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高中语文诗歌表达的感情归类

高中语文诗歌表达的感情归类

发布时间:2020-12-23 00:33:41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题怎么答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点击查看:更多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上述就是《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分析意境型题怎么答?》的具体内容,相信大家在了解了方法之后再加上练习,我们会取得更高的语文分数。

② 高中语文诗歌表达诗人的情感有哪些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问表达效果只需要答出表达方式和表达的感情吗

可以,根据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填写

④ 高中语文古诗赏析的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术语

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

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总结如下:

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

⑵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 、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 、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

(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等 。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象征性意象

(二)比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 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 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 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语言生动。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6: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希望学习进步,金榜题名,心想事成,工作顺利,生活欢乐美满———————

⑤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诗词的分类及主要表达的含义。如边塞诗等等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一、 山水田园诗 【知识梳理】  概念: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有限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代表诗人:南朝的谢灵运;东晋的陶渊明。盛唐时山水田园式的创作代表人物有王维、 孟浩然、李白、杜甫,宋代有范成大等。  思想内容:  厌弃官场黑暗,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 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 描写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  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 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  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 揭露封建剥削。  艺术特色: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 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盛唐山水田园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 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情与景;写景技巧。 此类诗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 渔歌等。  课堂练习 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来看,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情感? [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这首曲子可谓“曲中有画”,视野开阔。除重点写“晴岚”外还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在曲 中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提示:除重点写“晴岚”外还写了花村、草店、晚霞、山色等景色;这些景色的作用是共同构 成了一幅色彩绚丽、景色优美、恬静清新的“山市晴岚”(山间暮景)图。这幅画面体现了作 者恬淡平和、向往宁静的生活心态。 二、咏物言志诗 【知识梳理】  概念: 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于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 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 思想内容: 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愿望;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表达时光流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表明心迹,表达对某种节操的坚守;表达对时事难测,对某种丑陋现象的抨击。  艺术特点:  意象: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即单纯与丰富的统一;  从构思看,善于寄托、巧于立意,“如水中盐,密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无味”(钱钟书语)物我相融,托物寄意,借以自我写照;  表达技巧主要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等;  以物象为题,或咏(题、赠、赞)+物象为题,借助物象的组合而成的景象表达情感;  考查重点: 把握咏物言志诗咏物“取神韵,略形貌”的特征;理解、分析“物与志”的“契合点”;鉴赏咏物言志诗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堂练习】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答(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答(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试分析词中是如何刻画桂花的形象特征并表达作者的志向的? 【参考答案】 提示: 1、首句形神兼备地直接描绘出桂花的独特风韵:外表并不艳丽,但体性温柔、香留天地;第二句作者直接议论,强调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突出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冠绝群花;下片先借梅和菊来侧面烘托桂花“冠中秋”;然后借对先贤屈原遍赞群花、唯独没提及桂花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爱。经过层层议论,“情疏迹远”但品格高洁的桂花形象就鲜明而突出了。 2、作者借咏颂桂花来表现自己对这种“情疏迹远”但香浓品高的品格的真爱和赏识,这也是 作者对这种独特高尚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三、边塞征战诗 【知识梳理】  概念: 边塞诗派指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以及战争的诗歌,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 王昌龄、李益等。 边塞诗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初唐——愤怒与沉郁;盛唐——雄浑与自豪;中唐——苍 凉与幽怨;晚唐——萧飒与悲苦,先后承接。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 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 思想内容: 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塞 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表达山河沦丧的痛苦 及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思念家乡亲 人、归家无望的哀痛;(《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 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及民族风情、民族交往;讽刺并劝谏 拓土开边、穷兵黜武的统治者。怨而不怒、悲而能壮,主旋律是爱国主义。同时思想感 情复杂而又矛盾,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穷兵黜 武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艺术特点: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 形式标志: 题目中多出现“塞”、 “征”、 “军”等字眼; 也有用乐府旧题的, 如 《凉州词》 、 《征人怨》、《关山月》、《从军行》等;  常见意象有:景物有:大漠、关山、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 雁飞、箭飞、马走;用品及乐器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笳、琵琶、羌笛等;地名和民族名有:碛、西、轮台、夜郎, 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等; 语言风格:雄壮豪迈,崇高壮美,委婉清丽,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等各个方面。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 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 戍边将士不得归家的怨恨之情 2、 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很多人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但清人施补华评 论后两句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你认为呢? 【参考答案】 提示: 一、我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理由:前两句描摹征人们开怀 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实则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长年征战,借酒浇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 战死沙场。这种豪迈而悲壮的情调,在酒酣半醒之时,也就流露出那种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  二、我认为施补华的评论颇有道理。理由: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 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 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 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并 表达了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 四、 怀古咏史诗 【知识梳理】  概念: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临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 身世共鸣,或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诗作。  思想内容:  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世事沧桑,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自然永恒  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 借古人遭遇来类比自己的境遇,或抒写怀才不遇之叹,或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 对历史做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 艺术特点: 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喻今、借人喻己、咏史抒怀、今昔对比、侧面烘托、即景抒 怀、用典抒情言志等。  考查重点: 诗中所咏的史实及人物的理解; 诗人借史的用意及思想感情; 诗作艺术手法对刻画形象、 表达主旨思想的作用。 [双调]拨不断·叹世 马致远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咏史讽今是马致远散曲的一大特色。说说这首曲子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叹世情坏。 【参考答案】 提示:1、借古讽今;2、今昔对照;3、直抒胸臆。这首小令以前朝历史为见证, 否定功名霸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 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 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 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 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⑥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从虚实角度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情感 (1)这首词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答寄情于事、借事抒情亦可),抒发版了词人孤寂无权聊难以排遣的思想感情.
分析 (2)词人一连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寂寂长昼,词人以昏睡“相宜”来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这些都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孤寂无聊.

⑦ 求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套话。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内容
1.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4. 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 采纳,谢谢~

⑧ 高中语文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及注意事项归纳!
求知学园 2017-12-14 11:37:27
掌握了诗歌鉴赏中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及注意事项归纳》,仅供大家参考。
1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1.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2.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3.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4.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5.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⑨ 高一了,,看到语文的诗歌鉴赏题,例如要我分析这首诗歌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那里写得好等等之

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阅读全文

与高中语文诗歌表达的感情归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