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初中语文文言文21篇整理
《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宋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卖油翁》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黠鼠赋》
轼夜读,有鼠方齿,击床而止之。既而复作。使童子烛之,有囊中空,中嘐嘐之声,出于*中。童子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齿也,何为*死耶?向为何声,岂有鬼也?”覆而出之,鼠堕地疾走,虽有敏也,亦手足无措。
《狼》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孔孟论学 》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25)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
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
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
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
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
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
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
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
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㈡ 初中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长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编辑本段种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6、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㈢ 初中语文文言文,求大虾详解
1:3
2:1
3:7
4:4
5:5
6:2
7:1
8:1
方:覆盖
强:列强
㈣ 求初中语文的文言文理解性题目
理解性背诵: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是:(1)学而时习之;(2)温故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默而识之。
6.《论语十则》中,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
7.《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狼》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语句是:屠暴起,以刀辟狼首,又数刀毙之。
13.《狼》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4.《狼》中,写屠户与狼斗争有了转机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15.《两小儿辩日》中,写到“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这体现了他求学态度,与他在《论语十则》中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两句是相一致的。
27.《桃花源记》中,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28.《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9.《桃花源记》中,点明桃源人祖先定居桃源原因的是:避秦时乱。
30.《桃花源记》中,展现桃源人精神面貌的语句(或:突出桃源人和平相处、幸福生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1.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原句是: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2.《桃花源记》中, 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3.《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4.出自《桃花源记》的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35.《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中人”热情待客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6.《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中人”都来关心渔人的语句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
37.《桃花源记》中,写“村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语句是:与外人间隔。
38.《口技》中,最能表现口技者表演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善。
40.《口技》中,强调舞台、道具简单的语句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41.《口技》中,赞扬口技人摹仿声响无所不有的语句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42.出自《孙权劝学》中的三个成语是:(1)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2)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3)士别三日(形容人分别的时间很短)
43.《孙权劝学》中表明吕蒙已经认识到读书重要性的语句是: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
44.《伤仲永》中,表明作者写作目的的语句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5.《伤仲永》中,说明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持的正确态度的语句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46.《伤仲永》中,写出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的语句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7.《伤仲永》中,点明仲永才能衰退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48.《愚公移山》中,说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9.《愚公移山》中,侧面表现愚公移山艰难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50.《愚公移山》中,写出愚公达到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1.《愚公移山》中,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52.《愚公移山》中,愚公坚信移山会成功的理由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3.《愚公移山》中,写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句子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4.《愚公移山》中愚公反驳智叟观点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5.《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来写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或: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出淤泥于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6.《爱莲说》中,借莲形象写君子心胸豁达,通晓事理,行为方正,德名远播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7.《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8.《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可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59.《爱莲说》中,感慨真的隐士少,而趋炎附势、追逐富贵多的两句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0.《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1.《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清新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2.《陋室铭》中,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3.《陋室铭》中,写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脱俗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4.《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或: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引用了两个典故)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5.《陋室铭》中,起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1.《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的特点的语句的是:沿溯阻绝。
72.《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特点的语句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3.《三峡》中,描写秋季的特点的语句的是:林寒涧肃。
74.《三峡》中,描写三峡总的特点的语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5.《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三峡水流之急之疾的语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6.《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夜游看到的景色的语句是(或: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7.《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突出庭院景色的语句是:积水空明。
78.《童趣》中,描写作者儿时游乐感受的语句是: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9.《童趣》中,描写作者神态的语句是:呀然惊恐。
89.《小石潭记》中,侧面写出潭水清澈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90.《小石潭记》中,借景生情,寄寓自己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的语句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1.《小石潭记》中形容溪身形状的语句是:斗折蛇行。
92.《小石潭记》中,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语句是:犬牙差互。
102.《公输》中,与“吾知子所以距我,吾不言”相照应的一句是: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103.《公输》中,墨子为了激怒公输,为下文劝说作铺垫的一句话是: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114.《山市》中,给奂山蒙上一层面纱,唤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的语句是:然数年恒不一见。
115.《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远大志向及抱负的语句(或:起画龙点睛的语句)是:嗟乎,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
116.《陈涉世家》中,体现陈胜、吴广勇于打破封建尊卑观念,善于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语句(或:道出千古志士之胸臆的语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7.《陈涉世家》中,点明陈涉起义原因的语句是:失期,法当斩;天下苦秦久矣。
118.《陈涉世家》中,表达陈涉有福同享的朴素阶级意识的语句是:苟富贵,无相忘。
119.《陈涉世家》中,写陈胜、吴广在起义准备过程中,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威众”的两件事是:鱼腹置书和篝火狐鸣。(限填四字)
120.《陈涉世家》中,写吴广令将尉“怒众”的语句是: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121.《陈涉世家》中,写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的语句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122.《陈涉世家》中,与“宜多应者”相照应的语句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23.《陈涉世家》中,陈涉、吴广起义时提出的口号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则举大名耳。
126.《马说》中,点明千里马终生命运的语句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5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之四时”景色的语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154.《醉翁亭记》中,常用来表示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的语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55.《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语句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56.《醉翁亭记》中,描写滁人出游的语句是: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57.《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宴的语句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58.《醉翁亭记》中,描写众宾欢乐的语句是: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59.《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醉的语句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68.《孟子二章》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9.《孟子二章》中,点明“战必胜”的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得道多助(得道)。
170.《孟子二章》中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1.《孟子二章》中,用排比句列举了历史上六位多磨难的著名人物依次是: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172.《孟子二章》中,为论证“困境能造就人材”这一道理,相关的语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3.《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语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74.《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广阔浩渺气势的语句是(或:从空间写洞庭湖景色的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75.《岳阳楼记》中,从时间上写尽湖山景色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76.《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警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77.《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或: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语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8.《岳阳楼记》中,作者写“迁客骚人”登楼之“喜”的语句(或:与“喜”相照应的语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79.《岳阳楼记》中,赞扬滕子京政绩的语句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80.《岳阳楼记》中,写出作“岳阳楼记”缘由的语句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181.《岳阳楼记》中,与“前人之述备矣”相照应的语句是: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82.《岳阳楼记》中,与“悲”相照应的语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83.《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湖光山色的语句是: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184.《岳阳楼记》中,景物描写中最能体现“悲、喜”二字的语句分别是:虎啸猿啼,渔歌互答。
186..《曹刿论战》中,点明曹刿入见鲁庄公原因的语句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87.《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对话,强调作战取得胜利,必须取信于民的政治观点。
.188.《曹刿论战》中,说明有利于反攻时机的语句是:彼竭我盈。
189《曹刿论战》中,说明有利于追击时机的语句是:辙乱旗靡。
190《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191《鱼我所欲也》中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192《鱼我所欲也》中的“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概括成一个成语是:嗟来之食。
193《鱼我所欲也》点明“舍生”的原因的语句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㈤ 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朝代】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5)初中语文伤仲永原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㈥ 谁有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所有意动用法的字或词(举例说明)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会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一、何谓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以……为羞。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的特征
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韩愈的《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当\"把……作老师\"讲。
三.意动用法的分类
意动用法根据意动词的本来的词性可分为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和动词意动用法三类。下边我们就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一)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以……为……,认为……是……。像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比皆是,例如: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后:方位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先(前),以……为后。整句的意思是:我之所以作这们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师,名词作意动词,译为:①把郯子……当作老师;②认为郯子……是老师;③以郯子……为老师。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作意动用。译成:①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②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4.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客我”是“以我为客”,整句的意思: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王安石《伤仲永》)利:认为……有利。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是每天拉着仲永去四处拜访县里的人。
6.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以……为夫人,整句的意思是:(国君)把她看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吗?
7.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鱼肉:以……鱼肉。整句的意思是:假如我死了,他们都把他(指田蚡)当作鱼肉任意宰割了。
8.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君:以……为君,整句的意思是:天下大乱,(人们)再不把天子看作天子了。
9.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友:以为友,子:以为子。整句的意思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
11.越国以鄙远。(《左传·僖公三十年》)(把……当作边邑) 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以远方为边邑。整句的意思是: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或译作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
12.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m)鹿。(苏轼《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整句的意思是: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1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巢:以……为巢。
14.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襟:以为衣襟;带:以为衣带。整句的意思是: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师:以……为老师。 “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整句的意思是:生在我之前,他闻知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
16.驼业种树。(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业:把……当作职业。整句的意思是:郭橐驼认为种树是他的职业。
1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罪:认为有罪,引申为归咎,归罪。整句的意思是: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1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亲:以为亲人;子:以为子。整句的意思是:所以人们不单独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也不仅只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成语举例
1.幕天席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2.草菅人命:草菅:以……为草菅。
3.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4.游戏人生 以……为游戏
(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为数也不少,如: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美,以……为美,认为----漂亮,赞美。美我,“以我为美”。整句的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私心;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所求。
2.成以其小,劣之。(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劣:以……为劣等。整句的意思是: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
4.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察今》)贵,以……为贵。整句的意思是:明的事理的人,贵在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没见到的。
5.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意思是:不以万里为远。
6.吾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晏子春秋·外篇第七·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难死,以死为难,即不愿意死;难,形容词意动用法)整句的意思是:我是地位低微的人况且不愿意死,更何况您呢。
7.天下苦秦久矣。(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苦:以……为苦,苦于。整句的意思是:全国的老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
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 乐,以……为乐。整句的意思是: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
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迟:以……为迟。整句的意思是: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
11.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 苦:以……为苦。整句的意思是: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却要雇工开挖渠道排水。
12. 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小石潭记》“乐”: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乐之”即“以之为乐”,指对此感到快乐。
13.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苦:以贫为苦。整句的意思是: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
14.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史记.魏子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怒:以……为怒。整句的意思是:魏王因公子偷了兵符,矫诏杀死了晋鄙而大为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魏王会恼怒他)。
16.先生不羞,乃有意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不羞:不以……为羞。整句的意思是: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
17.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美:以……为美。整句的意思是:君子用学习来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18.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少:以……为少;轻:以……为轻。整句的意思是: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19.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怪:以之为怪。整句的意思是: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理解的,而畏惧它就没有道理了。
20.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古人重之。(《韩非子·五蠹》重:以之为重。整句的意思是:今天的县官,一朝身死,他的子孙好几代可以驾马坐车,所以人们都看重官位。
2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班固《汉书》)贵:以之为贵;贱:以之为贱。整句的意思是: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2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论语.公冶长》)不以下问为耻,以之为贤。整句的意思是:孔文子不以下问为耻,孔子认为他贤能。
2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
2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以……为快乐;乐:以……为乐。整句的意思是: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
25.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以……为善。整句的意思是: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26.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异:认为……奇异。整句的意思是: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了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2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奇:以……为奇。整句的意思是: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8.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以……为羞。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连一个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
29.幸灾乐祸 以……为高兴,快乐
(三)动词意动用法。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耻,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不把相互拜师学习当作耻辱;②不认为相互拜师学习是耻辱的;③不以相师为耻。)
2.便利此月内。(利,以……为利,形容词意动用法。)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鉴:以……为鉴。整句的意思是: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4.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之为羞)羞,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尚且把这样的事当作羞耻的;②尚且认为这样的事是羞耻的;③尚以之为羞。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邑人认为这个孩子有特殊的才能;②邑人以之为奇。宾客:名词作意动用。
6.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王安石《伤仲永》)异:认为……惊奇。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觉得他有些奇怪,于是就从旁人家给他借了笔墨之类的东西给他。
7.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打鱼人觉得十分惊奇
8.群臣怪之。(《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怪:以……为怪。整句的意思是: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9.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怪:以……为怪。 整句的意思是: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
总之,不管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们都属于意动关系,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在翻译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可以翻译为: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 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此类现象的存在,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成语中的运用。
㈦ 初中语文的加点字解释(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童趣》——强通僵,僵硬。
2、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
3、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知通智,智慧、聪明。
5、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见通现,出现。
6、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
7、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
8、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0、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材通才,才能。
11、对镜帖花环 《木兰诗》——帖通贴,粘贴。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13、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聪明。
14、满坐寂然 《口技》——坐通座,座位,此处指座上的人。
15、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18、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诎通屈,弯曲。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20、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2、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与通举,举荐。
23、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矜通鳏老而无妻之人。
24、荡胸生曾云 《望岳》——曾通层。
25、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缺口。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转通啭,鸟叫声。
27、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反通返,返回。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饲养,喂养。
29、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表现。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才能。
31、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语气词。
32、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四肢。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34、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都。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嘱托。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直通值,价值。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此处是发配。
39、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40、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已经。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42、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错通措,置。
43、仓鹰击于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仓通苍,灰色。
4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伸张。
45、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已通以。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简通柬,挑选。
47、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阙通缺,缺漏。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 《公输》——说通悦,高兴。
49、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抗拒、抵抗。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圉通御,防御。
51、公输盘诎《公输》——诎通屈,理屈。
52、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背叛。
53、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
54、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阻塞、梗塞。
5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通避,回避、躲避。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辨,辨别。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此处是感激的意思。
59、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60、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
61、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返回。
62、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63、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没有。
64、一厝朔东《愚公移山》——朔通措,安置。
这是所有通假字,考试常考,剩下的只能靠你自己了。爱莫能助。
㈧ 财富值20求初中语文古文中考常考的句子翻译 和单个字解释 和所有通假字 要附加 答案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童趣》——强通僵,僵硬。 2、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 3、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知通智,智慧、聪明。 5、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见通现,出现。 6、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 7、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 8、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0、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材通才,才能。 11、对镜帖花环 《木兰诗》——帖通贴,粘贴。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13、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聪明。 14、满坐寂然 《口技》——坐通座,座位,此处指座上的人。 15、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18、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诎通屈,弯曲。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20、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2、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与通举,举荐。 23、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矜通鳏老而无妻之人。 24、荡胸生曾云 《望岳》——曾通层。 25、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缺口。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转通啭,鸟叫声。 27、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反通返,返回。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饲养,喂养。 29、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表现。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才能。 31、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语气词。 32、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四肢。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34、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都。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嘱托。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直通值,价值。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此处是发配。 39、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40、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已经。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42、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错通措,置。 43、仓鹰击于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仓通苍,灰色。 4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伸张。 45、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已通以。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简通柬,挑选。 47、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阙通缺,缺漏。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 《公输》——说通悦,高兴。 49、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抗拒、抵抗。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圉通御,防御。 51、公输盘诎《公输》——诎通屈,理屈。 52、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背叛。 53、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 54、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阻塞、梗塞。 5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通避,回避、躲避。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辨,辨别。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此处是感激的意思。 59、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60、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 61、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返回。 62、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63、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没有。 64、一厝朔东《愚公移山》——朔通措,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