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木兰诗的公开课教案
木兰诗讲好的关键是把握好重点,要做到重点突出,讲课要落落大方,做好师生互动,望你成功!
❷ 木兰诗 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四、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一、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也可以配合电化教学进行。
四、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机杼zh),与“抒情”的“抒”区别,“杼”,“木”旁,“抒”,“扌”旁。可汗k8 h2n。鞍鞯ji1n。辔头p8i。溅溅ji1n ji1n,拟声词。胡骑j@。戎机r$ng,区别:戊,音w&、戌,音x&、戍,音sh)。朔气shu^。金柝tu^,区别:析x9——折zh6——拆ch1i。红妆zhu1ng,区别:状——壮。著我旧时裳zhu$,区别:署sh(。傍地走b4ng。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3.指名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在学生试译课文的基础上用幻灯或投影仪打出课文翻译的内容,同时播放《木兰诗》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原文,边看译文,从而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着重明确自读要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4.教师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可引导学生边看课文中插图或看制成的幻灯图片,边听老师讲。)
教师讲析: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5.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6.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解释诗句中加粗的字词:
(1)愿为市鞍马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旦辞黄河去
(4)万里赴戎机
(5)关山度若飞
(6)出郭相扶将
2.做练习三。(参考答案:1.强调木兰关心国难;2.英雄果敢、机智的行动;3.4.英雄杀敌心切,行动快速;5.父母厚情相迎;6.英雄自豪之词。)
3.课后背诵并默写《木兰诗》。
❸ 初中语文--《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来眼迷自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是以谁的语气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是木兰的语气,用了比喻,对偶,反问.好处:木兰给人亲切的感觉,又能表现木兰风趣的性格和自豪的神情.
❹ 《木兰诗》的教案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用了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 “将军百……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或许对你会有帮助~~~
❺ 求木兰诗教案,试讲用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②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学实录”):
二 把握情节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 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沙场征战——凄婉又坚定;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
四 选点品析
木兰荣归故里部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揣摩如何读出欢快之情。(明确:语速稍快,音调稍高,表情宜喜)
3.学生试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欢快的气氛和情感?(明确:动词的连续使用和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一气呵成,一泻千里的语势)
4.师生共读。
五 创造性思维训练
1.诗歌讲究文字的简练,讲究读者的再创造,因而留下了空白处。
①请想象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②请想象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
2.学生想象,回答
教学实录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板书)
(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木兰诗》,它们都是我国文学 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 放声的、自由地读这首诗,然后争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 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现 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很聪明。木兰是怀着 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经典 教案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故里。(边讲边板书)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的叙事诗的情节,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边听边想,仔细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 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犹豫,很发愁。那么木兰最后去了没有呢?
生:去了。
师: 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吗?(生读)
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①:因为木兰想念亲人。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②: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师是用什么感情读的?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集体朗读,请同学一齐朗读一遍。(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 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声声,军营中将士们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出来。(生读)
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他听出了高兴的感情,我再读一遍。(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先看看用词。
生:有很多动词。
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还有修辞手法……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觉,所以呢,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 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些不一样,这两句诗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伙伴们自然又是惊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诗歌在这时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生讨论,气氛活跃)(男、女生分别表演)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 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提高我们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然 后将从这首诗和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