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那种教案书最好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内案例则是对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㈡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怎么写
教案(教学方案)即预设的教学实施计划。编写教案必须以钻研教材、充分备课为基础。教案的构成包括总案(也叫做“总貌”)和分案(分课时教案)两部分。总案是一个课题的总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预习内容和要求”等项内容;分案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施方案,主要有“教学要点、教学过程和内容、板书设计”等项目。
按详略程度的不同,教案有详案、简案之分。详案接近于讲稿,不仅写出问题解析的内容要点,还写出讲解、分析部分的表述语言。简案只列明各环节、具体步骤及其内容要点,讲述语言则从略。
教案的写法有基本的格式,但实际工作中的教案可以有种种的便于施教的写法。新教师宜按规范格式写详案。教案的呈现形式有文本式和表格式两种,但内容是一样的。
按照教学规范,不论什么课型,上课前都应编写教案。下面主要介绍阅读课教案的基本项目和写法(作文课教案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内容”部分有区别)。
课题(居中书写)
——即所教课文的题目,如“社戏”。一般不须注明课文作者姓名。
教学目标:
——即通过本篇课文教学,期望学生达到的语文知识能力、语文学习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具体结果。教学目标要具体,忌浮泛。一般说来,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可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如某教师拟设的《背影》阅读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深沉的父子之情。
2、体会本文朴素真挚的语言特色。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目标通常以省略主语的无主句表述。但是,省去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不同情况,重、难点可分述亦可合一;与教学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但往往与目标有较密切的联系。重、难点的陈述角度(隐含的主语)也因具体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教学方法:
——本课题教学所用的主要方法。宜用规范表述,如“讲读法”。运用多种方法的,列述其主要者,如“讲读法,辅以讨论法”。不必展开说明。
教学时数:
——本课题教学的计划时数。如“2课时”。
预习内容和要求:
——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未安排预习则无此项目。
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在“预习内容”前增列“教具”等项目。
接下去是分案。分案部分的页面可分为两个区域:在右侧留出1/3宽的纵向空间,作为“板书内容”栏,列出伴随教学进程出现的板书内容。
第×课时
教学要点:
——指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主要内容,其实质是本课时的“总案”。教学要点的表述应具体、切实、扼要。如教学仅1课时,则无须标注“第×课时”,“教学要点”也可省略。
根据需要,这里还可增列“教学设想”、“多媒体手段”等项目。
教学过程和内容:
——也称“教学内容和步骤”。按预设的教学进程,依次列述教学各环节、步骤及其具体内容。总案所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等预想,应在分课时教案中加以落实。分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安排的时间长度应在45分钟内。
各步骤中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选用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步骤大体有:一、检查预习或复习旧课;二、导入新课,导入语应精心拟制,能较好起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作用;三、学习新课(或讲读新课),此部分应按实际环节实写详列,如介绍时代背景、朗读全文、齐读第×段、讨论××问题、讲解或分析××部分(或问题);如有讨论或提问,除列出所提问题外,还应写上执教者预设的讲述内容。四、小结。五、课堂练习。六、布置作业。以上环节可有所变通。“学习新课”部分应做到纲目清楚,条理分明。尤应注意正确使用层次序号。
附:板书设计
——即关于预设的板书内容在黑板上最终形成的结构状态。通常指主体板书,有时也包括预设的辅助板书(如语文知识要点、作家作品常识等),但不包括教学中的临时板书。
板书内容应揭示出课文精要所在,体现教学基本思路,能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把握重点,便于记录、利于记忆。
板书设计讲究直观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美感效果),以简洁为上。主体板书安排在黑板中间的主要区域,左右两端安排辅助板书或临时板书。
一般情况下,板书按课时设计。如果有课题的统一板书设计,也可附列于最后课时的末尾。
下面是我院某学生实习时实际执教的教案及课堂简要实录,含总案和第一课时分案。附上供参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全文气势雄浑的特点,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语言洗炼、详略得当、夹叙夹议的写法。
2、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及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气势雄浑特点;
2、新闻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全文,感受它的气势,查询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问法导入。
3、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定义;四个特点;结构五部分;消息六要素)。
4、解题(气势)。
5、背景介绍。
6、课文讲读(电头、导语、气势)。
7、小结。
8、布置作业。
(按:此为备忘式要点。)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1、请同学上台给生字词注音:
荻、锐不可当、歼灭、要塞、阻塞、堵塞
2、正音、正字、正义
荻港 dí 锐不可当dāng
获得 huò 当真dàng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阡陌 qiān 阻塞sāi
纤维 xiān 堵塞sāi
敷衍塞责sè
(二)讲读新课
1、导入:
同学们,一个星期前我给大家朗读了关于美国9·11事件的报道,这一个多星期来,同学们一定又看了不少新闻,下面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这一个星期来他看过哪些新闻,看谁知道的事件最多!
(按:从近期重大新闻入手,导入简洁。)
2、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的单元——新闻单元了,我们所说的“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新闻评论、通讯、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下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P165,把消息的定义划下来,通过这个“消息”的定义并结合大家所看过的新闻,大家想一想,新闻(消息)有哪几个特点?(按:实际授课还引入“街谈巷义”对比,并由学生议论、归纳)
明确:1、内容真实 2、迅速及时 3、有价值 4、简明扼要(板书)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消息的结构有五个部分,都是哪五部分呢?(学生回答)不清楚的同学请看课后练习题第二题。那消息的六要素又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这同时也是?(记叙文的六要素)。
3、解题
现在开始讲读课文。这则消息的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一个什么句子?(主谓句)主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谓语?(横渡长江)说明的对象?(人民解放军)数量?(百万)地点?(长江)标题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百万、横渡)这个标题准确、简炼地概括了内容,可谓“点晴之笔”或者说是整篇文章的“眼睛”。(按:提出气势提问,抓到本篇要妙。当堂学生齐声回答:横渡,百万;执教者还临场发挥,板书两行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4、电头及导语讲读(插入时代背景、朗读全文,感受全文气势、情感):
(1)下面请大家注意注释①,再看看课文的第一行“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叫“电头”,说明了消息的来源地点?(新华社)时间?(22日22时),体现了消息的什么特点?(迅速及时)
(2)大家知不知道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淮海、辽沈、平津)1949年初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歼敌一百多万,取得全国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垂死挣扎,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主席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按:此处插入时代背景,设计得好。实际授课改为提问,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末了,又引导学生用“胜利在望,势如破竹”八字归纳。)
(3)下面请一位同学充当我新华社的播音员,为我们朗读一下课文,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表现出对我解放军取得硕硕战果的喜悦之情和我军胜利在望、势如破竹的昂扬风貌。其他同学注意思考一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按:朗读与文章特点“气势”结合,与情感体验结合,好。当时一生读后,全场鼓掌。)
(4)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的划分。(导语、主体)
导语:第①、②句。主体:第③句到完。
(5)导语中,哪一句话表现了参加战役的人数之多?(“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说明战线之长的是?(“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表现了攻势之凌厉的是?(“冲破敌阵”)写出了渡江范围之广的是?(“西起”“东至”)。短短两句话,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展现了文章的气势,语言简洁流炼,体现了新闻简明扼要的特点。(按:此设计最好,再谈气势,却非简单重复,而是进入分析,分析遗词造句如何表现出了气势雄浑、势如破竹。执教育还将“人数之多”“战线之长”“攻势之凌厉”“范围之广”写到黑板上,每写一句,学生齐声回答文中相应句子,真有点群情激动。)
(6)齐读导语,加深体会(按:(6)紧接(5)而来,再次感受文章的特点和用笔的要妙。当时朗读效果甚佳,教学达到一个高潮。)
5、归纳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闻的相关知识,有新闻的四个特点,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消息的六要素(集体回答),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电头和导语,了解了消息“迅速及时”和“简明扼要”两个特点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文章的雄浑气势如何体现在标题和导语中。
6、布置作业:
①把生字词注音一遍,抄五遍;②做课后练习三、四;③体会主体部分“势如破竹”“气势磅礴”的特点,以便第二课的讨论。
(三)板书设计
(此从略)
(按:“气势磅礴”或“气势雄浑”,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授课者自始至终注意把握这一点,处处呼应。这就是 “美”在此处,“美”的发现。授课者还不自觉运用了文体学的文本分析理论。知识、能力、情感也都有体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简明得当,教学活动丰富,“朗读”处理得好,“问题”设计得好,教师解读点拨的语言也准备得好。教学环节完整,教案内容条理很清楚,操作性强。)
㈢ 谁有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教案(说课稿),全部的,部分的都可以,谢谢!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内容很多,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网络搜索“飞翔教学资源网”就可以到我们网站
春
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 师生共赏:
1、 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 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 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 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 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 友情链接
作业布置: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板书设计:
春
一、 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 描春
一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二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课后记: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本文,更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此外,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㈣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怎么写
(1)确定知识目标.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教案怎么写(一)教版材分析权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态度.(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三个操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2)确定能力:(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三个操作要求.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㈤ 人教版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把积木和胶花进行分类。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初步的归类能力。
活动准备:
1、积木和胶花妈妈的头饰、纸箱两个。
2、积木和胶花的屋子各一间。
3、积木和胶花的图片若干。
4、彩色的积木和胶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两位老师分别扮演积木妈妈和胶花妈妈。
1、认识积木妈妈和积木宝宝。
◎积木妈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积木妈妈,这间是我和宝宝住的房子,叫积木屋。你们听一听我的肚子里有什么声音?我的肚子里有许多宝宝,谁想摸摸、看看我的宝宝是怎么样?
◎请两名幼儿出来摸一摸积木妈妈的肚子里的宝宝。
第一次摸出来:这是什么呀?(积木)
第二次摸出来:这又是什么呀?(积木)他们一样吗?(不一样)
◎积木妈妈总结:哦,原来我肚子里有许多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宝宝。
2、认识胶花妈妈和胶花宝宝。
◎胶花妈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胶花妈妈,这间是我和宝宝住的房子,叫胶花屋。你们听一听我的肚子里有什么声音?我的肚子里住许多宝宝,谁想摸摸、看看我的宝宝是怎么样?
◎请两名幼儿出来摸一摸胶花妈妈的肚子里的宝宝。
第一次摸出来:这是什么呀?(胶花)
第二次摸出来:这又是什么呀?(胶花)
◎积木妈妈总结:哦,原来我肚子里也有许多不同颜色的胶花宝宝。
二、请幼儿帮积木屋里的积木宝宝和胶花屋的胶花宝宝找妈妈。(第一次分类)
1、认识积木屋和胶花屋。
◎屋子里传来了宝宝的哭声。
积木妈妈:咦?谁在哭啊?
积木妈妈:哦,原来是积木宝宝和胶花宝宝在哭。
◎请幼儿一起问积木和胶花宝宝?为什么哭?
老师:小朋友我们一起问积木、胶花宝宝为什么哭?
积木妈妈:原来你们的妈妈不见了。
3、帮助积木和胶花宝宝找妈妈。
◎积木妈妈:积木宝宝和胶花宝宝的妈妈都不见了,它们的妈妈在哪里啊?
◎积木妈妈:谁是积木妈妈啊(请幼儿指一指积木妈妈)。
学说:积木宝宝找积木妈妈。
哪剩下的是什么妈妈呀?(胶花妈妈)
学说:胶花宝宝找胶花妈妈。
◎请一名幼儿示范帮积木宝宝和胶花宝宝找妈妈。
-老师:谁想帮积木、胶花宝宝找妈妈呀?
◎向幼儿交代要先帮积木宝宝找妈妈,再帮胶花宝宝找妈妈。
◎积木和胶花宝宝都很开心,因为他们都找到自己的妈妈了。
◎玩具宝宝和妈妈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三、请幼儿帮地上的积木和胶花宝宝找妈妈。(第二次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