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六年级做题软件s版

六年级做题软件s版

发布时间:2020-12-30 02:39:24

㈠ 小学六年级语文S版基础知识试题

一、填空

1、在汉语拼音中,字母表上的字母一共有( )个,声母有( )个,韵母有( )个,整体认读音节有( )个,音节中除读轻声之外,使用的声调符号有( )种。

2、“侮、施、饮、怨、梢”五个字的注音中,只有( )的注音不是整体认读音节。

3、“头上、叶儿、里头”三个词中( )要读成儿化音。

4、“sì 、shì”中的( )是“木偶似”的读音。

5、“xian 、 lian 、 xiong 、 liu” 四个音节中,只有( )中的“i不是介母。

6、“鼎”字共( )画,第六画是( ),第十二画是( )。

7、“凹”字的结构是( ),笔顺规则是:( )

8、补上成语的下半部分

A、千里之行( ) B、天网恢恢( )

C、螳螂捕蝉( ) D、( )满招损

9、叠字成语

A、咄咄( ) B、兢兢( )

C、虎视( ) D、振振( )

10、谚语、歇后语

A、人心齐,( )

B、有则改之,( )

C、飞蛾扑火。————( )

D、孔夫子搬家————( )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在今( )省( )内,它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他两座是今江西的( )和湖南的( )。

12、“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是我国( )(朝代)起义的领袖,人称( ),后来被( )打败。

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是晋朝以后( )( )等的合称。

14、材料是文章的内容,直接关系着主题的表达,所以选材要( ),要( ),要( )。

15、读书笔记有三种写法,一种是( ),一种是( ),一种是( )。

16、常识填空

A、CCTV代表 ( ), B、VCD代表( )、

C、Windows代表 ( ), D、China代表 ( )

E、火警电话是 ( ) F、盗警电话是( )

G、交通事故报警台( ) H、急救电话 ( )

17、在正常情况下,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的时间应分别在:( )、( )

二、选择

⑴、词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提高认识 价钱便宜 生活简朴 保卫公物

B、反映情况 身体强大 发扬风格 灌溉稻田

C、发现问题 远大理想 参观演出 改正错误

D、改善生活 天空晴朗 安排工作 工作认真

⑵、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两句话是( )

A、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自然也不会有人类。 B、我们要热爱大自然。

C、他上神态自然地讲起来。 D、风、雨、雷、电都是自然现象。

⑶、下面的“川”有一项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请选出来。( )

A、川流不息 B、高山大川 C、一马平川 D、百川归海

⑷、与提供的句子搭配恰当的一句是( )

他一人走在巷子里,……

A、一个人影也没有。 B、只听见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

C、周围人声鼎沸。

⑸、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必须认真克服、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B、止咳去痰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C、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D、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⑹、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B、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青山绿水画。

C、地中海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D、燕子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⑺、“这是……电影院”中的“电影院”有五个修饰词语,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座 ②、现代化的 ③、武汉市 ④、唯一的 ⑤新型

A、③①④②⑤ B、①⑤②③④ C、③④①②⑤ D、②④①⑤③

⑻、选出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

A、这样精彩的表演,使我赞不绝口。

B、这样精彩的表演,不能不使我赞不绝口。

C、这样精彩的表演,怎能使我赞不绝口?

D、这样精彩的表演,怎能不使我赞不绝口?

⑼、“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缩句正确的一句是( )。

A、她激动。 B、她说不出话来。 C、她说。

⑽、下面不是句子的一项是( )。

A、瑞雪兆丰年 B、为人民服务 C、她是好样的 D、她哭

一、填空

1、在汉语拼音中,字母表上的字母一共有( )个,声母有( )个,韵母有( )个,整体认读音节有( )个,音节中除读轻声之外,使用的声调符号有( )种。

2、“侮、施、饮、怨、梢”五个字的注音中,只有( )的注音不是整体认读音节。

3、“头上、叶儿、里头”三个词中( )要读成儿化音。

4、“sì 、shì”中的( )是“木偶似”的读音。

5、“xian 、 lian 、 xiong 、 liu” 四个音节中,只有( )中的“i不是介母。

6、“鼎”字共( )画,第六画是( ),第十二画是( )。

7、“凹”字的结构是( ),笔顺规则是:( )

8、补上成语的下半部分

A、千里之行( ) B、天网恢恢( )

C、螳螂捕蝉( ) D、( )满招损

9、叠字成语

A、咄咄( ) B、兢兢( )

C、虎视( ) D、振振( )

10、谚语、歇后语

A、人心齐,( )

B、有则改之,( )

C、飞蛾扑火。————( )

D、孔夫子搬家————( )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在今( )省( )内,它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他两座是今江西的( )和湖南的( )。

12、“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是我国( )(朝代)起义的领袖,人称( ),后来被( )打败。

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是晋朝以后( )( )等的合称。

14、材料是文章的内容,直接关系着主题的表达,所以选材要( ),要( ),要( )。

15、读书笔记有三种写法,一种是( ),一种是( ),一种是( )。

16、常识填空

A、CCTV代表 ( ), B、VCD代表( )、

C、Windows代表 ( ), D、China代表 ( )

E、火警电话是 ( ) F、盗警电话是( )

G、交通事故报警台( ) H、急救电话 ( )

17、在正常情况下,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的时间应分别在:( )、( )

㈡ 小学六年级语文S版(实验教科书)随堂学习课件

画兰 明·董其昌

绿叶青葱傍石栽,

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

习习香从纸上来。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画兰 清·郑板桥

兰草已成行,

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

何事斗群芳。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王维
《青溪》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颖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刘禹锡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还有晴。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张祜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水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 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 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 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 年年衰病减心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㈢ s版六年级语文归类复习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读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师板书,生书空,同时讲解“陆”字的右边“击”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齐读课题,读后质疑:1.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以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快速浏览全文,想想:①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文章从什么话题谈到陆羽?
③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字音读准。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理解的词义来朗读。
4.对于个别较难的词语给予解释。
5.通过理解“茶”和“荼”的词义,帮助学生区别
6.指导“荼”的写法。
7.引导学生通过字义来区别“荼“的两种读音。
“荼“(tu)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古同“荼”,涂炭。
“荼”(shu)①玉板,古朝会时所执。②同“舒”,舒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总——分的顺序来行文的,从茶乡想到陆羽总起引出后面的三个事例(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以此来表现陆羽。这节课我们接着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去品读、去感悟。
二、细读品味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语句写到了陆羽?(2、3句)能用一句话概括吗?(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默读第四句话,想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衔接,引出后文)
2.辨别江水
(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陆羽辨别江水这件事?(2-8自然段)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陆羽精通茶艺)
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
课件出示: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3)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
(4)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引导生结合学习链接理解
3.拒绝做官,撰写《茶经》
(1)快速浏览,找找哪些段落写了这件事?(9-11自然段)
(2)出示自学提示:
①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②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写什么?花了多长时间?读到这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学,划词句,作批注。)
(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4)讨论交流,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毫不……”(一是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二是他为推广茶艺,决心写人们不屑于写的“闲书”时毫不动摇。)体会陆羽的志向远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陆羽的高尚人品。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陆羽的人品: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②引导学生抓住“二十一岁”,“十六年”,“三十二州”两个“五年”,“二十六年”,“四十七岁”等数据来体会陆羽为撰写《茶经》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终于完成这部经典著作。
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段落,然后划记相关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感受。
③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学习11段)
《茶经》是怎样一部书?有何价值?
在反馈基础上,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写到了。他写工具和器皿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技术问题,而且也说明了文化的演变和区别。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4.推广茶艺(12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哪些影响?
(边读边划,作批注。)
引导生抓住“如火如荼”和两个“也日益……”所在语句来体会。

第三课时
一、练读拓展:
1.完成课后题二:陆羽为什么会被人尊称为“茶圣“?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的三个递进复句,划出来,并在旁边批注每一个复句在文中的作用。
3.反馈:①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概述陆羽特点。
②第十一自然段第二句:概述《茶经》的内容。
③第十二自然段第四句:概述茶艺的影响。
4.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5.有关《茶经》的小贴士。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二、布置作业:
布置课外阅读有关茶文化的文章

附:
板书设计:
22. 陆羽与《茶经》

由茶乡想到陆羽

辨别江水精通茶艺

撰写《茶经》人品高尚、志向远大

推广茶艺甘于奉献

23敦煌壁画
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库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认识读多音字“佛”;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3.能照样子用“不仅……还……”造句;能抓住重点词语缩写句子;能按照课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按照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能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今天我们就要走近它,了解它。
(二)了解自学情况。
1.标自然段、圈生字、划新词。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概意思。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第二自然段,简要地描述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第三、四、五自然段,有面、有点地具体描写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和栩栩如生。全文结构是:总写——分述。)
3.学习生字、新词。
A、容易错的字:尊——遵奏——揍、凑
B、多音字:佛(佛像)、(仿佛)
C、词语:亭台楼阁——亭子、平台、楼房、高阁(四周开窗可凭高远眺望的楼),泛指风景区或庭园里的各种建筑物。
舒展——伸展。
(三)作业指导
1.抄写生字;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第一自然段。总写“莫高窟”。
重点词语:世界闻名。艺术宝库。
具体写法:用数字说明。
(二)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莫高窟的佛像。
抓“最大的佛像”“最小的佛像”印证第一句“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三)学习第3——5自然段。
1.第3自然段。用概括的语言总的写了壁画的内容:劳动、艺术表演。
2.第4自然段。重点段。着重描写了一幅画。重点词:艳丽多姿。
这一段哪些句子写出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
用“有的……有的……”句式表现内容。
重点句:“其中一个……”比较下列句子: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3、第五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比较句子:
眼前的一切都是活的。
眼前的一切就好像都是活的。
(二)作业指导:
1.《练习册》作业。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4编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了解编钟的知识,学习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赞美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抓住编钟的主要特点体会古人超前的智慧。
教学准备:
查阅编钟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乐器入手,分别给学生出示现代和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缶、古筝,让学生听音观形,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通读顺的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解决疑难的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汇报
这一次仍然采用朗读地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并把读懂的关于编钟的知识画出来,进行简单的汇报。
四、创设情境分析领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9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会迎来中外许多游客。假如有外国人看到了东周王城博物馆内陈列的编钟,他最想知道什么?
2、转换角色,设问采访
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让学生站在一名不了解编钟和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角度说出最想知道的,趁机让学生以此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问题1、编钟是干什么用的?
问题2、编钟是用什么铸造的?它完整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问题3、编钟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
问题4、编钟演奏的音乐好听吗?能不能听一下?
……
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让学生针对问题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为了满足外宾想听一听编钟演奏的愿望,让学生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制作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的节目单,包括音乐会时间和宣传词,从中升华感情。
5、播放编钟演奏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站在外宾、国人等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心中的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赞美古人高超的智慧和先进的工艺。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其他乐器,选择一种抓住其特点完成一篇小练笔,进行简单的介绍,在全班汇报。

25窃读记
学习目标
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26理想的风筝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27校园交响诗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养哺育自己的学校的深厚感情。“交响诗”是指只有一个乐章的交响曲,常取材于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是标题音乐的一种。课题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点出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富有诗意的,令人回味的。全文是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五个方面写得。文中五个小标题“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也都是从不同角度,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选编本文的目的:通过学习使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的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学校、老师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的热爱、感激之情,从而不辜负他们对自己的辛勤培养与殷切期望;感悟课文以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时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6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等词语。

三、教学建议
关于“理解感悟”
本文从课题到小标题到课文中的许多语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但是,课文内容所描写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因此很容易理解。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朗读——感悟”上,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进入角色,和文章的作者、文中的“我们”一起融入美好的校园生活,回顾、享受在童年的校园生活中的快乐、甜蜜,领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的关爱,汲取的营养;懂得学校、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和无限希望。同时提供朗读、背诵,很好的体味并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㈣ 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什么教辅资料好用

现在没有S版了,全都是部编版,建议考虑荣德基的图书,点拨、典中点、好卷,优质品牌图书哦,你值得拥有。

㈤ 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自测s版

一、填空题: (第、6题各4分,其余每空1分,共26分)
1、 7.45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8平方分米=( )平方米
4.06升=( )升( )毫升 5立方米20立方分米 =( )立方米
2. 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筒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的是圆柱的( )。
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烟囱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的是圆柱的( )。
计算一个圆柱形水桶能够装多少水,要计算的是圆柱的( )。
3、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圆柱的( ),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 )。
4、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 ),圆锥有( )条高。
5、如右图,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是( ),
那么,得到的这个立体图形的高是( )厘米,底面周长是( )厘米。
6、圆柱的侧面积=( )×( ) 圆柱的体积=( )×( )
圆柱的表面积= ( )+( )×2
圆锥的体积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
7、将一个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卷成圆柱筒,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
8、把一个体积为63立方厘米的圆柱形木材,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9、一个棱长是3分米的正方形容器装满水后,倒入一个底面积是3平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里正好装满,这个圆锥的高是( )分米。
10、把一个底面积半径是4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1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圆锥的高是6分米,圆柱的高是( )分米。
1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它等底等高,它们体积的和是44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13、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2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2平方厘米,高是( )厘米。
二、判断(5分)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 )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 )
3、等底等高的圆柱比圆锥体积大24立方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36立方厘米。 ( )
4、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都只有一条高。 ( )
5、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 )
三、直接写得数(10分)


四、单选题(5分)
1、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体积就扩大( )。
A、12 B、2倍 C、4倍 D、8倍
2、下面( )图形旋转就会形成圆锥。
A、 B、 C、 D、
3、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相比较。( )
A、长方体体积大 B、正方体体积大 C、圆柱体积大 D、一样大
4、一个圆锥的体积、底面积与另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相等。已知这个圆锥的高是6厘米,那么另一个圆柱的高是( )厘米。 A、2 B、3 C、12 D、8
5、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体积的比是4:5,底面积的比是2:3,如果圆锥的高是36厘米,圆柱的高是( )厘米 A、20 B、30 C、10 D、40
五、按要求计算(7+3+4=14分)
1、求下面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单位:厘米)

㈥ 求解答六年级S版上册

百元

㈦ s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试卷

六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pang bo ma yan cui can fei cui yi ye pian zhou ( )( ) ( )( ) ( ) fan yan qi wei jie qian kun ling long ti tou ( )( )( )( ) ( ) 二、比一比,组成词(10分) 檐( )慨( )踢( )薄( )敝( ) 瞻( )溉( )赐( )礴( )撇( ) 表( )疏( )泯( )滥( )竭( ) 裱( )蔬( )岷( )监( )喝( ) 三、选词填空,(5分) 屹立 矗立 耸立 1、人民英雄纪念碑像巨人一样( )在人民广场。 2、中国像巨人一样,巍然( )在世界的东方。 3、大街两旁( )着很高层建筑。 必须 必需 1、阳光、空气和水是人们生活的( )品。 2、建造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 )在系统内设一个“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就是“电脑”。 四、多音字组词,(5分) 劲 剥 华 称 薄 五、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说明句子之间的关系(5分) 虽然……但是…… 只有……才…… 不但……而且…… 不管……总…… 如果……就 1、( )认真学习( )能取得好成绩。( ) 2、( )你对别人没礼貌( )别想让别人尊敬你。( ) 3、( )刮风下雨,警察叔叔( )要在路上维持交通秩序。( ) 4、( )鲸的体形像鱼,( )它不属于鱼类。( ) 5、齿鲸( )吃大鱼,( )吃海兽。( ) 六、判断下列句子正误,对的打“√”,错的打“×”(5分) 1、《狱中联欢》选自小说《红岩》,讲的是革命者在狱中同日军作斗争的事。( ) 2、《梅花魂》讲了老华侨的爱国、思乡之情,梅花魂指的是梅花顶风傲雪,不惧严寒的精神。( ) 3、详细对具体正如简略对抽象。( ) 4、“提高”和“效率、水平、产量、体质”都可以搭配在一起。( ) 5、《一夜的工作》的作者是何其芳。( ) 七、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5分) 1、小明家的房屋很小。 改为夸张句: 2、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 缩句: 3、李辉指着新鞋对我说:“这双鞋是我叔叔给我买的。” 改为转述句: 4、他只要从火星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 改为“被”字句: 5、(1)教练指导我们。(2)我们排练体操。 把上面两个小句子合并成一个大句子: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解释句意和加点词的意思。(9分) 1、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出自明代政治家、诗人 ,题目是《石灰吟》。吟: 诗意是: 。清白指 。 2、海纳百川, ; ,无欲则刚。 3、每一食, ;每一衣, 。 4、这样的山 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 着这样的山,再加 , ,江上 ,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 ,真是 ,人在画中游,这样的山指 ,这样的水指 。 九、把下列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标出序号(7分) ( )将军高兴极了,想试一下。 ( )于是,他请人在这张弓上雕刻了各种各样的花纹。 ( )他很珍爱这张弓,想把它修饰一下。 ( )他用力一拉,没想到,弓——断了。 ( )那美丽的图案,看上去非常精美。 ( )古时候,有位将军得到一张射得又远又准的好弓。 十、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4分) 1、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工人、青年、教师和学生。 2、小学生是打好文化基础的重要阶段。 3、合肥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 4、《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对我很感兴趣。 十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0分) 大兴安岭 这个 岭 跟秦岭的 岭 可大不一样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横着的 顺着的 高点儿的 矮点儿的 长点的 短点的 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 云横秦岭 那种险句 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1、 给文章缺标点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每个0.2分) 2、 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1分) 3、 短文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是 。(2分) 4、找出文中的三组反义词。(3分) ( )—( )( )—( )( )—( ) 5、本段采用了( )方法写的。(1分) 十一、作文(25分) 从你最近读的书或学过的课文当中选一篇文章,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题目自拟

㈧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S版

一、字词基础

(一) 听写词语。

身躯 烘烤 毅然 恶劣 抱怨 魁梧 吉祥 详细

津津乐道 庞然大物 心惊肉跳 囫囵吞枣 漫不经心 震耳欲聋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挠( )峭( )艰( )篇( )填( )睹( )躁( )

绕( )俏( )银( )遍( )镇( )诸( )燥( )

烧( )悄( )跟( )翩( )慎( )堵( )澡( )

(三)给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德高望重

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名望④对着,朝着

2.饱经风霜

①饱满②饭吃饱了③满足④充分

3.和蔼可亲

①温和②和睦③结合战争或争执④不分胜负

4.张冠李戴

①形状像帽子或顶在头上的东西②居第一位③冠军④帽子

5.抑扬顿挫

①稍停一下②处理,安置③表示次数④立刻,忽然

6.横遭不幸

①粗暴②不吉利的,意外的③杂乱④汉字的一个笔画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月亮越升

越高,穿过 。忽然,海面上 ,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皮

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

过的景象, 波涛汹涌的大海。

2.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练习。

阁楼上有半箩谷种和两串玉米。我以为它精神好转想吃东西了,就把两串玉米扔下去。嘎羧用鼻尖勾住,

像丢垃圾似的甩出象房,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破篾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

一脚把它踢下楼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

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①从上面一段话中摘抄恰当的语句,填写在横线上。

◆嘎羧并不是想吃东西了,因为当“我”把玉米扔到它面前时,它



◆嘎羧见到曾披挂过的象鞍后,



②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每处至少两个,可以是近义词。

嘎羧见到象鞍前是什么心情?请写出能表达这种心情的词语: 。

从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嘎羧对象鞍很 。

三、阅读理解与习作

材料一

一片小小的红叶,听了西风的劝告,私下离开母亲出来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地溜走了,他便一
跤跌在溪水里。A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迷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地推到一个旋涡里,
使他滴溜溜地打转儿,向前不得,
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嬉嬉地把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逃走了。
水是这样喜欢捉弄人,但流到那成堆的大石头边时,她自己的魔难也来了。
水刚流到石边时,还是不经意地撒娇撒痴地要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
孔,一点儿也不理。
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过去;冲突激烈时,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她呼吸
急促,怒吼着,缕缕头发,四散飞起。噼噼啪啪,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
B——她真的生气了,不是儿戏。谁说石头是始终顽固的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
于是水得以渡过难关。
她虽然得胜了,然而异常疲倦,拖了浅碧的衣裳离开时,我们还听见她断续的喘息声。
——苏雪林《溪水》

1.请把短文中有过渡作用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你认为短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短文作者对溪水是什么样的感情?

材料二

中国的牛

小思

对中国的牛,我有特别的尊敬感情。

我印象最深的,要算一回在田垄上的“相遇”。

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田间小道上走。不料迎面来了几只耕牛,小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

要让路。

它们越走越近,我们已开始担心,这下恐怕难免踩到稻田里,弄一脚泥水。正在踌躇,带头的一只牛,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跟着它从我们身边

走过。

我们都呆了,回过头来,看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

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在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低着头一步

又一步……

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时候,它可能还得搬运,或者拉车。

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

街上闲荡。

它们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悠闲,只等一死;它们不像西班牙斗牛,全身精力尽付狂暴的斗争。

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迟疑 沉沉实实

2.写出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用短文中的例子,说明一下中国的牛“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的特点。

习作

上学路上发现快要迟到了,赶火车时半路遇上堵车,要等的人迟迟不来……遇上这样的事,真是让人着急。你可能

还遇到过其他让人着急的事,请你以“令人着急的一件事”为主要内容,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写时注意联

系当时的环境,

还要写出自己的心情。

材料三

(一)根

牛 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

地心有一个太阳。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秋天,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二)风

叶圣陶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哪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1.请为片断(一)中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诗句 。

①听不见枝头鸟鸣 ②能在地下自由穿行 ③地下有我的天空

2.片断(一)和(二)分别写的是 和 。片断(一)中,诗人倾吐的心声是 。

3.以下是片断(二)横线处的诗句,请排出正确的顺序,并抄写在横线上。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

不用说我和你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材料四

鲇鱼跑了

余霁月

傍晚,爸爸回来了,喜滋滋的。他买回了3条活蹦乱跳的鲇鱼,说是小贩要回家,廉价卖给他的。

晚上,爸爸说:“鲇鱼聪明得很,它会不顾一切地设法溜掉,一定要严加防范!”爸爸把装鱼的桶提进离

卫生间很远的厨房,用一个篮子盖严桶口,再压上一块大砧板,还仔细看了看,这才放心地走出厨房。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听见爸爸在厨房里大叫:“鲇鱼跑了!”我连忙从床上蹦下来,跑去看。只见篮子、

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两条正在挣扎的鲇鱼已经靠近卫生间。另外一条遍寻不着,大家分析

它已经通过卫生间的下水道跑掉了。

妈妈埋怨爸爸:“都是你,昨晚说的话都让鲇鱼听见了。”

我却暗暗赞叹: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

1.故事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写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读读短文第二段,回答问题:在盖紧的桶里,鲇鱼逃跑容易吗?第二段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习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它可能是校园一角,可能是家周围的某一个地方,也可能是远方一个难

忘的地方。

这个地方可能并不引人注意,也可能是名闻天下的名胜古迹……请写一写你喜欢的一个地方,写出你喜欢它的

原因。

要求: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不少于400字。

四、快速阅读

材料一

再来一次,好吗?

曹飞

高中毕业后,我没有如愿盼来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一向颇为自负,这样沉重的打击,使我几乎丧失了所有的信心。

我怀着沮丧的心情,去学校领高中毕业证。出校门的时候,我不经意间发现,门口的一侧贴有一张招聘启事。走近了细看,是市内一所普通中学招一名英语教师。条件是高中以上毕业,英语成绩好,口语佳。我突然想去试试。

我去报了名。那时离试讲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回家后我便忙着写教案,跟着录音机练口语。

试讲前,我对自己有了几分信心。那天,校长把我带到教室门口,拍拍我的肩,说:“我们对你是比较满意的,这是最后一关了。记住,要沉着。”我望一眼教室,里面坐满了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学生。见来了新老师,他们都停下正在做的事,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到我身上。

我以为有备而来,心就不会再跳,手就不会再抖。可是,走上讲台,我已经开始手足无措了。听到坐在第一排的女班长一声洪亮的“起立”,我一下子乱了方寸,忘了开场白。我慌忙挥手叫他们坐下。我神情慌乱,几个男孩子开始暗笑起来。我越发紧张,早已准备好的内容一下子找不到半点影子。

我找不到话说,尴尬地站着。试着讲了几句,连自己都知道前言不搭后语。我开始打退堂鼓:与其出尽“洋相”,还不如早些离开。“同学们,其实我很想陪你们走一程,可我太糟糕,我不能误了你们……”说完这句话,我无奈地望一眼坐在后排的校长,想快快逃出去。

“老师,请等等!”是坐在第一排那个剪短发的、戴眼镜的女班长,“老师,再来一次,好吗?”

“我……我不行。”

“试一试,老师,你能行的,再来一次吧!”后面几个女孩也附和起来。

“再来一次,好吗?”又有几个孩子加入进来。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那几个等着看“好戏”的男孩也正襟危坐起来。

校长推推眼镜,笑望着我,微微颔首。

40多道真诚的目光,汇成一股暖流涌向我。我的心情慢慢开始放松。

我端起面前那本熟悉的英语教材,好像就在瞬间,要讲的内容回到了脑海中。我在讲桌前站定。接下来,我流畅地完成了试讲。

后来,那个剪短发、戴眼镜的女孩成了我得意的学生和要好的朋友。她对我说,“当初我为竞选班长三次登台,第一次一句话都没敢说,第二次脸红心跳,第三次换来了热烈的掌声。每次上台前我都会劝自己‘再来一次,好吗?’”

第一次登讲台,我先从学生那里学到了影响我一生的东西。此后,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我总会对自己说:“再来一次,好吗?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

最后一片绿叶

董恒波

2020年,地球上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地震。靠近北极的一座雪山轰然倒塌,雪山脚下一所正在上课的学校,被埋在了几千米深的积雪里。

当时,朋朋和他的伙伴们正在饶有兴趣地上自然课。老师把一棵小树苗递到了朋朋的手里,那棵树苗虽然只有一片绿叶,却蕴藏着无限生机。就在朋朋接过小树苗的一刹那,雪崩的灾难降临了……

时间过去了七千多年。

这是9098年的一天。超超博士正在给学生们上考古课“什么是树木”。这时候的地球上,花草灭种、树木绝迹。不光如此,从20世纪开始,地球上的动物就以每天20多种的速度减少。到了9098年,地球上连生存能力很强的蚂蚁都寥若晨星,只有老鼠还在艰难地与人类做伴。没有树木,沙尘暴几乎天天肆虐。江河湖泊早已干涸,根本就没有自来水,人们只能吃一种从深海里提炼出来的又苦又涩的水丸。

不过,那时的信息技术相当先进。电脑、电视像一页纸似的贴在墙上,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迅速得到全球任何角落的信息。

超超博士正在用这样的电脑给学生上考古课。突然,电脑显示出一条最新的考古信息:在临近北极的某个地方,考古工作者又有新的重大发现。

“同学们,我们现在就去考古现场看一看。”超超博士说:“请大家把氧气袋背好。”由于生态污染,氧气已经十分稀缺,地球上每人都配有氧气袋。超超博士带着学生们坐上时速为一万公里的飞行器,风驰电掣般地来到了那座引起轰动的考古遗址面前。

考古学家的科技水准令人赞叹。一位考古学家介绍说,这里是一所学校,由于雪崩被埋了七千多年。我们用人工地震的办法,才发掘出这个21世纪的天然墓葬。这些七千多年前的死难者才得以重见天日。

“能把他们救活吗?”超超博士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很难,不过,希望还是有的。”考古学家说:“据我们考察,在雪山崩塌的一瞬间,他们因急剧降温被迅速冻死,但神经和内脏系统并未遭到实质性的损坏。照现在的医学技术,如果能将他们的细胞组织重新激活,恢复生命应该是有可能的。”

几天之后,让整个地球为之震惊的好消息终于传来:有三个“老祖宗”在医学专家的努力下已经起死回生!他们的神志非常清醒,四肢很快就恢复了正常运动。被救活的“老祖宗”里就有朋朋。他和另外两个被救活的伙伴受到了国家总统的接见。
三位“老祖宗”被总统的礼遇搞得啼笑皆非。在国宴上,招待他们的居然只有红烧蚂蚁和干烤鼠肉,他们看到这些就翻肠倒肚地直想吐。问服务员要水果吃,服务员听了直摇头,不知水果为何物。

国宴结束后,三位“老祖宗”被送到了超超博士的班里。在欢迎晚会上,朋朋对这里的师生们说:“我们三位有一个共同心愿。”

超超博士说:“你快讲,我会立刻向总统汇报的。”

朋朋说:“你们现在的科技手段既然能救活七千多年前的人,那你们能救活树吗?”

超超博士说:“没有问题。只要能找到树的基因,就可以克隆出树来。可是,树这个物种早已灭绝了呀!”

“不对!在我们被埋的那所学校里,就有一棵小树苗。”

“是吗?我立刻向总统报告。”

科学院的考古学家、生物学家们又来到了那个考古遗址。他们果真找到了那棵小树苗,神奇的是,那棵树苗上竟然还有最后一片绿叶。

于是,这棵小树苗和这片绿叶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4月22日那天,朋朋他们和超超博士一起看见了总统的电视讲话。总统下令,全国的科学家联合起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把那棵树苗救活。总统最后说,地球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让我们联合起来,共同拯救我们唯一的家园!

一缕希望之光终于在9098年的地球上闪现。

1. 请写出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 请写写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想。

课外阅读(选做题)

阅读全文

与六年级做题软件s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