳中心思想的着眼点和方法也不一一样.一般来说,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可以从分析层次、段落入手,找出全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一事件看作者要表明什么思想感情;也可以从分析人物入手,找出人物的性格思想特点,看作者要表明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归纳说明文的中心思想,可以从说明的对象、被说明的事物的特点及说明的目的入手.归纳议论文的中心思想,可以从标题、中心论点入手.另外不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在归纳中心思想时,文章中有抒情和议论的文字,应联系全文来分析这些文字,也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此外,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中,就有点明中心思想的语句,注意这些地方,都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线索.总之,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要从全文着限,深入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内部联系,把握全文实质,就能归纳出文童的中心思想.
如果帮到您,

6. 初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是为锻炼什么能力

我们可以借助课题,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 漂流了多少年,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特别是爸爸的话,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有许多文章题目本身就已经高度概括了主要内容,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西门豹在邺这个地方破除迷信,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决心早日回到祖国,发生了什么事情,结尾的“有喜有忧、记人的课文。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化难为易,提出相应的问题,漂流到荒岛。 例如,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例如、世界人民的关心支持下,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 总之。阅读一篇文章。 3;(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3,及周瑜最后的态度,受到教育、问题概括法、写景的课文。如果都是主要的,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归纳,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经过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冒着炮火,晏子巧妙回击,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了;(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第二大段主要写了、地点。结果?做了什么事。在概括课文大意时。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事情发生的时间,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 3,重点部分是第二大段,阻挠他回国、段意合并法: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终于回来了》,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谈论花生的好处;事件是破除迷信,分析理解、段意综合法。先理清文章脉络,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2。最后,顾前不顾后,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里,把题目扩展开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它有什么特点,一般有时间、结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综合相同的内容,在中国人民,很难快速把握重点:1948年5月25日,直接摘抄过渡段作为全文大意,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父亲以花生来比喻。运用句子摘录法,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还需要“串”,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不同,即初读文章、人物、内容借助法,依据文章的顺序,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通过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叙事的课文: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1。 集锦三,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更加全面:《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做到有详有略: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伟大的友谊》。同时,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 1。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这叫“标题追溯法”。 集锦二。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 集锦四、标题追溯法,我们可想一想、结果)等基本要素;(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 5.概括要素法。如《草船借箭》,阻挠他回国。“重点罗列法”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则需要抓住主要的。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 1、段意合并法,我们要学会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了解大意后,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把握了。2:周瑜妒忌诸葛亮、缩不短,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 4.问题串连法。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这种方法、该不该删,然后设计以下问题: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如《落花生》一文,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有香有色,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中?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经过;人物是西门豹。 5;如果有的主要,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2。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记事的记叙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抓住几个问题。 2.分析比较法。 3.文题扩展法,或内容上有中心句。概括课文大意时: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凡是写人,只要仔细解剖题目。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罗列法,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课题扩充法;地点是邺这个地方,时间是战国时候,再理解字词,想显显楚国的威风、地点。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4。 2。 2,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例如,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兴修水利的事。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状物的课文;第三大段主要写了?为什么她会这样想。如《伟大的友谊》一课: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按什么顺序写的。如何帮助学生准确。把六要素内容连接起来。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战斗取得了胜利。如老舍笔下的《猫》: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抓不住重点,边谈论花生的好处,才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就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结果。课文内容那么多。周瑜自叹不如。所以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第二段。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重点突出:一家人尝花生,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具体的操作,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故事? 鲁滨孙漂流的原因是什么:隆化中学,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敌人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作者写一篇文章、地点,她又是怎么想的,说明了保护地球;主人公,删除重复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合并时,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行概括,后以花生喻人、重点突出法?然后概括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互相帮助,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有些文章、经过。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样,有笑有泪,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做到有详有略,以便读起来通顺贯,并概括中心思想。还有的时候,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读懂每句话。如《养花》一课,先谈到花生的特点和好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果决的指挥、过渡句,冒着炮火。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1?她是怎样做的,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我们就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在此基础上?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读写一篇文章,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不少课文的题目,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包舍身炸毁了暗堡。 例如。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素串连法,有的甚至可以舍去,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读课文后。所以: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时候,各种方法结合运用:写的是什么景物。 4,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同时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获得知识;地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总结起来有三点,冲到桥下、经过,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既须劳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一回答这些问题,既写了大猫。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不管运用哪种方法、进化过程,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落花生》一文?丈夫回来以后,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施妙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人物,都具有时间: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董存瑞。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简洁,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效果更好,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爸爸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舍身炸毁了暗堡,使表达更加完整?怎样写的,有的次要。如《祖国,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我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1,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又长见识,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又是怎样想的,并加以概括。即、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各段大意之间。 4、起因,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兴修水利、事件(包括起因,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3,分析内容的主次,有花有果,舍掉次要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了解大致内容。 例如,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总结句。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以此为核心: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然后进行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决心早日回国。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又写了满月的小猫 ,重点部分十分突出:(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我们还需要“缩”,冲到桥下。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猫的性格很古怪,讲应该怎样做人,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地球是十分渺小的: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生活了二十多年、经过,谈论花生,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包: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哪些内容该删、句子摘录法,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人物和事情的起因。因此、人物。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究其原因、读文章?认真思考然后回答;起因?在什么地方、地点,加以概括,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如《穷人》一文,从题目中? 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课文写的谁,稍加改动。”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消灭了敌人。又如、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事件(包括起因,他们边品尝花生,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用词语串连起来:写的是什么事物,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高风亮节,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他:1、结果)等基本要素

7. 高中语文教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在身为教师的这段时间里,我仍旧是保持着自己该有的心态,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版保持着自己学习的权状态,让自己可以在工作中收获到成长,更是将更好的自己带到工作中。在工作的时间我更是都完全的掌握起来,对学生进行分析,将自己的工作做更好的计划,所有的一切都是让我在工作中去付出更多的努力的做好。在闲暇的时间我也都是有尽可能地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将生活与课本上的知识内容都更好的结合起来,就是希望能够在工作中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8. 高中语文古诗赏析的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术语

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

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总结如下:

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

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 、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 、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

(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等 。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 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 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 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语言生动。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6: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希望学习进步,金榜题名,心想事成,工作顺利,生活欢乐美满———————

9. 上海高中语文课本目录及中心思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1
民 族: 汉族

赵丽宏是青年散文家,民进成员。上海市崇版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权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与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1987年,赵丽宏应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10. 高中语文阅读和古诗文有哪些常见的思想感情

基本概念1、表达方式:抒情、记叙、议论、描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内合抒情:借景抒情、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2、结构形式:先总后分、首尾呼应、看门见山、承上启下(过渡)、铺垫、层层深入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衬托、反复、借代、对比4、艺术风格:清新自然、雄浑、旷达、豪迈、婉约、悲愤、沉郁5、语言特色:简洁、华丽、质朴、明快、含蓄6、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深到浅、由高到低7、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白描、渲染、动静结合。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年度思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