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必修三语文字词
必修三
敕{chi}造
阜{fu}盛
绾{wan}着
内帏{wei}
盥{guan}沐
两靥{ye}
忖{cun}度
宫绦[tao}
瞋{chen}视
放诞{dan}
嫡{di}亲
咳嗽{sou}【这个嗽是一声】
漱{shu}口
纨绔[wan ku]
孽根[nie gen]
钝【n]响
寒暄【han xuan]
朱拓【ta】
间或【jian huo]
踌躇【chou chu]
不更事【bu jing shi]
谬种【miu]
俨然【yan]
尘芥【jie]
周正【zhou]
沸反盈天【fei]
讪讪【shan]
怔怔【zheng]
蹙锁【cu]
炮烙【pao luo]
窈陷【yao]
歆享【xin xiang]
牲醴【li]
镯子【zhuo]
瘦削【xiao]
悚然【song]
形骸【hai]
驯熟【xun]
诡异【gui]
荸荠【bi qi]
攮【nang]
鄂【e]
啐【cui]
鲭鲨【qing]
脊鳍【ji qi]
蚕噬【shi]
舵柄【bing]
船梢【shao]
蹂躏【rou lin]
拽掉【zhuai]
榫头【sun]
桅杆【wei]
皮开肉绽【zhan]
高耸【song]
一簇【cu]
褐色【he]
攥住【zuan]
嗜杀【shi]
黏液【nian]
撬开【qiao]
祷告【]
堤坡【di po】
嬉闹【xi]
聒噪【guo]
默契【mo qi]
汲取【ji]
嚼烂【jiao]
反馈【kui]
缅甸【mian dian]
倚仗【yi zhang]
厮打【si]
消耗【hao]
自娱自乐【yu]
朝气蓬勃【peng]
夙愿【su]
搁置【ge]
泡沫
漩涡【xuan]
气势磅礴
川流不息
彗星[hui]
碧波荡漾
生机勃勃
眩晕【xuan]
战栗【i]
尘埃
踝节【huai]
无垠【yin]
纤细
伴侣
脆弱
刨根问底【pao]
撒手人寰【huan]
湮没【yan]
惊诧
栅栏【zha]
畏葸不前【xi]
五彩斑斓
目眩
鄙视
冷嘲热讽
杜撰【zhuan]
怪诞
遐想
困惑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字、词、句梳理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寡人之于国也》
2、涂有饿殍(涂通途,道路)《寡人之于国也》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寡人之于国也》
4、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劝学》
5、虽有槁暴 (有通又)《劝学》
6、赢粮而景从(通“影”) 《过秦论》
7、百有余年(通“又”) 《过秦论》
8、孝公既没(通“殁”) 《过秦论》
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 《过秦论》
10、威振四海(通“震”) 《过秦论》
11、合从缔交(通“纵”) 《过秦论》
12、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过秦论》
13、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师说》
14、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师说》
二、古今异义
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寡人之于国也》
2、河内凶(黄河/ 泛指河流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 暴躁,心肠狠。)
《寡人之于国也》
3、 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寡人之于国也》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寡人之于国也》
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寡人之于国也》
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寡人之于国也》
7、 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寡人之于国也》
8、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寡人之于国也》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身体)《寡人之于国也》
1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两个词 ,这样却 /转折连词)《寡人之于国也》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 /学问渊博 检查/参加、加入)《劝学》
2、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劝学》
3、假舆马者(凭借、借助/不真)《劝学》
4、用心一也(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劝学》
5、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劝学》
6、虽有槁暴(即使/虽然)《劝学》
7、金就砺则利(金属/金子)《劝学》
8、劝学(勉励/规劝、劝戒)《劝学》
9、而绝江河(渡/断绝)《劝学》
10、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劝学》
11、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帮凶)《劝学》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黄河/泛指河流)《过秦论》
2、 赢粮而景从 (担负/输赢的“赢”) 《过秦论》
3、山东豪俊并起( 崤山以东 /指山东省)《过秦论》
4、流血漂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过秦论》
5、九国之师 (军队/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过秦论》
6、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过秦论》
7、分裂山河 (分割,并吞 /整体事物的分开 或 使整体的事物分开)《过秦论》
8、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爱惜 / 爱护、喜欢 )《过秦论》
1、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师说》
2、今之众人……(一般人 /大家,很多人)《师说》
3、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学习 /指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师说》
4、吾从而师之 (是动词“从”和连词“而”两个词 /一个词,表目的的或结果)
《师说》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师说》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论,不论 /没有)《师说》
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或 ...的凭借。/ 表因果连词)《师说》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道路、 道德)《师说》
三、词的特殊用法: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敲起鼓)《寡人之于国也》
2、树之以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寡人之于国也》
4、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5、王无罪岁(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寡人之于国也》
1、非能水也 《劝学》
1、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过秦论》
2、序八州而朝同列 ( 排列座次)《过秦论》
3、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做,用草绳系)《过秦论》
1、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学习)《师说》
2、师道之不复 或师焉,或不焉 则耻师焉 ( 从师)《师说》
3、君子不齿 (并列、排列)《师说》
②动词使动用法
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寡人之于国也》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使…弯曲) 《劝学》
3、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争斗) 《过秦论》
4、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使……漂浮)《过秦论》
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削弱)《过秦论》
6、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过秦论》
7、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愚蠢)《过秦论》
8、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过秦论》
9、约从离衡 (使……离散)《过秦论》
10、以弱天下之民 (使……弱)《过秦论》
11、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过秦论》
③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 以……为师)《师说》
2、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师说》
3、.而耻学于师 ( 以……为耻)《师说》
4、 则耻师焉 ( 以……为耻)《师说》
5、不耻相师 (以……为耻)《师说》
④名词用作状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向上;向下。)《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每天)《劝学》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过秦论》
4、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在国内、在国外)《过秦论》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过秦论》
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过秦论》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过秦论》
8、天下云集响应,。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过秦论》
9、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过秦论》
⑤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寡人之于国也》
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 (走的快)《劝学》
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过秦论》
4、位卑则足羞 (感到羞耻)《师说》
⑥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曲度、弧度)《劝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劝学》
3、积善成德 ( 善行)《劝学》
4、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势)《过秦论》
5、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有利的形势)《过秦论》
6、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愚人)《师说》
7、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师说》
⑦动词活用作名词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寡人之于国也》
2、追亡逐北 (逃走的人)《过秦论》
四、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4、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
6、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然也《劝学》
11、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12、非蛇善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倒装句(状语后置)
1、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2、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7、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秦论》
8、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9、而耻学于师《师说》
②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②倒装句,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③被动句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笑)《过秦论》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毁坏)《过秦论》
3、不拘于时 (受时俗)《劝学》
④省略句
1、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2、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过秦论》
3、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蹑足(与)行伍之间,倔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
5、 威振(于)四海《过秦论》
6、 身死(于)人手《过秦论》
7、 委命(于)下吏《过秦论》
五、一词多义:
《寡人之于国也》
①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②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③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④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⑤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劝学》
①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佛印绝类弥勒(极,尽)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②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强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强大,健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有多)
奈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强迫)
③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④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乃悟前狼假寐(假装)
⑤备
圣心备焉(具备)
有备无患(准备)
关怀备至(详备,完全到位)
《过秦论》
(1) 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以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象郡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师说》
道
① 吾师道也。 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③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
④ 余嘉其能行古道。 从师之道
⑤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师
① 吾师道也。 学习
②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③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从师
④ 则耻师焉。 从师
⑤ 或师焉,或不焉。 从师
⑥ 不耻相师。 学习
⑦ 三人行,必有我师。 老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老师
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 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之
郯子之徒; 助词 的
古之学者; 助词 衬音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 他们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欲之南海; 动词 到
树之以桑 代词 桑树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
寡人之于国也 ( 对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 同)
则移其民于河东 (到)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关系 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关系 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 (表修饰关系 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承接关系 就)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假设关系 )
2. 《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必背诗词有哪些
《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必背诗词有:
1、《蜀道难》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 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秋兴八首》其一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登高》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锦瑟》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马嵬》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7、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 《高中语文》(必修三)成语总结
1谨小慎微: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2寄人篱下;依附于他人篱笆下。比喻依附别人生活。
3小家碧玉:旧时指小户人家美丽的年轻女子。
4入不敷出;收入不够支出。
5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6吞吞吐吐;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7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8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9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象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
10皮开肉绽:皮肉都裂开了。形容伤势严重。多指受残酷拷打。
11胆战心惊,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12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13地崩山摧: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1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15磨牙吮血;磨利牙齿,吮吸鲜血。多形容像野兽一样嗜杀。
16杀人如麻;杀死的人多得象乱麻。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
17千呼万唤—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18切切私语—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19珠盘玉落—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20整衣敛容—”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21秋月春风—”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22暮去朝来—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23门前冷落—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也作“门庭冷落”。
24杜鹃啼血—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25司马青衫—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形容十分悲伤。
26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27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28祸起萧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29锲而不舍 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30席卷天下;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31包举宇内;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32囊括四海;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33追亡逐北;追击败走的敌军。
34因利乘便 凭藉有利的形势。
35云集响应 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赞同和支持。
36斩木揭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37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38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39瓮牖绳枢;破瓮做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
40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4. 高一语文必修三成语复习
高一语文必修三成语复习
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振聋发聩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云蒸霞蔚蒸:上升;蔚:聚集。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荒诞不经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
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应运而生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斑驳陆离斑驳:色彩杂乱;陆离: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
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开卷参差。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比喻使事物重显光辉。也比喻仔细琢磨。
言过其实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后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
礼尚往来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
想准备。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5.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诗词
《琵琶行》,《蜀道难》,《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马嵬》,《锦瑟》,《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还有《过秦论》.
6. 高中语文必修3、4必背的古文、诗词
必修三:
诗词:
蜀道难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咏怀古迹其三专群山万和赴荆门,登属高)
琵琶行(除序)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
都是要背的
古文: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的1345段
师说
不知道课标怎么要求,反正老师让背了,说是会考的……
必修四:(说明同上)
诗词: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
东南形胜,雨霖铃
寒蝉凄切)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
寻寻觅觅)
古文:
…………好像都不用背,不过窦娥冤里面的滚绣球好像让背了,太久了记不清了……
7. 高中语文必修三的重点词语和文学常识,急。。。。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8. 高中语文必修3诗词 有哪些
指南录后序
散文篇名。南宋文天祥作。是作者诗集《指南录》的序之一。文中回顾了作者出使元军被扣留,逃出后历尽艰险,多次濒临死亡的经过,抒发了誓死报国的慷慨豪情。 德佑二年(1276),元军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隙逃归。他把出使被扣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取集中《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为“后序”。
五人墓碑记
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他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烛之武退秦师
谏太宗十思疏
廉颇蔺相如列传
鸿门宴(后四个太多了,已经尽力了,亲!)
9. 高中语文必修三生字词及注音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镯子(?
)
拓片(?
)
陈抟老祖(?
)??
少不更事(?
)
桌帏(?
)
讪笑(?
)
惴惴不安(?
)??
蹙??
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