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状语是什么

初中语文状语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28 04:58:38

A. 语文的句子结构,不必太复杂,是初中生,大概介绍一下,和英语对比一下。。。

语文句子结构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句子成分
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
例句:
中国人民志气高。
去北大荒的就是他。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说明:
常作主语的有:名词、代词、数量词组、“的”字结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偏正词组。动词、形容词也可作主语。
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句:
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树叶黄了。
小王今年十六岁。 明天星期日。
说明:
经常作谓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及由它们组成的联合词组。名词、数量词组、主谓词组也可作谓语。
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和它后边的名词、代词等组成动宾词组作谓语。名词作谓语限于说明天气、日期等。
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
例句:
什么叫信息?
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大会开始辩论。
说明:
能做主语的词、词组,一般都能作宾语。最常见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定语: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
例句:
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三杯美酒敬亲人。
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青隐的单瓣梅花。

说明:
除副词外,实词和词组一般都可以作定语。
状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
例句:
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说明: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结构常作状语。一般状词紧连在中心词前边,但表示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
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句:
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他生于1960年。
他坐在桌子旁。
颜色是那么浓,浓的好像要流下来似地。
说明:
能做补语的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介词结构和由动词、形容词组成的词组。
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须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成分,用来称谓呼叫,对事物的猜测、估计、注释、补充、惊讶、感叹、模拟语气等
例句:
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啊,多么使人沉醉的景色!
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说明: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词组。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单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
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
成的句子
主谓句
分类表
动词谓语句:茶桌擦得滑溜溜的发光。
形容词谓语句:他非常健康。
名次谓语句:今天星期一。
主谓谓语句:他性格温和。
(2)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
非主谓
句分类
名次非主谓句:飞机! 1950年夏末。
动词非主谓句:站住! 有人敲门。
形容词非主谓句:好! 漂亮极了。
叹词、拟声词
非主谓句
哦!
(我想起来了。)
呜!
(火车的汽笛响了。)
单句成分分析
1. 短语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短语带上语气语调就构成句,构成句子的短语的成分也就是句子的成分。
2. 在一个比较完整的陈述句中(主谓句),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是:
[状语] +(定语)+ 主语‖+ [状语] +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B. 初中语文句子成分详解及习题

教你几句简单的口诀吧——

主谓宾,定状补,
六种成份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语前状后是补。

记住这几句口诀,再仔细琢磨,就一定记住啦!

C.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中有哪些句子是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啊

文言文定语和状语跟现代文定语状语是一样的功能
定语是用来修饰语句主语的
但是回是名词
状语是用来修饰答语句谓语的
也就是动词
只要遵照这个原则
只要你分析一个语句
很轻易就会找出定语和状语
当然只要在后面的
就属于后置
注意一点
文言文没有补语
因此都被划为定语中去了

D. 请问适合初中生的语文语法知识有哪些

一、 主语 谓语
(一)主语的构成材料
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
谓词性主语由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二)谓语的构成材料
谓语:对主语起叙述、描写或判断的作用,能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谓语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还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充当。
(三)主语和谓语的意义类型
主语的语义类型有:
施事主语:所指事物施行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大妈切牛肉。
受事主语:所指事物承受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菜买来了。
用事主语:所指事物具有提供使用的内涵。如:这些土豆烧牛肉。
于事主语:所指事物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如:墙上挂着一幅画。
断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断定的对象。如:这幅画是我的。
描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描写的对象。如:这个孩子很机灵。
二、动语 宾语
(一)动语的构成材料
动语和宾语成对,它决定宾语的性质。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包括:动词、动词+时态助词、中补短语、动词性联合短语
(二)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的构成材料有:名词性词语、数量短语、“的”字短语、名词性联合短语、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形容词性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复句形式。
(三)宾语的意义类型
1、 受事宾语:宾语表示直接或间接承受行为活动的客体事物。包括:
对象宾语(挖土 挖野草)
目标宾语(挖地道 挖红薯)
2、施事宾语:宾语表示可以施行动语行为的客体事物。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
3、断事宾语:宾语表示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客体事物。如:
我姓李。
4、于事宾语:宾语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如:
到达北京。 进入二十一世纪。
5、反身宾语:宾语表示人物动作返回自身的某个部位。如:
耸了耸肩膀。 紧闭着眼睛。
三、定语
(一) 定语的构成: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
(二) 定语的意义类别
1、 限制性定语:数量、处所、领属。
2、 描写性定语:性质、状态、特点、用途、质料、职业。
(三)定语标志“的”的作用
定语和中心语的构成有的要用“的”,有的不用“的”,有的用与不用语法关系或语义不同。下面从语法结构、语义联系和语用色彩三个角度考察“的”的作用:
举 例 语法结构 语义关系 语用色彩
一 1 骑自行车人 不成立 无义与有义对立 无用与有用对立
骑自行车的人 偏正短语
2 这桌子 偏正短语 有义与无义对立 有用与无用对立
这的桌子 不成立
3 修理汽车 动宾短语 支配与修饰的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修理的汽车 偏正短语
二 4 牛脾气 偏正短语 描写性与领属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牛的脾气 偏正短语
5 三斤鲤鱼 偏正短语 限制性与描写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三斤的鲤鱼 偏正短语
三 6 中国历史 偏正短语 语义不对立 语用对立
中国的历史 偏正短语
(四)多层定语
1、 分析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词语修饰右边所有的词语。
2、 定语次序:领属、时处、指示代词或量词、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范围类别的动词或名词。
四、状语
(一)状语的构成: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量词短语等。
(二)状语的意义类别
限制性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
描写性状语描写动作状态,指向谓词性成分或名词性成分。
(三) 多层状语
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状语修饰右边的中心语。
次序: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
五、补语
(一) 补语的构成: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充当。
(二) 补语的意义类别:
1、 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
2、 程度补语: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限于用“极、很、透、慌、死、坏”。
3、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之间都有“得”。
4、 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
5、 数量补语:表示动作的次数,由动量短语充当。
6、 时间处所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点、处所、动作终止地点。用介词短语充当。
7、 可能补语: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不能实现。
(三)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
1、 补语在宾语前 如:我们走进了张老师的办公室。(趋向补语+处所宾语)
2、 补语在宾语后 如:他去过北京两次。(处所宾语+动量补语)
3、 宾语在两个趋向补语中间 如:他拿出一本书来。
(四) 补语和宾语辨别
1、 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补语的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介词短语、主谓短语。
2、 物量短语只充当宾语,动量短语只充当补语。
3、 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可以作宾语,也可以作补语。数量短语能转换成主语的是宾语,不能转换的补语。
4、 助词“得”是补语的标记。
六 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包括:
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中心语。
七 独立语
独立语:是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包括: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

E. 初中语文的病句类型有哪些,全面一点的。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指颠倒了语言的次序】
1、定语位置不当。
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
又如: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
(正确)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
练习: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3)首汽集团今天上午开通电子商务网站,成为第一家国内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租车的旅游企业。
分析:“第一家国内开展网上电子商务租车的旅游”是多项定语,一般情况下,多项定语中,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词语(如“国内”)应放在指称或数量词语的前面(如“第一家”),故“第一家”应与“国内”互换位置。
2、状语位置不当。
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
(正常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练习:
(1)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2)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分析:多项状语排列,顺序应是先时间后处所。故句子应调整为:为了找到充足 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许多同学近几天(时间)在阅览室里(处所)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3、虚词位置不当。
(1)“不”的位置不对。
如: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把” 字句,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练习: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如:①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②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两个分句是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练习: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 (“他”应移至“不但”前)
(3)分句次序不当。
如: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是拔尖的,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句间关系颠倒,应改为“……不仅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在全校也是拔尖的。”)
(4)逻辑顺序:
如: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正确)故宫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又如: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正确)我们必须随时发现并认真克服自己的缺点。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如: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练习:
(1)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2)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3)这位建筑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的关注。
分析:“出色工作”不能被采用,主语“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是并列短语,不能共用一个谓语“采用”。提示:并列短语共做一个成分,易出现搭配不当语病,故应特别注意“和”“与”“跟”“及”“及其”等连词和表并列关系的顿号。
2、动宾搭配不当。
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练习:
(1)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2)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3)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分析:谓语“加快”与宾语“速度和规模”中的“规模”不搭配,需另配一个动词“扩大”。注意:这又是并列短语做一个句子成分,出现的搭配不当的语病例子。另外,“并重点建设”句的主语已偷换,成为又一语病。
3、主宾搭配不当。
如:十月的北京,是个美丽的季节。 (“北京”不能是“季节”)
又如:他的家乡是广西桂林市人。 (他的家乡是广西桂林市。)
练习:
(1)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2)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3)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分析:主宾搭配不当时,大多情况下,充当谓语的常常是“是”字,做有“是”字充当谓语的习题时,应先找出主语和宾语,看它们是否对等,就知道能否搭配了。句中的“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是动宾短语做主语,宾语是“问题”,这样,句意成了“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是问题”,主宾显然不能对等。可把“问题”改为“任务”。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1)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人群”应改为“人”)
(2)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个问题。 (“稍微”与“深思”自相矛盾)
(3)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我们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应删除“整整齐齐”)
练习:
(1)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很大”应改为“很多”。)
(2)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3)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如: 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又如:能不能战胜自己的懒惰,是一个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正确)能不能战胜自己的懒惰,是一个人可否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练习: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如: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练习:
(1)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2)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
(3)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一)成分残缺。句子成分可以省略、省略总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把省去的词语补出来。但是必要的成分不能欠缺,否则句子结构不完整。
1、缺主语。
如: 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又如: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正确)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练习:
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2、缺谓语。
如: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练习:
(1)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2)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3、缺宾语。
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再如: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正确)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的精神,终于夺得了冠军。
练习:
(1)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2)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二)、赘余。 (赘余即多余。)
1、主语多余 如: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练习:
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主语多余。)
2、谓语多余 如: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
练习:
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3、宾语多余 如: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的编写”多余,应删去。
练习:
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4、定语多余 如: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练习:
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多余)
5、状语多余 如: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练习:
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 (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6、补语多余 如: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练习:
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补语多余。)
7、重复啰嗦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即一句话说到半截,又变成另一种说法,使语意不明确。
如: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练习:
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2、句中暗换主语。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
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层次不清。
如: 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
(“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五、表意不明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
1、费解。
如: 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义。
如: 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理解产生歧义。)
又如: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3、指代不明。
如: 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 (谁陪谁?大概是“二婶陪她”。)
又如:小明与小强赛跑,他比他跑得快。
(正确)小明与小强赛跑,小明比他跑得快。或:小明与小强赛跑,他比小强跑得快。
练习:
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1、自相矛盾。
如:我国有世界上所没有的万里长城。
(可在“世界上”后加“其他国家”或 改“所没有”为“独一无二”。)
又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练习:
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
如: 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
(“参观券”不属“游戏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练习:
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3、强拉因果。
如: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练习:
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
如: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
(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练习:
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
如: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又如: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要特别注意。
(正确)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要特别注意。
练习:
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例如: 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练习:
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F. 初中语文主谓宾定妆补例句

1、(作为学生)的他们[在一片欢笑声中] 迎接 远道而来的我们 <来> 了。
定 语 主语 状 语 谓语 定 语 宾语 补语
2、他 ‖ 是学生
主 谓 宾
4、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答案:(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5、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答案:(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6、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答案:(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7、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答案:(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8、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9、 (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 宾语
10、(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 定语 宾语

G. 关于初中生的语文句子结构该怎么去讲解,求详解。

知识要点:
❤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一)单句:
1)、概念: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相对而言,结构和意义比较简单,一般由一个主谓成分构成。
2)、要点:不是所有的单句都是结构简单的句子。这主要是由某些复杂的句子成分造成的。如:
①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②我相信,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加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
明确:①有着复杂的状语成分,从而是句子变得复杂;②有着复句一样的宾语成分。
3). 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①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 定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①.写人 格式:“谁” + “干 什么”
(主语) (谓语)(宾语)
例: 杨亚 ‖ 写 字
主 谓 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主 谓 宾
②.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 主 语 ) (谓语、宾语)
例: 猫 ‖捉鱼 主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谓 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 他 ‖ 是学生 主谓 宾
4).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 画眉 唱 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 “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5).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 (2)纵观全局找主谓。 3)主前定状谓后补,
(4)谓前只有状地位。(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H.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中有哪些句子是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啊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8226;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I.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状语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