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语文读后感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查尔斯"狄更斯一生作品无数,光流传于世的长篇小说就是14部之多,而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则属《大卫·科波菲尔》了。这部小说曾在1935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不过影响似乎不是很大,而反观由泰盛文化出版的BBC于1999年拍摄的同名电视电影版,倒颇有些看头。
与老版相比,此版色调较为明亮,取景与服装等亦更为考究,在近3个小时的时间内,以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视角为出发点,同时以其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场景的精心布置、选用以及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生动的英国19世纪世俗“浮世绘”。
而说到片中最牵动人心的部分,则依旧是大卫·科波菲尔那跌宕起伏的半生经历。其中又以他幼年时代的坎坷遭遇更令人关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一来是狄更斯妙笔生花,精彩的原著小说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来则是一众演员的表演皆颇得原著精髓,将各自的角色诠释的十分到位,尤其是小大卫的饰演者丹尼尔(他之后曾在《哈里波特》系列电影中饰演哈里波特),虽然当时演技还略显稚嫩,但胜在乖巧懂事、天真可爱,真真是“我见犹怜”,因此每当看到他在片中遭继父或老师虐待时,便不禁为其大抱不平;反之,当看到他最终脱离苦海、否极泰来时,亦又由衷地为其感到高兴。
比较而言,大卫成年后的故事则相对平淡一些,未有童年时候那般大起大落,恋爱与婚姻的人生经历虽稍显曲折,幸而有惊无险,有情人最终皆成了眷属,故而虽有遗憾,但还算圆满,反倒是片中其他的人命运或遭遇更令人感怀不已:大卫幼年玩伴艾米丽成年后大婚在即,却为情私奔,结果被始乱终弃,沦落他乡,被搭救后幡然醒悟,终身不嫁,辛劳终老;艾米丽未婚夫汉姆虽身份低微,但品性高洁,淳朴善良,为救情敌,不惜以身犯险,结果不幸与之双双死于非命;大卫忘年之交米考布潦倒半生,移民之后却平步青云;阴险小人希普步步为营,机关算尽,到头来“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这些的人命运之线彼此纵横交错,再加上大卫本身经历的丧妻之痛,子夭之伤,一时间,可谓是演尽人间生离死别,道尽人生悲欢离合,令人观之不胜唏嘘。
有人说,《大卫·科波菲尔》除了对残酷现实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腐朽资本主义的揭露之外,其本身亦可算是一部“男性励志传奇”。不错,主人公在逆境之中从不曾消极绝望,而是满怀希望自强不息,奋力改变自身坎坷命运,这种顽强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窃以为这样一部作品其实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上述这些,它还告诉我们:成人世界的背后总有残缺,生命总免不了最初的那一阵痛,因此每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懂得该何去何从。
2. 求高中语文读后感10篇 速度
读后感抄是谈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袭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说,又有必要说理。叙说是谈论的根底,谈论又是叙说的深化,二者有必要联络。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证原文,当然引证不能太多,应以自个的言语为主。在体现办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论时应重于剖析说理,案例不宜多,引证原文要简练。在结构上,通常在最初归纳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侧重表达感触后,结束又回扣“读”。
3. 求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两首读后感800字作文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N篇,字数不限
关于多元解读与唯一答案的思考
在笔者所听的实验课中,执教者都能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解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好现象,一改过去不管什么问题,总是引导学生往教师原先已设好的答案上靠,对文本的解读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这种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的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学生处于正在成长、成熟的时期,由于年龄、学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有些问题并未能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客观的评价,因此,提出的有些“不同意见” 站不住脚。这时,为师者就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找准思维方向,对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是有的老师也许片面理解要鼓励多元解读,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未能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及其原因。如在评价《水浒传》时,有学生批评武松打虎,认为武松的做法破坏了生态环境,进而批评作者环保意识不强。又如在讲到与夏商周有关的问题时,有学生对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提出质疑,认为“夏”之说的根据仅仅是司马迁的《史记》,而司马迁也仅仅根据道听途说。这些说法是够大胆了,只可惜难以服人。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有些见解是幼稚可笑的,这并不奇怪;而有的执教者竟然对此加以表扬,而不是加以正面引导,这就与所谓的“多元解读”南辕北辙了。
众所周知,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些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但也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有些文本的解读不是多元的。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一般认为是说富贵人家中吃不完的酒肉都发臭了,而在大路旁边却有因饥寒交迫而冻死的尸骨,把“臭”理解成是指“与‘香’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而有学生认为,这里的“臭”也可以读作xiù,解作“气味”。这是有道理的。对此,当然应该加以鼓励。又如,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理解,可以采用“咏物说”,可以采用“自况说”,可以采用“悼亡”说,还可以采用“自序其诗说”,等等,因为这些说法都是持之有故的。相比之下,认为武松打虎是破坏生态环境就不够恰当,而否认“夏”的存在也难于自圆其说。对此,应该加以解说,或组织讨论乃至争论,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问题,寻求答案。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任何创新都必须以科学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否则,就会陷入反科学的泥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既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又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态度,把创新植根于科学的沃土之中。
三、肢体活动与思维活动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地探索教学新方法,创建教学新模式。有的教师非常注意组织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笔者所听过的实验课中,这些课堂活动大都组织得很不错;但也有一些是不够好的。比如,有一节《寂静的春天》的阅读课,开头先安排了表演活动: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鸟妈妈及其女儿,女儿到处找不着爸爸,妈妈说爸爸被人类的化学药品毒死了,然后发表了一通议论;最后,这一对小鸟母女也相继被毒死,以致春天一片寂静。台上的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台下的学生也看得很入迷,课堂气氛是高涨的。也许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正是如何开展好课堂活动,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对课文作形象的阐释,正好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是,问题在于,就《寂静的春天》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而言,这样的表演活动是否具有必要性。这篇文章发表于1962年,曾成为轰动全美的畅销书,激起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并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奠基石。从写作上看,它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文字方面并没有什么艰深的地方,作为高中的学生,应该是一看就懂的。这样的表演,如果放在小学或者初中,应该是可以的;如果编成一个文艺节目在晚会上演出,效果也是会不错的。但是,放在高中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就不一定很恰当了。因为这样的表演,无论是对于演出者还是对于观看者,都没有什么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他们已经越过了以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世界的年龄,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的阅读,他们逐渐趋向于客观的认知、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推理。教师应该在高中生的这一思维发展的进程中推上一把,以加速他们的成长、成熟。当然,并不是说在高中阶段不能通过表演的方法去开展学习活动,这里所强调的只是应该根据学习主体和具体文本的需要来确定组织何种语文活动。像这样的没有多少思维容量,只是追求一种气氛的语文课堂活动,对于高中生来说,就容易变成一般的肢体活动了。
我们所提倡的高中语文课堂活动,应该主要指思维活动。有些思维活动容量较大,并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课,学生即使没有“动”,也堪称最好的活动。如有个老师上《双桅船》一课,第一步是“知人论世”,主要由老师作必要的介绍;第二步是“诵读感悟”,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第三步是“破译意象”,引导学生对诗中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第四步是“鉴赏探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评论;第五步是“寻求共鸣”,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去探求文本的意义,并进行知识的拓展。可以说,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既学到了知识,又训练了能力,思维容量大,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活动。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里强调了“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由此看来,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所谓的语文课堂活动,指的主要应该是思维活动,而不是简单化的肢体活动。
四、肤浅与深刻
在笔者所听过的高中实验课中,有的是比较肤浅的。例如,有位老师上《荷花淀》一课,在引导学生分析水生夫妻对话时,只是强调夫妻是如何的恩爱情深,难分难舍;有位老师上《故乡的榕树》一课,在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也只是停留在热爱故乡的层次上;有一节驳论写作指导课,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堂上训练题:公共汽车上,有一个学生给外国人让座,别人嘲笑他崇洋媚外,请你反驳,等等。听过以后,觉得似乎是在听初中的课;因为如果是在高中,像这样解读文本,像这样进行写作训练,未免显得过于肤浅了。
我们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而高中的学生与初中的学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经过了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中学生在学识方面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尤其是在高二以后,其所涉猎的知识面和所掌握的知识量,更是初中的学生所不能相比的。而且,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高中学生看问题也会逐渐地深刻起来,他们已经不会只满足于是什么,还要去探究为什么,对有的问题可能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学识毕竟还只是初步的,他们的思维毕竟还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这些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一定质量的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深入进行研究。这是高中教学与初中教学不相同的地方。否则,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就有可能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像《荷花淀》中的夫妻对话,更突出的应是表现了国家、民族的感情;像《故乡的榕树》,应是通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来表现对祖国的热爱。像驳论写作练习题,思维的空间就很小,学生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回答好,因为思维定势太明确了。
近年来,随着高中的扩招,不少学校增加了许多老师。在这些老师中,有一部分是从外地调进的,有一部分是原来一直在初中任教的,还有一部分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在第一部分老师中,有不少自然是各地的教学精英;在后两部分老师中,不少的很快就适应了高中的教学,但有的还必须继续适应。尤其是从初中转到高中的老师,更要注意区别初中和高中的不同,并能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有个老师上《霸王别姬》这一课,从“择生与择死”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去对比项羽的“择死”与司马迁的“择生”:项羽觉得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同时不愿意让一个亭长来怜悯自己,认为这是一种耻辱,他要保有自己的尊严,要站着生,也要站着死,所以他以死明“志”;而司马迁虽然遭受了奇耻大辱,但是他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因为他认为有比个人尊严更重要的东西——事业。这样的分析,涉及到了“价值观”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刻性,适合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确实很有必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深入研究学生的特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出切合高中学生实际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五 精心设置“探究”点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老师习惯用“授—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老师们积极运用“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去阅读和把握文本,使得新课堂中充满了浓厚的“探究”气氛,这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其良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有的老师是在滥用“探究”,例如,有的把所有问题都归在要“探究”的一类中,从读音、字形、词义,到句、段、篇,都是“探究”的对象,可谓整节课都在“探究”之中;有的则进行毫无意义的“探究”,例如,要学生去“探究”柳永词《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句中即将离别的两个情人可能想说些什么话。
显然,这些“探究”点的设置太随意了。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所以,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和“别出心裁”地探究问题是很重要的。
根据上述探究学习的特点、目标和必须采用的方法来看,那种看似满堂“探究”的做法实际上是没有领会探究的内涵,把探究简单化了,会影响真正的探究;而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所谓“探究”则是把探究庸俗化了,句中的意境贵在“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没有必要去“探究”的。
那么,应该如何设置探究点呢?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学习的重点。例如,《拿来主义》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先破后立的方法的?
二是评析的难点。例如,《失街亭》中,应该如何评价诸葛亮在这场军事斗争中的决策?
三是文本的疑点。例如文本中的错误之处。
四是理解的分歧点。例如,《鸿门宴》中,对“与之同命”,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之”代刘邦,意谓跟刘邦同生死,重点突出樊哙之“忠”;一说“之”代项羽、项庄他们,意谓跟项羽、项庄他们拼个你死我活,重在表现樊哙之“勇”。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五是鉴赏的空白点。例如,《祝福》中,假如祥林嫂的丈夫没有死,或假如她的阿毛没被狼吃掉,或假如她没进鲁四老爷家打工,或假如临死前没遇上“我”,她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为什么?
六是阅读的延伸点,例如,传记文学的阅读和以前所学过的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在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实际上,一节课中,设置一二个探究点就足够了,宜精不宜滥,必须克服“探究”的随意性,精心设置探究点。
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正确的指导,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避免学生陷入任凭自己瞎闹的“探究”之中;当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则要进行适当的点拨。
5.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有感,800字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读后感
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没有上过多少学,却凭着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和毅力,一步步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一个从小就十分“野”的男孩,内心却渴望知识,快乐的童年生活是老天给他学习的机会,但同样上天在他的中年时,给了他历练的苦难,是这一切让一个求知上进的少年体验到生活的恩赐,感受到逆境的恩赐。他就是沈从文。
这篇传记道出了沈从文童年的欢欣,少年的苦楚,工作的艰辛,更说出了他那颗追求知识,以及上进的心。
“要打吗?你来。我同你来。”“把他揍够后你可以自由走去,谁也不会追你,只不过说句‘下次再来’罢了。”这是一颗童心的真实写照。面对困难,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挑战,欣然接受,没有任何的思想。这就意味着一颗坚强不屈的性格正在悄然中培养起来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但谁的童年又有他那样“野”呢?照地方风气来说,一个小孩子野一点儿的,照例也必须强悍一点儿,才能各处跑去,见的多了,自然就学的多了。那一颗求知的心正跃跃欲试。沈从文就是这样。
苦难的经历,谁都不会少,但沈从文求职的艰辛又有谁能看到呢?将近半年的求职却造就了一个人坚韧顽强的意志,面对着困难,面对着逆境,他以他坚韧的意志一笑而过。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又怎能畏畏缩缩呢?“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沈从文也从那风雨中走向了“彩虹”。
沈从文“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读着课本知识,学着大自然与人间生活。他迷恋一切,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太多的为什么使他自己充满乐趣地去寻找答案。充满奇幻的世界又使得他不断地逃学。沈从文对万物的好奇是他人生成功的一个灵感来源。他能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兴趣做了他最好的老师。
沈从文的童年无疑是快乐的、充满好奇心的。缤纷多彩的大自然对于年幼的沈从文来说,仿佛是一个奇幻美妙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他学会了爬树、钓鱼、翻跟头,有时也会调皮地把别人的船开走。而我们正处于学知识的阶段,虽不能像沈从文那样随意地去进行课外活动,但适当地也该接触一下大自然。有时课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比课内知识更有用。在快乐中学习,这是我们一直都向往的。
长大后的沈从文喜欢做一个护兵,这也算他的一个小梦想吧!但意外地做了一个书记。因为工作出色,他很快便升了职。一个健康的生态使他从容面对这一切。一生中每个人都会有转机,在他的生活中,转机让他懂得知识的可贵,懂得爱心的重要。对生命意义的真正了解使他更加珍爱生命,更加珍惜生活,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作出无限的人生价值。
沈从文有梦想、有追求、有行动,所以他成功了。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转机,抓好每一次机会去实现它,一切都将会是崭新的、真实的。
6.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读后感3000字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所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扬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小说还细致地描绘了祥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愿望所作的各种努力。作为一个没有觉悟的个体劳动者,尽管他怀有改善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才是解放自己的正确道路,他从来没有想到应该大家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而仅仅是执拗地幻想凭借个人的要强和努力去达到这样的目的。他的人生理想是狭小的,他的斗争手段更是错误的。结果,使自己远离了周围的朋友,孤独无援,更加无力抗拒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既然“要买上自己的车?成了他奋斗向上的全部动力,以至于是他生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那末,在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以后,他失去的就不单是一个理想,而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从而必然陷于精神崩溃的境地。盲目的个人奋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正象作品中所比喻的,好象是拉洋车为了抄近道,“误入了罗圈胡同,绕了个圈儿,又绕回到原处”。这就更加增添了他的不幸并且给人以沉重的窒息之感。小说的末尾,明确指出祥子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深切的惋惜之中包含了批判。整部作品,在控诉旧社会吃人的同时,也宣布了企图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道路的破产。这就比之一般的暴露黑暗现实的作品具有更深一层的社会意义。作品还通过一个饱经人生沧桑的老车夫的口,意味深长地指出:“干苦活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吗?独自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小孩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光,谁也没法儿治他们!”尽管这种提法还比较模湖,也没有在作品中进一步用具体的情节正面地表现出来,却仍然可以看出这是老舍探索劳动人民解放道路所得出的一个崭新的结论,显示了他过去作品中所没有的可贵的进展。
祥子出身于旧社会的下层劳动人民家庭,自幼家境困苦。他是京城里一个普通的车夫,像一棵树一样挺拔而又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祥子不怕吃苦,开始根本没有一般车夫的那些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祥子有小生产者所共同的积极进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理想。虽然自己理想不算高:有一辆自己的车,自食其力,能娶上一个健康年轻,能吃苦的穷苦人家的女儿过日子。他要强,希望能"凭本事吃饭"。但生于那个黑暗的世道,在经历了好不容易买来的新车被抢`委曲求全地娶了自己并不爱的虎妞`卖车安葬难产而死的虎妞`自己喜欢的小福子被卖到白房子后又自杀等一系列事情后,他对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点点丧失。他变的懒惰狡猾,极端自私,还耍无赖,慢慢地滑向堕落的深渊。
祥子的一生,一路的风景。有明媚美好的开始,可最后是黑暗慵懒的结果。祥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次地去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又一次一次屡遭失败他有着美好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兴奋的等待,但是祥子再努力又有什么结局?又如苹果不结果,开花有什么用?毛毛虫没有拥有破茧而出的美丽,等待的再久又有什么用?考学落榜了,寒窗辛苦倍尝,又有谁会怜悯?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训练再苦再累,又有谁会在意?
生活中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希望,就有了可能步向成功的路。祥子是生活在一个腐朽的社会,一开始不断经历挫折,又每次都是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但是受当时社会的影响,祥子最终是没能扛的过社会的黑暗,但如果他生在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有所作为的。正是祥子心中的希望和我们现在在学校,在生活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应该学习祥子身上的一种精神,他可以为着自己心中埋下的理想而向着一个目标去实现它,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心中种下一片希望,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勇于克服一切的困难,才能看见我们的希望抽枝`发芽`茁壮成长`结出果实。祥子虽然最后还是渐渐堕落,但是我们的社会和他的不一样,我们的条件很好,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付出去让心中的愿望实现。一道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解决,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继续勇往直前!
祥子他后来被腐朽社会抢去了期望和努力的包裹,而我们完全有条件将它们保管好。相信只要我们把这些包裹一直挂在心里面那么一定就可以突破一切,走向一个美好幸福的地方!
7. 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后感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是圣。
8. 我要一篇高中语文教材中刘亮程写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读后感,非常急,这是作业
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甚至觉得我们生在世上不需要任何证据。这样糊里糊涂地活到读这篇文章,已经过了十五载。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仍旧无所触动,因为我找不到共鸣。直到学完了这篇文章,才开始明白起来。
学了刘亮程的文章,自己像是有意无意地在寻找着自己的证据,常在自己发呆时思考着这个问题,有时甚至在想要为自己手头上正做着的这件事去寻找一个证据。但是我却从没有得到我想要的那种感觉,知道我坐到第四组。在这个位置上,一抬头便能望见马路上络绎不绝的行人车辆。中午吃完饭休息的那一小段时间,我习惯性的向窗外望去,依旧是昨天中午看到的景象,只是多了阳光。教室里很安静,外面的喧闹被玻璃挡住,想听都听不到,窗户里面和外面截然成了两个世界。坐在安静稍暗的教室里去看一个看似无声却有声的、阳光普照的街角,我突然觉得我像是在天堂(如果有天堂的话)俯瞰茫茫世界。蓦地,心中涌出了刘亮程的那篇文章,我隐隐地觉得我找到了那种感觉,无数的疑问句出现在脑中:这些人在这时从这个路口经过,无声无息,谁能证明呢?他自己,还是在楼上眺望着的我?没有留下面孔,没有留下话语,甚至没有留下清晰的轮廓,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当他再次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又怎能凭借那个不完整的影象认出他呢?我又怎能清楚地告诉别人这个人何时从这个路口经过呢?如此,他的这一个证据又在何方呢?
或许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我立刻又想到了自己。自己走过的这15年里有什么证据呢?或许有照片,有我的那些作文,有我的父母、我的同学、我的老师来替我证明,但是当我翻开自己的相册,发现竟有很多因我不喜欢照相而留下的大片空白;去问父母,零零散散地补了些残损的记忆。但学校的生活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绞尽脑汁想拼凑出九年的事,却依旧少了大半。猛然想起可以去问同学,翻出小学的同学录按下号码,却传出了清脆的女声:“您拨打的号码是空号,请查实。”想回小学从故地中寻找证据,无奈小学早已被并掉,一切变了样,惟有那棵老银杏还站着。。跑过去想找到曾经在树干上留下的刻字,却发现那层老树皮早已脱落,溶在泥土中了,我猛然发现,我的记忆是残损的,少去了一大部分,全因为没有证据。
但是我知道我还算是一个幸运者,因为我还不至于忘却所有的事情。在所有的人当中,有谁能够将今生今世的一切事情都记住?又有谁可以给每一件事找到一个证据?显然没有这样的人。或许人的一生就该是残损的、不完整的,记住最刻骨铭心的,忘却那些琐事。没有人会从自己出生就为自己的每一秒钟留下证据,这样尽为了证据而活着,不是太累了吗?残缺也会是美的,就如同月牙常常比圆盘更让人回味一样。从残损的记忆和证据中寻找自己的过去,也许更能让我们回味过去。证据本就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因为在我看来人活着就是证据,我们生活过劳作过的地方有我们活过的印记,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内在的,无须其他的任何物质的凭证;因为我们带有我们生活过的地方的气息,我们生活过的地方也会永远记住我们的血汗泪,这就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们都只是过客,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过客。但是即使是过客,我们也在自己跶跶的脚步声中留下了证据。
9. 求2篇高中语文作文读后感
不要骗人。
10. 高中语文读本《你的微笑》读后感!
诗人是一个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的战士,长期从事着革命事业,但是版,尽管在艰难的斗争中付权出了巨大的努力,而社会却并没有按照理想的期待真正发生改变。这难免不使主人公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可是,一望到你那微笑/冉冉飞升寻我而来,/生活的大门/一下子就都为我打开。”正是“你的微笑”,使诗人重新寻找到生活的价值,重新确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念。因为爱,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革命的事业重新变得具体而神圣,奋斗和牺牲都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真正的意义。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一首格调健康、感情浓烈、想像奇特的诗。诗中所赞叹的微笑是一种神明、一种力量,是比空气、粮食更不可缺少的、比主人公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自己所在的民族的爱.
诗的一开始就在一种平白的叙说中展开了委婉缠绵的情怀,声音的回环造成了一种伤感之美。“面包”和“空气”无疑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然而,作者却把它们看成是为了“你的微笑”而可以被剥夺的东西,以此来突显了这种“微笑”对于诗人的不可取换的重要性。
"回声四起"的意思就是全国各地广大人民都在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一种四处响应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