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老师把五年一班的学生分成小组来植树,按4人一组,6人一组,都能正好分完,五年一班有多少人(班级人
4=2×2
6=2×3
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12,
所以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48…
因为班级人数在40~50之间,所以五年一班有48人.
答:五一班至少有48人.
Ⅱ 王老师统计六年级一班45名同学的期中考试成绩,算得全班平均分是82分
82.2 总分少算9分,平均分少算9/45=0.2分
12 60-(60X1.2)/1.5
Ⅲ 六年级的王强盛同学不爱学习,班主任刘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一番教育,请模仿交际
不爱学习,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很正常啊!有啥可模仿的?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内这样不断纠正错容误中成长起来的啊。没啥好笑的,没啥取笑的,取笑教育就是对未来不负责任!教育是严肃的,是不容取笑模仿的,就像你不能取笑父母的养育之恩一样。
Ⅳ 王老师把55本科技书分给六年级三个班,一班有34人,三班有36人。二班有40人,三
1班 315x34/(34+35+36)=315x34/105=102
2班 315x35/(34+35+36)=105
3班315x36/(34+35+36)=108
Ⅳ 王老师将20000元钱存入银行,准备给儿子六年后读大学用,银行的存款利率如下表 一年年利率是2.25%
先存5年期,再存1年期(或先存1年期,再存5年期)
20000*5*3.6%=3600
203600*1*2.25%=531
故五年后本金加利息共20000+3600+531=24131元
Ⅵ 王老师把六年级的一次数学测试成绩制成了统计表和统计图.由于不小心把统计图。。。
总人数:10÷5%=200人
优占:48÷200=24%
良的人数:200×40%=80人
及格占:1-24%-40%-5%=31%
及格人数:200×31%=62人
Ⅶ 王老师询问六年级学生小明,小明说他们年级共有一百多名同学,老师请同学按三人一行排队,结果多一人,按
有112+15x人
112;127;142;157;172;187
Ⅷ 六年级下册语文《新来的王老师》讲了一件什么事
《 难忘的启蒙》文章重点回忆了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回的抵制和对抗答日演讲比赛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老师领进门》作者对老师的感激知情.记叙了老师上课的情形.
《新来的王老师》主要内容: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
《忘不了的笑声》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
Ⅸ 王老师准备给六年级60个同学每人买一个纪念品,到哪家店买比较合算为什么
甲:50×25=1250(因为买十送二,所以只用买50个)
乙:60×25×(1-20%)=1200(因版为优惠20%,就是权打八折)
丙:60×25=1500 1500÷100=15 15×15=225 1500-225=1275(返现金)
乙<甲<丙
选乙
Ⅹ 六年级下册语文新来的王老师作者是谁
是刘绍棠
人物简介
刘绍棠,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1936年2月29日生于河北省通县(1958年3月7日,通县划归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3],1997年3月12日病逝,终年61岁。
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他的作品通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他文学作品,中、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他走上乡土文学之路,是受到老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由于受到孙犁的赞赏,其作品常常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1942年春节过后,还不满6岁的刘绍棠就被送往邻村供给店村上小学。小学的校舍是关帝庙中的后殿,4个年级同在一间殿内上课,每次考试他几乎都是第一名。
刘绍棠
1946年,10岁的刘绍棠离开了儒林村,到通州城内县立模范小学读高小。第一次作文,他一口气写满了五册作文本,写出了长篇《西海子游记》,轰动全校。老师因此给了他可以自由命题、不必当堂交卷的自由。
1948年,12岁,参加革命。
1951年9月,刘绍棠进入向往已久的潞河中学(多次更名后,1917年该校的大学部与汇文大学合并,1919年更名燕京大学)。1951年春,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编辑部做编辑。1953年,高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绍棠和挚友在北戴河
1952年元旦,《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写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当时他上高中一年级,团中央便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在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曾找刘绍棠谈过四个多小时话,希望他多写农村青年题材,并且让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刘绍棠在东北住了两个多月,他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开始构思他的小说《青枝绿叶》。这时,他就开始走上扬长避短的创作道路,即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成为一代作家的基本。1954年他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但不久刘绍棠发现中文系的许多课程设置对他的小说写作帮助不大,经过冷静思考,他写了退学申请。杨晦教授两次把刘绍棠约到家中劝说。但他在北大学习了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1956年春,由康濯和秦兆阳介绍,20岁的刘绍棠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年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1957年3月份,刘绍棠出席了北京文联组织的“王蒙小说讨论会”。他与挚友从维熙合写文章赞扬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不料,反右开始后,刘绍棠被错划为“右派”,组织了一系列对他的批判。他被剥夺写作权力,先是在京郊铁路工地和水利工地劳动,后来回到家乡当社员,一去就是20年。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趴在荒屋寒舍的土炕和炕沿上一字一字写出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狼烟》等。1958年2月被开除出党。1958年10月,刘绍棠被编入北京市“右派劳改大队”,送往京郊劳动。直至1961年 11月,刘绍棠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刘绍棠回到大运河畔的故乡。
1979年,打倒“四人帮”三年后,刘绍棠终于被彻底平反,重又回到北京。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间每户还须有一个人值班。他值班时也不忘写作,室内孤灯一盏,在大地颤拌时,他坦然处之,文思泉涌,笔不停挥。那时,他正在赶写第二部长篇《狼烟》。
1979年重返文坛后,他又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他创作了《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27部作品,而且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的作品散发着田园牧歌式的清新优美,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1988年8月初由于他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宣武医院,经抢救治疗,除了他的左半部身体有一些不听使唤外,他的大脑和言语功能,以及用来握笔的右手,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大病之后的刘绍棠又开始顽强地写作。1997年3月12日,刘绍棠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