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六年级科学课件ppt

六年级科学课件ppt

发布时间:2020-12-21 14:35:01

『壹』 求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书上册第一课:病毒,和第二课:细菌,这两课的ppt课件,急需!!

病毒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有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具学具的准备:
抗击“非典”的场景图、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1、大家还记得2003年的那场给我们国家带来灾难的非典吗?你对非典了解多少呢?
2、2009年在全球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你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回答,引入课题。
问题:病毒能引起哪些疾病?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1、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从你的课前调查中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症状 主要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并将大家感兴趣的资料挑选出来,以便在全班交流。
(2)教师适当补充,并播放视频资料。
(3)了解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
① 教师根据学生提到的有关疾病展示搜集到的图片、视频,如腮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水稻矮小病等,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些基本的外显症状和传播途径。
② 引导学生概况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二:
2、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1)提出问题:结合图片认识病毒。
(2)学生猜想,并汇报交流。
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3)认识病毒的两面性
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疾病。
②有益方面:例如我们打的疫苗,有人就是用人工处理的病毒做的,可以防治疾病。还有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等。
(4)病毒种类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并总结是哪三类。
①动物病毒(例:乙肝)
②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
③细菌病毒(例: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
三、拓展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制作一份有关病毒的手抄本或剪贴报,宣传有关病毒的知识。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学会整理资料和辩证的分析事物的能力,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学生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活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资料引用:精品教案及教参、细菌的相关视频
教具学具的准备:
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醋、细菌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细菌的资料。哪位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呢?
2、学生交流。细菌是什么样子呢?学生进行猜想。
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
二、探究体验 解决问题
活动一:
1、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
(1)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认识显微镜: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材料充分的可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现象。不充分的可让学生进行观察图片,认知细菌的形状。(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细菌。)
(3)学生汇报。
细菌的形状不一,有圆球状的,有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它们都是单细胞的生物。
结论: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细菌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危害,但是,它对我们人类仅仅危害吗?学生讨论。
活动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通过课前搜集、了解,你从哪个方面给大家汇报一下细菌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2、有害细菌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使人患病,伤口发炎,肠胃炎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的实际生活交流。对有害细菌我们要怎样做呢?
3、细菌为人类所利用,服务于人类。结合课本插图和手中的资料进行交流。
食品发酵,我们生活中的味精、醋、酒、酸奶等。
农村中使的沼气,主要是地里的生产的植物秸杆、人畜粪便经过甲烷菌的分解从而产生了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沼气能燃烧、取暖,是环保而又无污染的能源。
我们在农业方面,工业等其他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4、阅读资料卡:总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细菌是结构简单、身体微小的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可以利用细菌来生产酱油、味精、酸奶等食品加工;细菌还可用于生物制药,制造沼气等燃料。许多植物还利用细菌自己制造养料,如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人体内也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抗击有害细菌;细菌还会促使动植物的遗体不断的腐烂、分解,最终消失掉,对大自然的生态循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是细菌服务于人类,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细菌也有不利的方面。有些细菌可以使人患病;有些细菌能使食物腐败变质,误食后引起食物中毒。
5、讨论如果没有细菌我们的世界会怎样?
三、拓展延伸:了解细菌怎样繁殖的
1、提出问题:在夏天,我们的食物通常容易腐烂、变质。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讨论:夏天,气温高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细菌繁殖非常快。它们是怎样繁殖的呢?
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2、有条件的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3、也可让学生进行教材中的细菌繁殖小游戏。学生活动体验。
4、我们对有害的细菌如何控制它的繁殖速度?
四、课后践行。
在一个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贰』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它们是怎样工作的》课件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透过一些装置的工作过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2.能设计并版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权对同学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
三、知识目标:
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从图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途径,在转化过程中利用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叁』 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课件

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科学概念:(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难点:观察加热白糖的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教学准备:记录纸、火柴、蜡烛、一把小铁勺、白糖(用来加热白糖)搅拌棒、一杯清水(用来验证炭化的白糖已不是白糖)、一张纸、沙、豆子、筛子(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也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活动一:压扁纸杯(形状变化)
活动二:撕纸(大小变化)
活动三:倒开水(形态变化)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仔细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由旧知过渡到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学习
(一)、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1)观察沙子和豆子
师:请从杯中取出少量的沙和豆放在白纸上,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观察沙和豆的特点,并作好记录.(生活动)
(2)猜测: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
(3)进行混合、搅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进行搅拌)
师: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什么变化了呢?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进行观察.)
(4)分离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搅拌产生的碎屑,只说明沙和豆子形态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豆沙混合现象,根据他们的经验,能判断出不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观察、区别、猜测、实验,论证,一是对物理变化的本质有了感性的认识,二是体现了科学注重事实,严密论证的特点,旨在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并掌握科学课堂上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1)每组一包白糖,展开放桌上用各种感官观察,将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
(3)讲解并示范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
(4)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由白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学生汇报,师板书:
(状态变化:颗粒状---液体状---糊状---固体状
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
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
(6)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板书:产生新的物质.
师:这种新的物质还是糖吗?生:是 生:不是
师:我们都知道糖能溶解在水中,只要我们将黑色固体放到水搅拌看能否溶解,就知道它是不是糖.(学生活动)
师:黑色固体溶解了吗?
生:没有
师:说明了什么?(黑色固体不是糖)
师:蜡烛燃烧后又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出示课外资料阅读.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燃烧,加热白糖的实验,使学生感知物质化学变化的过程、现象.而教师放手让学生亲手操作,并在操作中观察,动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之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师讲述: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
师:而像弯曲铜丝,撕碎纸片,混合豆沙,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没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
师:你们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师: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你能说说下列物质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玻璃打破,铁器生锈,木柴燃烧,湿衣服晾干,米饭滴碘酒)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加强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认识,以及对生活中复杂科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课外延深
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
1、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板书: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肆』 小学六年级科学怎样加快溶解课件

第一个人在黑人的头上放了一个苹果,

阅读全文

与六年级科学课件ppt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