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以及解释,从7上到9下每篇都要
初中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归类
2008-06-17 13:20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
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 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 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 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 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 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写自己某个时期的经历。
2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用数字,列图表。
(5)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6)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在于: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7)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a 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感,”;说明文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知”。b 记叙文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种描写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说明文的描写则只能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钟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主要是起到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具体,更形象。c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发挥艺术想象,可以夸张,渲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在务真求实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
3 议论文文体的知识要点
(1)生活中少不了议论,讲道理,发表意见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总要提出看法或主张,这种看法或主张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为论据,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即为论证过程。
(3)用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两大类:事实材料(事实论据)即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理论材料(道理论据)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学原理;自然定律;马列毛泽东思想。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式:立论,驳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驳论就是批驳错误的观点。
(5)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借事发表议论,就事说明道理。而从“事”到议。又必须理出并把握两者的联系点,才可顺理成章地展开议论,这事“一事一议”的关键。
(6)议论文常见的有几种样式:社论,评论,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杂感,随笔以及侧重1于议论性的讲演词,书信等。在以上样式中,有理论性较强的,有文艺性较强的。
4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的知识要点
(1)就文章的样式(体裁)分,有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并列的四种文学样式。
(2)小说以塑造人物现象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3)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 ,主要有: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4)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自己,一般是由作者虚构的。并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人物现象。(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小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烘托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推动情节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6)由人物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构成小说的情节,而连贯这一过程就是小说的线索。
(7)小说中的情节线索对生活矛盾的揭示,对人物性格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8)诗歌的语言特点:凝练。所谓凝练,就是用精练而优美的语言,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感情。
(9)诗歌的押韵,韵脚:诗句的末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就为押韵;句末押韵的字就称为韵脚。
(10)词是古代韵文的一种形式,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和调子,可以唱;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而又叫长短句。词有上下阕之分。
(11)散文的特征;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记人,叙事,也可以写景,状物。散文中无论 抒情还是议论,都必须以所记叙或描写的人,事,景,物为依托。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的记叙,描写的深化。散文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几种表达方式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12)戏剧是一种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
(13)供演出用的剧本,即戏剧作品。主要特点: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场景,情节高度集中,矛盾冲突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不多的场次中反映出来;人物语言要求个性化,行动化,口语化。
(14)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由于演出的需要,剧本里有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叫做“舞台说明”又称“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舞台说明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展开。
5 童话 寓言 民间故事 神话知识要点
(1)童话 寓言都通过丰富的想象,采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塑造种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反映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两者不同点是童话更富于幻想,故事大都神奇曲折,语言生动浅显,富有儿童情趣。寓言则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简短的故事里面,语言简朴明快,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一般都含有讽刺或劝戒的教育意义。
(2)民间故事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它反映劳动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就广泛地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民间故事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3)神话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借助想象来表达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和追求。
6 新闻通讯的知识要点
(1)新闻和通信都是报道最近发生的新鲜而重要的信息,要求真实,及时。不同点:新闻比较简短,通信比较详尽。新闻以记叙为主,让事实本身说话,一般不作描写,议论,抒情等。通信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往往综和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新闻的语言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信则要求具体生动,它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对人,事作多方面的或全过程的具体报道。
(2)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主体则是介绍有关情况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3)新闻一般应交代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符号记叙文的六要素)
(4)新闻的标题有时不只一个,有正题(展示主要事实和中心思想);引题(交代情况,烘托气氛);副题(对正题作补充说明)
7 书信有关知识要点
(1)日常书信一般有六个部分:称谓,问候,正文,祝颂,具名,日期。
(2)称谓应顶格写,单独一行,后面加上冒号。问候语是礼貌用语,应在称谓的下一行,空两格。
(3)祝颂语分两截,前一截连接正文,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后一截必须另起一行,顶格写,以示尊重。
(4)具名的位置,应在祝颂语后一截的下一行接近末尾的地方。日期在具名的下一行靠右一点。日期最好写全,即年、月、日。
(5)专用书信,指的是生活书信以外的各种社交书信。这类书信除少数有特定的格式外,与生活书信大致相仿,只是不同的专用书信,有不同的习惯用语。专用书信的语言风格一般都比较庄重。
(6)商务信函由事由、函号、受文者、正文、落款五部分组成。
(7)申请书应有标题、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几部分组成。
8 广告的知识要点
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或文体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广告总是要宣传商品的优点和长处,但要注意实事求是。
广告写作的结构,包括标题,正文、结尾三部分。
标题是广告的眼睛,必须精心提炼。正文是提供商品信息细节的部分。目前常见并且宣传效果较好的广告文字有正书体、陈述体、问答体、证书体,幽默体。广告的结尾又叫落款,主要是交代厂商名称、地址、电话、电报挂号等,便于顾客购货或联系。
9 计划和总结知识要点
计划是一种应用文体。计划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生产计划、工作计划、科研计划、学习计划等;按范围分,有国家计划、部门计划、单位计划、个人计划等;按性质分,有综和性计划、专门性计划等;按时限分,有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份计划等。另外,还有“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一般说来,凡适用时间较短、内容比较详细具体的称作“计划”;凡适用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内容较概括的称作“规划”,如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但不何种计划或规划,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目标,措施,步骤。计划没有固定的格式,详细的计划多用条文形式,简要的计划多用表格形式,即按印的表格逐项填写,也可以两者合一,既有条文又有表格。
用条文形式写成的计划,一般由标题、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标题就是计划的名称,应写在第一行正中。内容包括计划种类的名称、计划的期限等,有的还写明订计划的单位名称。正文就是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总的目标、具体的项目和指标、实施的步骤和措施等。结尾包括计划的制定单位的 名称(或个人姓名)和制定日期两项,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总结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生产总结、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思想总结;按时间分,有年度总结、季度总结、月份总结、学期总结、阶段总结等;按范围分,有地区总结、部门总结、单位总结、个人总结等;按性质分,有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小结也属于总结一类,只是在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和内容详略等方面和总结有所不同罢了。
总结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由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三部分组成
2.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汇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备用资料一]
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
汤--烫 tang 用热火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坐--座 zuo 坐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直--值 价钱.代价 系向牛头充炭直
反--返 fan 回来 寒暑易节.始
3.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总结,整理
1.居
①停留
②在某种地位
③居住
④坐
2.亡
①失去
②通 无
③死亡
④逃
3.绝
①极点
②停止
③非常
④隔绝
4.故
①特地
②久
③所以
④原因
5.诚
①诚心
②果真
③确实
6.易
①容易
②交换
③改变
7.顾
①看
②拜访
③反而
8.举
①举起
②发动
③全
④提出
⑤推荐
9.去
①离开
②距离
10.当
①抵挡
②距离
11.益
①增加
②更加
③渐渐
④好处
12.会
①会合
②时机
③恰好
13.兵
①兵器
②军队
③战争
14.度
①揣度
②越过
15.方
①方圆
②刚
16.极
①极点
②尽
17.达
①到
②得志
18.业
①事业
②职业
③学业
19.意
①心意
②神情
20.道
①道义
②说
③道路
④方法
具体例句:(只想到这么多)
2.亡
①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传)
②通 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丷丷)
③死亡---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丷丷)
④逃---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绝
①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②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③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④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4.故
①特地--公子往,请数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久
③所以---故木受绳则直
④原因---既克,公文其故(曹刿论战)
5.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命夸娥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③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6.易
①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
②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7.顾
①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8.举
①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
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全
④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⑤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先写到这里,555.。。翻书翻死了呢
这样回答是对的吧,不然,我白翻书了!!!
9.去
①离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②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冯婉贞)
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②距离
13.兵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伦)
②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③战争---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14.度
①揣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20.道
①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说---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道路---会天下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④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有些真的找不到,帮不上了
哈哈,这两天被我翻出来了!!!
1.居
①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②在某种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记)
③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
④坐---令女居其上(西门豹治邺)
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②距离
11.益
①增加---有所广益《出师表》
②更加---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爱莲说》
③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
④好处---满招损,谦得益
15.方
①方圆---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地方:古今异意)
②刚---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6.极
①极点---屋极有窗以达气
②尽---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17.达
①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②得志
18.业
①事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②职业---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以是为业(卖柑者言)
③学业---术业有专攻(师说)
19.意
①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②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4. 09界初中文言文课文中有文言实词的句子
黄法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实词到处都是啊!好像很少见只有虚词的句子吧。
5. 整理初一,初二文言文实词40个,虚词10个,
40个常用实词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
(2)动词。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
2、安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被
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pī ,通"披",动词。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
4、倍
越发,更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
名词。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
版本。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鄙
名词。边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7、兵
名词。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
8、病
名词。重病。君之病在肠胃。
形容词。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9、伯
副词。表尊敬。 若为河伯娶妇。(《西门豹治邺》)
10、曾
(1)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2)zēng 动词。通"增",增加。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察
动词。①细看。 徐而察之。
12、长cháng
(1)名词。 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形容词。长的。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13、朝
名词。早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量词。天,日。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14、乘
chéng 动词, ①驾,坐。 乘犊车,从吏卒。
凭恃、依仗。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5、城
(1)名词。①城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城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2)动词。①修筑城墙。是月,城西宁。(《明史·太祖本纪》)
②守城。 (李)应庚发两路兵城南城。(《宋史·李庭芝传》)
16、诚
(1)名词。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定,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季讽齐王纳谏》)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7、池
(1)名词。水塘,湖。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燕荡。(《雁荡山》)
(2)名词。护城河。 山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除
(1)名词。 ①殿阶。 登自东除。(张衡《两京赋》)
②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③门屏之间。扶辇下除。(《汉书》)
(2)动词。①去掉,除去。 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②修治。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③拜官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9、传
chuán(1)动词。①传送,传递。 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传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③流传。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④传达。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有开议勤殿故事。(《谭嗣同》)
⑤传位。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⑥延续。人人自安,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2)名词。传闻,传说。 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世之传也。(《荀子·非柏》)
zhuàn名词。①客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驿车,传达命令的马车。横惧,乘传诣洛阳。(《汉书·高帝纪下》)
③传记。作七十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注释或阐述经文的文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20、辞
(1)名词。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狱中杂记》)
②口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③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⑤命令。 近者奉辞罚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⑥名词。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2)动词。①说话。 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②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推辞,辞去。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3)复合词。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21、从
cóng 动词。①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依顺,听从。 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参与。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赶。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⑤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⑥采取某种原则。从宽、从严、从简、从缓
cóng,旧读zòng(1)名词。①随从的人。 其从如云。(《诗经》)
②副职。 魏从九品分正从。(《文献通考》)
③指堂房亲属。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形容词。从属的。 从犯。
Zòng通"纵"
(1)形容词。直的。 衡(横)纵其亩。(《诗经》)
(2)名词。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3)动词。放纵。 欲不可从。(《礼记》)
22、达
(1)动词。①通,透。 屋极有窗以达气。(《狱中杂记》)
②畅达。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③至、到。 自昏达曙。(《促织》)
④到达。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⑤通晓,明白。 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南史》)
⑥得志。 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得志扬名。)(《出师表》)
⑦表达,告知。 词不达意。
(2)形容词。①显贵的。 达官贵人。
②豁达。 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汉书》)
(3)复合词。达人:显达的人
23、怠
形容词。(1)懈怠,松懈。天大寒,砚水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2)轻慢,不恭敬。 守卒皆怠炎。(炎:人名)(《宋史·杨愿传》)
(3)疲倦。 怠而后游于清池。(《史记》)
24、殆
(1)形容词。①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通"怠",懒惰。 农者殆则土地荒。(《商君书·农战》)
(2)副词。①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南录〉后序》)
25、当
dāng(1)动词。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②抵御,抵抗。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阻拦。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⑤承担。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⑥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⑦应当。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⑧判决,判罪。吏当广所失亡多。(《李将军列传》)
(2)介词。①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时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3)副词。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dàng(1)动词。①符合。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 安步当车。(《战国策》)
③以为。 我当是相公呢!
(2)形容词。适宜。 此殊未当。(《采草药》)
26、道
(1)名词。①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途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已。(《师说》)
④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⑤思想,学说。 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⑥道理,规律。 臣之所好也,道也。(《庖丁解牛》)
⑦意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⑧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唐分全国为十五道,隶属于中央。清末和民国初分一省为数道。
(2)动词。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料想。 故园谁有书来。
⑤通"导",引导。道之以政。(《论语》)
⑥通"导",疏导。不如小决(决口),使道。(《左传》)
27、得
(1)名词。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2)动词。 ①取得,获得。 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②得意。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
③所愿。 于彼计则得。(《中山狼》)
28、度
1、尺寸,量长短的标准。(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3、规章制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4、越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度日如年)
5、ó ,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
6、ó ,揣度,估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7、ó ,考虑。(度义而后功)
29、短
1、 短,与“长”相对。
2、 不足;欠缺。(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
3、 缺点;短处。
4、 诋毁。(短屈原于顷襄王)
30、多
1、 数量大,与“寡”或“少”相对。
2、 称赞;赞美。(故传天下不足多也。《论积贮疏》)
3、 增加。(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荀子》)
4、 大都,大多
31、发
发射。(百发百中)
出发。(朝发夕至)
派遣。(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32、方
当……时候。(方此之时)
正在。
33、非
过错,不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责怪,反对。(是是非非)
34、复
恢复(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
35、负
背东西,以背载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失败(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36、盖
车盖,车蓬。(日初出大如车盖)
加上。(盖章)
通“盍”,何,何不。(技盖至此哉)
37、鼓
鼓(乐器)。(瞽奏鼓)
弹奏。(今王鼓乐于此)
38、故
原来 ,本来。(此物故非西产)
死亡。(病故,物故)
39、顾
看。(顾野有麦场)
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0、固
固执,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己见)
必,一定。(女能固纳公乎《孟子·梁惠王上》)
10个常用虚词
一、而
1、连词
表并列,“又”:黑质而白章
表转折,“却”:奉厚而无劳
表递进,“而且”:广起夺剑而杀尉
表假设,“如果”: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修饰:吾恂恂而起
表顺承,“就”:驾而宿于朝房
2、代词:通“尔”,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二、其
1、代词
人称代词:他(们)的: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自己: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那(些);那(个):其中往来种作
其中的: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表推测,大概:则其庶几乎
表反诘,难道:其孰能讥之乎
表期望,一定: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婉商,可:汝其勿悲
3、连词:
表选择,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假设,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4、助词:表音节: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且
1、连词
而且:河水清且涟漪
况且: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2、副词
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将:不出,火且尽
四、所
1、代词:所+动词=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作宾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的地方)
此疾之所由生也(的原因)
作定语:所过屠者朱亥(的人)
约略估计之数,许:从弟子女十人所
2、固定结构:所以:
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表手段或凭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的办法: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老百姓,就在于皇帝用什么办法去统治)
五、为
1、介词
被: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替:疱丁为文惠君解牛
向:如姬为公子泣
因为: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表时间:当:为其来也
2、动词
治理:为国者
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3、语气词:呢:何辞为?
六、以
1、介词
用: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在:予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连词 表因果:因为: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表目的 来:以光先帝遗德
表结果:孤违骞叔,以辱二三子
表顺承: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动词
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行:戒奢以俭
4、副词:通“已”: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5、固定结构:以是,是以:因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七、因
1、介词
根据: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通过,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依靠:因人成事
沿袭:因遗策,蒙故业
2、连词
因为: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木
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
3、副词
就:侯王因谓公子曰
趁着:因利乘便
八、于
1、介词
在:战于长勺
向:赵氏求救于齐
同: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被: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连词:于是:(有时翻译成:在这时)于是余有叹焉
九、则
1、连词
就,表顺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却,表转折:芙蕖则不然
如果,表假设: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副词,加强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十、之
1、代词,人(物、处所):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指示代词,这;这类;这些: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助词
表偏正,的:此五霸之伐也
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提前的标志:宋何罪之有
表时间,不译:顷之,持一象笏至
表音节,不译:寡人之于国也
3、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
6. 初中文言文虚词实词一览表有吗
常用文言虚词(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 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 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7.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所有词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 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备用资料一]
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
汤——烫 tang 用热火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坐——座 zuo 坐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直——值 价钱,代价 系向牛头充炭直
反——返 fan 回来 寒暑易节,始
8. 谁能帮我整理一下初中的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三、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四、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