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语文主谓宾定妆补例句
1、(作为学生)的他们[在一片欢笑声中] 迎接 远道而来的我们 <来> 了。
定 语 主语 状 语 谓语 定 语 宾语 补语
2、他 ‖ 是学生
主 谓 宾
4、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答案:(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5、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答案:(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6、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答案:(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7、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答案:(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8、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9、 (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 宾语
10、(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 定语 宾语
② 初中语文的病句类型有哪些,全面一点的。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指颠倒了语言的次序】
1、定语位置不当。
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
又如: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
(正确)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
练习: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3)首汽集团今天上午开通电子商务网站,成为第一家国内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租车的旅游企业。
分析:“第一家国内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租车的旅游”是多项定语,一般情况下,多项定语中,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词语(如“国内”)应放在指称或数量词语的前面(如“第一家”),故“第一家”应与“国内”互换位置。
2、状语位置不当。
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
(正常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练习:
(1)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2)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分析:多项状语排列,顺序应是先时间后处所。故句子应调整为:为了找到充足 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许多同学近几天(时间)在阅览室里(处所)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3、虚词位置不当。
(1)“不”的位置不对。
如: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把” 字句,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练习: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如:①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②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两个分句是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练习: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 (“他”应移至“不但”前)
(3)分句次序不当。
如: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是拔尖的,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句间关系颠倒,应改为“……不仅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在全校也是拔尖的。”)
(4)逻辑顺序:
如: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正确)故宫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又如: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正确)我们必须随时发现并认真克服自己的缺点。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如: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练习:
(1)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2)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3)这位建筑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的关注。
分析:“出色工作”不能被采用,主语“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是并列短语,不能共用一个谓语“采用”。提示:并列短语共做一个成分,易出现搭配不当语病,故应特别注意“和”“与”“跟”“及”“及其”等连词和表并列关系的顿号。
2、动宾搭配不当。
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练习:
(1)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2)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3)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分析:谓语“加快”与宾语“速度和规模”中的“规模”不搭配,需另配一个动词“扩大”。注意:这又是并列短语做一个句子成分,出现的搭配不当的语病例子。另外,“并重点建设”句的主语已偷换,成为又一语病。
3、主宾搭配不当。
如:十月的北京,是个美丽的季节。 (“北京”不能是“季节”)
又如:他的家乡是广西桂林市人。 (他的家乡是广西桂林市。)
练习:
(1)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2)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3)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分析:主宾搭配不当时,大多情况下,充当谓语的常常是“是”字,做有“是”字充当谓语的习题时,应先找出主语和宾语,看它们是否对等,就知道能否搭配了。句中的“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是动宾短语做主语,宾语是“问题”,这样,句意成了“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是问题”,主宾显然不能对等。可把“问题”改为“任务”。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人群”应改为“人”)
(2)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个问题。 (“稍微”与“深思”自相矛盾)
(3)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我们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应删除“整整齐齐”)
练习:
(1)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很大”应改为“很多”。)
(2)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3)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如: 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又如:能不能战胜自己的懒惰,是一个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正确)能不能战胜自己的懒惰,是一个人可否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练习: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如: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练习:
(1)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2)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
(3)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一)成分残缺。句子成分可以省略、省略总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把省去的词语补出来。但是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则句子结构不完整。
1、缺主语。
如: 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又如: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正确)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练习:
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2、缺谓语。
如: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练习:
(1)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2)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3、缺宾语。
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再如: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正确)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的精神,终于夺得了冠军。
练习:
(1)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2)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二)、赘余。 (赘余即多余。)
1、主语多余 如: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练习:
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主语多余。)
2、谓语多余 如: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练习:
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3、宾语多余 如: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的编写”多余,应删去。
练习:
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4、定语多余 如: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练习:
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多余)
5、状语多余 如: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练习:
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6、补语多余 如: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练习:
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补语多余。)
7、重复啰嗦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即一句话说到半截,又变成另一种说法,使语意不明确。
如: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练习:
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2、句中暗换主语。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
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层次不清。
如: 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
(“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五、表意不明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
1、费解。
如: 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义。
如: 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理解产生歧义。)
又如: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3、指代不明。
如: 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 (谁陪谁?大概是“二婶陪她”。)
又如:小明与小强赛跑,他比他跑得快。
(正确)小明与小强赛跑,小明比他跑得快。或:小明与小强赛跑,他比小强跑得快。
练习:
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1、自相矛盾。
如:我国有世界上所没有的万里长城。
(可在“世界上”后加“其他国家”或 改“所没有”为“独一无二”。)
又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练习:
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
如: 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
(“参观券”不属“游戏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练习:
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3、强拉因果。
如: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练习:
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
如: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
(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练习:
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
如: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又如: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要特别注意。
(正确)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要特别注意。
练习:
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例如: 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练习:
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③ 初中语文连词成段这种题怎么写
先弄清楚给出词语的含义,构思一段应景的小文章,把这些词穿插进去。哪怕只是几句话。这样才不会给人生涩的感觉。
④ 初中语文句子成分
(1)主语:
一般上由名词、代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充当。主语是一个句子的主题,可以回答“谁”、“什么”等的问题,例如:
“你”吃饱了吗?(主语是代词,你)
“一斤”有十六两。(主语是数量词,一斤)
“相逢”何必曾相识。(主语是动词,相逢)
“孝亲敬老”是华人的传统的美德。(主语是短语)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承受思想重负的能力终归有限啊!(主语是短语)
(2)谓语:
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名词、代词和短语充当。一般上谓语是出现在主语的后面,用以陈述主语。谓语可回答“做什么”、“怎么样”、“是不是”、“有没有”等问题。例如:
妈妈“米幼兰”。(谓语是名词)
他在一场恶梦中“告别”了人生。(动词)
外婆的健康“如何”?(代词)
升名“依然低头不语”。(短语)
(3)宾语:
宾语多用于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和短语充当。宾语一般上出现在谓语后,是谓语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可以回答“谁”、“什么”等问题。例如:
妈妈正在责骂“弟弟”。(名词)
我不怕“困难”。(形容词)
医院里禁止“抽烟”。(动词)
他精通“八国语言”。(短语)
有时候一个句子里会有两个宾语,我们称为双宾语。第一个宾语多指人,称为近宾语;第二个宾语指事物称呼、行为等,称为远宾语。例如:
老师“送”我两本“书”。
大家嘲笑“他”是“傻瓜”。
他教唆‘“年们”“离家出走”。
(4)定语:
定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名词和短语充当。定语在句子中放在主语宾语前,起修饰和限定作用。定语可回答“谁的”、“多少”、“什么样的”等问题。例如:
“弟弟”的哭叫声在街头就听到了。(名词)
“开会”的人都来齐了。(动词)
“一番冷冰冰”的话,听了让人心寒。(短语)
秀花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形容词)
(5)状语:
壮语可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和短语充当。一般上是放在谓语前,用来修饰及限定谓语。壮语可回答“怎么样”、“何时”、“何地”、“为什么”的问题。例如:
“昨天”,我在百货市场碰见他。(名词)
这款时装“确实”不错。(副词)
小明“终于”盼到了消息。(副词)
健国“拼命”的追在巴士后头。(形容词)
(6)补语:
补语多由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和短语充当。补语多处在谓语或宾语后,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补语可以回答“怎么样”、“多少”、“多久”、“那里”等问题。例如:
妈妈气得两眼“通红”。(形容词)
你的书念得“怎么样”?(代词)
他最近脾气坏“透”了。(副词)
考场静得“很”。(副词)
主谓宾定状补都有各自的符号。主语的是在自的下面出现这个=符号。谓语是在字的下面出现这个—符号,一条直线。宾语是~、定语是()、壮语是[]而补语则是<>这个符号。
⑤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总结,大侠帮帮忙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归纳
字 形声字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自的读音
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义符);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音符)
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音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表示属于同一类事物的字
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
(象形字) 用概括的线条描画实物形状
(会意字)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配合成为一个新字以表示一个新意
(指示字) 用象征性并具有指示作用的笔画来表示意义
同音字 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1、读音相同字形相似;2、读音相同字形不同
形似字 在形体上较为相近的字:1、笔画不同,字形差异细微;2、部首偏旁不同,字形差别明显 多音多义字 一个字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
词 实词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表示1、人名;2、处所;3、时间;4、方位;5、事物;6、抽象概念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
表示1、动作行为;2、存在变化;3、心理活动;4、可能、意愿;5、趋向;6、判断
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表示1、形状;2、性质;3、状态〔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
数词 表示数目:1、确数;2、概数;3、序数 常连用构成数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
量词 表示单位
表示:1、事物的单位(1)个体(2)集体(3)不定量(4)度量衡;2、动作、行为的单位
代词 起指示(或替代)作用的词
包括: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2、疑问代词:提出问题;3、指示代词:区别人或事物
虚词 副词 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 连词 起连接作用;表示:1、并列关系;2、选择关系;3、条件与副词配合使用
介词 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助词 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分为:1、结构助词;2、动态助词;3、语气助词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可在句子的前、中、末,语句的意思不变
拟声词 摹拟声音
词汇
单义词 只表示一个意义
多义词 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 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反义词 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的词
短语:词和词组合起来,构成短语(也称词组)。组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是两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是三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就是四个词。词和词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学校管理”和“管理学校”;也可以借助不同的虚词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父亲的母亲”和“父亲和母亲”。
一、短语的种类词和词组合成短语,主要有六种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和介宾短语。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与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关系,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短语称为并列短语。例如: 报纸杂志 老师和同学 调查研究 唱歌跳舞
2、偏正短语偏正短语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在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用()表示定语,〔〕表示状语。)例如: (我的)老师 (清晰的)字迹 (一个)顾客 〔激动地〕说
3、动宾短语有的动词单独使用就可以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不及物动词);有的动词还要在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才能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及物动词),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其中受动词支配的词是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表示宾语)例如: 吃晚饭 卖豆浆 夸奖我
4、动补短语动补短语是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处所等。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有些补语不能用“得”。(用〈 〉表示补语)例如: 盛〈满〉 吓〈跑〉 洗得〈干净〉 睡〈在床上〉 和动补短语相类似的,还有由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补语对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起补充说明作用。例如: 暗得〈很〉 大得〈多〉 冻得〈麻木〉
5、主谓短语两个词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这种短语叫主谓短语。(用 表示主语, 表示谓语)例如: 养分多 举止稳重 天气好6、介宾短语介词与其后面的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组合成介宾短语。起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的作用,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二、句子及句子成分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单句的类型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
复句分为单重复句和多重复句两类。
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间有一定的语法关系,根据不同的语法关系可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几种成分。此外还有独立成分。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主干)。
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情”。表示为:
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表示为:
宾语:宾语在谓语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表示为:
定语: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
状语: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1、单句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主谓句的具体类型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研究比较常见的主谓宾式和主谓式)例:我们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主谓宾式)他〔非常〕健康。(主谓式)(他的)病症消失了。(主谓式)注:主谓宾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这样,后面才有可能带宾语;主谓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但动词是不及物动词。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例;飞机! 站住! 哦! 呜!(我们这里不做研究)结构复杂的单句的分析:一个单句的各个成分都由词来充当,这个句子就简单;如果由复杂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分,单句就复杂了,它和复杂短语的道理是一样的。例:1、(我们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2、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巩固练习:用符号标出各种句子成分1、严肃地对待文章内容的人一定也在文章形式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2、我相信,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增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既A,又B”、“不是A,而是B”、“也A,也B”、“一方面A,一方面B”。例: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2)承接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变动。常用的关联词语:“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例:他们俩手牵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3)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关联词语:“不但(不光、不只、不仅)A,而且(并且、还、又)B”、“尚且A,何况B”。例: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4)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出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的关联词语:“或者A,或者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不如B”。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例: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6)因果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因为A,所以B”、“既然A,就(那么)B”、“因此”等。例: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不气馁。(7)假设复句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假如”、“假使”、“要是”等。例: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8)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无论(不管)A,都(也)B”等。例:只有党风在正,才能事业兴。多重复句的分析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用“”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依次类推。例: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了,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句子成分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2)树叶黄了。(3)小王今年十六岁。(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5)明天星期日。(6)什么书他都看。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2)(三杯)美洒敬亲人。(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2)咱们[北京]见。(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3)他生〈于1918年〉。(4)他坐〈在桌子旁〉。(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7.独立成分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8、复指成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在句子成份的定义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有特殊句式,它改变了成份的位置: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疑问句式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否定句式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⑥ 初中语文病句类型看到什么不放过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指颠倒了语言的次序】
1、定语位置不当.
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
又如: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
(正确)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
练习: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3)首汽集团今天上午开通电子商务网站,成为第一家国内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租车的旅游企业.
分析:“第一家国内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租车的旅游”是多项定语,一般情况下,多项定语中,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词语(如“国内”)应放在指称或数量词语的前面(如“第一家”),故“第一家”应与“国内”互换位置.
2、状语位置不当.
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
(正常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练习:
(1)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2)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分析:多项状语排列,顺序应是先时间后处所.故句子应调整为:为了找到充足 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许多同学近几天(时间)在阅览室里(处所)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3、虚词位置不当.
(1)“不”的位置不对.
如: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把” 字句,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练习: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如:①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②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两个分句是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练习: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 (“他”应移至“不但”前)
(3)分句次序不当.
如: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是拔尖的,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句间关系颠倒,应改为“……不仅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在全校也是拔尖的.”)
(4)逻辑顺序:
如: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正确)故宫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又如: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正确)我们必须随时发现并认真克服自己的缺点.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如: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练习:
(1)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2)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3)这位建筑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的关注.
分析:“出色工作”不能被采用,主语“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是并列短语,不能共用一个谓语“采用”.提示:并列短语共做一个成分,易出现搭配不当语病,故应特别注意“和”“与”“跟”“及”“及其”等连词和表并列关系的顿号.
2、动宾搭配不当.
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练习:
(1)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2)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3)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分析:谓语“加快”与宾语“速度和规模”中的“规模”不搭配,需另配一个动词“扩大”.注意:这又是并列短语做一个句子成分,出现的搭配不当的语病例子.另外,“并重点建设”句的主语已偷换,成为又一语病.
3、主宾搭配不当.
如:十月的北京,是个美丽的季节. (“北京”不能是“季节”)
又如:他的家乡是广西桂林市人. (他的家乡是广西桂林市.)
练习:
(1)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2)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3)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分析:主宾搭配不当时,大多情况下,充当谓语的常常是“是”字,做有“是”字充当谓语的习题时,应先找出主语和宾语,看它们是否对等,就知道能否搭配了.句中的“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是动宾短语做主语,宾语是“问题”,这样,句意成了“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是问题”,主宾显然不能对等.可把“问题”改为“任务”.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人群”应改为“人”)
(2)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个问题. (“稍微”与“深思”自相矛盾)
(3)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我们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应删除“整整齐齐”)
练习:
(1)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很大”应改为“很多”.)
(2)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3)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如: 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又如:能不能战胜自己的懒惰,是一个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正确)能不能战胜自己的懒惰,是一个人可否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练习: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如: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练习:
(1)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2)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
(3)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一)成分残缺.句子成分可以省略、省略总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把省去的词语补出来.但是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则句子结构不完整.
1、缺主语.
如: 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又如: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正确)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练习:
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2、缺谓语.
如: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练习:
(1)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2)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3、缺宾语.
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再如: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正确)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的精神,终于夺得了冠军.
练习:
(1)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2)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二)、赘余. (赘余即多余.)
1、主语多余 如: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练习:
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主语多余.)
2、谓语多余 如: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练习:
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3、宾语多余 如: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的编写”多余,应删去.
练习:
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4、定语多余 如: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练习:
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多余)
5、状语多余 如: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练习:
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6、补语多余 如: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练习:
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补语多余.)
7、重复啰嗦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即一句话说到半截,又变成另一种说法,使语意不明确.
如: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练习:
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2、句中暗换主语.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
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⑦ 初中语文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方面的知识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两者之间是陈述关系。
宾语表示人、物或事情内,是动作所支配、容所关涉的对象。
我们车间 已经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我们车间 是主语
已经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是谓语
全年的生产任务 是宾语
完成了 是动语 支配宾语的
⑧ 初中语文句子成分详解及习题
教你几句简单的口诀吧——
主谓宾,定状补,
六种成份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语前状后是补。
记住这几句口诀,再仔细琢磨,就一定记住啦!
⑨ 请问适合初中生的语文语法知识有哪些
一、 主语 谓语
(一)主语的构成材料
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
谓词性主语由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二)谓语的构成材料
谓语:对主语起叙述、描写或判断的作用,能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谓语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还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充当。
(三)主语和谓语的意义类型
主语的语义类型有:
施事主语:所指事物施行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大妈切牛肉。
受事主语:所指事物承受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菜买来了。
用事主语:所指事物具有提供使用的内涵。如:这些土豆烧牛肉。
于事主语:所指事物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如:墙上挂着一幅画。
断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断定的对象。如:这幅画是我的。
描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描写的对象。如:这个孩子很机灵。
二、动语 宾语
(一)动语的构成材料
动语和宾语成对,它决定宾语的性质。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包括:动词、动词+时态助词、中补短语、动词性联合短语
(二)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的构成材料有:名词性词语、数量短语、“的”字短语、名词性联合短语、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形容词性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复句形式。
(三)宾语的意义类型
1、 受事宾语:宾语表示直接或间接承受行为活动的客体事物。包括:
对象宾语(挖土 挖野草)
目标宾语(挖地道 挖红薯)
2、施事宾语:宾语表示可以施行动语行为的客体事物。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
3、断事宾语:宾语表示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客体事物。如:
我姓李。
4、于事宾语:宾语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如:
到达北京。 进入二十一世纪。
5、反身宾语:宾语表示人物动作返回自身的某个部位。如:
耸了耸肩膀。 紧闭着眼睛。
三、定语
(一) 定语的构成: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
(二) 定语的意义类别
1、 限制性定语:数量、处所、领属。
2、 描写性定语:性质、状态、特点、用途、质料、职业。
(三)定语标志“的”的作用
定语和中心语的构成有的要用“的”,有的不用“的”,有的用与不用语法关系或语义不同。下面从语法结构、语义联系和语用色彩三个角度考察“的”的作用:
举 例 语法结构 语义关系 语用色彩
一 1 骑自行车人 不成立 无义与有义对立 无用与有用对立
骑自行车的人 偏正短语
2 这桌子 偏正短语 有义与无义对立 有用与无用对立
这的桌子 不成立
3 修理汽车 动宾短语 支配与修饰的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修理的汽车 偏正短语
二 4 牛脾气 偏正短语 描写性与领属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牛的脾气 偏正短语
5 三斤鲤鱼 偏正短语 限制性与描写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三斤的鲤鱼 偏正短语
三 6 中国历史 偏正短语 语义不对立 语用对立
中国的历史 偏正短语
(四)多层定语
1、 分析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词语修饰右边所有的词语。
2、 定语次序:领属、时处、指示代词或量词、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范围类别的动词或名词。
四、状语
(一)状语的构成: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量词短语等。
(二)状语的意义类别
限制性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
描写性状语描写动作状态,指向谓词性成分或名词性成分。
(三) 多层状语
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状语修饰右边的中心语。
次序: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
五、补语
(一) 补语的构成: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充当。
(二) 补语的意义类别:
1、 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
2、 程度补语: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限于用“极、很、透、慌、死、坏”。
3、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之间都有“得”。
4、 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
5、 数量补语:表示动作的次数,由动量短语充当。
6、 时间处所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点、处所、动作终止地点。用介词短语充当。
7、 可能补语: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不能实现。
(三)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
1、 补语在宾语前 如:我们走进了张老师的办公室。(趋向补语+处所宾语)
2、 补语在宾语后 如:他去过北京两次。(处所宾语+动量补语)
3、 宾语在两个趋向补语中间 如:他拿出一本书来。
(四) 补语和宾语辨别
1、 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补语的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介词短语、主谓短语。
2、 物量短语只充当宾语,动量短语只充当补语。
3、 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可以作宾语,也可以作补语。数量短语能转换成主语的是宾语,不能转换的补语。
4、 助词“得”是补语的标记。
六 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包括:
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中心语。
七 独立语
独立语:是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包括: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