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初中语文教案与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教案与文本解读

发布时间:2020-12-23 16:48:40

A. 当前初中课堂文本解读中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一切都从“教”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才好”。从“教”转移到“学”,把备课的基点转移到“学”的活动,这是新课程的本质性标志。

改善语文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一、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

“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意味着所需要的阅读能力的不同。

比如:“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人们一般是按实用的取向,按便条获取信息的方法来理解。同样的文字,现在改为不同的排列:“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很显然,人们自然会按诗歌的阅读方法,从中读出诗的味道。

阅读能力,大致可分为“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这两个方面。阅读取向,是指哪一种阅读──什么样的阅读姿态?抱着什么阅读目的?怎样看待文本?阅读方法,可以理解为这种体式的文章要看什么地方?从文章的这些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

依据文本体式,是文本解读的基本通则。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钱理群教授最近(《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解读《走向虫子》的文章:《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文章开宗明义:“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走向虫子》的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

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孙绍振教授(《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第14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曾批评某高考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该题要求学生指出对一首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标准答案”是:“‘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以前。”孙教授指出:“显然,这是超越了时间和场景的具体性的,确定时间根本没有意义,暴露出命题者对诗歌理念上的外行:抒情诗与散文不同之处,就是它是高度概括的,超越具体时间的确定性,有利于它的深邃概括。”这里所说的“诗歌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诗歌的阅读取向、阅读方法。

二、文本的教学解读:根据学情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欣赏)的,使他读好。

文本的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只有这样,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从“教”的基点──“我就教这些、我就这样教”,转向“学”的基点──“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需要怎样学”。董水龙老师有一篇很好的论文,《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语文老师都知道,备课要备两头:一是教材,一是学情。但实际的情况不容乐观。

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关注的地方,就是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

三、依据体式与根据学情的关系

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就是语文新课程。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才能真实地按照“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来选择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环节,来运用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大致有三个路径:(1)联系生活经验,提供学生理解、感受课文所需要的网络知识。(2)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3)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上面那第三条路径,就像老师们通常说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前面说过,阅读能力大致可分为“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是要做下面两桩事情:

1.指导学生能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2.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

学生理解力不强,感受力不足,实质上是理解不了、感受不到这种体式这种文本的紧要处、关键处。学生的阅读困难,理解障碍,他们“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往往是这些紧要处、关键处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味。因此,学生的学情,除了调查等了解的途径之外,通过这种体式的文章应该怎么读、读什么的文本分析,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在备课时事先估量的。

学生的学情,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研究下面三个材料,老师们可以发现,依据体式与根据学情,有密切联系。学情的研究──这篇课文,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什么地方读不好,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体式的解读──这种体式的课文,应该按什么阅读方式、从文本的什么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教案与文本解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