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六年级解方程200道
那强调多少遍了这些题目呢?都可以从网络文库里面找到的,你们有很多很多的。
② 六年级解方程100道带百分号
162.5%-x=15/16 x+70%x=340 2x/3+75%x=1/6 70%X + 20%X = 3.6
③ 六年级解方程100道及答案
答案在哪里我怎么没有看到啊?飞了吗?😡😡😡❌❌❌
④ 六年级解方程
第二天运的是第一天的2/3
第二天运了总数的1/4×2/3=1/6
这堆水泥:
84÷(1-1/4-1/4×2/3)
=84÷(1-3/12-2/12)
=84÷7/12
=84×12/7
=144(吨)
⑤ 六年级数学解方程公式式
方程形式
一般式
(a、b、c是实数,a≠0)
配方式
a(x+b/2a)^2=(b^2-4ac)/4a
两根式
a(x-x1)(x-x2)=0
公式法
x=(-b±√b^2-4ac)/2a求根公式
十字相乘法
x^2+(p+q)x+pq=(x+p)(x+q)
编辑本段解法
分解因式法
因式分解法又分“提公因式法”;而“公式法”(又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另外还有“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法是通过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所得,因式分解的内容在八年级上学期学完。
如
1.解方程:x^2+2x+1=0
解: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解得:(x+1)^2=0
解得:x1= x2=-1
2.解方程x(x+1)-2(x+1)=0
解:利用提公因式法解得:(x-2)(x+1)=0
即 x-2=0 或 x+1=0
∴ x1=2,x2=-1
3.解方程x²-4=0
解:(x+2)(x-2)=0
x+2=0或x-2=0
∴ x1=-2,x2= 2
十字相乘法公式:
x^2+(p+q)x+pq=(x+p)(x+q)
例:
1. ab+2b+a-b- 2
=ab+a+b^2-b-2
=a(b+1)+(b-2)(b+1)
=(b+1)(a+b-2)
公式法
(可解全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首先要通过Δ=b^2-4ac的根的判别式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有几个根
1.当Δ=b^2-4ac<0时 x无实数根(初中)
2.当Δ=b^2-4ac=0时 x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 即x1=x2
3.当Δ=b^2-4ac>0时 x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
当判断完成后,若方程有根可根属于2、3两种情况方程有根则可根据公式:x={-b±√(b^2-4ac)}/2a
来求得方程的根
配方法
(可解全部一元二次方程)
如:解方程:x^2+2x-3=0
解:把常数项移项得:x^2+2x=3
等式两边同时加1(构成完全平方式)得:x^2+2x+1=4
因式分解得:(x+1)^2=4
解得:x1=-3,x2=1
用配方法的小口诀:
二次系数化为一
常数要往右边移
一次系数一半方
两边加上最相当
开方法
(可解部分一元二次方程)
如:x^2-24=1
解:x^2=25
x=±5
∴x1=5 x2=-5
均值代换法
(可解部分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同时除以a,得到x^2+bx/a+c/a=0
设x1=-b/(2a)+m,x2=-b/(2a)-m (m≥0)
根据x1·x2=c/a
求得m。
再求得x1, x2。
如:x^2-70x+825=0
均值为35,设x1=35+m,x2=35-m (m≥0)
x1·x2=825
所以m=20
所以x1=55, x2=15。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下两个公式很重要,经常在考试中运用到)(韦达定理)
一般式:a^2+bx+c=0的两个根x1和x2关系:
x1+x2= -b/a
x1·x2=c/a
⑥ 解方程(六年级)
1、首先,求来出第二工程队源每天修路米数=10÷2.5=4米
两队合修x天能完成任务
由题意的:(10+4)·x=70
解得x=5
检验,x=5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
答两队合修5能完成任务
2、设扩建后平均每排坐x人。
40x-32*38=704
解得:x=48
检验,x=8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
答:扩建后平均每排坐38人
3、设乙桶油x千克,甲桶油1.5x千克
由题意的:1.5x-2.5=x+2.5
x=10
检验,x=10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
所以甲有1.5×10=15千克
答甲、乙两桶油原来各有15千克,10千克
⑦ 解方程的方法 六年级
数学解方程公式法是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专y=k/x (k为常数,k≠0)的形式,属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因为y=k/x是一个分式,所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而y=k/x有时也被写成xy=ky=kx-¹。
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同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图象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同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时,函数在x<0上为减函数、在x>0上同为减函数;k<0时,函数在x<0上为增函数、在x>0上同为增函数。
⑧ 十道六年级解方程
例1 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1)x-3=2 (2)3x+5=31.2
(3)2.6-4+a=0 (4)x+x+15=7
(5)x=0 (6)x+7<y+8
(7)50-40=x (8)32×4=128
(9)3x+7 (10)2b+5=b+b+5
分析:要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要根据两点: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用这两点可以判断出上面十个式子哪个是方程,哪个不是方程.因此(1)、(2)、(3)、(4)、(7)均为方程,它们均含有未知数或x或a或b,且都是等式.但(5)x已是已知数0,所以x=0不是方程,(6)不是等式,(8)虽是等式,但不含有未知数,(9)不是等式,(10)只是恒等式,而不是方程,所以(5)、(6)、(8)、(9)、(10)均不是方程.
解:(1)、(2)、(3)、(4)、(7)均为方程,(5)、(6)、(8)、(9)、(10)均不是方程.
例2 解下列方程:
(1)3(x+10)=45 (2)6.6-1.1x=3.3
(3)40÷(x-2)=5 (4)7x-3=2(x+6)
(5)8(x-3)-4x+9=0 (6)12x+5-63x=54-85x
分析:采用四则运算中已知数与得数间的关系或运算定律解简易方程.
解:(1)根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得:
x+10=45÷3
x+10=15
再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得:
x=15-10
x=5
所以x=5是原方程的解.
注意:解方程时,除了要求写验算过程的以外,一般可在草稿上进行验算.
(2)根据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去差,得
1.1x=6.6-3.3
1.1x=3.3
x=3
所以x=3是原方程的解.
(3)根据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得
x-2=40÷5
x-2=8
x=10
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4)根据乘法结合律将等式右边变形,然后采用加、减法运算中已知数与得数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
7x-3=2x+12
7x-2x=12+3
5x=15
x=15÷5
x=3
所以x=3是原方程的解.
(5)方法同(4)
8x-24-4x+9=0
4x=24-9
4x=15
x=15÷4
x=3.75
所以x=3.75是原方程的解.
(6)12x-63x+85x=54-5
97x-63x=49
34x=49
x=49÷34
例3 某个数加2,乘3,减4,用5去除后得1,求这个数.
分析:设这个数为x,这个数加2,乘3,减4表示为(x+2)×3-4,用5去除后得1,列式为〔(x+2)×3-4〕÷5=1,求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所求.
解:设这个数为x,则
〔(x+2)×3-4]÷5=1
(x+2)×3-4=1×5
(x+2)×3=5+4
3x+6=9
3x=9-6
3x=3
x=3÷3
x=1
所以这个数为1.
例4 一个数的4倍与2.4的和是9.6,求这个数?
分析:设这个数为x,这个数的4倍为4x,它与2.4的和为4x+2.4,等于9.6,所以列式:
4x+2.4=9.6
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所求.
解:设这个数为x,则
4x+2.4=9.6
4x=9.6-2.4
4x=7.2
x=7.2÷4
x=1.8
所以这个数为1.8.
例5 一个数,先缩小4倍,再增加20,然后扩大3倍,再减少24得60,求这个数.
分析:设这个数为x,缩小4倍变为x÷4,再增加20变为x÷4+20,然后扩大3倍变为(x÷4+20)×3,再减少24得(x÷4+20)×3-24,等于60,列式为
(x÷4+20)×3-24=60
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所求
解:设这个数为x,则
(x÷4+20)×3-24=60
(x÷4+20)×3=60+24
x÷4+20=84÷3
x÷4=28-20
x=8×4
x=32
所以这个数为32.
例6 在下面等式的□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24×4+(24×□-□×15)÷6-16=4,求□内的数是多少?
分析:将等式中的□用x表示,则上面等式变为:
x÷24×4+(24×x-x×15)÷6-16=4
只要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所求.
解:设等式中的□为x,则
x÷24×4+(24×x-x×15)÷6-16=4
x÷(24÷4)+(24x-15x)÷6=4+16
x=20×6÷10
x=12
所以□内的数是12.
本文转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www.edown.net )原文链接:http://www.edown.net/student/jingyan/nj6/200707/1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