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高中语文病句(越多越好)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多项定语的一般顺序是①领属性定语或时间、处所定语;②称代性或数量性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⑥带“的”的定语应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如:“国家队里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性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性的)篮球(名词)女教练。”如果违反多项定语的一般规律,就会造成语序不当的错误。
5、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
(“任意被列强欺侮”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为“被列强任意欺侮”)
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多项状语的一般语序是: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或处所的词或短语;③表语气的副词或表对象的介宾短语;④表情态或程度的词或短语。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如“许多教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地点)都(范围)热情(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如果违反多项状语语序的一般规律,就会造成状语语序不当的错误,如:
⑴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条件反射的实验,他总是把动物用绳子缚在实验室的架子上。(应将“把动物用绳子缚”改为“用绳子把动物缚”)
例:在休息室里许多代表昨天都与他热情地交谈。
(应改为“热情的与他交谈”)
6、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
(“即使”应移到“能力”的前面)
7、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家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许多日本企业家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
8、我们党的每一个基层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把党的宗旨落实在行动上,溶化在血液中,诵读在口头上。
(“落实在行动上,溶化在血液中,诵读在口头上”句序不当,应将其改为“诵读在口头上,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附3例: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
9、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从理论上”应与“说明”对应,“从政策上”应与“规定”对应)
小结上述内容:以上均为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句子成份顺序不当、定语状语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分句位置不当。
(二)阅读下面的句子,分别指出病因和“病灶”并开出“处方”。
1、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答复”和“调查处理”并不是态度,这属于主谓搭配不当,可把“是”改做“表现出”。)
2、《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
(动词“塑造"”与宾语中心语“事迹”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3、我们班干部严肃地研究了同学们对班委工作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老师们的意见。
(“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4、他用自己辛勤劳动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着每一棵幼苗。
(“辛勤劳动”只能修饰“汗水”,不能修饰“心血”,可改为“他用自己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每一棵幼苗”)
5、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这是典型的主宾搭配不当。)
6、学习态度的正确与否是成绩优良的先决条件之一。
(“正确与否”是两方面,而“优良”只是一方面,前后搭配错误。)
附4: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7、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们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无论”和“从……到”不搭配,改为“无论……或(或者)……”或“无论……还是……”)
小结上述内容:以上均为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一般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以及前后照应错误。
(三)阅读下面的句子,分别指出病因和“病灶”并开出“处方”。
1、经过志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主语残缺。这是1992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的D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2、通过你的讲解,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应删去“通过”,让“你的讲解”作全句的主语。句首滥用的介词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等,改这类病句一是将介词及介词连带的方位词删去,二是保留介词短语作状语,后边加上适当的词作主语,如:在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处处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3、江苏省无锡的乡镇工业,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先后试制和生产了多种农业机械和先进产品,占领了市场。
(应在“先后试制生产”前加“所属工厂”之类的词作主语。)
4、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宾语残缺,这是1997年高考第6题的A项。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另外,“饲养员技术培训班”可改为“饲养技术培训班”或“饲养员培训班”。)
5、南堡人民经过苦战,一道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该句缺谓语,句中主语“南堡人民”和状语“经过”,而没有谓语,若把“经过”一词前置句首,“经过南堡人民”便成为状语,“一道大坝”便成为主语,“屹立”成为谓语,这样的句子成分就不残缺。)
6、全运会结束后,运动健儿们凯旋而归。
(谓语重复。“旋”就是“归”的意思,可改为“胜利归来”。)
7、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8、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小结上述内容: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阅读下面的句子,分别指出病因和“病灶”并开出“处方”。
1、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搭配不当,“官兵”可以放弃休假,坚守岗位,“消防车”则不能。)
2、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介词搭配不当,应将“关于”改为“对于”。另外“受贿丑闻”可去掉“丑闻”,使句意更简明。)
3、这家工厂虽然规范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评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项搭配不当,这句话的主语是“工厂”,“规模不大”“曾两次获省科学大会奖”可以指“这家工厂”,但“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则不能是“这家工厂”了。)
4、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说“加快速度”可以,但不能说“加快规模”,而只能说“扩大规模”。)
5、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此句的毛病是成分缺漏、意义不明确。首先是“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这一句不通,应该在“进入”后面加上“……的阶段”之类的词语,该语句才比较完整;其次“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这一句缺少主语,虽然汉语句子往往可以承前句的主宾成分省略主语,但本句上一句的主语是“人类”,而这里“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的显然不是“人类”,而其实是“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可这个语句并非上一句的宾语,一般说不能使下一句承该成分而省略主语,这样最后一句的意思就不明确了。
6、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此句的毛病也可以说是成分缺漏,或结构混乱。全句其他地方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在“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这一语段中,“包括”后面应加上“在内”,改为“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在内等大型国有企业等”。由于该句较长,“如”后面连续使用几个并列的动宾结构,所以虽然句子中的毛病不大,但要看出来也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另外,“精简”与“企业”能否搭配,还有问题。)
7、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难道不能不使我感动得淌下眼泪吗?
(此句中“不能不”是双重否定,“难道……”为反问句,也表示否定,全句变成“不会感动得淌下眼泪”意,肯定否定颠倒了。)
8、谢晋非常酷爱自己的事业,并一直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
(“酷爱”是“非常喜爱”意,“非常”赘余。)
9、东北解放后,广大军民积极支援前线,参军参战,决心夺取更大的胜利。
(应将“军民”改为“人民”。)
10、教育事业是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重要阵地。
(搭配不当,将“教育事业”改为“教育部门”。)
11、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讲话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搞市场经济的信心和勇气。
(也是搭配不当,“勇气”不能和“坚定”搭配。)
12、我们一定要搞好团结,怎么能和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战友反目为仇呢?
(成分残缺,“自己”前少了一个介词“与”)
13、市委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少数单位违反财务制度,请客送礼的不良现象。
(“揭发”后少了结构助词“的”而使语意相反,“制止”的对象成了“群众揭发不良现象”。)
14、我们必须按照毛主席关于“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的教导。
(“按照……教导”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因过长,而将中心语丢失,缺少了谓语“学习语言”。)
15、达尔文学说认为, 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就出现的。
(句中的“一切生物”包含了“人”,要将“不仅”去掉,在“人”前加上“因此”。)
16、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中得到力量”,介词使用不当,应为“从……中得到力量”。)
17、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分外……多了”修饰成份重复,可删去其中一个。另外,“活跃”也是多余的,“活跃”与“沉静”相对,而整个句子是写他言谈方面的情况。)
18、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令人威慑”不通。“威慑”是使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用法上只能“威慑”别人,而“令人威慑”则成了“使得别人威慑”。应为“令人生畏”才通。)
19、只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我们的目标。
(“诸”是“之于”的意思,后面的“于”是多余的。)
20、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司空见惯”是个形容词性的词语,不能带宾语,可用介词“对”把宾语前置。)
21、纪委指出,那位给儿子大办婚事的局长一定要全部退回所收的礼金和少付给饭店的酒菜费。
(搭配不当,也可说是成分残缺,“退回”的只能是“所收的礼金”,而“少付的酒菜费”则是要补足的。)
(四)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通顺。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⒈句式杂糅
例1.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典型的句式杂糅。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写成的”。)
例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例3.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改为“以”。)
再如: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将“受”改为“为”或删去“所”)
⑵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栏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在“栏目”后加“是”或将“进行的再创作”中的“的”改为“了”)
⒉藕断丝连
即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部分的开头。例:
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删去“也参加了学习”)
⒊中途易辙
即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新说起。例:]
屈原出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及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很高,都称他为爱国诗人。(把本来应该分开说的两句话焊接在了一起,可改为“屈原出生在春秋战国时代,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很高,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⒋反客为主
即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纠缠。例:
村民还没有开会选举,村主任他先当上了,就开始报复持不同意见的人。(上半句还没有说完,句外的“村主任”当上以后的报复行为就开始了,可改为“村民还没有开会选举,他就先当上存贮人了,接着,就开始报复持不同意见的人”)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1. 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很不成熟。
(“看法”和“建议”没有必然的联系,造成语意不明。)
例2.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
(“黄土”究竟是什么,句子并未说清,语意不明。)
例3.学习写作是否一定要多读多写呢?从前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这”指代的内容未说明。)
例4.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这样”指代不明。)
例5.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例6.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歧义。“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既可理解为是几个学校的领导,又可理解为一个学校的领导。)
例7.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歧义。由于“前”在此处界定模糊,以致产生误解,是10月5日前的任意一天,还是10月5日这一天去报到?)
清晰明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如果语言令人费解,或者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就会造成表意不名的错误,常见表意不名的语病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⒈指代不明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我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指哪种主张不够明确,可把后一个分句改为“我同意前一种主张”或“我同意后一种主张”)
⒉缺乏交待
她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在医院工作的是“她”还是“她的女儿”?)
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个老人下了车,手里提着一个黑提包。(谁提着黑提包?是张原,还是老人?)
⑵ 一道高中语文病句题
始祖鸟:抄古脊椎动物,头部像鸟,有爪和翅膀,稍能飞行,有牙齿,与爬行动物近似,尾巴很长(尾椎多达二十个),由多根尾椎骨构成,除身上有鸟类的羽毛外,一般认为它是爬行动物到鸟类的中间类型,但仍属于恐龙,出现在侏罗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北京第398次印刷)。
由上可知,始祖鸟本身介于爬行动物与鸟类之间,是一种处于中间的过渡型动物,而这句话里说的“过渡型化石”包括始祖鸟在内,因此,“与始祖鸟类似”和“过渡型化石”是没有冲突的。
⑶ 高中语文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哪些怎么修改
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3、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1、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2、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1、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锁。(“锁”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
可改为:1、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配锁。 2、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锁住。
2、这本书是黄色的。(“黄色”是个多义词,既可指颜色,又可指内容。)
可改为:1、这本书是黄颜色的。2、这是一本淫秽不堪的黄色书。
3、咬死了猎人的狗。
可改为:1、猎人的狗被咬死了。2、狗把猎人咬死了。
4、人多病少财富。
有两种标点:1、人多,病少,财富。 2、人多病,少财富。
5、稿件不用退回。
1、意在退稿:稿件不用,退回。2、意在不退稿经作者:稿件,不用退回。
⑷ 高中语文病句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九大领域300家龙头企业,平均每个领域有30家龙头企业?应去掉“龙头”两字。
C:“将实现” 应改为 “实现了”
D:加两个字:“它的”载体及传播方式
⑸ 高中语文病句修改:如今已经和很少有人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边遍,欣赏的
这是一个谓语的残缺,我们看一下其中的部分:如今已经和很少有人像以内前那样的闲情容逸致。其中主语是很少有人,即:很少人,宾语是闲情逸致,闲情逸致前面的“以前那样的”作定语,这个句子缺少了谓语。把那样的改成那样有,谓语就成了有,句子就完整了,之所以不好看出来,是因为前面出现了一个“很少有人”的有字了。但那个有字不作谓语,其实只要讲前面的“有人”改成“人有”也是很号的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⑹ 【高中语文】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
高中语文的病句修改是一个难点,往往在选择题中占有分,可许多时候这3分可不好得。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下常见的七种。
分别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语序不当。语序不当主要有下列类型:
1、名词附加语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2、动词的附加语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3、虚词的位置安排得不恰当;特别是“把”字短语位置不当。
1) 名词附加语: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
a.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
b.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c.动词或动词短语;
d.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e.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教练。
下面的句子里的附加语的次序是不符合一般习惯的。
①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附近的”移到“许多”前面。)
②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蕴藏着的”移到“无穷的”前面。)
③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列宁过去所使用的”移到“各式各样”前。)
④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把“一连串”移到“事情”前)
⑤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广泛”应移到“讨论”前,“地”改为“的 ”)
⑥他把我们几个团的负责干部叫到一起。 (“几个”应放在“负责干部”前)
下面句子里数量的表示法不妥。
⑦工作者的多数是农村来打工的。
(“多数”移到“工作者”之前,去掉“的”)
⑧解放前,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中国农业人口是贫雇农。
(“中国农业人口”移到“约有”之前,去掉“的”。)
2)动词的附加语。多项状语次序不当。复杂状语排列大致为:
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b.表时间或处所的;
c.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
d.表情态或程序的。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
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
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①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战。(“不禁”应移到“打”的前面。)
②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移到“平等”的前面)。
③这期研究班是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表示时间的介词结构“于今年5月底”应提到表示情态的状语“联合”前边。)
3) 虚词的位置。副词和连词位置不恰当:
①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一个一个甜蜜地睡在新钉起来的木版床上。
(表范围的副词“都”应放到表数量的“一个一个”后。)
②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不”应移到“趁现在”前。)
③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断章取义,就变成只是文字要不得了)
④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介词短语的位置不当:
⑤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把”字短语应紧挨动词中心语“缚”。)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主要有下列类型: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①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WTO的目标。
(“本世纪初是目标”是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进入WTO是我国本世纪初要实现的目标”。)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④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不是“生产”。)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①他多么渴望一个学习机会呀!
(“渴望”后缺少动词“有”。)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③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
(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是“改正”。)
(3)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①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做“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为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或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②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应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场”。)
三、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主要有下列类型:缺少主语、缺少谓语、缺少宾语、缺少修饰成分。
(1)缺少主语
①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得到”的主语是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
②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
(“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③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使”的主语应是“学习”,由于有“通过”这个介词,使主语丧失了。)
(2)缺少谓语
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
(“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度”。)
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在“建立”前少了个谓语“完成”。)
(3)缺少宾语
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
(“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4)缺少修饰成分
① 要想作出杰出的成就,就必须付出劳动。
(“劳动”前应加“艰苦”“辛勤”之类的修饰语,同时,前一分句又是“动宾不 当”。)
四、成分赘余
成分赘余主要有下列类型:堆砌、重复、可有可无、应删去“的”字。
(1)堆砌
① 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
(“环境”应删去。)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
(“掌握”应删去。)
(2) 重复
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可有可无
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
(应删去“的距离”。)
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
(应删去“离现在”。)
(4)应删去“的”字
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
(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②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
(“历代”和“动乱”中间也中加“的”而没有加,为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也就不必加“的”。)
五、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又叫句式杂糅,主要有以下类型:举棋不定、藕断丝连、中途易辙、反客为主、结构含混。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①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被......束缚......”和“在......束缚下的... ...”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②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2)藕断丝连 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①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①例如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
(应该改作“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认为他是......”。原句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4)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了,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闪待。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②坏人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
(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坏人的阴谋活动”。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还是“坏人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5)结构含混
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意思。
①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
(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要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
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做“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②在旧社会,他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的高利剥削人民。
(这句的错误是把“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的高利剥削”和“利用开当铺残酷地剥削人民”两种说法糅在一起,修改只留一种说法。)
⑺ 高中语文 语病题,常出的句式杂糅的都有哪些,类似于, 据,,显示, 自从,,,以来 最好多点,或
,,,结果现实 对于,,,来说
⑻ 高中语文病句
“(根)据”后面只能跟名词或短语。
如:根据最新资料(名内词)、根容据新闻报道(短语)、据知情人士透露(短语)
而“根据……报道”的语病是句式杂糅,正确的应该是“根据……”或“……报道”。
如:根据《泰晤士报》;《泰晤士报》报道;根据《时代周刊》;《时代周刊》报道
⑼ 高中语文 语病 是由于/因为……所致 对吗
是病句,属于句式杂糅,删去“由于/因为”或者删去“所致”
同样的还有:
典型结构:原因是……造成(引起、诱发、作怪);由于……结果;之所以……的原因;“关键在于……”与“……决定性作用”“……的原因(起因)”“由……诱发(所致)”。
例句:
1、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纠正,其根本原因是不正之风在作怪。
【修改意见】或说“原因是执法作风不正”,或说“是不正之风在作怪”。
2、这些蔬菜长得这么好,是由于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修改意见】或说“由于社员们的精心管理”,或说“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3、一个人之所以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
【修改意见】或说“之所以变坏”,或说“变坏的原因”。
(9)高中语文病句近年来扩展阅读:
病句的修改方法:
1、补法:多用于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例如:“在这次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缺主语)改:“在这次比赛中,我得了第一名。”(补主语)听了老师的话,(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补主语)大家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补谓语)我们要在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补宾语)
2、删法一般用于修改重复累赘、成分赘余、搭配不当和归类不当等病句。例如:“我断定明天可能会下雨。”改:“我断定明天会下雨。”
3、换法多用于修改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指代不明等病句。例如:“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增长。” 改 :“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无论谁(违背)违反纪律,都要受到批评。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提高。他(心上)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