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体系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体系梳理

发布时间:2020-12-25 04:24:25

A.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一(第一册)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背诵易水诀别一段)6、鸿门宴·司马迁必修二(第二册)4、《诗经》两首氓(必背)采薇5、离骚·屈原6、《孔雀东南飞》(并序)7、*诗三首(必背)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8、兰亭集序·王羲之(必背)9、赤壁赋·苏轼(必背)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背诵2、3段)必修三(第三册)4、蜀道难·李白(必背)5、杜甫诗三首(必背)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必背)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必背)9、劝学·《荀子》(必背)10、*过秦论·贾谊11、*师说·韩愈必修四(第四册)4、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5、苏轼词两首(必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6、辛弃疾词两首(必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李清照词两首(必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背诵后5段)12、苏武传·班固13、张衡传·范晔必修五(第五册)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必背)5、滕王阁序·王勃(背诵2~3段)6、*逍遥游·庄周7、*陈情表·李密(必背)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B.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原文

《归去来兮辞》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滕王阁序》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04年天津、全国卷Ⅳ、05年江西高考考题)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逍遥游》1.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5.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陈情表》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4、臣无祖母,无至以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C.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和古诗必须全部背下来么

按照教育部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高考语文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回修五的文言文答和古诗不要求全部背下来,只要背诵以下古诗文(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为必修课本的册数):
一、古诗词部分:
1. 氓(2)《诗经》
2. 短歌行(2)曹操
3. 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
4. 蜀道难(3)李白
5. 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
6. 咏怀古迹 (其三,3) 杜甫
7. 登高(3)杜甫
8.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
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
二、文言文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 《战国策》
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
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
4.赤壁赋(全文,2)苏轼
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
6.劝学(全文,3)《荀子》
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
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
9.陈情表(全文,5)李密
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
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

D.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

  1.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荆轲刺秦王》·《战国策》、《鸿门宴》·司马迁

  2. 必修二:《诗经》两首 、《氓》、《采薇》、《离骚》·屈原、《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兰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3. 必修三:《蜀道难》·李白、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必背)、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劝学》·《荀子》、《过秦论》·贾谊、《师说》·韩愈

  4.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必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声声慢》、《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苏武传》·班固、《张衡传》·范晔

  5.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

E.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文有《归去来兮辞 》、《陈情表》、《逍遥游》、《项脊轩志》

F.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篇必背文言文是哪几篇

陈情表 131

项脊轩志 136

长亭送别 141

报任安书 143

渔父 150

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必修二

离骚、孔雀东南飞内并序、兰亭集序、赤壁赋、容游褒禅山记

必修三

蜀道难、琵琶行并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7)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体系梳理扩展阅读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H. 高中语文必修五必背文言文

归去来兮辞 滕王阁序 陈情表 人教版的

I. 跪求!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整理 实、虚词 要全!! 跪谢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拿)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按照 )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凭……身份)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在)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从)
(5)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跟)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而)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来)
不宜妄自菲薄……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致)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 .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与:
“与”在很多情况下作实词:
1.给予,授予 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与尔三矢(《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yǔ 3. 对付。 庞暖易与耳《史记·燕召公世家》)
4.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
引申为“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战国策·齐策一》)
5. yù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崤之战》)

作虚词主要有下列用法:
1介词,“和”“跟”“同”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yǔ 2连词,“和”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
3 yú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同“欤”。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介词,总是跟名 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 “在……方面”、 “在……中”、 “向”、 “到”、 “自”、 “ 从”、 “跟” 、 “同”、 “对”、 “对于、” “给”、 “由于” 等 .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 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 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 可不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在这职业上”)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就)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便)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原来是)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内容,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那么)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锥传》已经是)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让步),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虽然)
2用做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 ,组成名词性短语。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2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难道)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还是)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可要)
3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 可以代人、事、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 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做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 ,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 .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 ?(《公输》)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我已发了一份到你邮箱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体系梳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