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加强高中语文朗读训练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新课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读出情趣1、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感情如何来调度动?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首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例如: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文章,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出很多课文中所写到的秋天美景的图片或者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郊外找秋天等,上课伊始把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他们不禁会发出阵阵赞叹声,因势利导,这麽美的秋天,同学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呢?我想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举手的,每位同学都会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2、老师的范读也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久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钻研教材,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带学生进入意境。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品评朗读,读出时效。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同学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程序了,朗读成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而我们常常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熟读课文后才进入学习理解环节。所以我们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勿勿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绪,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学生朗读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老师应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但是对学生所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夸奖和称赞,明明学生读错了字,读得也不是很好,还一个劲地夸真棒真好,这种单一的大而空的评价形式,极不利于学生读懂、读好课文的。好的教师应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不经意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心领神会三、创新求异,方式多样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老师的轻声示范或者是借助媒体的范读,但无论是放录音还是老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宜用范读。如:你们听了范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而当需要借助朗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中引路而已,只能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的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慎用齐读,因为有学生会“滥竽充数”并易产生唱读的不良习惯,这在我们乡下学校常见。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用的非常精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内容作用很大,直到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领悟文章的要旨。
⑵ 高中语文教学方式调查问卷具体怎样设计啊急急急!
你去《我要调查网》看一下,里面有很多问卷模版,看看有没有你需要的问卷模版。还可以直接在平台上修改问卷,编辑问卷,都是免费的,希望能帮到你。
⑶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可以使学生领会文章的神韵、陶冶学生的情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古训就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有着丰富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便做到了“一字传神”,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高中学生往往认为朗读既费时又费力,不如做几道题目来得实在。殊不知,通过朗读,可以领会文章的神韵,可以陶冶情操,可以美化心灵。
2、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和背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诠释。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如果光靠老师讲解,就会觉得文章很晦涩,而听录音、有感情地去读,就会深切体味到作者深沉的悲愤之情。
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记忆,积累知识
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就会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文章背熟了便于理解,记得牢固了便于吸收利用。明代张溥七次抄录所读文章的做法,就是学生熟知的例子。而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前半期成长起来的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正是这个阶段打下了他们深厚的语文基础。学生如果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包括课外)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尽可能多地贮存于大脑的记忆仓库里,那么,高考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运用自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4、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句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给老婆婆听的方式,结果使其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海明威就是用“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去刻画形象,用最精炼的语言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形成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
因此,通过“读”来修改文章是行之有效的。只有读,才能迅速地找到语病,看出文章的缺点。在教学中,笔者也常常对学生说,写好了文章,一定要读一读,这样,你就会立即发现一些不足的地方。
二、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反观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被弱化,学生朗读水平每况愈下。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在高中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以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1、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朗读过程中常出现语音、逻辑停顿的错误。如把“畸形”中的“畸”(jī)读作“奇”(qí);“呱呱坠地”中的“呱”(gū),读作“瓜”(guā);把“不是/我给他打电话”错读为“不/是我给他打电话”等。
2、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
主要是指声音或细又低,神态扭扭捏捏。这样的学生在高中有相当数量。当然,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也就不能进行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了。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归根到底是老师和学生重视不够,没有进行很好的朗读训练。
三、如何有效的进行朗读教学
1、培养朗读的基本能力
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决非易事,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例如发言标准,吐字清楚,念词完整,不读破句,感情饱满,抑扬顿挫等。另外还要深入研究作品,弄清作品的中心思想,对作品的每一章节,每一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第一个标点,都要仔细揣摩,激发自己的真挚感情,使朗读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充满感情,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
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进行严格正规训练,使学生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提高朗读的艺术修养
语言的美感给人高尚精神享受。但是无论是听别人朗读,还是自己朗读,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即使是再好的朗读,再好的文章,也不可能领会到其中的精妙,更不用说享受了。特别是语文教师,如果不善于朗读,怎么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佳境,去品味文学作品的意味,追寻语言表达的完美呢?因此,听者和朗读者的语言造诣越深,越能体会到和体现出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要提高朗读的艺术修养,必须多读,多听,多揣摩,多体会。
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
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进行再造、重现,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使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准确把握住文字的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词语的色彩,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感受到世间万物的情感与生机。
4、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所蕴涵的情感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作品蕴涵的情感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应充分体现出豪放之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应尽量表现出那种老年无依、失落孤寂之情,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愤和沉痛。因此,读到烈士的遇害,宜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读到一连串短句表现当局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劣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5、做好示范,激发兴趣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在示范性方面,老师的示范和朗读录音的示范都是很好的方法。老师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笔者在进行《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教学时,播放了名家的朗读录音,深沉的语调,充沛的感情,使不少学生潸然泪下。很多学生听完一遍后说:“老师,我还想听一遍。”也因此,许多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诵读的高手,练就过硬的诵读能力,从而能够充分感染学生,灵活驾驭课堂。同时,教师在对课文的讲析时,尽量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培养中,朗读就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他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使朗读在高中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从而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⑷ 谁能给份高中生《学习问卷调查》(20个问题)
1. 你认为你目前的学习任务,你已感到力不从心
A.是 B.有时觉得 C.从没有
2.你的成绩如何?
A.优异 B.中上 C.中下 D.不太稳定
3.你认为学习是
A.乐趣 B.不得不做的事 D.没有意义的事
4.除上课时间外,你一天花多少时间在学习上?
A.5小时以上 B.4至5小时 C.3至4小时 D.3小时以下 E.不确定
5.你平均一天睡多久?
A.8小时以上 B.7至8小时 C.5至6小时 D.5小时以下 E.不确定
6.你有没有课前预习?
A.总有 B.经常有 C.偶尔有 D.从没有
7.你有没有把课本中的习题全部解答?
A.全有 B.大部分有 C.小部分有 D.全没有
8.你在学习上的时间分配
A.对喜欢的科目下狠功夫 B.平均分配 C.对不喜欢的放任自流 D.无章可循
9.一般情况下,你会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
A.与同学交谈 B.与老师交谈 C.与父母谈心 D.上网 E.其他
10.你有没有设置“错题集”?
A.有 B.没有 C.曾有 D.打算有 E. 没听过
11.你觉得学习压力大吗?
A.非常大 B.大 C.一般 D.不大 E.感觉不到
12.若有压力,主要来自:
A.自己的期望 B.老师的期望 C.家庭的期望 D.社会就业紧张 E.不确定
13.你把学习压力视为:.
A.动力 B.阻力 C.有时动力,有时阻力 D.无所谓
14.对于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你:
A.已经拥有 B.正在摸索 C.模仿身边好同学 D.模仿高考状元 E.苦恼,找不到合适的
15.你是否因为短时期内没有考到好成绩而苦恼?
A.总是 B.经常 C.有时 D.偶尔 E.从不
16.考完试后你最关心的是
A.自己的成绩 B.别人的成绩 C.无所谓
17.你在课堂上会分心吗?
A.会 B.不会 C.偶尔 D.常常
18.你认为哪一种学习方式真正能够帮助学生?
A.减负,抓重点 B.题海战术 C.没意见
19.你认为不能考上好的大学就不能找到好工作吗?
A.是 B.不是 C.不一定
20.开放性题目:你认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⑸ 关于读书的调查问卷(高中生)
1,A(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2,ABCDE,F言情(不谦虚的说一句啊,本人爱好广泛,哈)
3,A(在梁羽生古回龙金庸的影响下,答咱们都是江湖人)
4,B(报刊杂志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和别人交流不心慌,有谈资)
5,A(同上)
6,A(自己的爱好自己做主)
另,你们这活动有意思啊,重在参与,得不得分没所谓啦,最后祝你们的活动圆满成功!
⑹ 高中语文朗读
朗读,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教法 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古时候,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朗读的运用。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师(包括一些名校名师)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教文言文重讲解轻朗读,仍醉心于对课文微言大义的分析,大用早已被叶圣陶、吕淑湘等前辈批判的逐句翻译的方法。他们讲出了自己的高深学问,却耽误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大好时光,造成了语文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这里既有观念的问题,也有习惯和操作技术的问题。可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逐字逐句串讲翻译,满堂灌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地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朗读这一优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朗读的作用: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师上课非常努力,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有特别努力,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很协调,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考虑到他们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后者教法能激起学生美感而引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 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三、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必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例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达到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四、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例如课文《项脊轩志》通过老妪追忆母亲。写母亲只用短短的两句,“几寒乎?欲食乎?”教师用轻缓低调朗读,那因儿而哭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念亲人,体现作者极为悲痛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用真情感编织成文的特点。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须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总之,把朗读推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法,不仅需要观念和习惯的改变,更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出色的朗读高手。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