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日知录三则原文

高中语文日知录三则原文

发布时间:2020-12-24 07:46:42

❶ 《日知录》三则的译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❷ 谁能帮忙翻译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文人之多》这三则呢

文之不可绝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交,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文章不可以和天地隔绝,要阐明道理,要记录国家大事,要体察民间隐情,要宣扬人的善良,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对天下有益,对未来有益,多写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如果净说些妖魔鬼怪的事,毫无根据的话,鹦鹉学舌,污蔑攻击他人,这样只能害人害己,多一篇,就多一篇祸害。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chuǎn喘)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子类的书,除了《孟子》、《荀子》之外,《老子》、《庄子》、《管子》、《商书》、《申子》(申不害)、《韩非子》,都能自成一家之言。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 就不行了,都是沿用了诸子的观点和事实,汇编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他们的书籍,都是从前人的书本中翻出的,所以一定不会很多,大概只有《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了。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
宋朝的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贵与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才写成的,终于成了后代不可或缺的书;所以其中小有舛漏,也还难免。像后人写的书,越多舛漏越多,越快越不传:所以这样,是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了,想急于求名的原因啊。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我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
唐宋以后,哪个文人像我?本来就有那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说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宋代刘挚每当教训他的子孙时说:人要以学识为重,名声为虚!是啊,只靠“文人”的名声立世,怎么能让人敬重呢?这就是杨雄所说的“只摘我的花而不吃我的果”的人。

中间诗句未译,拟可看懂。

❸ 日知录三则翻译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可以在世上断绝(缺少)的原因,是要阐内明道理,记录国家容大事,体察民间隐情,宣扬人的善良,像这样的文章,对天下有益,对未来有益,多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了。至于那妖魔鬼怪之事,毫无根据之语,剽窃人言之说,巧言谄媚之言,像这些,对自己有害,对他人无益,多一篇,有多一篇的祸害。

著书之难

子类的书,除《孟》、《荀》之外,《老》、《庄》、《管》、《商》、《申》、《韩》,都能自成一家之言。到《吕氏春秋》、《淮南子》,就不能自成一家之言,所以选用诸子的言语,汇编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今人书籍,都是从前人书中翻出的,所以一定不会很多,大概只有《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罢了。它一定是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然后写出来,或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的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贵与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才写成的,于是成了后代不可缺少的书;但书中小小的差错遗漏,尚且不能免。像后人写的书,越写得多问题也越多,越写得快却越不流传。之所以这样,是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了,想急于求名的原因啊。

你看这个完不完全,不完全再提出来。

❹ 日知录三则翻译

修辞是这一部分的小标题
典谟、爻象(特指尚书、周易,泛指经典),这是二帝三王的话。。《论语》、《孝经》,这是孔夫子的话。文章在于其中,性与天道亦不外乎此。所以说,有德性的人一定必定会有自己的话流传下去。游定夫的话说得真是好啊:“连文章也不会写却想懂得性与天道,那就好比修筑数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高的墙,却把尘土泡沫当做基础,根本没有这个道理啊。”后来的君子,在刚刚问学的时候就谈性论道,却把文章视为小技,而不必花费功夫。然而孔夫子不是说过这样的话:“他的意旨深远,他的言辞有文采”吗?不是说过:“说的话没有文采,传播的就不会久远”吗?曾子说:“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会避免粗陋粗野和错误。”曾经看到现在的从语录入门的讲学先生,多不善于语言修辞,有的人于是反过来用子贡的话来讥讽他们说:“您谈论性与天道的话可以听到,您的文章修辞却没有听说过。”杨用修曰:“文,就是道也。诗,即是言,语录体出现以后文章与道就判然有别了,诗话出现以后诗与语言就远离了。”自嘉靖以后,人们都知道语录没有文采,于是王元美写作的《札记》、范介儒的《肤语》,向上学习扬子云,向下模仿文中子,虽然他们收获的浅深之不同,然而可以称得上是懂得语言修辞的人。
这一段主要是引经据典强调修辞的重要性。

❺ 《日知录》中的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之难,文人之多 这三则的翻译

《日知录》三则翻译

作者: 加入日期:10-07-21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日知录三则原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