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言文中“而”和“之”的用法(举例)有哪些
一、而
1、表示对称或领有,相当于“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西周佚名《诗经·大雅·桑柔》
译文:朋友你啊可嗟伤,岂不知你装模样。
2、表示指示,相当于“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译文:都是被逼迫的,君是这样妾我也是这样。
3、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
4、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5、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二、之
1、动词,到,往。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
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彼竭我盈,故克之。——春秋时期左丘明《曹刿论战》
译文: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3、指示代词,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
5、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汉朝刘向《塞翁失马》
译文: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
⑵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回何时而乐耶答?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泉香而酒洌。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人不知而不愠。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面山而居。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文言虚词“而”字 用法判断歌诀
“而”字用法功能多, 常作连词表关系。 前后词意认真辨, 仔细分析巧判断。 左右平等表并列, 前后动作表承接, 后面意深表递进, 后面意转表转折, 动作未发表假设, 前面条件表假设, 前因后果表因果, 连接状谓表修饰。 同“尔”代词作人称, 复音“而已”在句末。
⑶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版
(3)连词
并列关系,一权般不译。
泉香而酒洌。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人不知而不愠。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面山而居。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文言虚词“而”字 用法判断歌诀
“而”字用法功能多, 常作连词表关系。 前后词意认真辨, 仔细分析巧判断。 左右平等表并列, 前后动作表承接, 后面意深表递进, 后面意转表转折, 动作未发表假设, 前面条件表假设, 前因后果表因果, 连接状谓表修饰。 同“尔”代词作人称, 复音“而已”在句末。
⑷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举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⑸ 初中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专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属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⑹ 初中文言文之,而字举例
之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⑺ 请教语文高手初中文言文“而”“之”字用法
而:顺接,可用“接着”,或在俩动词之间有动作先后关系的。
转接,即表示转折关系,可回用“但是”来替代答。
修饰,用于名词后可用“的”代替。
之:1 作代词 代“他”“他们”或“这”
2 作助词 意思是:的,得 或不翻译
⑻ 中学初一年语文中的六则的而字的用法和解释
是全部吗/“而”基本意思还是“而且”.用处大部分是介词!你可以买本古汉语词典自己动手查一下《印象更深!
⑼ 初中语文“而”的用法
并列:而燕国见陵之耻,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表并列专可并列一个句子或词。翻译为属:“和”
连接的两个成分没有主次之分,位置可以颠倒
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递进关系一般是由表及内,有着主次之分,位置不能颠倒。可翻译为“且”
承接:
强调时间动作的先后。同“递进的用法”与递进不同的是强调的是逻辑顺序,递进强调关系。
例句暂时未想到。
假设:
言而无信
表示一种假设关系。翻译时,应在句首带上“如果,假使。。。”
修饰:
走而观之
表示一种动作的先后,一般是一个动作(动词)之后接着一个动作
连接:
这个我不太懂。老师从没讲过。应该同“并列”
转折:
青取之于而青于蓝
表示一种转折关系。可理解为“但”
“而”本身就是虚词,只需理解,可以不用直译。
纯手打,望采纳
⑽ 初中文言文中"之"和"而"的用法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内为“就,才”。
然则何容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