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浅谈如何寓德育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做一个教书匠,而应该作为一个杂家。什么都要知道一回些,什么答都要懂一些,什么都要关注一些。
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随时给学生补充各种知识、随时引导学生对事件的看法、随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我当年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都喜欢听,原因之一就在于不止局限于课文的内容,教师的心态和语言才是引导学生兴趣的利器。
❷ 如何把德育工作寓于各科教学之中,怎样挖掘教学内容以及各教学环节中的德育因素
其实德育教育应该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在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更容易接受。
❸ 请问“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什么意思谢谢!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曾把教育活动全面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不仅要向他的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同时,学会怎样“为人”。
一说到德育教育,不少人认为这是学校领导、党团组织、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在学科教学中那也是政治老师的事,与其他老师无关。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观念。我认为,德育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也是教师的职责;每一学科本身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备课时应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意教学时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注意课内外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颇多,有的可以直接加以利用,有的虽呈隐性,但被挖掘后也可得以利用。另外,还可把有关德育教育的素材编写进资料与习题中引入教学。数学教学中体现的德育教育是多方面的,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也有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也有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也有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与理想教育的。教学中应该把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就必须言之有物,不能华而不实,应让学生心服口服,从内心深处真正喷发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可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数学家在数学上的卓越成就和对数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观察我国古代人设计的精美几何图案及促成我国数学兴起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关史迹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伟大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利用现实社会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帮助灾区重建家园这一事实,把有关数据编入数学应用题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天灾无情人有情,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加深学生对祖国、对党和政府、对人民的爱戴之情。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阐述数学教学内容,可以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产物,又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活动;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让学生体会长与短、多与少、扩大与缩小、增长与降低、乘方与开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因果关系、整体与部分……都是对立统一的,相互关联的;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来源于客观实际的数学知识同客观事物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了数学知识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如四边形可转化为三角形问题,不规则图形可转化为特殊的规则图形;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无不体现了事物间的矛盾是相互关联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操作、探索、归纳,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3、进行美育教育。数学教材中的旋转、对称、平移及其匀称性、和谐性、奇异性,还有几何推理的工整严密性等等,无不体现出数学的美。教学中,如能把这些数学美通过多媒体等多种途径对学生予以展示,将会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的几个著名证法及其有关的一些著名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作为数学欣赏,向学生介绍黄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专题,使学生感觉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略数学命题和数学方法的美学价值。
4、进行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情感态度教育。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科学性、严谨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就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学风。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毅的性格、严肃认真、细心踏实的学习作风,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养成爱工整、注意美观的良好习惯。教学生会听课、会思考、养成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教学生会审题、会探索,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教学生会阅读,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教学生会操作、会活动,养成勤于实践的习惯。
总之,把德育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新课标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办法,把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既教好书又育好人,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❹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C.上述句子说明德育处处都有,说明要统一多方面教育的影响。
❺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寓德于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寓德于教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语文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里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
❼ 请你结合美术科学的特点,谈谈如何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
美术是笼统的称谓,无论你从事的是任何一个美术品种,作者的品德修养、学识修养和个人的人生观都完全可以通过其作品反映出来。有修养的作者作品大气,有内涵和修养,就可以给观众提供美的享受!
❽ 如何寓思想教育于中职体育教学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对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对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唐朝在《师说》中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都说明“教书”与“育人”是统一在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书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是教人,教育后一代。”
德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很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教育,既使学生学到了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又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同步提高,所以把德育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中,是两全其美,非常必要。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实施德育教育绝非一蹴而就,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失的使德育工作始终贯穿于其中。
那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本人根据在教学中的个人体会认为:
一 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是体育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因为教师思想水平的高低,行为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教师只有知识渊博,谈吐文雅,工作热情。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教风端正,行为高尚,严于律己,处处、事事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 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已被公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体育课本身是对身体活动的实践,实践又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如果没有活动,仅是闭门皓首穷经,谈禅说道,那么德育工作收效将很小。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脱离体育活动,凌驾于体育活动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例如游戏比赛的时候,利用游戏比赛这些项目的教学,教师强调其规则并做到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如接力项目、球类项目的教学,教师可在讲授技术和战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调全局观念,集体力量,互相配合等,对极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要及时给予纠正,也要教育学生团结友爱,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并学会鼓励同伴谅解比赛中对手的犯规动作,教育学生不要过分计较,要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更不能采取报复手段,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好作风。同时让学生既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还要正确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养成尊重队友,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的良好品德。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使学生通过集体活动,树立听从指挥,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观念,通过比赛教育学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且又为集体争荣誉的良好心态。
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体育教学正从“育体(或育身)”转向育人,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而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因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挖掘其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各种复杂难度大的体育项目时,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现象。这时,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学生要能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克服生理、心理方面的各种困难阻力,磨炼刻苦、勇敢、顽强、坚毅等意志品质。在进行中长跑时,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老师应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并要求学生能坚持下去,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发扬其顽强拼搏的精神。又如,在障碍跑或跨栏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让学生把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等。在跳马,双杠,单杠等项目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害怕,感觉困难,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少畏怕的情绪。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老师及时就其完成动作情况给以鼓励,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心态,同时也让他知道战功来之不易。在学习中体验到战胜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坚持练习,进行勇敢、机敏、果敢等优良品质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学生在练习中的互相帮助,保护,教育学生团结友爱,认真负责。还有,教师可以利用布置场地,借还器材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为集体服务,尊重他人劳动,爱护公物的思想教育。
四,结合突发事件的处理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应根据具体发生的情况作好妥善处理。如上课时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教师必须因势利导进行及时处理,让学生明白,谁对谁错,分清是非界限,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若上课出现外界事物的干扰,教师应教育学生集中精力,解除一切干扰上好体育课;如遇某同学受伤,身体不适等情况,教育学生发扬友爱精神,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如上课时突然遇到刮风、下雨,场地设施出现意外,教师此时应沉着、冷静、从容处理,以借机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排除困难的能力进行培养。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过程,同时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全方位抓,不可能通过某个人、某件事就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的目的。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掌握一定德育艺术的方式、方法,抓住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和学生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施以良好的影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身心同时得到教育。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施教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