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浅谈对初中语文句子的赏析

浅谈对初中语文句子的赏析

发布时间:2020-12-21 20:26:19

1.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例如赏析句子的作用或者加点词作用,理解题,含义题,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内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八)“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九)“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

2.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

句子赏析基本围绕三个方面:
1、赏析修辞方法。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版方法,然权后赏析该修辞的作用。
2、注重炼字或词,某字或某词用得特别好,或准确,或贴切,或生动,表现了或描写了什么。
3、赏析作者的情感,该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情感;或者该句子含有怎样的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3. 1初中语文记叙文字词句赏析(修辞,表达/内容,结构)2语句特色赏析、思想感情用词

现在小孩子都要写这个啊
好多年都没有谢过了
记不得啦啊

4. 初中语文的几个问题:1.如何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一个句子2.如何赏析一个句子 3.如何分析

三个问题不是同一个吗?
赏析最普通的形式是:这句话运用了()方法,(比如说比喻,拟人回,打比方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情感。
比如说我在“《浪之歌》的句子赏析,十句就可以了,不要太长”的回答,你可以去看一看。

5. 初中语文画面感很强的诗句赏析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
【赏析】苍茫的大海无边无际,海水摇荡,雄伟壮观。突兀耸立的山岛跃入眼帘,山岛之上百草丰美,树木葱茏。秋风阵阵袭来,海面上波涛翻滚,汹涌澎湃。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气势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和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是实景描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大海的宏伟气象。“日月之行„„”是虚景描写,运用想象手法,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赏析】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第二联中“平”“阔”“正”“悬”用得好。“平”与“阔”是说春潮涌动,江水浩荡。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两岸就显得宽阔,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写帆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正”则显示了风既顺且和的特点,这样帆才能悬,这句写景极为传神。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赏析】湖中春水初生几乎与岸平。远远的天边白云低垂,与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枝头歌唱鸣叫,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忙碌碌。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运用对偶、拟人手法描写早春美丽景色。“争”字具有拟人的意味,写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鸣叫。“啄”字则写出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忙碌碌的景象,表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6. 初中语文中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这类题,怎样思考可以更全面,更好得分

语文阅读题中,经常出的请你结合……谈谈对“某句话(划线部分)”“某个词(加点词)”“某个段落(一般是过渡段)”的理解这类题,给大家介绍一个冲关大语文-冲关阅读答题技巧里的口诀方法:手术内情法。

手——手法;

术——术语;

内——内容;

情——思想感情。

答题套路:

遇到这种题,一般是分四部分答题:

第一:先解释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或者(修辞)手法等;

第二:一定要写出对应的答题术语,比如:句子只要有比喻修辞答题时用生动形象肯定没错,有对比的手法一定要用突出……

第三:内容,就是要结合句子或者上下句、上下文进行分析,找出“主角”对象,概括出该句或该词对这个对象进行了怎样的描述或者表达;

第四:最后一定要回答该题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个例子:

很出名一篇阅读文章:《世界还很年轻》的阅读理解题,20题里的第2小题,是让赏析语句(某句话),但题的后边还跟了注释: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那首先就是先找能体现表达效果的词语——竟然,接下来就是上边说的答题套路:

首先:解释“竟然”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为什么要解释单个词的意思,因为,这个词语的意思跟后边的情感是有联系的。

第二:术语,只要不是特殊的手法,一般回答生动、形象基本就没问题;

第三:内容,居然是一个副词,副词修饰的对象是“母亲”,所以要写出母亲;

第四:思想感情,是“我”的感情,所以,要答这个题,既要回答“母亲”,也要回答“我”。

参考答案:“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我听到这一消息时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7. 初中语文考试阅读题的赏析 句子题如赏析句子

首先要说明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再结合文章写句子生动形象的表现什么,突出了什么什么。应该就可以了

8. 初中语文赏析句子答题技巧,赏析整个句子 还有赏析加点词语的那种

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基本答题思路:1.从内容上看:①分析原因②靠中心③回分析修辞的答表达作用④抓重点动词和形容词分析其作用⑤思考它象征了什么2.从结构上看:①过渡②呼应③铺垫标题的作用和含义:(一)作用1.文章的线索①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③以活动为线索。④以实物为线索。2.点明(暗示)中心。3.吸引读者。(二)含义:结合文章中心分析人物精神、词语含义鉴赏文章的基本思路:1、品析思想内容:中心、选材;2、品析艺术特色:写作手法;3、品析语言:修辞、用词。4、紧扣原文,举出一定的例子。5、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参考资料:

9. 初中语文句子赏析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文句子的理解分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内容广泛,难教学。我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又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认为以下的方法比较好。

阅读现代文,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1.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意义群落,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或承转作用,如果是记叙文段,首句大多数概括全段内容,或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果是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2.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一些作为解释说明,论证,铺叙,描摹的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3.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

4.抓警句。有的语段中有些句子,精警隽永,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往往是作者心之所系,情之所托。

5.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起画龙点晴的作用。

6、抓矛盾句。语段中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例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7.抓情感句。语段中有些句子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曲折,包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或对事物的褒扬贬抑。

8.抓描写句。文学作品中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烘托气氛,渲染心情,设置场景,推动情节等作用。

9.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作者往往要借助一些修辞方法来达到目的。

10.抓尾句。语段或篇章尾句,或点明主旨,或归结上文,或深化主题,或引起思考,或抒发感情,或指出本质特征。

阅读全文

与浅谈对初中语文句子的赏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