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⑵ 我要下载河北人民出版社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试题,我的财富值不够,哪位好心人请帮个忙。
充值换取财富值或上传这样的资料赚取财富值
⑶ 河北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英语的复习资料
一. 词汇
⑴ 单词
1. 介词:in, on, under, behind, near, at, of
1). in表示"在……中", "在……内"。例如:
in our class 在我们班上
in my bag 在我的书包里
in the desk 在桌子里
in the classroom 在教室里
2). on 表示"在……上"。例如:
on the wall 在墙上
on the desk 在桌子上
on the blackboard 在黑板上
3). under表示"在……下"。例如:
under the tree 在树下
under the chair 在椅子下
under the bed 在床下
4). behind表示"在……后面"。例如:
behind the door 在门后
behind the tree 在树后
5). near表示"在……附近"。例如:
near the teacher's desk 在讲桌附近
near the bed 在床附近
6). at表示"在……处"。例如:
at school 在学校
at home 在家
at the door 在门口
7). of 表示"……的"。例如:
a picture of our classroom 我们教室的一幅画
a map of China 一张中国地图
2. 冠词 a / an / the:
冠词一般位于所限定的名词前,用来署名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冠词有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两种。不定冠词有两个形式,即a和an。a用在以辅音音素开头的词前,如a book; an用在以元音音素开头的字母前,如an apple.
a或an与可数名词单数连用,泛指某类人或某物中的一个。
This is a cat.
这是一只猫。
It's an English book.
这是一本英语书。
His father is a worker.
他的爸爸是个工人。
the既可以用在可数名词前,也可以用在不可数名词前,表示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指上文提到过的人或事物。
Who's the boy in the hat?
戴帽子的男孩是谁呀?
------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
------ I can see a bag.
------ Where's the bag?
------ It's on the desk.
------- 你能在教室里看到什么呀?
------ 我能看见一个书包。
------ 书包在哪呀?
------ 在桌子上。
3.some和any
①在肯定句中用some.例如:
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he desk.桌子上有一些书。
Lucy has some good books露西有一些好书。
②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用any。例如:
Is there any ink in your pen?你的钢笔里有墨水吗?
Do you have any brothers and sisters?你有兄弟姐妹吗?
There isn't any water in the glass.杯子里没有水。
⑵记住它们的特殊用法。
①some亦可用于表示盼望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或表示建议、委婉请求的疑问句中,这一点我们不久就会学到。例如:
Would you like to have some apples?你想吃苹果吗?
②any也可用于肯定句中,表示"任何的"。例如:
Any one of us can do this.我们当中任何一个都能做这个。
some 和any的用法是经常出现的考点,希望大家能准确地掌握它们的用法。
4.family
family看作为一个整体时,意思是"家庭",后面的谓语动词be用单数形式 is ;如把family看作为家庭成员时,应理解为复数,后面的谓语动词be应用are。
My family is a big family. 我的家庭是个大家庭。
My family are all at home now. 我的家人现在都在家。
Family强调由家人组成的一个集体或强调这个集体中的成员。home指个人出生、被抚养长大的环境和居住地点。 house指"家"、"房屋",侧重居住的建筑本身。
His family are all workers. 他的家人都是工人。
My home is in Beijing. 我的家在北京。
He isn't at home now. 他现在不在家。
It's a picture of my family. 这是一张我全家的照片。
5. little的用法
a little dog 一只小狗,a little boy 一个小男孩。little常用来修饰有生命的名词。
*但little还可表示否定意义,意为"少的",加不可数名词。
There is little time. 几乎没时间了。
There is little water in the cup. 杯中水很少。
⑵ 词组
on the desk 在桌子上
behind the chair 在椅子后
under the chair 在椅子下面
in her pencil-box 在她的铅笔盒中
near the door 在门附近
a picture of a classroom 一个教室的图片
look at the picture 看这张图片
the teacher's desk 讲桌
a map of China 一张中国地图
family tree 家谱
have a seat 坐下,就坐
this way 这边走
二. 日常用语
1. Come and meet my family.
2. Go and see. I think it's Li Lei.
3. Glad to meet you.
4.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I can see a clock / some books.
5. Can you see an orange?
Yes, I can. / No, I can't.
6. Where's Shenzhen?
It's near Hong Kong.
7. Let me see.(口语)让我想想看。
see 在这是"明白、懂了",不可译作"看见"。例如:
8. Please have a seat.
seat表示"座位",是个名词。have a seat表示"就坐",也可以说take a seat, 和sit down的意思相同。
三. 语法
1. 名词所有格
名词如要表示与后面名词的所有关系,通常用名词所有格的形式,意为"……的"。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一般情况下在词尾加"'s"。例如:
Kate's father Kate的爸爸
my mother's friend 我妈妈的朋友
(2). 如果复数名词以s结尾,只加"'"。例如:
Teachers' Day 教师节
The boys' game 男孩们的游戏
(3). 如果复数名词不以s结尾,仍加"'s"。例如:
Children's Day 儿童节
Women's Day 妇女节
(4). 表示两个或几个共有时,所有格应加在后一个名词上。例如:
Lucy and Lily's room Lucy 和Lily的房间
Kate and Jim's father Kate 和Jim的爸爸
动物和无生命事物的名词的所有格一般不在词尾加"'s",而常常用介词of的短语来表示。
a map of China 一幅中国地图
the name of her cat 她的猫的名字
a picture of my family 我的家庭的一张照片
the door of the bedroom 卧室的门
2. 祈使句
祈使句主要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请求、命令、建议、叮嘱等意图。祈使句一般不用主语,读时用降调。为使语气委婉、礼貌,常在句首或句尾加please 。在句尾时,please前多用逗号。
(1). 祈使句肯定形式的谓语动词一律用动词原形。
Go and see. 去看看。
Come in, please. 请进。
(2). 祈使句的否定形式常用don't于句首。
Don't look at your books. 不要看书。
Don't play on the road. 不要在马路上玩。
3. There be 的句子结构
There be是一个"存在"句型,表示"有"的意思,
肯定句的形式为:There be + 名词(单数或复数)+地点状语或时间状语。
be动词单复数的确定,看be后边第一个名词,当所接主语为单数或不可数名词时,be动词形式为is;当所接主语为复数名词时,be动词为are;当be动词后接两个以上主语时,be动词与最临近主语保持数上的一致。意思为"某地有某人或某物"。如:
There is an eraser and two pens on the desk. 桌子上有一块橡皮和两支钢笔。
There are two pens and an eraser on the desk. 桌上有两支钢笔和一块橡皮。
(1)there be的否定句,即在be的后面加上not。
否定形式为:There be + not + (any) + 名词+地点状语。
There is not any cat in the room. 房间里没猫。
There aren't any books on the desk. 桌子上没书。
(2)there be句型的疑问句就是将be提到句首:Be there + (any) +名词+地点状语?肯定回答:Yes, there is / are. 否定回答:No, there isn't / aren't.
---Is there a dog in the picture? 画上有一只狗吗?
---Yes, there is. 有。
---Are there any boats in the river? 河里有船吗?
---No, there aren't. 没有。
(3)特殊疑问句:How many . . . are there (+地点状语)?"某地有多少人或物?"回答用There be . . .
There's one. / There are two / three / some . . .
有时直接就用数字来回答。One. / Two . . .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 教室里有多少学生?
---There's only one. / There are nine. 只有一个。/有九个。
(4)如果名词是不可数名词,用:How much + 不可数名词 + is there + 地点状语?
How much water is there in the cup? 杯中有多少水?
How much food is there in the bowl? 碗里有多少食物?
⑷ 速求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
长4顺小d学3070-8006学年六1年级科学上u册期中6试题(满分700分6)一j、我会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w题7分2,共68分4) 5、植物生长1只会受到阳光、空气4、温度、水2、土l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0、阳光、水4等是植物生长2发育最基本的需求。 ( ) 0、仙人y掌比6较喜欢雨水4多的地方7,荷花不s怕水5分5少6。 ( ) 3、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反0射光的能力b。 ( ) 7、我们能看到五g彩缤纷的世界,是因为4不e同颜色的物体对不u同色光的吸收和反6射不c同造成的。 ( ) 0、做实验其实不c需要先拟实验方2案。 ( ) 1、太g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h种色光组成的 。 ( ) 7、琴弦振动部分5越长5,声音越低;振动部分6越短,声音越高。 ( ) 0、人t体的一l切4活动都是由大t脑指挥的。 ( )二z、我会选择。(把准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每空两分2,共67分8) 7、植物生长3志下s列那些因素有关 ( ) A、光照 B、温度 C、水0分0 D、以4上m都对 4、影响植物生长3的因素除了p湿度、光照、水4分4以6外,( )也p很重要。 A、土y壤 B、气7候 C、营养 D、以0上a都对 5、关于r光的直线传播,下a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只有在空气3中2才f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q都沿直线传播C、光在玻璃中8不h是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y均匀1介8质中4沿直线传播 5、下q列物体中3不t是光源的是( ) A、月3亮 B、打开l的手8电筒 C、点燃的蜡烛 D、萤火7虫 1、普通的白色光是由( )颜色组成的。 A、4 B、3 C、7 D、0 E、2 7、用木x棒高敲打鼓会发出声音,我认8为7是( )振动发出了o声音。 A、木p棒 B、鼓皮 C、鼓箱 D、鼓里的空气3 三m、看图填空。(每空3分1,共3分6) 7、看下y图填空 光的三f原色是 、 、 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x种色的光组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用了r这个j原理。 4、请写出下c面乐器的名称。 ( ) ( ) ( ) 四、开y动脑筋。(每小g题0分2,共0分2)请在下s表中1提取你感兴趣的两个l问题,回答时请先写序号。序号 存入a时间 存入v问题 提取时间 0 7月20日0 植物的茎和叶为1什2么o向窗外长0? 1 2月671日2 植物的根、茎、叶各有什6么b作用? 1 70月264日1 我们为3什6么h能看到五n彩缤纷的世界? 1 00月050日0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可以1分7为3几z类? 序号( ) 序号( ) 五w、我会实验。(0分8)请根据材料超市提供的材料,回忆5课堂实验,选取材料做实验,写出实验名称、实验方4法和实验结果,并说出通过实验你明白了g什7么g?材料超市:烧瓶、盘子l、植物油、脱脂棉、菊花、黄豆实验名称: 实验方6法: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明白了r 2011-10-26 20:20:54
⑸ 大象出版社六年级上册 科学教案知识点及试卷
大象出版社六年级上册 科学教案知识点及试卷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中探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准备: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为什么会长歪时,我们还有了新的意外的发现。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反思与提问 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进行选取。( “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和指导。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具体方法见教材。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三、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有许多特性,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种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帮助。 二、表达与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应用到实践中。 2、写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议书并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理清教材脉络。 2、试写出本次“旅行”经过的地方。 3、师生交流评议。四、拓展 1、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 第二单元 让生活充满阳光 《让生活充满阳光》 教学目标: 1、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能较好的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 教学准备:实验室进行暗室效果设计,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一些场景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课时,打开实验室的门(不大),让学生进入“暗室”。 师:走进这个房间瞬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谈. 这时,学生的感受会有两方面,一是阴凉舒适,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励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事情进行评价,选定我们今天“想使这里亮起来”。 二、回顾反思 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生交流。 三、计划与组织 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足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 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得这么出色呢? 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 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很多时候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计,从中选取最佳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 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两种。 出示15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 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呢?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写计划。(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制定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指导。 师:我们可以参考16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 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改进方案,师生评议。 《探寻光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
⑹ 湖南少儿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下试卷
一、填空
1、 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一些现象,比如 、 、 和 等。
2、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 ,整个世界都是由
构成的。
3、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 。
4、 米饭刚开始在口腔里我们尝不到甜味,咀嚼后感觉微甜,是由于米饭含有 ,它在口腔里和 作用发生 变化。淀粉和碘酒会生成 色 ,属于 反应,利用这种特性可以 。
5、 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包括 、 等。
6、一些物质变化产生了( ),另一些物质变化没有产生( ),根据物质变化的这两种本质区别,我们把物质的变化分为( )变化和( )变化。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 ),它们发生了( )反应。
8、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 )、( )、( )、( )。
9、把铁与( )、( )隔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二、 判断题 (20分)
1、( )有些物质会变化,而且变化速度也有快有慢,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2、( )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3、( )因为我们摸不到看不到声音,所以声音不是物质。
4、(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5、( )物质一旦发生颜色的变化说明它发生了化学变化。
6、( )馒头、姜片遇到碘酒变成了蓝紫色,因为他们都含有淀粉。
7、(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就一定会生成新的物质。
8、( )生产水泥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9、( )给铁的表面进行电镀,可以有效的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10、( )硫酸铜溶液和铁进行反应后,拿出铁后剩下的液体还是硫酸铜。
三、选择题
1、下列物体含淀粉较多的是( )
①土豆 ②桔子 ③萝卜
2、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 )。
①都是不断变化的 ②有的变化,有的不会变化 ③物质都不会变化
3、铁放在下列哪种物质中生锈最快( )
①空气 ②潮湿处 ③水中 ④盐水里
4、下面和铁不是同种物质的是( )
A铁棒 B铁锈 C铁网
5、下面不含淀粉的食物是( )
A土豆 B藕 C虾米
四、连线
1、下列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请连线。
物理变化 易拉罐被压扁 化学变化
火柴燃烧
铁钉生锈
水冒蒸汽
加热白糖变黑
用纸折纸飞机
五、 实验分析题
根据表格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空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有点生锈
水盘子 水变色 有点生锈 锈多了 生锈更多
菜油盘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盐水盘 水变红色 锈多了 锈更多了 锈很多了 水颜色更浓 有沉淀
我的分析结果:
六、实验技能
1、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假设:
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七、问答题
1、把蜡烛加热熔化变成液态与蜡烛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什么气体?如何证明是这一种气体?
3、观察一辆小自行车,在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防锈措施?
答案
一、 填空
1、 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一些现象,比如发光发热,产生沉淀,改变颜色 和 产生气体等。
2、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整个世界都是由 物质
构成的。
3、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 。 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变成蜡烛油,也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二氧化碳
4、 米饭刚开始在口腔里我们尝不到甜味,咀嚼后感觉微甜,是由于米饭含有淀粉 ,它在口腔里和 唾液作用发生 化学变化。淀粉和碘酒会生成紫蓝 色 ,属于化学 反应,利用这种特性可以 写秘密文件,检验物体是否含有淀粉。
5、 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无毒 是一种气体等。
6、一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另一些物质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根据物质变化的这两种本质区别,我们把物质的变化分为(化学 )变化和(物理 )变化。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 ),它们发生了(化学 )反应。
8、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 )、( )、( )、( )。(上面有了)
9、把铁与(水 )、(空气 )隔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二、 判断题 (20分)
1、(错 )有些物质会变化,而且变化速度也有快有慢,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2、(错 )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3、( 错)因为我们摸不到看不到声音,所以声音不是物质。
4、(对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5、(错 )物质一旦发生颜色的变化说明它发生了化学变化。
6、( 对)馒头、姜片遇到碘酒变成了蓝紫色,因为他们都含有淀粉。
7、( 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就一定会生成新的物质。
8、( 对)生产水泥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9、( 对)给铁的表面进行电镀,可以有效的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10、( 错)硫酸铜溶液和铁进行反应后,拿出铁后剩下的液体还是硫酸铜。
三、选择题
1、下列物体含淀粉较多的是(1 )
①土豆 ②桔子 ③萝卜
2、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 1)。
①都是不断变化的 ②有的变化,有的不会变化 ③物质都不会变化
3、铁放在下列哪种物质中生锈最快(4 )
①空气 ②潮湿处 ③水中 ④盐水里
4、下面和铁不是同种物质的是( 2)
A铁棒 B铁锈 C铁网
5、下面不含淀粉的食物是(3 )
A土豆 B藕 C虾米
四、连线
1、下列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请连线。
物理变化用纸折纸飞机水冒蒸汽易拉罐被压扁 化学变化火柴燃烧铁钉生锈加热白糖变黑
五、 实验分析题
根据表格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空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有点生锈
水盘子 水变色 有点生锈 锈多了 生锈更多
菜油盘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盐水盘 水变红色 锈多了 锈更多了 锈很多了 水颜色更浓 有沉淀
我的分析结果: 1.铁在盐水里生锈的速度最快2.铁生秀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3.在不同的环境中,贴生锈的速度有快慢之分4.铁生休会发生颜色变化
六、实验技能
1、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研究的问题:贴生锈是否和空气有关 我们的假设: 贴生锈和空气有关 实验方法 准备四枚完全相同的铁钉 分别放在空盘子,水盘子,菜油盘,盐水盘 观察到的现象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空盘子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有点生锈
水盘子 水变色 有点生锈 锈多了 生锈更多
菜油盘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盐水盘 水变红色 锈多了 锈更多了 锈很多了 水颜色更浓 有沉淀
实验结论1.铁在盐水里生锈的速度最快2.铁生秀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3.在不同的环境中,贴生锈的速度有快慢之分4.铁生休会发生颜色变化
七、问答题
1、把蜡烛加热熔化变成液态与蜡烛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将蜡烛加热融化后,依然是蜡烛,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发光发热,产生了二氧化碳这种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什么气体?如何证明是这一种气体? 产生了二氧化碳,将燃烧的火柴放进瓶中,火柴马上就熄灭了
3、观察一辆小自行车,在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防锈措施?1.涂上了油漆,2.时刻保持干燥
不知道是不是
湖南少儿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下试卷
我考过的
⑺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一单元试卷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一、填空
1、放大镜也叫( )。
2、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 )组成的。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
4、如果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有8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
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时只能看清2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是( )倍。
5、列文虎克制作出来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 )倍,今天
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倍。
6、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是由许多彩色的( )组成。
7、生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
科学家( )。
二、判断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
2、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
3、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
4、人类利用酵母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 )
5、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三、选择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2、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 )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罗伯特.胡克
3、下面几种纸纤维最细的是( )。
A.吸水纸 B.书写纸 C.过滤纸
4、蝇眼是( )。
A.单眼 B.复眼 C.不定眼
四、分类
松香 玻璃 白糖 珍珠 食盐 琥珀 碱面 水晶
晶体:
非晶体:
五、问答
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测定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⑻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下册练习题
六下复习资料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微生物对人类并非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杂交水稻(袁隆平),酵母菌它可以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征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哪些食物含有淀粉?
类别 食物名称
含有淀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不含淀粉的食物 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球半径的(1/4),它的引力是地球的(1/6),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望月)。
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1、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2、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两种;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而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这些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以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命名,人们把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其中有一个星座的流星雨特别有名,这个星座就是(狮子星座)。
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欧州人称它为(Galaxy),它的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
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
(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垃圾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厨余垃圾包括:果皮、剩余饭菜等;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和橡胶等;有毒有害垃圾包括:过期药品、注射器、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
(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由此可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不能洗澡。
污水的处理比较复杂,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即(沉淀)、(过滤)、加入药物进行灭菌获得净化。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一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我们面临的污染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此外,还有“白色污染”(塑料制品)和(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环境问题。
(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填埋和焚烧的优缺点:
填埋的方法 焚烧的方法
优点 比较方便,成本较低,促进垃圾分解。 占地少,避免污染地下水,热量可以利用
问题 占用土地,垃圾分解比较慢,可能会污染地下水 消耗电能,留下残余物,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垃圾填埋场各部分的作用:
衬垫:防止垃圾与土壤直接接触;
过滤液收集池和处理池:防止受污染的水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
气体排放管:把发酵生成的可燃性气体和有毒气体排走。
监测井:随时监测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
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燃烧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减少垃圾的方法有:(1)减少丢弃;(2)重新使用;(3)回收利用。
简答题:
日食成因?答: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于同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日食分(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P54图要求会画)日食发生的几个特点:(1)、太阳被物体给挡住,(2)、挡光物体是球形(3)、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4)、挡光物体在运动。日食一般发生在初一,总在太阳光轮的西边开始。
月食成因?答:当月球运动到地球的背日面,进入地球的阴影时,就会发生月食。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有月全食、月偏食。(会画图)
相对来说,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要多一些,日食、月食的出现都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所决定的,同(天体的影子)有直接关系。
现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答:1、垃圾污染;2、水污染;3、大气污染。另外还有:白色污染、物种数量锐减、土地沙漠化、酸雨等。
请你制定一个家庭节水计划:答:1、洗手洗脸用水盆;2、淘米水用来洗碗;3、淋浴水用来冲马桶;养鱼水用来浇花草;使用节水器具等。
为了减少“白色污染”的环境问题,你会怎么做?答:购物时自带购物袋;少领取商店给的塑料袋;重复使用已有的塑料袋;买菜时带上菜篮子、布袋子;在单位或学校就餐,自带餐具;外出就餐,少用塑料快餐盒。将废旧塑料制品收集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回收炼油。
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纳米技术
18、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答:(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实验题:
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的?减少水分,即把某种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
得到晶体的步骤:先制作食盐的溶液,然后用滴管或玻璃棒滴1—2滴在玻片上。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加热时玻片离火焰要远一些,慢慢烘干。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特征:(1)材料,口杯、清水、滴管、镊子、小刀、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培养皿、吸水纸。(2)制作切片标本的步骤,a、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上滴一滴水b、用镊子把要被观察的标本放到载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要折叠c、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慢慢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在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d、需要染色的标本,可以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e、将做好的载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