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
小题:这首元曲刻画出一个为功名忙碌奔波直至白发年迈(1分),却始终抑郁潦落、不能施展抱负的失意者形象(2分)。小题2: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西风驿马,落月书灯”,这两句写秋日景物,又有很强的概括性:表明自己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是这样辛勤劳碌,但却没有结果。景物描写渲染出一派萧索凄怆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的伤心怀抱。②虚实相生。“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实写秋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化用李白《蜀道难》名句,形容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艰难,是虚笔。这四句虚实相生,极写作者劳苦奔波却又落寞凄清、无人赏识的凄苦境况。③用典。“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在富春江垂钓的严光(子陵),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菜鲈鱼脍的张翰(季鹰),都是历史上敝屣功名富贵的著名“高士”。与他们相比,作者觉得自己热衷功名却落得潦倒失意确实十分可笑。(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两处给5分) 小题1:试题分析:张可久是一个始终沉抑下僚、不能施展抱负的失意者,这首《普天乐·秋怀》就是他自觉岁月销磨而功名难遂的悲叹。这篇作品讲究格律、辞藻,用典较多,文词工巧婉约,颇能体现“小山乐府”的特色。小题2:试题分析:曲子以“普天乐”为词牌,以“秋怀”为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一种矛盾而彷徨的情绪。此曲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设问句“为谁忙?莫非命。”道出了作者自怨自艾之情,表面上说命运难改,其实正现出了作者心中的愤愤不平。“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反思自己的前半生,诘问自己是否就是在瑟瑟秋风中奔波劳碌的驿马,不然,为何如此孤单寂寞?“西风”、“落月”、“红叶”、“冷”,这几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作者自己境遇的不幸,以一派凄伧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的伤心失意。“驿马”代指奔途,“书灯”暗示潜心学问,一年到头,日夜辛劳,孜孜以求,得到的却如李白、催明信所云,获取功名是“青天蜀道难”和“枫落吴江冷”的下场。后两句以“两字功名”开题自嘲,自甘飘零。无所适从,依违两难。以“笑“字转折,列举了子陵富江垂钓和季鹰思故乡莼菜的故事,显示出否定的态度,引人遐想。
2.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
园果
诗人:王建 朝代:唐
雨中梨果病,每树无数个。小儿出入看,一半鸟啄破。
这个唐诗是反映了儿童在进入果园后的新奇景象,也看到了有很多的梨果被鸟啄破的景象。
3.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4. 高中语文古诗词怎么学习(鉴赏)
语文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就和英语一样,是有一种语感的领悟。古诗词的鉴赏其实内很简单容,因为古诗词大多都可以分为固定的几类,主要就是抓住关键的一些词汇以及从整体上的把握。如果你读出了中心思想,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围绕中心解答,在偏也不会偏到哪里。另外很重要的是:切记不可按照作家名字定式思维。比如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的诗词不都是哀叹时运不济,才华得不到展示的,有些也是表达其他的,万万不可根据名字就定式,这种情况不可取。
5. 怎么学好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学好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 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 析作 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 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 这些经锤炼的 字的妙处。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 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
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
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6、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 子)分别写 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7、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 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8、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法: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 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 楚,层次分明。
6.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1、分析意境
解答这一类的题目,首先要能抓住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会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能够概括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掌握一些鉴赏的词语,如萧瑟悲凉,恬静优美,壮阔雄浑,寂静冷清等。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具体,就是要结合具体的意象或者意境来回答作者为什么高兴或者伤感。
2、分析语言
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步骤,要能够找到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语,所谓的关键词语,也就是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句子,然后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妙处。
3、分析技巧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必须指出,运用了哪一种表现的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为什么使用的是这样的表现手法,最后要说出这种手法,表达诗人感情的效果。
4、分析主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5、炼字型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7. 高中语文选修古诗文鉴赏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内?
小楼一夜听春雨,容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应该是上述诗歌。若不是,随题附赠电子教材,请题主自行查阅确定。
8.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
“杨柳枝”调历来多咏“本意”,“本意”又皆言愁。熟题老话,不只出新难,要写真挚情思也不易。这首小词出新裁心意,将本是无形难状的“愁”化为有形可感,并从特定的意蕴中界划出它的数量感。起句“不合”的埋怨看似无理,说临池不能起“画楼”,然而“愁”已从无理之责中透出。坐在楼内无聊愁闷,原本期望凭栏散散心,谁知楼畔即池塘,塘边皆杨柳,烟笼雨飘的杨柳犹如一团团难解的愁绪,愈令作者看了心烦。不看并不能让他不烦了。还有“飕飕”风雨声,风吹雨打杨柳叶。人、情、物、理,化成一团塞在心间,耳目之间又无不感受到愁之苦涩。他没有直说愁有多大多浓,而是说“谁能数得垂杨柳?”垂杨之叶固无穷数,无法数,更有甚者,那垂杨之叶在断烟疏雨中飘拂池水,犹如眼泪默默滴愁般洒向池中,这一池绿水也就与杨柳倒影和下滴雨水,共化为一泓凄凄之愁,这种质感是很具体的。如果再回味首句“不合”二字,则愈转愈显得无理之问很有理,楼、池、柳三者之间因为这一“不合”安排,使得其愁转得沉重而难起。二十八字无一字虚设,无一字可减易。词中用字很准确,如以“疏”写雨,叶才能发出飕飕声;如果是狂风密雨,则杨柳不成声,池中也映不出一切,那么“临池”之“池”的意象就落空了,或者就减少了其中的内涵。愁的内涵,作者没有说是乡愁还是别愁,也没有说是失志侘傺还是中年丧偶(他曾遭此不幸),这一切均由读者去自辨。这极容易被误会为常规式的青愁秋怨一类模式。读者如果知人论世,就会发现此中有家国之苦深隐在作者心底,例如他的另几首《杨柳枝》中所写的“白门朱桁无穷树,唯有垂杨是六朝”。万树之父万濯殉难在淮安,亲舅父吴炳则是南明永历帝的大臣,“尽忠”于湖南。他自己一生飘泊,最终子女皆无,境遇萧条凄惨。
9.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哪篇文章最适合上公开课
看自己拿手的,能表现自己特色的,比如善于朗诵,选比较适合诵读的文章,比如善于讲故事,选比较有故事性的文章,又比如自己对某一人诗词比较熟悉的,可选该人的相关文章。等等,看自己的能力吧
10. 推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书,有加分
一:中国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
二:买鉴赏资料书,不如培养自己的诗歌性情,先读读一些优秀的现代诗歌,有兴趣了,鉴赏就容易了。仅仅买本参考书学鉴赏技巧,那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