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如何提问

初中语文如何提问

发布时间:2020-12-30 11:40:23

初中语文阅读题有几种提问类型

常见的有启发式提问、疏导式提问、质疑式提问和探究式提问

❷ 初中语文提问要注意什么

1、古诗词的背诵,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现在辅导读本多,关键要选好一两本,坚持在初二完成后,一本读本基本完成学习,包括诵读、背诵、基本的白话翻译。现代人学习是古代语文的积累,但不是学古文一辈子,不懂古文,学好语文是很难的,了解一点古诗词很有必要。
2、根据2000年后,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标准要求,语文学习已经从“课文学习”到“写作训练”的转变,课文学习重点在阅读量的增加,一般教材设置都有“精读”和“略读”,但是,其实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阅读量是不足的,需要靠学生和家长来结合孩子的兴趣增加阅读教材。作文的重要和反复的训练,摆在老师、父母、孩子面前,没有阅读的吸收,很难去写作文的。
3、升初中,拼音教学基本结束,学生要积极学习新词语、新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九年义务教育的“字、词汇量”,主要在初中,重要的是初一和初二来打基础,培养从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中学习;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不认识的字词,主动去问、去查找、去求证。好习惯的培养靠孩子的自觉,也靠父母的监督和引导。
4、诵读和背诵,初中生是必须克服的难关,许多孩子都害怕背诵,学习语文,其中初中背诵,是培养孩子语感、从名篇中掌握语文的节奏、排列、转折、层次等基本技巧。巩固词汇量就要靠背诵,甚至没有目标的背诵都是基础中最好的教育,中国人学语文,一是考试需要,二是书面的技巧运用,三是为学习更高深的语文打基础;不需要过多的像学习外国语那样去考虑语法和口语。一天不进校门的孩子,只要和身边的人们正常交流,就不存在口语和语法的问题。
5、从六年级开始,直到高中,如果有条件,学习每一篇文章,必须要孩子掌握作者、写的什么人、什么事、倾注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孩子掌握课文的背景、生僻的字词,帮助孩子提炼整体思想认识和情感(中心思想)。
6、“知识点”这个名词,家长、孩子都要深刻理解,从初中开始,孩子是正式进入竞争性的教育,有排名、有分数高低、有不同等级学校的选择。围绕知识点展开学习,是学习语文的捷径,知识点的范围在哪里?简单的说就是在一篇课文的后面与下一篇课文的前面范围内的读、写、抄、背、默、思考等内容,学习课文的重点,就是解决课文后面的问题,掌握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应试教育的大部分精华所在。所有知识点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7、自由的教育,这是个大命题,但是初中开始,孩子学习语文和写作的自由,千万不能剥夺,我们以前总是强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用这些文种的套路来教育和约束孩子,事实上,这是扼杀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也就是,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放开让孩子学习写作,展开来抒情和思考,不要给孩子套路和框架,更不能上纲上线,引导孩子写一些虚假的故事、抒发一些根本就没有的感情,让孩子失去了学习语文和写作的兴趣,今后不能进行正确的语文实践运用。

❸ 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要注意什么

(1)课堂提问变成了一种单向活动
课堂提问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二是学生向教师提问,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学活动。但是,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教师把预设好的问题一股脑的抛给学生。原本应该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俨然变成了教师单向的灌输式提问,学生被动的回答,失去了师生互相提问的双向问答形式。

(2)提问缺乏针对性

这里所说的提问缺乏针对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层次性,无法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只会形成一种好学生会学的更好,成绩稍差的学生越无法参与回答问题的局面,那么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二是所提问题不能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教师所提问题脱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教学实际。《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教师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感悟诗歌意境”。也就是说教师想要强调的是让学生运用“想象”的方式去学习和感悟诗歌意境,但是课堂上的提问一直在围绕着诗歌的翻译进行,学生没能通过教师的提问,运用想象的方式学习诗歌的内容,又何谈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境呢?这与课前的教学目标不符,这样的提问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3)提问多且杂,缺乏逻辑性

初中语文教材中通常会选入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例如演讲稿,散文等等。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段落较多,内容比较丰富的文本,通常情况下会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从文本的各个细节入手,深入的去解读文本内容。于是课堂提问便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教师针对其中一段内容提问“黑人生活在怎样生活环境中?”学生运用原文的话回答。紧接着教师马上问,刚刚这段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然后又提问学生黑人为什么会身处这样的环境。教师针对短短的一段内容连续抛出了三个问题,但是提出这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既有理解性问题,又有关于写作手法的问题,教师到底想让学生把握怎样的内容呢?这种缺乏逻辑性的提问是很多老师在课堂提问中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在这些多且杂的提问中偏离了文章的主旨。

❹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你好
自夸美纽斯时代走到今天,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经久不衰,有效教学成为教学永恒的主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效教学再一次成为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当今社会,人们对有效教学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即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何谓有效提问?很多老师对此进行了探讨,各自的说法不一,研究者将之界定为:“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现今的课堂提问主要表现为:1.问题多而质量低,不具启发性;2.教师满堂问;3.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性等。面对课堂提问有效性低下的现状,能不能将每一堂课都按照既定的目标行之有效的进行引导和组织,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现今的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课改是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措施”。因此,要改革如今的教育模式,让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达到最优化,我认为应紧扣教学目标,找准提问的时间和机会,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成为启迪学生思考的桥梁,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就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上位探究,许多的专家学者都作了很多的论述,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和帮助。今天,我想就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操作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谈谈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紧扣目标,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实践者往往不多加思考。中小学课堂有效提问如此之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提问的真正目的没有弄明白而跟着感觉走造成的。大概和夫说:提问“是以儿童的智力发展为目标的”“使儿童对教材展开主动、能动的思考”这就是提问的本质。每一种切入课文的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和适应范围,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切题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要紧扣目标,找到一个能纲举目张的问题,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让整堂课都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尽量做到水到渠成。如《羚羊木雕》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整体感知,入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2.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3.正确认识和处理亲情、友情。我们可以将本文的教学切入点放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这能全怪我吗?”上,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出现:1.这不能全怪我?(怪爸、妈?怪万芳?怪万芳妈?)2.这全怪我?学生就会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找依据,就会去品读课文,就会出现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学目标也自然会迎刃而解。孔子说:“不问不扉,不启不发。”这样的提问才不会出现课程改革初期的“一问到底”的现象,才会表现为《易经》卦辞中所说:“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境界。
二、凸显重难点,抓住提问的生成点
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标准,当今的课堂应是自然的课堂,应是生成性课堂。这要求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课堂教学形式,强调教学的过程性。因此当前生成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实施的困难,如果教师还没有足够驾驭、把握这种教学的能力,就会让课堂教学偏离方向。在这种形式之下课堂教学中引领提问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在学生生成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凸显难点,这给我们老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课文的重难点部分善于设疑,可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宽,又能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如《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教育孩子敢于说真话,养成真诚品德” 有位老师在学生对人物的分析后巧妙地问了一句“该向谁学?”
生1:小孩
师:小孩终究要长大的!周围大人都在说谎!
生2:老师,您的说法太片面了。并不是所有的大人都在说谎!
师:哦!说下去!
生2:况且这仅仅是童话,正如您刚才所说安徒生在“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
生3插话:安徒生用了夸张手法。
师:说得好!我为你鼓掌!有一种说法叫美丽的谎言,但不管如何,决不能违背人的——
生齐答:良知!
对于这个重点,学生并非对它不懂,只是在需要学生认识发生质变的关键点上,教师适时提问就会一两拨千均,激起学生认识的飞跃。任何一篇课文,可圈可点之处不止一处,教师必须紧扣重难点,寻找突破口,巧妙设计“主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快速地整体把握课文。既能避免毫无实用价值的“满堂问”,避免“急”、“浅”、“碎”的教学弊端,又能使学生快速有序地学习课文,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
三、统领全文,把握提问的回归点

❺ 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原则是什么

避免无效或低效
低效种种:
教学设计“为教而教”,均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发挥;
无具体的目标设计,讲到哪里算哪里,作业布置混乱;
“满堂灌”,教师掌控课堂一切主动权,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
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表面热闹”而不注重实效;
“满堂问”,教师一问到底,学生只有“答对”了,教学才能自然过渡;
教师的设问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见另页)
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没有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教师
成了报幕员、放映员,学生则成了观众,其实就是一种新的“电子填鸭式”、“电子
满堂灌”,一节“图文并茂”的课堂之后,黑板上没有留下老师的板演痕迹,学生笔
记本上没有留下学生学习的笔迹,学生头脑中更没有留下知识与能力的印迹,一切
都随着电脑关机还给了教师;
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只关注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大多数跟不上的学生只能
靠课后辅导和家教补课赶进度;
教学与作业、练习内容脱节,层次性、难度和跨度的把握不恰当,综合性作业
多,专项练习少,学生仅靠当天所学知识根本不能完成作业和练习,打击了学生学
习积极性;
习题评讲课,教师不具体分析每题正误率,不分难度大小,从第一题开始,到
最后一题结束,顺次评讲,既无针对性,又浪费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

三、高效课堂的操作要义
本人的浅见
(二)、实现“有效”是前提。
2、避免无效或低效 无效提问:
(1)纯属多余的提问
讲《幼时记趣》时 一上课,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都有童年,对不对?”
讲《甜甜的泥土》 老师问:“同学们,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
孩子像根草。你们说对不对?”
(2)指向不明的提问 教者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从诸多角度去思考,
去回答,而这诸多的角度可能不都是教者预期的角度。《合理消费》时,
多种多样的电视机品牌说明了什么?
(3)偏离主旨的提问 问题不能围绕教者的预设意图展开,从而达不到
教学目的。一位教者在进行《把握青春的节拍》的教学时,体验或运用上
一环节提出的“自然大方,合作互助”、“相互尊重,文明用语”、“保持距
离,自尊自爱”的男女生交往艺术。
(4)外延过大的提问 这类问题,开放性倒是不错,但对突出教学重点
与突破教学难点却没多大帮助。《教育是一种力量》一课,我们国家该怎
么做?

• 1. 课堂提问过于琐碎或复杂
• 2.所提问题无价值和效果
• 3. 所提问题不是一个真问题
• 4. 所提问题不合逻辑
• 篇幅关系,我只对三、四类型进行例证分析:
• 3.所提问题不是一个真问题
• 在讲授《我与地坛》一课时,教师提问:“文中作者说‘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想法?”我想,这世上除了“丧尽天良”之人,又有哪位子女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永远健康、快乐地生活下去?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真问题。
• 4.所提问题不合逻辑
• 《项链》一文中教师问到:“丢失项链这件事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初一听来,问题提的似乎很有内涵。但仔细想来,这世上的很多事情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用“是……还是……”这样的选择问句来问,本身在逻辑上就不够严谨。
三、高效课堂的操作要义
本人的浅见:
(三)把握“五度”是境界。
效 度——紧扣目标 不能脚踏西瓜皮
广 度——面向全体 不能少数同学的舞台 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恋爱为了下一代
深 度——讲深讲透,培养能力 探究 不能浅尝辄止
自觉度——培养兴趣(怎样提高自觉度:培养兴趣, 杜威兴趣中心说,主动产生效益)不能被逼无奈
适切度——慎用多媒体

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的几个要点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就语文教学而言,传统的做法一般都是采取“填压式”或“满堂灌”,一堂课分钟,几乎全部由老师包了。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很少有机会自主学习。其结果,从表面上看作为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得以发挥,教学任务得以完成,但实质上却大大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潜能的发挥,妨碍了学生心理发展和能力培养,贻害了学生。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教28年,亲身经历了由教师主宰课堂到学生主宰课堂这一转变。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些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满脑子装的是多灌输,让学生多接受,把学生当作吸收知识到机器。只要学生考出好成绩,便高枕无忧。为此我不惜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开“小灶”,加班加点,“挤、压、填、灌”。结果,所带班级成绩倒不错,学校或县级组织统考,一度取得过好成绩,我也因此曾经多次领略过成功后的喜悦。
一晃二十年过去,90年代中后期,教育开始实行转轨,此一时彼一时,人们开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并从中充分认识到了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直到这时,我方才如梦初醒。回想以前那么些年自己所走过的教学历程,我感慨万千。即便自己也曾一度在教学上取得过成绩,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却很差,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优异,但一旦走入社会,无法适应生活,现在想想真让人痛心疾首。
最近几年,我认真反思自己,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措施,诸如“教师设疑与学生释疑相结合”、“学生质疑与解疑相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延伸相结合”、“尝试教学法”等。通过这些途径,一方面变传统课堂紧张气氛为愉快和谐的气氛;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以培养,收效甚佳。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当前教育刻不容缓地问题。既然如此,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须针对不同篇目,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具体做法是教学中教师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地出示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并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求得问题的解答,明辨其中的事理。
其次是注意启发学生联想,发散学生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用因果联想、类比联想、逆向联想、相关联想去思维,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问多解等形式让学生去探索,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再就是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我们知道想像力是创新的源泉,作为语文教师,我以为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的安排和设计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尽可能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去探讨。如我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向学生提出来下面这个问题:作者由眼前的白杨树想到了北方农民,那么请问同学们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呢?通过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有的说想到了民族英雄;有的说想到了边防战士;有的说想到了抗“非典”中的那些白衣天使;还有的说想到了工人、农民、老师……通过这种形式既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写故事、讲故事、复述课文、开辩论会、开展写作比赛活动等形式来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应是教书育人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必要的文化知识外,还必须注意渗透德育教育。
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摆正德育和智育乃至于其它各种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能因抓智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其它各种教育,尤其是德育,它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就语文教学而言,很多课文本身蕴含着诸多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作为教师,应针对不同篇目,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教学中,我针对初中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和良好思想品德日趋成熟这一特点,真正做到了一面耐心细致给学生传授知识,一面循循善诱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由于教育得法,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❼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突出特征 4.排比:加强语气 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1)总领全文【在开头】(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三、话的含义: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

❽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我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围绕教学目标提问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总得围绕着教学目标这个大方向。怎样保证学生不漫无边际随意地乱问?老师预先示范性的提问,就必须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住大纲和教材。凡是有悖于大纲或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过多讨论,因为单就某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学目的是比较单一的,如果四面撒网,就会漫无边际。如果老师不知所问,那么学生当然也就不知所答,更不用说提出自己的问题了。
二、要把握问题的高度,做到难易适中。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问处,有疑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得到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切忌随心所问。如在教学《雪》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就这样导入了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这样的提问似乎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闹的氛围,却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难度大。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联系生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紫藤萝瀑布》时,直接问:“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初中生生活与“十年文革”相去甚远,理解这句话难度颇大。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就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1、那时,指什么时候?2、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3、“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稍”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象征。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创造的火花也就能得以充分引发。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 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
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中明确了原句使用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中体会到了作者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的设计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
(1). “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仔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体现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2). “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在教的过程中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3). “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
总之,“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因而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如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几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主问题在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引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学生活动板块。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问

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如何提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