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和落实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强化一个意识——阅读教学应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身
十年课改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理念与新思潮,不断实践创新与反思研究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收获与忙碌并存,喜悦与困惑同在。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干什么?各种流派的教学,让教师眼花缭乱,“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教师都是“流行风”的追逐者。于是乎,语文教学或“沉浸”于内容,或“沉醉”于“人文”,或“沉迷”于文学,语文课要么在课文的内容上兜圈子,要么在人文思想上深挖洞,语文教学演变为内容至上的“教课文”,异化为“情感至尊”的煽情课,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反倒到冷落一旁。
践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师首先就应该在认识上转变,要切实转变这种内容之上、理解至上、文本至上的教学观,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将“课文”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载体。
1.树全面的教学目标观——确立“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的教学目标。
全面的教学目标观,就是不仅关注文本“写什么”,更着力于“怎样写”,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重点关注这样的内容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将“感悟内容”与“学习语言,揣摩表达”有机结合,将“学习表达”与“运用表达”巧妙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习得语言的规律,进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2.做动态的课程建构者——从忠实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创生者。
有了全面的教学目标观,教师就会从课程的“操作工”走向课程的“建筑师”,从“教课文内容”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过度“纠缠”课文内容,将较多的时间引向“语言文字运用”。 做课程的创造者,教师就要打破按部就班教课文的传统,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取舍、合理的增删、巧妙的重组:或集中关键处感悟品味,揣摩表达,习得学习语言的方法;或以“一”带多篇,迁移方法;或打破“篇”,建立“组”,将同类的文章组合一起,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关注两个“什么”——解读与设计教学要善于捕捉语言文字运用的“点”
语文课文的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这句话确有道理。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只是教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生要读懂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清楚课文是怎样写的,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文字表达的,在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上,课文只是一种媒介,一个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真正内容就是隐含在课文中的“言语形式”,因此,我们倡导阅读教学要从“文本解读型”向“语言学习型”转型,从“内容的分析”向“策略的指导”转身。
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在研读文本、设计教学时,就要立足于课文的语言,从语用的角度,关注两个“什么”。
1.关注课文中“有什么”——站在语用的角度,找出课文的“语用”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即从语言文字出发,进入到思想内容,然后再从思想内容出发,重新又回到语言文字。”但回到怎样的“语言文字”?这就需要教师从整体出发,结合年段要求以及单元训练重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筛选、定位。在这之前,又需要教师在研读课文内容时,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即从文章精妙的篇章结构,灵活的表达方法,特殊的语言形式,新奇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挖掘文本的语言因素,关注课文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面有哪些特点。
比方说《姥姥的剪纸》这一课,从篇章结构上来看,文章以“剪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也作为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以“剪纸”来体现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从表达方法来看,为了突现姥姥剪纸技艺高,作者既采用正面描写,直接夸姥姥剪纸技艺高,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和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也有借乡亲们的话侧面来描写姥姥剪纸技艺高,如“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既有概述的,如“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是她两根延长的手指”,也有具体事例来说明的,如蒙上姥姥的眼睛让姥姥剪;从遣词造句来说,既有语义含蓄深邃的“栓”“缠”,也有富有浓郁地方气息的语言;同一意思,用不同的长短句来反复渲染,如“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文中的不少语句用上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
可以这么说,文中的每一句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都有特色,都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借鉴。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让学生从字、词、句、篇等多角度来学习,但教师研读教材时,必须着眼全面,将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点一一找出来,归纳出表达之法,揣摩出表达之妙。倘若缺少这一环节,没有比较、分析、筛选的过程,所关注的语言文字表达的“点”可能不是教学中的核心教学点,也可能与文本语言表达主要特色不相吻合。
关注文本中“有什么”语言特色点,是确定“教什么”语言特色点的基础,是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必不可少的环节。
2. 确定教学中“学什么”——立足教学,找准最具教学价值的语用点。
一篇文章若拥有许许多多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借鉴、运用的语言方式、表达方法,教师则应该“众里寻他”——学会“筛选”,选择最具有教学价值的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又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从中感悟出值得学习和运用的写作方法。其筛选的原则应是着眼于“三点”:
一是依据单元教学的训练重点。现行教材一般是以单元呈现的方式,在教材编排上,每单元一般都有“导读”,导读从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重点两方面对本单元教学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因此,在确定教学的重点时,我们往往要研读导读,将导读中的提示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训练重点,领会了编者意图,我们的教学才能抓住教学的核心。如上述的课文《姥姥的剪纸》所处的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感受课文是怎样表现“民风民俗”,则应是单元训练的重点。《姥姥的剪纸.》中姥姥剪纸的形象、剪纸的技艺高超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乡亲们的夸赞的话语“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找鸣”是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根据这样的研读思路,就可以将体现姥姥剪纸技术高超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学习语言。
二是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点。学生学习的“需要点”指的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兴奋点、难点。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就可避免浅层次重复;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就能让学生愿意“驻足观赏”;关注学生学习的难点,就能“铺路搭桥”,让学生学得顺畅。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应关注学情的起点、兴奋点、难点,了解的、熟知的语言不必“浪费”时间;学生感兴趣的、理解有难度的,则应让学生流连其间。如《姥姥的剪纸》中的“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且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中的“栓”,与我们平常用到的“栓”的意思不相同,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就应引导学生抓住“栓”体会到姥姥的剪纸吸引了作者。
三是考虑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点。文本表达的特色指的是文本最独特的结构,最具特色的表现方法,最有特点的语言形式。这些特色点理所当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比方说《姥姥的剪纸》中以“剪纸”为线索的行文方式,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描写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进行的表现手法,借“剪纸”表达自己对姥姥的思念之情的方法等,这些都是文本表达的特色点,而这些特色点与作者要描述的重点以及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自然教学时离不开这些关键地方的品味、感悟、理解、运用。
三、处理好三种关系——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回首课改的历程,我们发现,每一个新理念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尤为重视,过分的重视与过度的强调,往往会顾此失彼,造成教学中的“不平衡”。如课改初期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就在语文教师中掀起了一股“深挖”人文内涵之风,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内容的细分析、主旨的深挖掘、情感的多升华上,而语文的“工具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往往被遗忘。针对这种现状,课改专家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性质定位,“学习语文文字运用”。
❷ 高中语文的语言文字应用怎么提高
语文学习主要是培养自学能力。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大量的阅读,根据老师具体指导的路径,学会自己去走。关于学习语文,这里给你一些思路:
1、自己提前预习课文。如自查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阅读课文,找到重点,提出疑难,根据课前的“学习重点”提示和课后的“思考练习”进行思考。要养成好的习惯,不翻字典不看书,不动笔墨不看书。
2、自己主动去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对每篇课文中涉及的有关字词句式、语法修辞,要注意有心积累,存心记忆,用心感悟。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必有收获。
3、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以及老师提出的要点,自己试着分析理解课文。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欣赏文章的行文构思,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意到。
4、练习,特别是思考性较强的练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可运用比较异同或归类整理的方式学会独立作业,不断提高整体认识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5、在此基础上,还应主动涉猎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来拓宽阅读量,扩展知识内容,阅读的时候也要重视自己的阅读效率。想让阅读更有效率的同学,可以到《全脑速读记忆吧》交流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希望你早日进步!
❸ 求解 一道高中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 看图说寓意
这应该是要谈舒适生活中也需要有自我的价值实现的心理吧,我们需要“富贵不能淫”,即使在舒适的环境中也不能忘本。
❹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教学包括那几个方面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到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的版矛盾和困惑很多权,“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建议成立课题组,开展切实有效的旦粻测救爻嚼诧楔超盲研究。认为本课题很有研究价值,对高中语文新课改和课堂有效教学富有现实意义,就主动承担了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向度研究。 组长带领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并撰写了开题报告。希望课题组成员严谨扎实的研究、勤奋刻苦的工作,争取本课题研究取得突破。开题会上分解了课题研究任务,把任务具体分解到每一个人。在积极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的同时,大力培训研究人员,提高课堂研究的水平。在课题组内进行了三次有效教学教师培训会,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相关理论、研究的方法、具体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提高了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❺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应用
并不是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企业生产的产品就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❻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
首先,你把武汉的“武”写错了。
其次,给你一些思路参考,但语言组织还得靠自己专,真正考试可百属度不了哦!
思路一: 七颗星、7字形状——第七届
思路二: 丝带、五角星⭐的形状——代表纽带、军人
思路三: 各星星⭐连接着,形状像各个人手牵手——和谐
❼ 高中语文散文答语言表达特色题怎么答
主要就考古代诗歌散文,背诵默写,诗歌鉴赏。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散文》《先秦诸子选读》都是人教版《语言文字运用先秦诸子选读,基本不考,
❽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 得体 宣传标语
(1)对游客说:“一山一水与你伴,一花一草为你开,请您爱护农家的乐园”(2)宣传标语:“茵茵芳草,踏之何忍;青青农园,望君惜之”
❾ 高中优化设计 语文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 字之初 答案
秦始皇统一汉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由繁趋简 汉字书法欣赏——张旭 ——毛泽东 明哲保身 冷眼旁观 如鱼得水 行 书 汉字书法欣赏——王羲之 《兰亭序》 《丧乱帖》 《乐毅论》 王羲之“鹅”字 龙 寿 汉字书法欣赏——颜真卿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寒食帖》 无涯 天道酬勤 * 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林杜刘孟 神话传说——仓颉造字 相传古时候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记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命仓颉造字,仓颉受鸟兽蹄印的启发,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特征,终于造出了山河湖海、日月星云、花鸟草虫等许多汉字,从此中国有了文字步入文明社会。 实际上文字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从开始的画图记事,到画图示意,最后慢慢从图画演变成文字。 汉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 《说文解字》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描摹事物的形状)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 号来表示某个词)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象形字或指事字合成 一个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类属的部件 组成的新字) 象形 特点: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所要表达物体的 轮廓、特征,使人一看就能了解字的意义。 象形字是最早的造字方法, 属于独体字。 人、口、日、月、山、水、衣、目 耳、石、田、火、车、牛、马、鹿 虎、象、鸟、鱼、雨、贝、果、龟 泉、卵、首、虫、舟、燕、门…… 返回 指事 朱、本、末、未、刃、中、寸、天、左、右、立、王、亦、上、下、白、甘、三…… 特点: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形象可画,所以往往是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号来表示。属独体字。 返回 会意 兵、看、集、伙、尘、双、轰 秉、初、伐、戍、休、告、哭 步、品、难、林、信、劣、卡 忐、忑、舀、甭、孬、歪、终 泪、既、即、几、祭、解、鲜 益、友、匠、淼、磊、森…… 特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属于合体字。 苗 采 囚 从 林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 一“木”是“树”,两“木”成“林”,三“木”成“森”; 一“火”是“火”,二“火”成“炎”,三“火”成“焱”; 一“水”是“水”,三“水”成“淼”; 一“石”是“石”,三“石”成“磊”; 一“车”是“车”,三“车”成“轰”; 一“鱼”是“鱼”,三“鱼”成“鱻”; 一“羊”是“羊”,三“羊”成“羴”; 左形右声:梭、蝗、河、惜、胸、材 江、证、骑、秋…… 左声右形:攻、颂、削、剥、瓢、故 鹉、雌、期、顶、欣…… 上形下声:管、露、爸、芳、崖、宵 界、晨、草、宇、花…… ——最能产新字的造字法 上声下形:架、裳、慈、斧、贡、 忿、膏、凳、煎、盲… 内形外声:问、闻、闷、辩、辫、 班、斑…… 内声外形:阔、阖、、围、阀、街 圆、匾、裹、进、病…… 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字分别属于哪一种造字 方法? ①休②亦③明④闱⑤涉⑥森⑦睛⑧型 ⑨裹⑩阕 (①③⑤⑥会意,②指事,其余为 形声)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周代 秦代 汉代 汉魏形成 通行南北朝 小篆 统一后 大篆 统一前 草书 行书 商代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由于它是以记录占卜之事为主的,所以又被称为“卜辞”、“契文”;又因为最早是在殷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单字约有四千多个,其中一千多字可以释读。这种文字已较完备,但是有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 ——甲骨文 甲骨文 汉字的演变 金文,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这种文字前期字体与甲骨文相近,有的还保留了早期图画文字的痕迹;后期与小篆相近。已收集到的金文单字有五六千个,多半可以释读。金文的形体结构比较成熟,周朝的金文铭辞有的一篇长达五百字。 ——金文 大盂鼎(西周) 汉字的演变 小篆,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战国时期,中国各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文字加以整理和简化,在“大篆”(又称“籀文”,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的基础上,规定了一种标准字体,这就是“小篆”。秦朝的这一统一全国文字的重要措施,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篆书 大篆 小篆 汉字的演变 隶书,是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秦未,沿至三国。又称“汉隶”、“佐书、“八分”等。早期的隶书保留了一些小篆的形迹;后来波磔的笔法增多,这成为隶书字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隶书的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隶书 隶书 汉字的演变 楷书,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楷书点画形态丰富,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由于它的形体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所以被称为“楷书”,又叫“正书”、“真书”。历代许多书法家都是以楷书闻名于世的。 ——楷书 楷 书 汉字的演变 草书大约始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书写隶书时的快捷变体,称为“草隶”,后来又叫“章草”。汉末以后,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的痕迹,形成一种笔势连绵回绕、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唐朝时还出现了一种笔画更加放纵、难以辨认的“狂草”,现在一般所谓的草书指的是“今草”。 ——草书 草 书 汉字的演变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这种字体写起来比楷书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很受群众喜爱,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难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 ——行书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之语言文字应用《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❿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试题
这本书说来实话,如果平常积累源多,预感不错的,应该是很容易过的,但是,反之,就有点危险,我们老师说这本书的补考率都是挺高的,,,一定要把书上的例子都记住,很重要!!!
http://www.ks5u.com/shiti/s.asp?e=3&q=语言文字应用
这里挺多的,搜一下就有了,看看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