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江苏高中语文考试文言文

江苏高中语文考试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0-12-27 08:56:11

高中语文考试的文言文和古诗都出自哪里

《史记》的居多,尤其是人物传记那块。你如果是想高考押题的话建议复习好语文书里的重点词和句式就好了,高考题目不好揣摩啊,强化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⑵ 高中语文文言文

高三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给你整理出来让你背的,比较多了

⑶ 高中语文文言文考试时阅读方法

先粗读,了解大意,接着看问题,带着问题二次阅读原文,将问题与文言相关段落对比鉴别,并结合以往文言知识积累判断做题,最后将原答案带入原文拉通阅读,最后确定答案,即可。此谓三步阅读法。

⑷ 高中语文的会考 要求哪些文言文是必背的

二、《劝学》
1.通假字
⑴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⑵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⑶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⑷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2.古今异义
⑴博学: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知识、学识的渊博。
⑵参:验,检查/参加,参考。
⑶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疾病,快。
⑷假:凭借,借助/与“真”相对。
⑸金:金属制的刀剑/金银。
⑹爪牙: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帮凶。
⑺用心: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⑻用:因为/使用。
⑼跪:脚或腿/跪下。
⑽寄托:容身,托身/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2.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⑵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⑶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⑷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⑸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⑹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⑺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⑴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⑵倒装句: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⑷省略句: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⑸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三、《师说》
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曾任吏部侍郎,常被称为“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中叶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2.评价: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语。
3.古文运动:
主要主张:其一,是“文以明道”。其二,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对象:即向当时一些准备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青年读书人宣传不要写骈体文,要用散体文去阐明孔、孟之道。
古文: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情实感的散文。
古文运动在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中有一定影响。但遭到上层统治集团中当权的官僚地主的诽谤与讪笑,阻力很大。
4.内容分析:
“说”是论说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论师”,更详细一点就是“论从师求学”。本文着重论述了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大胆提出了恢复师道的主张,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开头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括而又明确的点出了师的性质、作用。接下来阐明择师的原则:以“道”的有无为标准,而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以第一段立论为基础,以事实为论据,从反面展开批驳。连用三个对比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针砭。一是把“古之圣人”的“从师之问”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二是把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对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三是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耻于从师对比,进一步讥讽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这样层层对比,深刻揭露了当时耻于学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从正面论证自己立论的正确。
第四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作《师说》的原因。

《赤壁赋》
1.文本分析:
从“苏子愀然”以下主客对答的三个自然段,应是全赋的重心所在,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但这种意蕴都不是借助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述,而是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慨,因此才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兵下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免“浪淘尽”,空留山川遗迹的感慨,转而抱恨于人生须臾、江山无穷,登仙乏术的无可奈何;一方则顺手以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长流,月的盈亏而又永生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人生应投入大化,方能超脱无谓的苦恼。这两方面的感情,包括人生苦闷和物我渗透,当然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烦恼以及要求摆脱烦恼的旷达态度的表露。
然而,作为全赋重心的主客对答部分,如果没有前两段为之创造环境气氛,培养情绪,那么,主客对答的感情宣泄和哲理发挥,就不能产生出色的效果,乃至缺乏基础了。首段是点题,描写赤壁泛舟的情景。这一段的描写,主客的情绪是愉快的,轻松的,彼此都陶醉在初夜江上的泛游之中。按着,第二段是由轻松到沉重,由愉快到抑郁的过渡,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全赋的构架布局可说是天造地设,无暇可击的。
2.文言现象归纳
⑴通假字:举酒属客 冯虚御风 山川相缪 举匏尊以相属 杯盘狼籍
⑵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 正襟危坐 下江陵 泣孤舟之嫠妇
⑶文言句式:月出于东山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凌万顷之茫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渺渺兮予怀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六、《始得西山宴游记》
1.文言现象归纳:
⑴古今异义
①未始:未尝,从来没有/没开始
②累积:重叠、积压/积累
③然后:这样以后/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④于是:从此,从这时/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
⑤更:动词,更换交替(醉则更相枕以卧)/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拨,拨开(到则披草而坐)/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接近(颓然就醉)/就是
⑧向: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朝
⑨志:记(故为之文以志)/志气、志向
⑩是:代词,这(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动词
⑵通假字:
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⑶词类活用:
①箕踞而邀 名词作状语 像簸箕一样。
②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 每天
⑷文言句式
①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 “志”后省宾语
②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③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
④皆我有也。 被动句 “我有”即“为我所有”
2.文本理解
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人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自余为戮人”的身份和惴惴不安的忧愁心绪。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毫无目的地“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他“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无拘无束地“觉而起,起而归”。一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极言平日游览之胜,反衬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接着正面描写西山。作者采取先远后近、步步紧逼法,先写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青异怪特。然后写“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登上西山最高点。西山顶上,作者居高临下,骋目远眺,将“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然之气。并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色彩,勾勒出群山、天际、高远阔大的境界。写出了西山的独特和游玩的无穷趣味,以及物我合一“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举杯畅饮“颓然就醉”的放任自由的情态。全文由抑到扬,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被贬永州后的真实心态,寄托深远。(

⑸ 高中语文考试的文言文和古诗出自哪里

古诗一般来是出自唐宋诗词,自文言文出自二十四史里面。

⑹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语文必背文抄言文篇目有:

声声慢(寻寻觅觅)、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并序、长亭送别(节选)、逍遥游(节选)、劝学(节选)、屈原列传(节选)、陈情表、滕王阁序(节选)、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前赤壁赋氓、离骚(节选)、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对酒当歌)、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山居秋暝、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兵车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阳楼、石头城、琵琶行序、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锦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雨霖铃(寒蝉凄切)、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鹊桥仙(纤云弄巧)。



(6)江苏高中语文考试文言文扩展阅读:

我国的古典诗文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与情操,是融汇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的结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时,经典古诗文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大量阅读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我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网络-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⑺ 高中语文考试的那些文言文都是从哪些书上出的

很多来自史记,战国策,汉书之类,人物传记为主
如果是上海考生,第二篇侧重于游记,散文等,格调挺高~意味深长啊
不过很难猜到题目哦,毕竟文学海洋太宽泛

⑻ 高中语文常考的文言文翻译

兰亭集序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 修:高高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
重点:(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一,数量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也是几乎一样的

阿房宫赋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 重点考察:钩心斗角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暖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冷暖却截然不同。
(4)明星荧荧......杳不知其所之也:(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重点:(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呼 累死了,楼主要给我分哦~

⑼ 高中语文考试的文言文和古诗都出自哪里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
1,朗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并且能达到流利背诵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2,《小学生古文100篇》(很经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十一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5,《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观止》较为基础,后两者较为艰深;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
7,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观止》只是古文选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猎才可开阔眼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9,最后,如果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⑽ 高中语文,文言文

宋史•田锡传
【原文】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幼聪悟,好读书属文。杨徽之宰峨眉,宋白宰玉津,皆厚遇之,为之延誉,繇是声称翕然。
太平兴国三年,进士高等,释褐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著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左拾遗、直史馆,赐绯鱼。
锡好言时务,既居谏官,即上疏献军国要机者一、朝廷大体者四。其略曰:
顷岁王师平太原,未赏军功,迄今二载。幽燕窃据,固当用兵,虽禀宸谋,必资武力。愿陛下因郊禋、耕籍之礼,议平戬之功,则驾驭戎臣,莫兹为重,此要机也。
今交州未下,战士无功,《春秋》所谓“老师费财”者是也。臣闻圣人不务广疆士,惟务广德业,声教远被,自当来宾。周成王时,越裳九译来贡,且曰:“天无迅风疾雨、海不扬波三年矣。意者中国其有圣人乎?盍往朝之。”交州瘴海,得之如获石田,臣愿陛下务修德以来远,无钝兵以挫锐,又何必以蕞尔蛮夷,上劳震怒乎?此大体之一也。
今谏官不闻廷争,给事中不闻封驳,左右史不闻升陛轩、记言动,岂圣朝美事乎?又御史不敢弹奏,中书舍人未尝访以政事,集贤院虽有书籍而无职官,秘书省虽有职官而无图籍。臣愿陛下择才任人,使各司其局,苟职业修举,则威仪自严。此大体之二也。
尔者寓县平宁,京师富庶。军营马监,靡不恢崇;佛寺道宫,悉皆轮奂。加又辟西苑,广御池,虽周之灵囿,汉之昆明,未足为比。而尚书省湫隘尤甚,郎曹无本局,尚书无听事。九寺三监,寓天街之两廊,贡院就武成王庙,是岂太平之制度邪?臣愿陛下别修省寺,用列职官。此大体之三也。
案狱官令,枷杻有短长,钳锁有轻重,尺寸斤两,并载刑书,未闻以铁为枷者也。昔唐太宗观《明堂图》,见人之五藏皆丽于背,遂减徒刑。况隆平之时,将措刑不用,于法所无,去之可矣。此大体之四也。
疏奏,优诏褒答,赐钱五十万。僚友谓锡曰:“今日之事鲜矣,宜少晦以远谗忌。”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矧天植其性,岂为一赏夺邪?”时赵普为相,令有司受群臣章奏,必先白锡。锡贻书于普,以为失至公之体,普引咎谢之。
六年,为河北转运副使,驿书言边事曰:
臣闻动静之机,不可妄举;安危之理,不可轻言。利害相生,变易不定;取舍无惑,思虑必精。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今北鄙绎骚,盖亦有以居边任者,规羊马细利为捷,矜捕斩小胜为功,贾怨结仇,兴戎致寇,职此之由。前岁边陲俶扰,亲迂革辂,戎骑既退,万乘方归。是皆失我机先,落其术内,劳烦耗斁,可胜言哉。伏愿申饬将帅,慎固封守,勿尚小功。许通互市,俘获蕃口,抚而还之。如此不出五载,河朔之民,得务农业,亭障之地,可积军诸。然后待其乱而取之则克,乘其衰而兵之则降,既心服而忘归,则力省而功倍。
诚愿考古道,务远图,示绥怀万国之心,用驾驭四夷之策,事戒辄发,理贵深谋,所谓安危之理,不可轻言者。国家务大体,求至治则安;舍近谋远,劳而无功则危。为君有常道,为臣有常职,是务大体也。上不拒谏,下不隐情,是求至治也。汉武帝躬秉武节,登单于之台;唐太宗手结雨衣,伐辽东之国:则是舍近谋远也。沙漠穷荒,得之无用,则是劳而无功也。在位之臣,敢言者少,言而见听,未必蒙福,言而不从,方且虞祸,欲下不隐情得乎?恶在其务大体而求至治也。
臣又谓利害相生,变易不定者,《兵书》曰:“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盖事有可进而退,则害成之事至焉;可退而进,则利用之事去焉。可速而缓,则利必从之而失;可缓而速,则害必由之而致。可诛而赦,则奸宄之心,或有时而生害;可赦而诛,则患勇之人,或无心于利国。可赏而罚,则有以害勤劳之功;可罚而赏,则有以利僣逾之幸。能审利害,则为聪明。以天下之耳听之则聪,以天下之目视之则明。故《书》曰“明四目、达四聪”,此之谓也。臣又谓取舍不可以有惑者,故曰“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思虑不可以不精者,故曰“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自国家图燕以来,连兵未解,财用不得不耗,人心不得不忧,愿陛下精思虑,决取舍,无使旷日持久,穷兵极武焉。
书奏,上嘉之。七年,徙知相州(河南安阳市),改右补阙。复上章论事。
明年,移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地区建德市)。睦州人旧阻礼教,锡建孔子庙,表请以经籍给诸生,诏赐《九经》,自是人知向学。会文明殿灾,又拜章极言时政,上嘉纳焉。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上书请封禅。以本官知制诰,寻加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京畿大旱,锡上章,有“调变倒置”语,忤宰相,罢为户部郎中,出知陈州。坐稽留杀人狱,责授海州团练副使,后徙单州。召为工部员外郎,复论时政阙失,俄诏直集贤院。至道中,复旧官。
真宗嗣位,迁吏部。出使秦、陇,还,连上章言,陕西数十州苦于灵、夏之役,生民重困,上为之戚然。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赐金紫;与魏廷式联职,以议论不协求罢,出知泰州。会彗星见,拜疏请责躬以答天戒,再召见便殿。及行,降中使抚谕,仍加优赐。
咸平三年,诏近臣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以锡应诏。还朝,屡召对言事。锡尝奏曰:“陛下即位以来,治天下何道?臣愿以皇王之道治之。旧有《御览》,但记分门事类。臣请钞略四部,别为《御览》三百六十卷,万几之暇,日览一卷,经岁而毕。又采经史要切之言。为《御屏风》十卷,置扆座之侧,则治乱兴亡之鉴,常在目矣。”真宗善其言,诏史馆以群书借之,每成书数卷,即先进内。锡乃先上《御览》三十卷、《御屏风》五卷。
《御览序》曰:“圣人之道,布在方册。《六经》则言高旨远,非讲求讨论,不可测其渊深。诸史则迹异事殊,非参会异同,岂易记其繁杂。子书则异端之说胜,文集则宗经之辞寡。非猎精义以为鉴戒,举纲要以观会通,为日览之书,资日新之德,则虽白首,未能穷经,矧王者乎?臣每读书,思以所得上补圣聪,可以铭于座隅者,书于御屏;可以用于常道者,录为御览。冀以涓埃之微,上裨天地之德,俾功业与尧、舜比崇,而生灵亦跻仁寿之域矣。”
《御屏风序》曰:“古之帝王,盘盂皆铭,几杖有戒,盖起居必睹,而夙夜不忘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武王铭于几杖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熟惟二者,后必无凶。’唐黄门侍郎赵智为高宗讲《孝经》,举其要切者言之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宪宗采《史》、《汉》、《三国》已来经济之要,号《前代君臣事迹》,书于屏间。臣每览经、史、子、集,因取其语要,辄用进献,题之御屏,置之座右,日夕观省,则圣德日新,与汤、武比隆矣。”
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
六年冬,病卒,年六十四。遗表劝上以慈俭守位,以清净化人,居安思危,在治思乱。上览之恻然,谓宰相李沆曰:“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若此谏官,亦不可得。”嗟惜久之,特赠工部侍郎。录其二子,并为大理评事,给奉终丧。
锡耿介寡合,未尝趋权贵之门,居公庭,危坐终日,无懈容。慕魏征、李绛之为人,以尽规献替为己任。尝曰:“吾立朝以来,章疏五十有二,皆谏臣任职之常言。苟获从,幸也,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直邪?”悉命焚之。然性凝执,治郡无称。
【译文】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今眉山市洪雅县)人。小时候聪明,喜好读书做文章。杨徽之任峨眉县令,宋白任玉津县令时,都与他很好,为他传播声誉,他因此名声大振。太平兴国三年(978),以优异成绩考取进士,初始任将作监丞、宣州通判。升著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改任左拾遗、直史馆,赏赐绯鱼袋。田锡喜欢谈论当世大事,做了谏官后,就上疏皇帝,进献有关军国机要大计一条,关于朝廷大体的建议四条。大略说:
前年王师平定太原,未曾赏赐军功,到现在已有两年。如今幽燕地区被非法占据,固然应用兵夺回,虽有皇上的英明决策,但必须藉助武力。希望陛下趁着举行郊祀、籍田典礼之机,评议平定之功,那么驾驭战将军官,没有比这更重要的,这是军国大计的关键。
如今交州未被攻下,战士无功,《春秋》上所说的“劳师费财”就是如此。臣听说圣人不致力于扩大疆土,只致力于增修自己的品德和事业,声誉和教化达到远方,远方的人自会前来臣服。周成王时,越裳氏通过辗转翻译来进贡,并且说:“天没有暴风疾雨之灾,海不兴风作浪已经三年了。料想是中原大国出现了圣人吧?何不前来朝拜他呢。”交州一带是毒瘴海域,得到它就如获得一块石田。臣希望陛下致力于修养德行以招附远方的人,不要用疲弱的军队去攻打士气锐盛的军队,而且又何必因为小小的野蛮异族,劳动圣上的雷霆震怒呢?这是关系朝廷大局的第一条大计。
如今的谏官已听不到他们在朝廷上向皇帝竭力谏诤,给事中听不到他们封还、驳正皇帝的诏令敕命,左右史也未见他们登临皇宫、记载皇帝的言行举动,这难道是圣明的美事吗?此外,御史不敢上奏弹劾,中书舍人未曾被询问政事,集贤院虽有书籍但无官员,秘书省虽有官员而又无图书。臣希望陛下挑选任用有才之人,使他们各司其职,如果各种职局休整恢复,那么朝廷威仪自然严肃。这是关系大局的第二条大计。
近来天下太平安定,京城富庶。军营马监,无不高大;佛寺道宫,全都壮阔。加上又开辟西苑,扩建御池,即使是周朝的灵囿,汉朝的昆明,也不能相比。然而尚书省却非常低矮狭小,郎官无处办公,尚书无处治事。九寺三监,寄寓在京城街道两边的走廊上,贡院借用武成王庙,这难道是太平盛世的制度吗?臣希望陛下另外修建尚书省与九寺等官署,用来安置各部门官员。这是关系大局的第三条大计。
考察监狱官吏的规定,给犯人戴的枷杻有长短之分,铁锁链也有轻重之别,尺寸与斤两,都记载在刑法书籍上,没听说过有用铁来制枷的。从前唐太宗观看《明堂图》,见人的五藏都与背部相连接,于是减免徒刑。况且太平隆盛之世,将弃置刑罚不用,人们也不会犯法,铁枷锁链可以废去。这是有关当局的第四条大计。
奏疏呈上后,皇帝特别下诏褒奖,并赏钱五十万。同僚朋友对田锡说:“今日之事太显眼了,你应该稍稍掩蔽一下以远离谗言和妒忌。”田锡说:“事奉国君,唯恐不能竭尽诚心,况且天生的本性,岂能因为一次赏赐就改改变呢?”当时赵普为宰相,令有关官员接受群臣的奏章时,必先告诉赵普然后才送呈皇帝。田锡给赵普致信,认为这有失公正之道,赵普认错谢罪。
太平兴国六年(981),任河北转运副使,由驿使送信给皇帝论述边防大事,说:
臣听说动静的关键,是不能轻举妄动;国家安危的道理,是不能轻易谈论。利害相生,变化不定;取舍没有疑惑,思虑必定精细。所谓动静之机,不可轻举妄动这种说法,动是说用兵,静是说慎重,该动的时候静,就会姑息纵容敌寇产生奸恶;该静的时候动,就会失去时机坏了大事。动静适宜,就能收到理想效果。如今契丹骚乱,大概也是因为守边的官吏们,仅夺取羊马细利作为战捷,夸耀有所捕杀的小胜作为大功,招来怨恨结成仇敌,兴起战争引来了敌寇,都是由于这一点。前些年边陲战乱,皇上御驾亲自远征,敌骑撤退后,大军才回来。这都是我方失去了先机,落入敌人的圈套,所受的劳烦损耗,不可胜述。臣希望皇上申饬将帅,谨慎固守,不争小功。允许与邻国互市贸易,俘获的番邦人口,抚慰并遣返他们,如此不出五年,河朔一带的人民,就能专心务农,亭障要塞,都可储积军粮。然后等敌方乱时再进攻就能将他们打败,乘敌方衰弱时再发兵就能将他们降服,他们心悦诚服以后就不想着再回去,那我们就既省了力而又事半功倍。
诚恳地希望皇上考察古人的治国之道,致力于长远的谋划,显示抚慰万国之心,应用驾驭四邻之策,谋事最忌动不动就乱发行,道理最重要的是能深刻地谋划,这就是所谓的安危之理,不可轻易谈论。国家致力于根本大计,追求最好的治理,就会安定;丢下国内大事,而图谋远方之事,劳而无功,就会危险。做君主的有一定的法则,做臣下的有固定的职责,这就是致力于根本大计。皇上不拒绝进谏,臣下不隐瞒实情,这就是追求最完善的治理。汉武帝亲握符节,登上匈奴的单于台;唐太宗手系雨衣,讨伐远东小国,这便是舍近谋远。沙漠贫瘠荒芜,得到它也没有用处,这就是劳而无功。在位的臣下,敢于进言的很少,进言而被听从,未必会蒙受幸福;进言而不被听从,就会忧虑有大祸临头,那么想要下面不隐瞒实情能够办到吗?这哪里是务大体而求至治的道理呢?
臣又说过利害相生,变化不定的话,《兵书》上说:“不能尽知用兵打仗的害处的人,也就不能尽知用兵打仗的好处。”大概事情有可进之机却退却,那么妨害成功的事便会来到;有的本该退却而又前进,那么本科利用的事便会失去。可以快却反而慢,那么好处必定从此失去;可以慢却反而快,那么害处就必定由此而来。可以诛杀却反而赦免,那么奸邪之心,就会不时地产生祸害;可以赦免却反而诛杀,那么忠勇之人,就可能不关心国家利益。可以奖赏却反而惩罚,那么就会对有勤劳之功的人有害;可以惩罚却反而奖赏,那就会对越轨侥幸的人有利。能分辨利害,就是聪明。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就会听,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就会明。所以《书经》上说“明四目、达四聪”,就是这个意思。臣又说过取舍不可以有疑惑的话,所以说“孟贲之狐疑,还不如童子之必至”。思虑不可以不精细,所以说“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自从国家图谋燕以来,交战不止,财物费用不能不损耗,人心不能不忧虑,希望陛下仔细地考虑,决定取舍,不要使得旷日持久,穷兵黩武。
信奏上后,皇帝嘉奖了他。太平兴国七年(982),田锡调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市)知州,后改任右补阙。又上奏章议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调任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地区建德市)知州。睦州人原先不知礼数,田锡建孔子庙,上表请求朝廷拿经书典籍发给学生,朝廷下令赐给《九经》,从此人人都知道立志求学。适逢文明殿发生火灾,田锡又上奏章竭力陈说时政,皇上嘉奖采纳了他的建议。调任起居舍人,回京后任判登闻鼓院,又上奏请求封禅。以本官任知制诰,不久升任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989),京畿一带大旱,田锡上奏章,有“调燮(xiè)倒置”的话,忤犯了宰相,被罢职降为户部郎中,调出京城任陈州(今河南周口市)知州。后因拖延杀人案件受牵连,被责罚授任海州(今属江苏省连云港市)团练副使,后调任单州(今山东省单县)团练副使。召回朝任工部员外郎,又议论当时政治的缺陷,不久被任命为直集贤院。至道年间,官复原职。
宋真宗继位,田锡升为吏部员外郎。出使秦、陇一带,回京后,连续上奏章,说陕西数十州受到灵、夏战争之苦,百姓困苦不堪,皇上为此而现出忧伤之色。田锡任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被赏赐金紫;与魏廷式同事,因议论事情不合请求辞职,出任泰州知州。遇上彗星出现,田锡上奏请求皇帝反躬自责以回答上天的警诫,被皇帝再次在便殿召见。出发前,皇帝又派遣宦官前往问候,并且加以优厚的赏赐。
咸平三年(1000),皇帝下诏身边的大臣们推荐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白推荐了田锡以应诏。田锡回到朝廷后,皇帝多次召见他商讨大事。田锡曾上奏说:“陛下即位以来,用什么方法来治理天下呢?臣希望陛下用皇王之道来治理。旧时虽有《御览》,只是分门别类地记事。臣请求从经、史、子、集四部中精选抄录,另编一部《御览》三百六十卷,皇上在日理万机的余暇,每日看一卷,一年就可读完。又采撷经史中的精要切直之言,编成《御屏风》十卷,放在皇帝座位的旁边,那么治乱兴亡的借鉴,就常在眼前了。”宋真宗认为他说的很好,下令史馆将各种书籍借给他,每编成数卷,就先拿给皇帝看。田锡于是先献上《御览》三十卷、《御屏风》五卷。
《御览序》说:“圣人之道,散布在各种书籍史册之中。《六经》立言很高意义深远,若不讲求讨论,不能测知其深邃。各种史书则所记事迹殊异,若不参考比较其异同,岂能容易记住其纷繁复杂之处。子部则异端邪说众多,文集则符合经典的言辞极少。若不猎取精微要义作为鉴戒,提举纲要来融会贯通,编成供每日阅览的书籍,以资助日日更新的品德,那么就是从小读到老,也不能读完全部经书,更何况是日理万机的君王呢?臣每当读书时,就想着将自己从书中所得来补充圣上的聪明,将可以作为铭刻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写在御屏风上;可以用来当作日常法则的,抄录下来供给皇上御览。希望用我的微薄之力,来补益皇上天地般的品德,使得皇上的功业能与尧、舜同等隆盛,而人民也能跻身于仁爱长寿的世界了。”
《御屏风序》说:“古代的帝王,盘盂上都刻有铭文,几案手杖上也有诫言,日常起居都必须观看,而早晚都不会忘记。商汤的《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武王在几杖上刻铭文说:‘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熟惟二者,后必无凶。’唐代黄门侍郎赵智为高宗讲解《孝经》,举出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唐宪宗采集《史记》、《汉书》、《三国志》以来经国济世的要点,取名叫《前代君臣事迹》,书写在屏风上。臣每次阅览经、史、子、集,都从中摘取格言警句,不断进献给皇上,再题写在御用屏风上,或放置在座位旁边,皇上时时观看省察,则圣上的品德就会日益更新,同商汤、周武王一样崇高了。”
咸平五年(1002),再次掌管银台,批阅天下的奏章,如有谈及民饥盗起以及诏令不便于百姓的奏章,田锡都向皇上列条呈奏。皇上对宰相称赞田锡“深得诤臣之体”,当日下令田锡以原职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又升任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续上奏八道奏疏,都直言当时朝政的得失。咸平六年(1003)冬,病逝,享年64岁。遗表劝谏皇上用仁慈节俭来保持地位,用简明不繁来教化人民,居安思危,在治世时思虑祸乱。皇上看了颇为感动,对宰相李沆说:“田锡,是忠直之臣。朝廷稍有失误,正在考虑,田锡的奏章就已呈上来了。像这样的谏官,也不可多得。”嗟叹惋惜了很久,特下诏追赠田锡为工部侍郎。又录用他的两个儿子,一并任命为大理评事,并由公家发给费用办理田锡的丧事。
田锡为人耿直,很少迎合别人,未曾奔走于权贵门下,在官署办公,整天正襟危坐,从无懈怠之容。仰慕魏征、李绛的为人,以竭力谋划、劝善规过为己任。曾说:“我在朝廷任职以来,所写的奏章有52篇,都是谏官职分内的通常之言。若能被皇上听取,那就很荣幸了,又怎么可以收藏副本以示后人,靠批评时政来卖弄自己的公直呢?”下令全部烧掉。但性格过于保守固执,在地方任职时没有什么政绩。

阅读全文

与江苏高中语文考试文言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