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一语文必修三必须背的文言文
《五人墓碑记》的第五六段。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廉颇 曰,我为赵将有工程野战之大功,一直背完,
剩下的就是一些文言文的断断续续
就是挑着那几句背的
B. 高中语文必修三有哪些必背的文言文和古诗呢
按照2019年高考默写的要求,人教版必修三必背的古诗文有以下6篇(首):李白的《蜀道难》,杜甫专的《登高》,白居属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锦瑟》,《荀子·劝学》,韩愈的《师说》。当然,如果你们当地不是使用人教版的课本,那就另当别论了!
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古诗文
1.
劝学(制节选)&《荀子》
2.
逍遥游(节选)&庄子
3.
师说&韩愈
4.
阿房宫赋&杜牧
5.
赤壁赋&苏轼
6.
氓&《诗经》
7.
离骚(节选)&屈原
8.
蜀道难&李白
9.
登高&杜甫
10.
琵琶行&白居易
11.
锦瑟&李商隐
12.
虞美人&李煜
13.
念奴娇搰壁怀古&苏轼
1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D. 人民教育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1)《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2)《劝学》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诗》云:“唉呀你们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着。安心供奉你的职位,爱好正直行为。上帝知道了这些,就会给你大福气。”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大的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但不如学习片刻之所得;我曾经踮起脚跟了望,但不如登上高处所见之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见的人觉得很清楚。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凭借船、桨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但能渡过江河。君子生性并非与人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E. 近几年语文必修三所考试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慑) 始皇既没(通殁,死) 2、古今异义
(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 今:认为) (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 今:指划船的工具)
(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 今:获胜,获得)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⑤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⑥形容词作动词
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⑧形容词作动词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4、一词多义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平心而度之,无果无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2、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 3、状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省略宾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3)省略介词 聚之(于)咸阳 《师说》 ——韩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
育的机构)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 今:没有)
(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关系)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4)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 于,引进比较对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
(5)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6)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从师)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省略主语) 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省略介词)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吾,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四、重要词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 吾从而师之(从,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F.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文言文有哪些
蜀道难,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琵琶行,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后三段)
G.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试题解答
1.B 缇骑ji(第四声)
2.(4)以不是
3.(4)是道歉的意思
4.(4)厚遇古今意义相同
5.A
6.D
本人自己做的,
H. 高中语文必修三 文言文选择题,要每一个选项都要有解析。
1、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于
博闻强志:见识
而闻者彰:听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版知名
谨拜表权以闻: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2、推此志也:志向 C
博闻强志:记忆
其志洁:志趣
三致志焉:意向
处处志之:做标记
3.屈平正道直行:正直 D
直栏横槛:竖。与“横”相对
而高其直:价值
可以直道而行:使动词,使正直
争曲直:正直
4.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D
窗外疏梅筛月影:稀疏
细疏其能:雕刻,画饰
论积贮疏:给皇帝的奏议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疏远,不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