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

发布时间:2021-01-01 20:14:59

1. 小学科学课程3到6年级的所有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复习资料



1、人体中共有206块骨头,共有600多块肌肉,肌肉重量占体重的40%。

2、骨骼具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关节,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3、经常运动的好处是: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肌肉发达;体力充沛;延缓衰老;身体匀称。

4、人需要的主要营养成份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5、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有: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吃得最少的应该是油盐糖。

6、人体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7、为了安全饮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绿色食品,少吃腌腊食品。

8、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9、没有一种食品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所以我们吃食物要多样化和全面化。

10、水果不可替代蔬菜。

空气

1、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如果空气中增加了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中国古代人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一定的温度。

3、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可是人们的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止空气污染的一些措施有植树造林、节约能源、少开小汽车,改进汽车燃料、禁烧秸杆、使用无氟冰箱等。

4、用手搧一下空气、把空气装在塑料袋里等都可以感到空气的存在,空气是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气体。

5、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为什么?(水不能流进瓶子,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

6、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面,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7、空气能被压缩,压缩了的空气有弹性,在炎热的夏季,自行车轮胎中的气为什么不能充得太足?(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季由于气温太高,轮胎内的空气受到高温,其体积必然很快增大,产生很大的压力,当轮胎承受不住这样大的压力时,就会被胀裂。)

天文

1、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来表示,我们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昼夜的产生现象,其实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只不过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为参照物,所以看起来就是东升、西落

2、太阳位置在东,物体影子在西,太阳位置在南,物体影子在北,太阳位置在西,物体影子在东。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变化的规律形成太阳钟,故宫博物院的太阳钟叫日晷,它属于赤道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有的日晷叫地平日晷,

3、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4、新月指的是天空中看不见的月亮。月初的蛾眉月,是指太阳刚落地平线,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朝着太阳的。而月底的蛾眉月是指快要日出时,看到的月相同样是向着太阳的。

5、日落时看到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发现:蛾眉月在西方,上弦月在南方天空,凸月在中间偏东,满月在东方。可见月亮绕地球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6、日出时看十六到月底的月亮,发现十六的月亮在西头,下弦月在南方天空,残月在中间偏东处,蛾眉月在东头。

7、一天中月亮是东升西落的。这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农历一个月。

运动和力

1、我们在骑自行车时车轮在做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

2、一辆载重汽车行驶得快慢与自重、拉力、路面这些因素有关。

3、力的单位是牛顿。

4、使用测力计时,要使指针在0处,不能超过最大测量范围。

5、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还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弹性,这种力叫弹力。

6、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这个力是因为地球引力。

7、判断: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对)

物体的弹性是无限的(错)

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对)

8、摩擦能产生热量,流星的形成就与摩擦有关,在在炎热的夏天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轮胎会发烫;生活中有好多增大有益摩擦(例如:如轮胎上的花纹、车把手上的花纹)和减少有害摩擦(在机械运动部位加润滑油,加滚珠轴承)的例子。

9、物体的形状与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关,如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的大小就有关。



1、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云、雾、雨、露、霜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而成的。

2、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看、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对不了解的物体千万别随便闻、随便尝。鉴别杯子中水、盐水、糖水、牛奶、白醋的方法是什么?

3、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4、铁块在水中是要下沉的,可钢铁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因为钢铁轮船的空间大,与同体积有水相比较,它反而轻,因此浮在水上。)

5、地球上大部分水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大部分淡水只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大气中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只有河流湖泊和浅层地层里的水可供人类使用。而可供人类使用的这一点淡水还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人类如果不注意保护水资源,地球上将无干净水可用。

6、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固体的分离,例如把豆子和米分开,把粗沙和细沙分开,两种不同的固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小。例如黄豆与米混合后体积变小了,但重量不变,液体与水混合,有些溶于水,有些不溶于水。有些浮在水上,有些沉在水下,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不溶于水的液体也可能溶于水。

生物

1、种子的构造:子叶、胚根、胚芽。胚芽将来长大成茎和叶,胚根将来长大成根。

2、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养料。

3、一朵花,例如油菜花有:花瓣、萼片、雌蕊、雄蕊。

蜜蜂和一些昆虫可以为一些花传粉。果实里面都有种子,“无籽瓜”是人工培育的,它仍然是果实,萝卜不是果实。

4、土壤的主要成份有:沙、黏土、腐殖质等。

5、蚕、蜻蜓、蚂蚁、蟋蟀、等都属于昆虫类。它们成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大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变态,蚕一生要经过蚕卵、蚕、蚕蛹、蚕蛾四个阶段。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6、鱼终生生活在水里,鱼有各种形状,鱼体表面有鳞,有些鱼如鳝鱼、黏鱼等鱼无鳞。鱼鳞的花纹像树木的年轮,鱼也有耳朵,只不过藏在头骨里头,鱼利用鳃从水中得到氧气,鱼通过调节体内鳔中气体多少可改变自身体积,从而调节比重,得到不同浮力。而快速运动的鲨鱼就无鳔。鱼的运动前进都要靠鱼尾,慢慢前进靠腹鳍,或腮排水,胸鳍撑开可使运动的鱼停下来,体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温。

7、要善待动物,爱护动物,要保护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如牛、蜜蜂、吃虫子的鸟。还要保护珍稀动物。我们可以从哪方面做起?(对我们长期生活在城区的中学来说,爱护鸟类,爱护树木,保护小动物生活的环境。要保护水中的动物,就要保护水源。在鸟类繁殖的季节和家长一起共同为鸟儿做“人工鸟巢”,在动物园,也要做文明观众,爱护各种动物。)

8、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多数鸟类在白天活动,而猫头鹰以捕食鼠类为主,老鼠喜在夜间活动,所以猫头鹰也在夜间活动。从早晨到下午是它的睡觉时间,蜗牛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它的活动时间也是夜间。

热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热总是从高处向低处传递。

2、固体主要传热方式是传导,液体、气体的传热方式是靠对流,太阳上的热是辐射到地球上的。

3、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4、因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易于吸收辐射热,所以我们在夏天喜欢穿浅色衣服,冬天喜欢穿深色衣服。

5、温度的变化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夏天电线伸长、严寒的冬季水管冻裂等。)

6、加热和冷却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时酱菜瓶盖拧不开,可用热毛巾包住瓶盖,瓶盖受热膨胀就能很轻松在拧开了。还有塑料水管的连接、炼钢、制棒冰、蜡烛的制作等。)

7、为什么锅把手用塑料制作?锅身用金属制作?(塑料不善于传热,用塑料做的锅把手不会烫手。因为金属善于传热,所以锅身用金属制作。)

8、画出热在水锅中传递的图示。(略)

声音

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噪音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

2、人耳构造: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课本

节省了资源,但是害了什么?害了孩子的健康呀!那些课本收集起来,在学校版放了一年,霉了,现在又发给权学生学习;第二,那些课本是别人用过的,有些相当脏,现在的孩子又接着用,细菌在不断地传播…… 真不知道那些官员在搞什么,如果他们也有孩子在读书,他们还会不会这样?

3.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第1课放大镜

科学概念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科学概念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

科学概念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科学概念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科学概念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

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科学概念

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

的许多秘密。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变。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科学概念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第5课铁生锈了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第6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一)背景和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第7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第三单元 宇宙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第1课地球的卫星 月球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第2课月相变化

科学概念

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

科学概念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第4课日食和月食

科学概念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第5课太阳系

(一)背景和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第6课在星空中(一)

科学概念

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第7课在星空中(二)

科学概念

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第8课探索宇宙

科学概念:

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膨胀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

环境。

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于采

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第1课一天的垃圾

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第2课垃圾的处理

科学概念

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3课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

科学概念

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第4课分类和回收利用

科学概念

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第5课一天的生活用水

科学概念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4.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本

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4、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6、一些固体物质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一些混合物都不是晶体,如河沙,泥土。
7、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
8、洋葱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9、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0、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1、(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2、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团藻。
13、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
(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快有慢)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在变化中(不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5、书中介绍的一些变化: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含淀粉食物:(米,面,玉米,红薯,土豆)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6、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的特点:
(无光泽 不能导电 红褐色 无延展性 易脆 不能被磁铁吸引)。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7、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8、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
9、淡蓝色(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铁钉变红,溶液变淡。
10、二氧化碳增加对全球环境的危害:(①全球气候变暖②土壤沙漠化③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
11、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
第三单元 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6)。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登上月球,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3、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
4、月球地形是(环形山),形成原因是(陨石撞击)。
5、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
6、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7、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还有各行星的特点
8、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9、(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10、北极星在(小熊星座)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
11、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的三颗亮星(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和(牛郎星)(属于天鹰座)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
1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是在(膨胀),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13、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14、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5、火箭发源地是(中国)。1700年前的三国就有了。
16、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中国第一个上天的是(杨利伟)现在发射成功(“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1、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2、焚烧法的优点:(占地小,避免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造成二次污染)
3、(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产生大量垃圾。
4、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不可回收垃圾:包括(有毒垃圾:废电池,医疗垃圾)和(厨余垃圾)
5、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6、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7、(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8、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9、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
10、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才能符合我们使用。
11、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
1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13、白色污染是(塑料垃圾)减少白色垃圾的方法有:(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
14、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是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海洋环境的恶化)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建立自然保护区。
参考资料:网络文库

5. 课标对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的要求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具体达到:
科学知识:获得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和对待自然四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爱科学 、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逐步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上述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出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中能够分别单独实现,它们是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共同达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以上目标必须相互整合,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运用。

6.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的有效教学措施有哪些

6.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专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属。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9.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7. 如何上好六年级的科学课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刚才几位教师的经验介绍,下面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还需要明确,探究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在以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要留意新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遇到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科学教师不能采取置之不理或是模棱两可的态度,而是要积极地肯定学生,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新问题与本课教学内容的紧密情况来决定解决的时机.在听评课活动中,我注意到很多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活动时,学生不断地就许多新的情况问老师,老师都挺有耐心地在课堂上一一作答.其实,许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与交流就可以解决的,教师大可不必有问必答,要给学生留下一些质疑的探究的空间.在面对科学探究问题时我们都应该踏实、谨慎,切不可急功近利.在一节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算教师想解释往往又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而变得仓促,这往往也会给学生留下了对科学知识的抽象的印象.科学性的理论知识要是没有结合实验活动进行的话,学生理解起来是会相对困难一些的,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所不愿看到的结果.相反地,在科学课堂上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悬念空间,反而有利于一次又一次的科学教学顺利进行.
比如自制紫甘蓝试剂,学生就问我:“老师,为什么用紫色的?而不是用其他颜色的?”因为这个地方就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酸碱物质,其中的道理不需要细讲,而且这涉及到初中物理化学的有关知识,于是我就告诉学生,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上网查找一下或是问问家长,也可以借来初中的物理化学课本研究一下,相信你一定可以解开这个谜团的.
二、科学探究要以学生为主体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以及有效的指导.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讲铁钉生锈了,我送给学生两个问题,让他们分组后选择;一是,如何让新铁钉生锈?二是,如何让生锈的铁钉变得光洁如新?选择好后,自己先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设计实验,自己完成,再给其他同学演示并讲解.
三、教师要转变观念,勤学多思,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是研究小学生身边的事物,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
我们翻开小学科学课本就会发现课本内容的涵盖面几乎包括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理应不断地学习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胜任科学教学工作.
另外,在面对科学知识时,我们科学教师的教态应当朴实、自然、无华,不可在课堂上表现出急躁的情绪,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实实在在的探究科学问题的态度,一个踏实的、谨慎的印象,体现出了对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严肃性.长期如此,对于培养学生在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比如做实验,难免有失败,即使课前做过,也有可能会出现问题,碰到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沉着,和学生一起寻找原因,一起解决.并告诉他们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科学家就是这样反复试验不断探索,最终有了新的发明和创造.
再比如讲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由于学生在五年级下册的品社课中学习过相关的内容,所以我就让他们自由结合成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搜集资料,如果有实验,我们可以一起研究完成,但是课堂上全是学生在讲在做,我只是起个指导总结的作用.试过几课之后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超出我们的想象.
四、教师要“聪明”,利用好身边的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
比如讲《衣服的学问》一课,我先让学生自己回家洗自己的衣服,再洗家里有油渍、汗渍,水果渍的衣服,想办法洗干净,可以问家长,可以上网去查,然后把你的成果汇报,结果有的学生用到了刷子、汽油、还有棒槌、白醋,等等.虽然不是很了解其中的原理,但是已经很有成就感了.回到课本,老师只是讲解一下做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就行了.
我们都知道要给学生提供探究为主的学习空间,就需要很多的实验器材,于是有很多老师就抱怨学校实验器材太少,其实,学校除了准备化学、物理试验需要的诸如: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显微镜等器材外,由于科学知识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学生生活,也就要求教师或者学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再说你平时只要留心,做个有心人,也可积累一些实验器材的.
动画片 相信每个孩子都喜欢看,我也是个动画迷,因为我从中发现了许多科学知识和小窍门.比如《蛋神奇踪》讲的就是2090年的地球,一片荒凉,没有任何生物,而造成这一切的居然是人类自己.因为人类只知道向大自然索取,从不知道要保护.所以我就选择其中的一段视频用到了科学课中,讲解我们的家园,让学生看完之后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大大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真是一举多得.
再比如讲冷热变化对地表的影响,我就用到了《龙脉传奇》中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看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学到了什么精神,因为《龙脉传奇》讲的就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所以学生受益匪浅.
小动画,大道理.只要我们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能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动口、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那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8.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上适合看什么影片或者是是实验类的节目

亿之圣/塑化提醒您!这个你可以放蓝猫淘气三千问啊 深奥的小学生看不明白 要简单易懂有趣的

9. 如何上好六年级的科学课

静下心来

阅读全文

与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