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语文有哪些短语句型
短语有以下几类: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内、方位短语、容介宾短语、的字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
1.搜索并列短语:词与词之间有并列关系。
2.偏正短语:前面的词修饰、限制后面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3.动宾短语:前面的动词支配或关涉后面的词。
4.后补短语:后面的词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5.主谓短语:后面的词陈述前面的词,前后有被陈述和陈述关系。
6.方位短语:名词或动词后面带上方位名词。
7.介宾短语:有介词和名词或代词等结合构成。
8.的字短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或代词等带上结构助词“的”构成。
9.复指短语:两个或几个词同指一个对象。
10.固定短语:结构固定的专名或成语。
2. 在22日前回答:初中语文,关于语文词性、语法的一些问题,急!!!!!!!!!!!!!!!!!!!!!
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1。【名词】
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又称体词。实词的一种。如:中国、世界、成果、效率、品德、父亲、主人、老李、疯子、错儿、孩子们等。
名词可以分为以下次类:
个体名词,又叫可数名词。如:(一本)书、(三朵)花、(五条)河。
集合名词,不能加个体量词,与集合量词或不定量词"对,批,部分,些"等搭配,如:(一对)夫妇、(一部分)船只、(一些)车辆。
专有名词,如:北京、天安门、孔子、长江。
时间名词,如:春天、上午、现在、立春、星期二、刚才。
处所名词,如: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中国。
方位词,如:东、西、上、里、前、内。
名词的主要语法特点:
(1)不能用"不"来否定,如不能说"不帽子"。
(2)在句中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时间和处所名词可以做状语,如:小李昨天迟到了。
(3)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只有带有量词性质的名词才可以重叠,如:人、年、天。
2。【动词】
是表示人、事物的运动或相互作用的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动词可分为: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的动词是及物动词,如:吃、打、敲、写,它们的宾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也有一部分动词必须带宾语,如:费(劲)、顾全(大局)。不及物动词不可带宾语,如:咳嗽、休养、毕业。
心理活动动词。这类动词可以受"很、太"一类程度副词的修饰。如:爱,想,同意,赞成,怀疑。
判断动词。最主要的就是"是",表示判断或肯定。在表示判断时,"是"后边的成分是"判断宾语",例如:"我是中国人。"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表示行为状况的可能性或意愿性。例如:能够 会 可以 应该
趋向动词,表示趋向性的动作或动作的状态。如:(坚持)下来,(搞)上去,(走)进。
动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动词可受副词"不"、"没"的修饰。
动词经常作谓语,后面可以接宾语。
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动态意义。如:听听、想想,还有:讨论讨论、吵吵嚷嚷等。
3。【形容词】
是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可分为几类:
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如:红,甜,漂亮,干净,清楚。
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如: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
形容词一般都能做定语。
形容词一般不能做宾语。
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如:好好,慢慢,结结实实,雪白雪白。
4。【数词】
表示数目和次序。表示数目多少的是基数词,表示次序前后的是序数词。前者由系数和位数组成。系数包括"零、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位数包括"十、百、千、万、亿"等。二者合成数词,如:二,十二,六百六十六,一千。序数词一般由基数前加"第、初"构成。数词中还有分数,小数,倍数,概数。如:三分之二,一点五,五倍,十几。
5。【量词】
表示计量单位,又叫单位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名量词是人和事物的单位,如:张、本、只、个。动量词是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声、趟。
数词和量词经常组合在一起构成数量词组,充当定语、状语或补语。比如:一张(纸)、三只(鸡)、一下(打响)、跑(三圈)。
6。【代词】
是有称代、指别作用的词。分为三类,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点的叫疑问代词,指示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1.人称代词包括三种代词:
第一人称:我、我们、咱、咱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您、您们;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别人、大家
2.疑问代词是表示疑问点的,如:谁、什么、哪里、多少。
3.指示代词包括近指的"这",远指的"那",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合成指示代词,如:这里、那边、这阵子、那会儿。
二、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7。【副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情貌等。
表示程度的有:很、极、最、太、更、更加、格外、十分、极其、比较、相当、稍微、略微、多么等。
表示范围的有:都、全、单、共、光、尽、净、仅、就、只、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齐、一概、一味、统统、总共、仅仅、惟独等。
表示时间的有:刚、正、将、老(是)、总(是)、早就、已经、正在、立刻、马上、起初、原先、一向、永远、从来、偶尔、随时、忽然等。
表示频率的有:又、再、还、也、屡次、常常、往往、经常、不断、反复等。
表示语气的有:不、没、没有、别、未必、准、一定、必定、必然、却、倒、可、就、幸亏、难道、何尝、偏偏、索性、简直、反正、多亏、也许、大约、好在、敢情等。
表示情貌的有:百般、特地、互相、擅自、几乎、渐渐、逐渐、逐步、猛然、依然、仍然、当然、毅然、果然、差点儿等。
2、语法特点
副词一般只同动词、形容词相结合,例如"都去、常去、就去、很大、更大、多么大"。如果代词"这样"、"这么"、"那样"、"那么"代替了动词,副词也可以用在它们前面,如"已经这样了"、"就这么着吧"。名词数量词做谓语时,副词也可以同它们结合,如"这儿就三个人"、"今天才九号"。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做状语,"机"、"很"可以做补语。如"你太好了"、"他曾经来过"、"味道好极了"。
8。【连词】
1.连接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能表示某些逻辑关系。
连接词和短语的有:和 跟 与 同 或 既 等。
连接短语或句子的有:还是 不但 就是 不管 无论 除非 不论 等。
连接句子的有:要么 何况 况且 与其……宁可 然后 以致 于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只有……才 只要……就等等
连接词、短语、句子的有:而 并 并且 而且 或者 等。
连接句群、段落的有:至于 于是 但是 然而 因此 等。
2.连词是纯粹的虚词,只能在短语、句子、句群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有几个连词在其他场合是副词,是连词和副词的跨类词,如:就才又 也 还
都 在 不却等。这几个副词只能用在主语之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位置比较固定。而这几个连词即可用在主语前边,也可用在主语后边,位置不象副词那么固定。
9。【介词】:
介词又叫作前置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共同组成"介宾短语",做动词、形容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施受对象、比较对象、排除、范围、根据等。介词本身起介绍作用,表示词语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
介词可分为:施受动词,引出施事主体、支配客体的介词,如:把、被、叫、让。方式介词,引出方式、方法、依据、工具,如:按、照、依照、本着、跟随等。时空介词,引出起点、经由、终点、所在,如:由、打、从、经过、当。关涉动词,引出范围、原因、论题,如:关于、至于、作为、论、就、除。
10。【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词或词组前后,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助词都不能单说,一般读轻声。
助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结构助词,包括:的、地、得、所、似的、一样、一般。
动态助词,包括:了、着、过、被、给。
约略助词,包括:们、来、把、等、等等。
11。【叹词】:
叹词又叫感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声音的词。
叹词可以分为:表情叹词和表意叹词。前者用于表达个人情意,例如:"唉、糟了!"表意叹词用于向别人传达语意,例如:哼,嘘……
叹词的独立性很强,可以独立成句或充当独立语。
12。【拟声词】:
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轰、哗啦、劈里啪啦。
拟声词经常单独成句或做独立成分。拟声词还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如:"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轰隆隆的开炮声震撼大地。""小王呜呜地苦。""他冻得呲呲哈哈的。""他哎哟一声叫了起来。
三、词性辨析:
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说不说?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5).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如: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等词属于兼类词.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 明天我在家。 他在看书。
我比你高一点儿。 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他给了我一本书。
别那我开玩笑。 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6).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
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
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
如:我和弟弟都去过。
我和弟弟谈话。
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7).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
如:把住质量关。(动词) 把书拿来。(介词) 拿把菜刀来。(量词)
开了一朵花(名词) 花了很多钱。(动词)
☆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 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买了一把锁。(名词) 把门锁上。(动词)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 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
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 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 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 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
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 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
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 你怎么老哭?(副词)
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 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
还可以用网络
3. 初中语文短语分类(并列短语等)并且举例说明要求简单易懂。
一).并列短语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1.类型:
1)名+名文化教育今天或明天(名词短语)
2)动+动调查研究愿意并实行(动词短语)
3)形+形光辉灿烂庄严肃穆(形容词短语)
4)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名词短语)
5)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三斤五两(名词短语)
2.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
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大小顺序:省、市、县
年龄顺序:老、中、青
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烟酱醋
1.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勤劳、勇敢、不怕苦(形+形+代)
(二)、偏正短语
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1)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
2)状+中(动、形),如:[很]好看[独立]思考[慢慢]地走旧语法:“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
新语法:统一为“的”。
(三)、动宾短语
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动词+宾语
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
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恢复平静、爱热闹、下决心、有幽默感、像珍珠
(四)、动补短语
动+补。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
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
(五)、形补短语
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走的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
(六)、主谓短语
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
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
4. 完全解读初中比较高难度语文语法
1.并列短语:词与词之间有并列关系。
2.偏正短语:前面的词修饰、限制后回面的名词、答动词或形容词。
3.动宾短语:前面的动词支配或关涉后面的词。
4.后补短语:后面的词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5.主谓短语:后面的词陈述前面的词,前后有被陈述和陈述关系。
6.方位短语:名词或动词后面带上方位名词。
7.介宾短语:有介词和名词或代词等结合构成。
8.的字短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或代词等带上结构助词“的”构成。
9.复指短语:两个或几个词同指一个对象。
10.固定短语:结构固定的专名或成语。
1.名+名 动+动 形+形 代+代
2.形+名/代 副+动 副+形
3.动+名/代
4.动+副/数量 形+副
5.名/代+动 名/代+形
7.介+名/代
双下划线是主语
单下划线是谓语
波浪线是宾语
小括号()是定语
中括号〔〕是状语
单书名号〈〉是补语
5.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函: 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⑩质于秦。 质: 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⑤友风而子雨
⑥幕天席地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 问: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⑧惊天动地
⑨可烧而走也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
?既来之,则安之。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例如:
登高而招 《劝学》登高在这里修饰后面的招,表示招手的方式。
执刃而立
弃甲曳兵而走
儿惧,啼告母
九、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天下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⑧问其深,则好游者……
⑨常在于险远。
⑩圣益圣
?亦以明死生之大
十、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⑥高其直 <促织〉 抬高
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十一、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
⑦富国强兵
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
十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⑥不耻下问
⑦是古非今
⑧不远万里
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 一: 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动词
十四、数词用作形容词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形容词)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形容词)
③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十五、数词用作名词
1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名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讲座(赵自乾).rar
http://www.jxlx.cn/Soft/kjzy/gz/gzywkj/200603/255.asp
解压,有office 的powerpoint播放
6. 初中语文古文中所有名词用作动词
网络文库初中中国古典利用单词短类可下载多看看。周围的语文课本是不一样的版本。
7. 初中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长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编辑本段种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6、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8. 谁有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所有意动用法的字或词(举例说明)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会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一、何谓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以……为羞。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的特征
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韩愈的《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当\"把……作老师\"讲。
三.意动用法的分类
意动用法根据意动词的本来的词性可分为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和动词意动用法三类。下边我们就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一)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以……为……,认为……是……。像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比皆是,例如: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后:方位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先(前),以……为后。整句的意思是:我之所以作这们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师,名词作意动词,译为:①把郯子……当作老师;②认为郯子……是老师;③以郯子……为老师。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作意动用。译成:①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②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4.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客我”是“以我为客”,整句的意思: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王安石《伤仲永》)利:认为……有利。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是每天拉着仲永去四处拜访县里的人。
6.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以……为夫人,整句的意思是:(国君)把她看作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吗?
7.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鱼肉:以……鱼肉。整句的意思是:假如我死了,他们都把他(指田蚡)当作鱼肉任意宰割了。
8.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君:以……为君,整句的意思是:天下大乱,(人们)再不把天子看作天子了。
9.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友:以为友,子:以为子。整句的意思是:以风为友,以雨为子。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
11.越国以鄙远。(《左传·僖公三十年》)(把……当作边邑) 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以远方为边邑。整句的意思是: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或译作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
12.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m)鹿。(苏轼《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整句的意思是: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1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巢:以……为巢。
14.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襟:以为衣襟;带:以为衣带。整句的意思是: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师:以……为老师。 “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整句的意思是:生在我之前,他闻知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
16.驼业种树。(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业:把……当作职业。整句的意思是:郭橐驼认为种树是他的职业。
1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罪:认为有罪,引申为归咎,归罪。整句的意思是: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1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亲:以为亲人;子:以为子。整句的意思是:所以人们不单独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也不仅只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成语举例
1.幕天席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2.草菅人命:草菅:以……为草菅。
3.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4.游戏人生 以……为游戏
(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为数也不少,如: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美,以……为美,认为----漂亮,赞美。美我,“以我为美”。整句的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私心;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所求。
2.成以其小,劣之。(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劣:以……为劣等。整句的意思是: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
4.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察今》)贵,以……为贵。整句的意思是:明的事理的人,贵在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没见到的。
5.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意思是:不以万里为远。
6.吾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晏子春秋·外篇第七·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难死,以死为难,即不愿意死;难,形容词意动用法)整句的意思是:我是地位低微的人况且不愿意死,更何况您呢。
7.天下苦秦久矣。(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苦:以……为苦,苦于。整句的意思是:全国的老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
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谏太宗十思疏》) 乐,以……为乐。整句的意思是: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
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迟:以……为迟。整句的意思是: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
11.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 苦:以……为苦。整句的意思是: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却要雇工开挖渠道排水。
12. 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小石潭记》“乐”: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乐之”即“以之为乐”,指对此感到快乐。
13.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苦:以贫为苦。整句的意思是: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
14.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史记.魏子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怒:以……为怒。整句的意思是:魏王因公子偷了兵符,矫诏杀死了晋鄙而大为恼怒,公子自己也知道(魏王会恼怒他)。
16.先生不羞,乃有意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不羞:不以……为羞。整句的意思是: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
17.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美:以……为美。整句的意思是:君子用学习来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18.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少:以……为少;轻:以……为轻。整句的意思是: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19.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怪:以之为怪。整句的意思是: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理解的,而畏惧它就没有道理了。
20.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古人重之。(《韩非子·五蠹》重:以之为重。整句的意思是:今天的县官,一朝身死,他的子孙好几代可以驾马坐车,所以人们都看重官位。
2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班固《汉书》)贵:以之为贵;贱:以之为贱。整句的意思是: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22.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论语.公冶长》)不以下问为耻,以之为贤。整句的意思是:孔文子不以下问为耻,孔子认为他贤能。
2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
2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以……为快乐;乐:以……为乐。整句的意思是: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
25.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以……为善。整句的意思是: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26.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异:认为……奇异。整句的意思是: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了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
2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奇:以……为奇。整句的意思是: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
28.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以……为羞。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连一个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
29.幸灾乐祸 以……为高兴,快乐
(三)动词意动用法。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耻,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不把相互拜师学习当作耻辱;②不认为相互拜师学习是耻辱的;③不以相师为耻。)
2.便利此月内。(利,以……为利,形容词意动用法。)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鉴:以……为鉴。整句的意思是: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4.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之为羞)羞,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尚且把这样的事当作羞耻的;②尚且认为这样的事是羞耻的;③尚以之为羞。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邑人认为这个孩子有特殊的才能;②邑人以之为奇。宾客:名词作意动用。
6.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王安石《伤仲永》)异:认为……惊奇。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觉得他有些奇怪,于是就从旁人家给他借了笔墨之类的东西给他。
7.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打鱼人觉得十分惊奇
8.群臣怪之。(《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怪:以……为怪。整句的意思是: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9.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怪:以……为怪。 整句的意思是: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
总之,不管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们都属于意动关系,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在翻译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可以翻译为: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 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此类现象的存在,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成语中的运用。
9. 初中语文句子成分
(1)主语:
一般上由名词、代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充当。主语是一个句子的主题,可以回答“谁”、“什么”等的问题,例如:
“你”吃饱了吗?(主语是代词,你)
“一斤”有十六两。(主语是数量词,一斤)
“相逢”何必曾相识。(主语是动词,相逢)
“孝亲敬老”是华人的传统的美德。(主语是短语)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承受思想重负的能力终归有限啊!(主语是短语)
(2)谓语:
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名词、代词和短语充当。一般上谓语是出现在主语的后面,用以陈述主语。谓语可回答“做什么”、“怎么样”、“是不是”、“有没有”等问题。例如:
妈妈“米幼兰”。(谓语是名词)
他在一场恶梦中“告别”了人生。(动词)
外婆的健康“如何”?(代词)
升名“依然低头不语”。(短语)
(3)宾语:
宾语多用于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和短语充当。宾语一般上出现在谓语后,是谓语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可以回答“谁”、“什么”等问题。例如:
妈妈正在责骂“弟弟”。(名词)
我不怕“困难”。(形容词)
医院里禁止“抽烟”。(动词)
他精通“八国语言”。(短语)
有时候一个句子里会有两个宾语,我们称为双宾语。第一个宾语多指人,称为近宾语;第二个宾语指事物称呼、行为等,称为远宾语。例如:
老师“送”我两本“书”。
大家嘲笑“他”是“傻瓜”。
他教唆‘“年们”“离家出走”。
(4)定语:
定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名词和短语充当。定语在句子中放在主语宾语前,起修饰和限定作用。定语可回答“谁的”、“多少”、“什么样的”等问题。例如:
“弟弟”的哭叫声在街头就听到了。(名词)
“开会”的人都来齐了。(动词)
“一番冷冰冰”的话,听了让人心寒。(短语)
秀花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形容词)
(5)状语:
壮语可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和短语充当。一般上是放在谓语前,用来修饰及限定谓语。壮语可回答“怎么样”、“何时”、“何地”、“为什么”的问题。例如:
“昨天”,我在百货市场碰见他。(名词)
这款时装“确实”不错。(副词)
小明“终于”盼到了消息。(副词)
健国“拼命”的追在巴士后头。(形容词)
(6)补语:
补语多由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和短语充当。补语多处在谓语或宾语后,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补语可以回答“怎么样”、“多少”、“多久”、“那里”等问题。例如:
妈妈气得两眼“通红”。(形容词)
你的书念得“怎么样”?(代词)
他最近脾气坏“透”了。(副词)
考场静得“很”。(副词)
主谓宾定状补都有各自的符号。主语的是在自的下面出现这个=符号。谓语是在字的下面出现这个—符号,一条直线。宾语是~、定语是()、壮语是[]而补语则是<>这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