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课题总结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基本模式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怠于思考,对知识一知半解,达不到解惑的目的,数学课堂气氛往往异常沉闷,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也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还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往往是教师精心设计一些质疑环节,满怀希望的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常常用沉默与教师对峙,最后形成了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更不用说是让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了。于是许多教师常常发出感慨说“农村学生太笨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回答问题,这书没法教了”,是啊学生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造成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很肤浅、知识理解不透、掌握不牢、不能灵活运用,更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渐渐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培养农村学生在数学课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农村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 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
2
1、农村学生由于受生存环境的影响,他们长期生活在闭塞、落后、贫穷的环境中,同时广大农村家庭还延续着家长制的传统习俗,许多孩子往往形成胆怯、自卑、自闭、逆来顺受、的综合内向型性格,即使心中有话,也不敢说出来,更不用说是主动提出问题了,同时他们受生理、心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面对,对逻辑性思维要求特别高的数学,许多学生往往只能选择缄默不语,从而出现我们的数学课特别沉闷的尴尬局 面。
2、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望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甚至开花结果,至关重要的是,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这个环境和气氛是要靠我们教师营造的,可是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老师提问,或羞于向老师提问 ,课外更没有学生主动的来向老师请教问题,从而使许多农村教师除了上课以外就没什么事了,于是就怠于思考,惰于钻研,不求上进,所以说学生提不出问题,不但对学生有害,对教师也是无益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对于学生的提问,有的教师心有余悸,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自己的教学程序,学生在课堂上能做的只有接受、再接受,长此以往课堂上只剩下老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所以我们认为导致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原因除了
3
家庭环境影响,学生自身的缘由外,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转变过来,教学方式落后,没有结合教育改革的思潮,墨守成规、坚守传统。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忙于创设问题情境,忙于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忙于介绍数学定义、定理、公式、还忙于引导学生解题等,就是不让学生质疑,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偶尔有个别学生发现问题,并鼓起勇气提出来,老师也只不过是做出回答而已,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肯定,更没有鼓励,甚至还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被掩埋了。只能静静等待老师向他们提出问题,就算偶有疑问,也会由于多种原因而不敢提出来。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找到了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改变农村学生提不出问题,不敢提出问题的现状,打破数学课堂中沉闷的尴尬局面。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走出传统教育的束缚。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创新途径,多角度、多思维、多层次的开展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破除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习惯”和“模式”,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走出数学教学沉闷的瓶颈。
B. 哪里能找到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案例
一、 立论依据(研究目的、意义)
二、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能常将中外文学瑰宝与人文精神相联姻的思维习惯。
2.培养学生在学习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具有研究一般问题的知识、方法与素质。
4.总结学科教学在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经验,并形成案例集。
研究内容:
1.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范畴的系统研究。
2. 人文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的研究。
3.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人文精神与文学作品协调一致的案例研究。
4. 语文课外活动中的人文精神的体现与重建,对语文课外活动中师资的培训、研究、重建以及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基本人文素质。
5. 对中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扭转及人文精神在学生精神生活中的迁移,形成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融的教育情形。
三、与本研究有关的信息分析
(1)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目前,国内语文杂志对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见,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但对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方面的行动研究尚不足。国内许多中学在人文教育方面虽已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特色,但其特色主要体现在课外活动,而于学科教学如何在人文精神、文学素养、学科德育方面整合,特别是理论联系实践方面的行动研究则仍是欠缺的。比如,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就未能形成一个相对的教育体系、教材系列,或是为应试而训练语文能力,为应试而养成语文习惯,导致了语文教学耗时费力,效益低下的现状较普遍,这已经引起了不少教育人士的关注。二期课改的春风让更多的人士投入到这一研究中,基于此我们希望我校通过三年或是更长一些时间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2)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1.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与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相得益彰。
2. 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校本教材系列的形成。
四、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等)
1. 闵行二中是区级文明学校、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多年来,在语文学科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学科教学和科研队伍,培养了一批热爱文学、积极参与各种文学活动的有特色有个性的学生,积淀了人文教育的文化,特别是对崇尚民族文化的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教育活动打下较好的基础。
2. 学校领导对人文教育十分重视,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引进了“新基础教育”、“会学=学会”等国家级课题,使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文道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如何焕发学生铸魂立根、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方面有过较长时期的探索。
3. 富的藏书是我校的强项,从校图书馆、阅览室的藏书到各个班级的藏书都为本课题研究创设了较好的资源保障,信息技术也是我校的强项。师生熟练的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使本课题的研究如虎添翼。
4. 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林可奇老师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并取得过一定的科研成果。在《闵行教育》、《放飞领头雁》、《搞活课堂教学》、《中学散文写作入门》、《成长的足迹》等杂志和书籍上均发表过文章。《努力消除学生厌学语文的情绪》获闵行区教育局第八届教育教学评比课题三等奖。
5 .校还聘请七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毛荣富老师长期指导我校语文教研组,校长经常聘请市里的教育教学专家来我校开设专题讲座。人力有保障,学校经费设备有保障。
五、课题实施计划(包括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动研究法含资料查询法、调查法、实践法。
课题实施的主要步骤:
准备阶段:(2005.7---2004.9)立项
1. 酝酿和立题、课题成员的交流、沟通、立项;
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项目内容的负责人;
实施阶段:(2005.9-2007.7)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实践探究
第一阶段(2004。9—2004。12)资料收集、分类。
收集有关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可行性和优化组合的实践案例、论文,对人文精神的内涵与范畴的系统研究。
第二阶段(2005。2—2007。7)实验与探讨
1.课堂教学活动;2。课外兴趣小组活动;3。社会实践,4。每双周一次课题组研讨会,5。每月一次大型研讨校级汇报会;6。阶段性成果形成;
总结阶段: (2007.9-2007.12)总结与鉴定。
人文精神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化组合的研究,语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联姻的科学思维案例,形成总结报告。
六、成果形式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成果形式
准备阶段:2005.7---2005.9 (开题、立项、课题研究导论、课题内容分工)
实施阶段:2005.9-2007.7 (课题实施阶段:课件、论文、交流、课题公开研讨会)
总结阶段:2007.9-2007.12(结题、评价、总结、鉴定阶段与课题报告)
(2)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2007年12月,结题总报告。
C.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案例
英语,即英国的语言,英国的普通话为声调诡秘的伦敦音.
英语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原因来自于英国当时的强大,可想而知,如果中国在近三个世纪都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的话,世界最为重要的通用语言将为汉语.
目前本土语言是英语系的有英国,英属各国,英国殖民地,美国等,甚至印度,新加坡这样的亚洲国家也将英语做为官方语言,当然这与当时英国的殖民主义有关,也可见英语应用的广泛程度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英语在下列国家和地区是第一语言:澳大利亚、巴哈马、爱尔兰、巴巴多斯、百慕大、圭亚那、牙买加、新西兰、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国和美国。
英语在下列国家和地区中是主要的语言,这些国家包括巴西(连同葡萄牙语)、加拿大(连同法语)、多米尼克、圣路西亚和圣文森及格瑞那丁(连同法语)、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爱尔兰共和国(连同爱尔兰语)、利比里亚(连同非洲语言)、新加坡和南非(连同南非荷兰语和其它非洲语言)。
英语是下列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但不是本地语言:斐济、加纳、冈比亚、香港、印度、基里巴斯、莱索托、肯尼亚、纳米比亚、尼日利亚、马耳他、马绍尔群岛、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群岛、塞拉利昂、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另外,英语在欧洲及日本是最普遍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语言(32.6%),接着是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
D.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该作为一个杂家。什么都要知专道一些,什么属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关注一些。
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补充各种知识、随时引导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随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E. 小课题选题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在小课题的选题中要注意的是课题选题的原则,如:实用价值、探讨价值、创新价值等等,同时好有注意课题选择的方向等等事项,对于在小课题研究上,你可以来亿百出版网看看。
F. 如何设计语文课堂小练笔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初步探索,逐步了解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⑴整合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小练笔训练。
⑵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使之适应终身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2.在这一过程中尝试着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并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品味语言魅力、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发展语文能力。
二、深入了解了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具体内容有:
1.尝试运用——仿写。
(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
(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
(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
2.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1)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
(2)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
(3)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
(4)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
3.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
4.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
5.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三、积极参加报研讨课
积极参加听课以及评课研讨,在研讨中发现问题,教学中深入研究,解决问题。
四、获得初步成果
1、通过对“小学语文随堂小练笔策略探究” 课题实验研究,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念,提高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训练价值,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时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乐于表达,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
如《太阳》(三年级下册)一文中,“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点明了中心,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笔:以“太阳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为总起句(或总结句),找出有关内容练写两段话;或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让学生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来仿写一个事物。
再如《和实间赛跑》一文中,仿写段落: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根据课文语段的写法,联系生活,将动物或人物的外形描述具体。有针对的设计教材中的有效小练笔,从中让孩子们提高习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发挥文本作用,提高写作能力。
2、在今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关注教学大纲对中年级的写作的要求,关注教材的特点,和关注学生写作的基础,都是达成有效随文练笔的有效途径。孩子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充分了解上,按照每一课的重点,有的课是关注文体,有的是解决心理描写,有的是注重语言的表达,还有的是关注文章的题目和构段方式等等,从中来把握其写作要求上的准确性,以达到有效的目的。
五、存在的问题
1、学生由于阅读量偏少,知识面较窄,学生差距较大。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往往停留于表面,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发现有个别学生就等着同学们发表以后再写,同学说什么他也写什么。这可能是他对文本的感悟不够,对于这样的学生如何提高还须进一步研究。
2、要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评价语很重要,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这方面我需进一步改进。
3、课题实践中,由于进行了随堂的“小练笔”相对要花更多的时间,有时影响教学进度。
4、片断式随文练笔篇幅短小,难度较低,学生易于训练,可一旦要求连缀成篇许多学生却仍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G. 如何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2009年是教师素质提升年。作为高中教师,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培养我们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非常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所谓小课题是与大课题相对而言的,指的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小课题的特点是“小”、“近”、“实”、“真”。 “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类似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科实验习惯的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学科规律教学的研究”,“学困生转化研究”,“提高学生对错题进行自我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多一点实实在在的关注,比如“加强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研究”、“习题教学研究”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 一、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原则 1、有价值。 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这是第一原则。也就是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2、有能力。有价值的课题,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研究就会落空,结果就会华而不实,研究课题应该从生活现象入手,从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入手,从学生学习的思考入手,使选题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不贪大求远。 3、有兴趣。这是课题研究的动力,感兴趣,会信心十足,乐此不疲。 二、小课题研究选题途径 选题的一般步骤是先发现和提出问题,再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确定研究课题。选题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大家天天置身于教学现场,这是问题的原发地。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等。我们可以从自己感到不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教学情况,这样,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研究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在理论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在反思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实践他人的研究成果后,比较适合年轻教师。 (6)总结经验形成课题 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己教学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理性分析,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亮点、成功之处,促进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 三、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 1.准备阶段 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定,选择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2.搜集资料 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3.实施研究 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要充实,一手资料是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原始资料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因此,老师们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小课题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效,立足于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着眼于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与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寻求专家引领。 4.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达方式很多,除了研究报告、论文外,还有教育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既是研究记录,也是研究成果。
H. 高中语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很多同学由初中步入到高中,然而对于这个跨度,很多同学都不适应,尤其是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更是一筹莫展,想要学习好高中语文就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希望下面的方法对你有所帮助
1、多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项目之一。
2、多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多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语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多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5、多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6、多练: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7、多想: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I. 高中学生语文小课题
华二同胞TAT
看你喜欢什么了,最好是选自己感兴趣的。
建议起点选小一点,这样比较好专写。
如果你想偷懒的话,就去百属度一下大家做的比较多的,这样资料多。
如果想认真学到点什么,就找一个有挑战性,网上没人做过的。~
我也正苦恼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